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3例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SIS组)和26例非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Non-SIS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人入院时、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UCH-L1浓度;分析UCH-L1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的相关性;比较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组30 d后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UCH-L1的变化。结果两组血清UCH-L1均从入院时开始增高,到第3天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SIS组入院时、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UCH-L1浓度均高于Non-S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重,APACHEⅡ评分越高,UCH-L1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78,P=0.000)。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0 d后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第1天、第3天UCH-L1浓度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第7天UCH-L1浓度仍高于预后良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APACHEⅡ评分和外周静脉血UCH-L1浓度可以较好地早期判断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病情发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均给予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片治疗。根据其6个月内的预后情况分成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均于入院当日采集血样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酐(Scr)、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血钠(Na~+)、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根据MELD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各血清学指标水平与MELD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获得最佳截断值以及相应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在60例患者中,有16例显效,27例有效,1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1.67%。预后良好组的血清TBil、Scr、AST、ALT水平及MELD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血清Alb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Bil、Scr、AST、ALT、Alb水平及MELD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725、0.772、0.737、0.653、0.695。各血清学指标联合MELD评分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13。结论血清TBil、Scr、AST、ALT、Alb水平联合MELD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体不同浓度的血尿酸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影响。方法检测入选者血液尿酸(UA)、ALT、AST、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身高、体质量等指标,对计数资料采用2χ检验,计量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尿酸与ALT及AST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组ALT、AST、TG、TC、HDL、LDL等检测指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P〈0.05或〈0.01);随血尿酸水平升高,AST与ALT水平均明显升高,尿酸与AST、ALT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与AST、ALT水平升高有关,血尿酸水平升高是肝脏转氨酶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与Child Pugh评分对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短、中期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173例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回顾性评估,随访1 a.计算每例患者入院当天的AST/ALT比值与Child Pugh评分,以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的面积衡量两者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分析AST/ALT比值与Child Pug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ST/ALT比值与Child Pugh评分呈显著相关(r=0.53,P<0.01).随访3个月及1 a内分别有30例及50例患者死亡,死亡者AST/ALT比值与Child Pugh评分显著高于生存者(P<0.01).依据ROC曲线AST/ALT比值截断值为1.6,对患者1 a预后判断的敏感性为55%,特异性为72%;Child Pugh评分截断值为10,其敏感性76%,特异性68%,联合应用两者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分别提高至85%和76%.[结论]AST/ALT比值及Child Pugh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的短期和中期预后,联合应用可提高其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时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入组发病24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1例,根据单核细胞计数分为低分位组154例、中分位组190例、高分位组177例;又根据有无不良预后分为良好预后组340例和不良预后组181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脑卒中严重程度,终点指标是3个月时不良预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3~6分)。结果中、高分位组女性比例明显低于低分位组(P0.05),高分位组单核细胞计数明显高于中、低分位组(P0.05),且中分位组单核细胞计数明显高于低分位组(P0.05)。3组不良预后比较,高分位组不良预后比例略高(P=0.066)。与良好预后组比较,不良预后组年龄、女性、脑卒中史、冠心病、心房颤动、单核细胞计数及基线NIHSS评分明显升高,高脂血症比例、TG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核细胞计数是缺血性脑卒中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95%CI:1.835~81.532,P=0.010)。ROC曲线分析显示,单核细胞计数预测不良预后的分界值为0.345,曲线下面积为0.583(95%CI:0.532~0.63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4%和45.0%。结论单核细胞计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时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金明林  黎明新 《山东医药》2007,47(19):144-144
对163例腹泻患儿采用金标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RV)抗原,按照RV抗原检测结果分为RV阳性组与RV阴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PK)水平。发现RV阳性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RV阴性组,CPK水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婴幼儿RV腹泻常伴有肝转氨酶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均于入院后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术前进行凝血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给予血管内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3 d,且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均P<0.05)。随访3个月预后不良23例、预后良好96例。单因素分析表明,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性别、吸烟、糖尿病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80岁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高血压患者明显多于预后良好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年龄、高血压、LDL-C和CRP为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LDL-C和CRP为影响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1例,根据出院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32例[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预后不良组189例(mRS 3~6分)。采集整理患者入院时人口学信息、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尿酸等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及疾病相关临床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2组患者上述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尿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心房颤动、收缩压、TC、LDL、尿素、NIHSS评分、脑梗死位于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住院时间、死亡和出院mR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尿酸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NIHSS评分和尿酸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OR=1.017,95%CI:1.003~1.031,P=0.018;OR=1.274,95%CI:1.178~1.378,P=0.000;OR=0.993,95%CI:0.989~0.996,P=0.000)。结论血清低尿酸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脑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检测患者入院第2天外周血中血管生成素1水平。按照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ROC曲线被用于评估血管生成素1对预后不良诊断价值,观察血管生成素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32例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血糖、甘油三酯水平,合并心房颤动比例、脑卒中史、治疗前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血管生成素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生成素1诊断短期预后不良的最佳临界点为3.02 ng/mL,灵敏度为63.2%,特异度为78.4%。ROC曲线下面积为0.74。溶栓前血糖、甘油三酯、血管生成素1、治疗前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654、1.549、1.224、2.777,均P <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生成素1降低者预后不良,血管生成素1或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营养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营养不良和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男性46例,女性36例,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14±1)天营养指标,分析影响3个月预后的因素。结果入院第1天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8.29%,入院第(14±1)天为30.49%(P0.05)。与第1天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第(14±1)天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肉周长和血清白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P0.01);男性较女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血清白蛋白下降明显,女性较男性上臂肌肉周长下降明显(P0.01)。年龄(P=0.009)、入院时高血糖(P=0.038)、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P=0.001)、入院时营养不良(P=0.018)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入院时营养不良与年龄、入院时高血糖和入院时NIHSS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入院时营养不良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将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分为观察组(急性发作期)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甘利欣等治疗,对照组未予以治疗。分别于入院后次日和第31 d应用常规赖氏法检测血清ALT、比色法检测AST、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结果观察组治疗前ALT、AST和HBV DNA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1,〈0.05);ALT、AST与HBV DNA无直接相关关系(P〉0.05)。提示慢乙肝急性发作后,随着转氨酶升高,HBV DNA降低,乙肝病毒开始被清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Betatrophin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0例NAFLD患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50名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促代谢因子(Betatrophin)、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另外以Spearman系数分析NAFLD患者血清Betatrophin与ALT、AST、TC、TG及BMI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Betatrophin、ALT、AST、TC、TG及BM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NAFLD患者Betatrophin、ALT、AST、TC、TG及BMI对比重度中度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清Betatrophin水平与ALT、AST、TC、TG及BMI呈正相关,均有(P0.05)。结论 NAFLD患者Betatrophin水平呈现出高表达,且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上升,可用于NAFLD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老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17年9月1日~2018年6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综合科和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病的老年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98例,根据患者入院评估分为MS组106例,非MS组192例。比较2组年龄、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脑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并随访3个月和1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对患者结局的影响。结果 MS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空腹血糖、TG、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3个月和1年,MS组预后不良比例明显高于非MS组(18.9%vs 14.6%,17.9%vs 15.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S、年龄≥75岁、脑卒中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4分和糖尿病是老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多种常见危险因素会对老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MS是老年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早期功能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6年5~12月卒中登记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66例及预后不良组58例。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按FT_3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位水平(FT_3≤4.05pmol/L)、中位水平(FT_34.06~4.46pmol/L)和高位水平(FT_34.46pmol/L)。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体质量指数、心房颤动、白细胞计数、FT_3水平、C反应蛋白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T_3低位水平患者较FT_3中位水平和高位水平患者预后不良比例明显增高(39.5%vs22.2%、15.8%,P=0.003)。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后,FT_3是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FT_3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为了预防脑卒中和静脉血栓,长期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逐渐增加,而罕见的不良事件———抗凝药物导致的肝损害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可以作为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对任何实验室来说,正常范围为平均值±2 SD。ALT水平大于正常上限(ULN)3倍常作为药源性肝中毒的指标。对药物性肝损害病人来说,伴有胆红素水平升高(>2 ULN)预示预后不佳。在服用抗凝剂的病人中转氨酶升高可能报告不全。目前没有指南要求对使用抗凝药物的病人监测肝功能,也缺乏相关的实验与研究来评价这些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与病情轻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18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伤后24h内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并结合临床格拉斯哥评分(GSC)分型和预后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血清ALT、AST水平在重型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颅脑损伤后肝功能异常与损伤程度及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转氨酶升高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患者预后存在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酸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新入院急性脑梗死病人346例,根据1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分~1分)与预后欠佳组(mRS 2分~5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根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病人分为NIHSS5分组、NIHSS≥5分组及NIHSS9分组、NIHSS≥9分组,比较组间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结果预后良好组病人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欠佳组(P0.05);将年龄60岁、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卒中类型为心源性脑栓塞(CE)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NIHSS9分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NIHSS9分、年龄60岁为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卒中类型CE为危险因素;且NIHSS高评分组高尿酸血症病人发生率均高于NIHSS低评分组(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尿酸水平不是脑梗死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脑卒中急性期尿酸水平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9例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就诊的轻型脑卒中病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根据是否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将所有病人分为溶栓组(168例)和未溶栓组(131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出入院时NIHSS评分、治疗3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住院期间颅内出血、死亡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溶栓组比较,溶栓组病人出院时NIHSS评分显著降低,3个月后良好预后率显著增加,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症状性出血及死亡。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轻型脑卒中病人预后,并且不会增加颅内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癌患者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总胆红素(TBil)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TACE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NAC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DCP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分析治疗前后TBil、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清蛋白(ALB)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CP、MD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SO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TBil、ALT、AST水平较术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能减轻TACE肝癌患者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50例AIS病人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28例)和预后不良组(2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基线临床特征、手术相关特征、术前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病人预后结果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两组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情况、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OR=10.17,95%CI(1.648,69.715),P0.05]、术前ASPECT评分[OR=0.098,95%CI(0.024,0.046),P0.05]是影响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入院到血管再通时间、术前ASPECT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