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老年(70岁以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改良Mullan等人的PMC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对804例老年患者行833次手术中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766次(92%),主要表现为心率降低(平均心率降低25次/分),其中16例出现一过性心脏窦性停搏;手术早期60%患者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操作后逐步恢复到或略高于基础水平.结论: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是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手术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心脏抑制反应现象.尤其对老年患者更应充分注意,手术者和麻醉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 相似文献
2.
<正>"经皮穿刺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技术(percutaneous microcompression,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高,并发症少,安全、不易复发,操作简单,对于不能耐受较大手术者更是首选方法[1-3]。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仅个别医院开展此项技术,县级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技术的更在少数。我院自2011年从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引进PMC技术以来,共开展此项手术4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9)
目的:初步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方法:2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接受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2例病人顺利完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手术时间29.3±15.3 min,术毕至出院时间3.43±1.36 h。病人治疗后即刻疼痛缓解率100%,随访6个月仍维持100%。病人治疗后当日、1月、3月和6月疼痛数字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1)、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1)。术后19例(86.4%)病人出现患侧面部麻木、其中16例(72.7%)病人出现患侧咀嚼乏力,5例(22.7%)出现患侧口角疱疹。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经皮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近期疗效理想、安全、病人满意度高,远期及大宗病例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138例,对病人手术即刻疗效、术后中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总体评价。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即刻疼痛治愈率为98.6%(BNIⅠ级、Ⅱ级),在随访过程中第1、2、3、4、5年末的疼痛治愈率分别为93.5%,90.4%,84.7%,80.4%,72.9%。本组病人术后出现复视1例,咀嚼肌无力3例,口唇疱疹19例,下颌骨向健侧移位1例,在疼痛治愈的病人中100%出现面部麻木及面膜不感觉减退。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式,可作为身体条件较差的80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病人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了,因此临床上尚缺乏针对病因的生物性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采用外科治疗。目前在国内外开展的有颅外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颅内感觉根切断术、血管减压术及射频热凝术等。但由于颅内手术及射频热凝术操作难度较大,且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术后仍有复发,不易被患者接受。2000-2005年我科采用改良Mullan技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0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围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1次射频治疗后达显效54例、有效19例;对照组治疗10 d后,显效及有效分别为47例、17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85.3%,P〈0.05)。随访0.5-2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6%、36.2%,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能明显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了,因此临床上尚缺乏针对病因的生物性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采用外科治疗.目前在国内外开展的有颅外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颅内感觉根切断术、血管减压术及射频热凝术[1]等.但由于颅内手术及射频热凝术操作难度较大,且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术后仍有复发,不易被患者接受.2000~2005年我科采用改良Mullan技术[2]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 50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其围术期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并发症的诱发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邯郸市眼科医院收治的3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月节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过程中球囊成形不良的原因.方法:选取PTN患者73例,均采用PBC治疗,回顾性观察患者术中球囊形态与Meckel's腔及周围解剖之间的关系,对球囊成形不良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球囊呈梨形61例,成形不良13例:椭圆形6例,圆形1例,哑铃形2例,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缺点及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5例行PBC治疗(PBC组), 15例行MVD治疗(MVD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和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2组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PBC组住院总费用低于MVD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短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BC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VD和PBC术后近期疗效相似。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BC, PBC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13.
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螺旋CT引导下半月节穿刺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4,行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和对照组(n=56,行半月节射频热凝).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 d、3 d、1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的数字评分(NRS)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时间点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见效较快.治疗后随访1年两组疗效相当,研究组的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半月节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副作用少,适用于高龄、体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半月节穿刺温控热凝射频术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3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采用半月节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358例顽固性三又神经痛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及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采用侧方入路或前侧入路穿刺半月节进行射频热凝术治疗,效果欠佳者加用眶下孔或颏孔射频治疗,对合并第肢痛的加用眶上孔射频治疗。结果:术后疗效优258例(占72%),良72例(占20%),无效28例(占8%),总有效率为92%。共285例随访3个月~5年。1年内复发16例(5.6%);2年内复发25例(8.8%);5年内复发29例(10.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顽固性三又神经痛采用半月节穿刺温控射频治疗的效果满意,加用外周支组合治疗可提高疗效,该方法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GN)患者微球囊压迫术后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80例TG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所有TGN患者面部感觉异常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 相似文献
16.
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TN) 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痛,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是治疗TN最重要的手术方法之一.MVD术后复发的TN治疗较为棘手.可能的选择包括伽马刀、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半月节后根甘油阻滞术、三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9)
目的:观察和分析C臂引导下经卵圆孔半月节选择性位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依据其受累分支不同分为三组:A组-Ⅱ支,B组-Ⅲ支,C组-Ⅱ、Ⅲ支;通过卵圆孔分区及进针深度确定不同受累分支的治疗位点,进而行C臂引导下射频热凝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术前和术后即刻、3天疼痛程度;术后3月和12月进行疗效随访。结果:各组术后即刻、3天VAS均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3月和12月各组有效率均达60%以上,其中单纯Ⅲ支受累者为95.7%,有Ⅱ支受累者相对较低(60%~75.6%)。各例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臂引导下经卵圆孔半月节选择性位点射频热凝术为治疗第Ⅱ、Ⅲ支三叉神经痛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鼓室神经痛是由于舌咽神经的分支——鼓室神经受累所致,故又称耳型舌咽神经痛,该病临床少见。我科成功治愈一例顽固性鼓室神经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5)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但该技术存在对分支选择性不高和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与颅内感染风险。本文提出"三叉神经痛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理念,即将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靶点由传统的颅内半月节转移至颅外三叉神经各分支出颅孔洞(眶上孔、圆孔、卵圆孔),从而提高对分支治疗的选择性,避免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和感染。并综述了目前在治疗靶点和穿刺路径选择、穿刺影像引导技术、穿刺针具改进、射频参数设定、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过程舒适化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11)
目的:评估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技术半月节温控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间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头像重建,了解颅骨的基本形态,明确卵圆孔位置与角度和周边重要解剖结构并设置靶点及穿刺路径,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明确痛觉区域所在的三叉神经分支,行经皮半月节温控射频治疗,记录穿刺情况,并且记录穿刺及射频热凝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口述疼痛缓解率(0%~100%)在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当天、术后一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同时评估患者术后的面部麻木程度,评估此手术对TN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85例患者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下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为100%,根据术前诊断选择对应的三叉神经分支进行精确定位后行温控射频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等。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半月节射频治疗技术可极大提高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明确三叉神经的不同分支并进行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并降低手术并发症,表明此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