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联合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变化,探讨三者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8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35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清RBP与PA水平,溴甲酚绿法检测血清ALB水平。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RBP、PA和ALB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RBP与PA水平呈正相关(r=0.743,P〈0.01),血清RBP、PA亦分别与ALB水平呈正相关(r1=0.602,r2=0.529,P均〈0.01)。结论血清RBP、PA和ALB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而RBP与PA比ALB能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三者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判断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血清总胆汁酸(TBA)及血清前白蛋白(S-pA)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9例老年肝硬化组及23例青年肝硬化对照组和50例正常老年对照组的血清总胆汁酸含量及血清前白蛋白的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肝硬化组血清TB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老年组(P<0.01)。老年肝硬化组血清TBA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Child-pughC级较C级较B级和A级明显升高。而老年肝硬化患血清前白明显下降,Child-pughC分组中A-C级呈递减趋势,结论:老年肝硬患TBA水平与肝硬化的肝功能密相关。.与青年肝硬化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检测TBA水平与肝硬化功能密切相关,与青年肝硬化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TBA有利临床评估肝硬化病情及预后,另外,血清前白蛋白对临床评估肝硬化患的病情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顾宇平  赵云根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10-1811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COPD急性加重期老年男性患者52例,比较其血清ALB、PA浓度与患者住院时间及心衰纠正时间的相关性,并分析ALB、PA与患者动脉血PH值、PaO2、PaCO2之间的关系。结果低ALB、低PA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心衰纠正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正常组与ALB降低组血气PaCO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A正常组与PA降低组血气PaO2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ALB、PA水平可作为评估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PA明显降低更加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的变化规律,了解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23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43例,慢性肝炎91例(轻度25例,中度32例,重度34例),重型肝炎33例,肝炎肝硬化63例]和50例正常人,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水平。结果各组总胆汁酸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HDL-C、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项血脂水平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降低(慢性肝炎重度组和中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重型肝炎组显著低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结论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水平,对了解肝功能状态和估计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含量检测及其与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2013年2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92例,分为代偿组62例、失代偿组30例,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A、ChE的含量,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肝硬化患者血清PA、ChE含量与病情的相关关系。结果代偿组、失代偿组血清中PA、ChE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失代偿组血清中PA、ChE的含量更低(P0.05)。代偿组、失代偿组外周血中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P)、Ⅳ型胶原(CⅣ)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失代偿组中上述指标水平更高(P0.05)。Pearson检验发现,肝硬化患者血清中PA、ChE的含量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水平直接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PA、ChE含量异常降低,具体含量与肝功能损伤、肝纤维化程度直接相关,可作为肝硬化病情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血清前白蛋白(PA)和总胆汁酸(TBA)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了16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F、Fbg)和肝功能(ALT、TBIL、PA、ALB、TBA),并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进行分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T,aPTT、TT延长,Fbg降低,ALT、TBIL、TBA升高,PA、ALB降低(P<0.01);随着患者Child-Pugh分级增高,其PT,aPTT、TT逐渐延长,Fbg逐渐降低,TBIL TBA逐渐升高,PA、ALB逐渐降低,不同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凝血指标、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反映患者肝脏的合成功能,可作为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B)水平与老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老年SIRS患者111例,于诊断SIRS当日行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II评分),并于次日抽血测定空腹血清PAB水平;按患者APACHEII评分值将患者分为3组(A组10~16分,B组17~21分和C组≥22分),分析3组患者血清PAB水平和预后;再根据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2组患者的空腹血清PAB水平和APACHEII评分值.结果 3组患者死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62%、62.16%、81.08%,P<0.05),A组空腹血清PAB水平[(230.00±79.66)g/L)]明显高于B、C组[(160.44±61.40)g/L、(127.70±42.22)g/L,P<0.05)],B组明显高于C组(P<0.05);死亡组APACHEII评分值较生存组高(24.52±8.00、16.65±4.11,P<0.01),空腹血清PAB水平较生存组低[(156.21±73.95)g/L、(192.10±73.76)g/L,P<0.01)].结论 空腹血清PAB水平对评估老年SIRS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其水平低者病情较重,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期及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将6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根据ChildPugh评分分为Child B级组(28例)、Child C级组(38例)和按照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分为好转组(41例)与未愈组(25例).取入院次日肘静脉血液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B)、P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血钠(sodium,Na)、血小板(platelet,PLT)及PTA水平,同时测定同日腹水ALB浓度计算SAAG,并行肝胆胰脾彩超测量门静脉直径.结果:(1)SAAG水平与血ALB、PA及门静脉直径正相关,与PLT、血小板/门静脉宽度及Child-Pugh分值负相关;(2)Child B、C两组血ALB、SAAG、PA、PTA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SAAG、PA、PTA水平明显高于未愈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SAAG、PA、PTA结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i n s e r u m s o d i u m,M E L D-N a)模型较单纯MELD-Na模型在判断疗效与预后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AAG反映了门脉高压程度,联合检测PA、P TA能敏感、可靠地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且在预后预测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PA)与总胆汁酸 (TBA)水平关系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日本产CL 72 0 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 10 2例肝硬化患者及 3 0例正常献血员血清PA、TBA水平。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TB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随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PA值逐渐下降 ,TBA值逐渐升高 ;肝硬化患者血清PA与TBA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r =-0 .682 ,P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清PA水平下降 ,TBA水平升高 ,血清PA与TBA呈明显负相关 ,联合检测血清PA、TBA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其代谢功能 ,对病情和预后的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血脂及血清前白蛋白(PAB)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检测其血脂及血清PAB水平,评估APACHEⅡ评分,分析血脂及血清PAB水平与APACHEⅡ的相关性.按照APACHEⅡ评分值将患者分为2组(A组<20分、B组≥20分),并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1(Apo A1)及PAB水平.结果 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清TC、HDL-C、Apo A1及PAB水平与APACHEⅡ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TG、LDL-C与APACHEⅡ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B组TC、HDL-C、Apo A1及PAB均低于A组(P均<0.05),死亡组指标TC、HDL-C、Apo A1及PAB水平均低于存活组(P均<0.05).结论 随着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加重,其部分血脂指标及血清PAB水平降低;二者对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血清前白蛋白 (PA)和胆碱酯酶 (ChE)与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 41例肝硬化患者和 19例健康人的PA和ChE活性 ,并按Child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PA含量、ChE活性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 ;按Child分级比较 ,肝硬化组PA含量在A级与对照组、B级与A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在C级与B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hE活性在ChildA级与对照组、B级与A级、C级与B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合并肝性脑病者 ,其ChE活性较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和腹水者显著下降。结论 血清PA含量和ChE活性可作为反映肝储备功能、判断肝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清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MA)、IMA/血清白蛋白(Alb)比值(IMAR)在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中的差异,探讨IMA、IMAR在评估肝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456例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血清Alb水平分为Alb正常组152例、Alb降低组304例,根据病因进一步分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组,以1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肝硬化患者IMA水平,计算IMAR,分析IMA、IMAR与肝功能指标和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IMA、IMAR与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肝硬化患者IMA、IMAR明显升高(P值均0.05),其中合并低白蛋白血症肝硬化患者IMA、IMAR明显高于未合并低白蛋白血症肝硬化患者(P值均0.01)。此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IMA水平、IMAR明显高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F值分别为6.765、8.276,P值均0.01)。IMA与Alb、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胆碱酯酶(Ch E)有一定相关性(r值分别为-0.510、0.731、0.327、-0.679,P值均0.05)。IMAR与TBil、INR和Ch E有一定相关(r值分别为0.488、0.327、-0.896,P值均0.05)。IMA、IMAR与Child-Pugh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1、0.899,P值均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在尚未合并低白蛋白血症前,Alb功能已经出现减退,且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IMA、IMAR存在明显差异。IMA检测能有效评估肝脏合成Alb的能力,可作为Child-Pugh分级和肝功能评价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频电腧穴刺激对腹部肿瘤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胆碱酯酶(CHE)的影响。方法 56例符合条件的腹部肿瘤所致不全性肠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仅给予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中频电腧穴刺激。7 d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对两组血清ALB、PAB、RBP、CHE检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LB、PAB、RBP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好转(P0.05),CH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PAB、RBP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好转(P0.05),ALB、CHE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ALB、PAB、RBP较对照组治疗后好转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H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电腧穴刺激能增加内科基础治疗的腹部肿瘤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程度,但该方法短期内难以改变腹部肿瘤所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彦  何长有  肖友书 《山东医药》2008,48(14):116-117
测定165例不同肝病患者和38例健康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以及23例慢性肝炎、20例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各肝病组血清前白蛋白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HBsAg携带者组血清白蛋白无明显改变,其他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总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显著;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血清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水平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血清前白蛋白能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并有助于判断肝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PA)的变化 ,探讨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2 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血清PA的水平及同一临床类型间PA与A的异常率。血清PA的水平在急性肝炎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慢性肝炎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之间、肝硬化与慢性重型肝炎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急性肝炎组PA与白蛋白 (A)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PA值比A值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血清PA的水平持续 <10 0mg/L作为重症肝炎早期诊断指标之一。检测血清PA对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白蛋白相关生化指标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老年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122例,给予相应治疗,分别于干预后1、2、3周检测患者血清中ALB、PA水平,同时评估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治疗效果。采用溴甲酚氯法检测ALB,免疫比浊法检测PA。结果干预后1周有效者18例,无效者104例;第2周有效者40例,无效者82例;第3周有效者85例,无效者37例。干预前及干预后1、2、3周老年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ALB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相比,干预后2、3周PA显著上升(P0.05)。结论检测老年糖尿病合并肝硬化患者ALB、PA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王岐  杜增兰 《内科》2007,2(6):897-898
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是肝实质细胞合成而分泌入血的一种水解酶,以多种同功酶形式存在于机体内。它和血清白蛋白(ALB)都是肝脏合成蛋白功能的指标,并和白蛋白的合成代谢相平行。其不同之一是,CHE的半衰期短于血清ALB(ALB的半衰期为15~19d)。本实验通过检测63例肝硬化患者中的胆碱酯酶和血清ALB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临床检测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数据。1资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收集本院63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男性48例,女性15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52.9±5.4)岁;病程9~28年,平均(16.01±5.89)年。肝硬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114例ACS患者和57例对照组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观察A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事件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1114例ACS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65例,血清ALB水平分别为(27.87±3.19)g/L和(36.01±4.01)g/L,与对照组ALB水平(46.97±5.73)g/L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AMI组和UAP组之间的ALB水平也有差异,AMI组低于UAP组(P0.05)。2根据血清ALB水平将114例ACS患者分为三组:ALB≤28g/L组,28.1~35g/L组,35g/L组。随着血清ALB水平的降低,各组的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也呈现增高趋势。所有ACS患者血清ALB水平与病死率及MACE发生率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0.137,0.241,P分别=0.001,0.004)。结论:血清ALB水平与ACS病情密切相关,ACS病情越严重ALB水平越低。而且ALB水平和ACS患者的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对预测ACS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albumin,ALB)的惟一器官。ALB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测定其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肝硬化患者ALB随肝功能恶化而逐渐下降,可能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大量坏死致ALB的合成、细胞内运输和释放发生障碍相关[1]。若ALB持续降低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2]。一般认为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40~55g/L,血清总蛋白的正常值为60~80g/L。本文报道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下降至34g/L,在未输入白蛋白的情况下,经中药肝康Ⅱ号联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3个月,ALB升至44g/L,肝功能恢复正常的病例。1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前白蛋白(PAB)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收集6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血清ACE2、PAB、PAF水平、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ACE2、PAB及PAF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ACE2、PAB水平在第1、3、7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PAF水平、APACHEⅡ评分在第1、3、7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死亡患者血清ACE2、PAB水平显著低于存活患者,PAF水平、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CE2、PAB与APACHEⅡ之间呈负相关(P均<0.05),血清PAF与APACHEⅡ之间呈正相关(P<0.05);ACE2联合PAB检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CI为0.975~0.997,与AVE2、PAB单独检测比较,AUC更大(Z=3.12、2.025、1.964,P均<0.05),且联合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均更高。结论:血清ACE2、PAB及PAF的表达与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对SAP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