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碱是临床常用药 ,茶碱过量或中毒时有发生。近年来通过对茶碱剂量的控制 ,茶碱中毒发生率有所下降。但高龄患者茶碱过量或中毒仍累有发生。对于高龄患者 ,即使使用的茶碱为“小剂量” ,也有茶碱过量或中毒的可能。为此 ,我们对 2 4例80岁以上 (含 80岁 )使用茶碱的病例进行回 相似文献
2.
3.
陶大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7,(3):17-17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如何为更多80岁甚至9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成为世界各国医疗系统共同的研究热点。心血管专家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年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在80岁以上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应更为多见。可是,在处理80岁以上的病人这方 相似文献
4.
虽然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占重要位置,但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我国仍有绝大部分高龄冠心病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控制病情.血小板活化、聚集、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闭塞的中心病理环节[1],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用药之一,但高龄患者往往是出血高危人群[2],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两种药物剂量如何选择,安全性如何?国内外循证医学方面证据不多.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高龄冠心病患者单用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安全比较,为高龄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7,(1)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对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38例首次接受起搏器治疗的超高龄患者,年龄(91.7±2.0)岁,分析其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一年随访结果。结果所有3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其中单腔起搏器28例,双腔起搏器10例。1例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于术后24天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5.6±3.4)天。术后一年内有4例患者共5次住院,但均与起搏器无直接关联,无患者死亡,无患者出现黑矇、晕厥等症状。结论 9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泰山疗养院长期住院的年龄≥80岁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235例,根据治疗分为阿司匹林组135例,非抗血小板组100例,比较2组心脑血管血栓性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29例,主要终点事件14例,血栓死亡7例,非抗血小板组分别39例、18例和1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抗血小板组比较,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危险率降低81.4%,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73.1%,血栓事件死亡的危险下降111.5%(P<0.01)。阿司匹林组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2.2%,非抗血小板组无出血事件发生,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密切监测情况下,年龄≥80岁的长期住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疗效好,风险低,收益大于风险。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可能没有哪一种药物能像阿司匹林这样应用广泛。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它可以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以及死亡的风险,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9.
李伟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3):347-347
笔者在进行心脏介入治疗时对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1例患者因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导致介入治疗后慢性出血,皮下血肿形成,愈合延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25例高龄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布地奈德1mg bid,2 mg bid雾化吸入1年.15例正常高龄老人为对照组.结果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2mg bid明显改善COPD患者PaCO2(P<0.01)、FEV1 (P<0.05).治疗6m后两组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P<0.01);较高剂量组治疗12 m后CAT评分较治疗6m后有进一步改善(P<0.05),治疗6m后及12 m后的CAT改善率均优于较低剂量组(P<0.05,P< 0.01).两组患者治疗期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代谢及血尿骨代谢均无明显影响.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肺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年可改善中重度COPD高龄患者肺功能和临床症状,未对糖代谢和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较高剂量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年未增加COPD患者的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2.
吴新海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WJG》2015,(10):2029-2030
目的:探讨小剂量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取骨科住院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6例,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和小剂量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平面固定时间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和平面固定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麻醉后5min、麻醉后10min以及麻醉后20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指标值均显著低于麻醉前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轻比重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具有对呼吸功能影响小,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起效时间短,阻滞完善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例住院病人确诊有心脑血管病后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计数减少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停药或服用泼尼松,严重者予甲泼尼松龙,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结果 20例立即停用阿司匹林,10例较轻病人于15d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0例症状较重病人给予拨尼松15d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 部分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因免疫机制、药物毒副反应使血小板减少,与服用时间及剂量相关性不大,治疗预后良好,临床工作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因此,有发生心血管病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口服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以预防冠状动脉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国外研究表明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对大肠癌、大肠息肉有抑制作用,但其用量一般较大,老年人往往因其副作用而难以耐受。由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因而其在老年人群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此,我们对52例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大白鼠长期服用青蒿琥酯的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给疫区人群长期服用青蒿琥酯的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大白鼠分别每周1次喂服120,60,30mg/kg的青蒿琥酯,连续6个月,于药中期(3个月),最后1次给药后1d及停药后2周,对大白鼠的外观,一般症状,体重,血液学,血清生化学指标及病理学进行观察。结果 各实验组在服药前后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和粪便等均无明显异常,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各服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病理学检查未见异 相似文献
17.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与上消化道出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门诊每日服用100mg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检测Hp。根据Hp检测结果将3809例入选对象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随访2年,观察上消化道出血情况;Hp阳性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抗Hp治疗根除Hp后分组,分别给予法莫替丁40mg睡前顿服(干预组),或不加干预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随访2年,观察其再出血情况。结果: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Hp阳性组2802例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146例(5.21%),Hp阴性组共1007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为30例(2.9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4例患者根除Hp法莫替丁干预组72例,上消化道再出血2例(2.78%),对照组72例,上消化道再出血8例(11.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Hp感染并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法莫替丁干预能有效降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天地(学术刊)》2013,(11):64-65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糖尿病发病率飞速增长.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现症患者逾9200万. 相似文献
20.
2002年6月~2004年5月,我们共对20例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