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成药水、醇工艺过程存在着与传统炮制相类似的理化环境和作用,加热时间的不同必然产生与汤剂 的差异,提取溶媒的改变导致化学组成巨变,引起中成药药性的改变。作者认为现有中成药生产工艺难以体现中药原方剂的方旨,提出采用现代技术分离单味中药的有效组分,以汤剂为参照,进行中成药方剂组成和剂量重组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醇沉工艺对中成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醇沉工艺对中成药质量的影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010050)孟根达莱,刘栓娣,青格乐醇沉法也叫水提醇沉法。近几年该工艺的药剂学研究报道颇多,发现它对中成药质量有-定影响,值得归纳总结。1醇沉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1.1醇沉对中药高分子有效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德敏 《四川中医》2006,24(2):47-49
散剂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与现代中成药采用各种手段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不同,不改变药材的理化性质,完整保留了原中药方剂的方旨。作者对在剂型和疗效上有着独特优势的中药散剂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在中成药创新方面,散剂必将展示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地仙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和工艺条件。方法经水提取液醇沉与不醇沉工艺的对比试验,50%、60%、70%醇沉对比实验考察提取净化工艺;以澄清度及口感为指标优选溶液浓度、配液时溶液的DH和矫味剂;以地仙口服液的稳定性为指标,考察制备工艺。结果优选工艺为:水提,50%醇沉,配液时溶液pH6.0-6.5、不加矫味剂、相对密度1.05。结论该工艺条件所制备的成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松花补肾液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桂欣  岳恒 《中成药》1997,19(3):5-6
根据方中药物活性成分的理化特性,以淫羊藿甙,总黄酮为指标成分,分别对醇提,水提条件进行了考察,优选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对醇沉条件及脱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常用补肾中成药所含Zn、Mn、Cn、Fe等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並研究了不同工艺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肾中成药上述微量元素含量均较高;工艺对其含量影响较大,尤其水煎醇沉处理使微量元素大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感冒药YL2000现代制剂中的挥发性成分,考查比较水煎与醇提工艺对复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性成分,GC—MS法进行分析鉴定,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与水煎剂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结果:从YL2000醇提制剂中初步分离鉴定了68个成分;同水煎剂相比,醇提制剂提高了挥发油的得率,去除了大量脂肪酸类成分,但保留了水煎剂中的88%的萜类成分,并将其含量提高了约6倍;同单味药材相比,醇提制剂和水煎剂均富集了萜类成分而大大降低了蒎烯和蒈烯类成分的含量。结论:YL2000醇提制剂保留了水煎降低蒎烯和蒈烯含量的特点,而且进一步富集了水煎剂中的萜类有效成分,降低了脂肪酸类成分。  相似文献   

8.
Ⅲ型山东药圣1+1澄清剂用于抗流感滴鼻剂的澄清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会宗  潘明云  张若石  李大明 《中草药》2004,35(10):1112-1115
目的 考察抗流感滴鼻剂的絮凝除杂工艺条件。方法 以澄清效果为指标,对影响Ⅲ型山东药圣1 1澄清剂絮凝除杂的5种因素进行了考察。以栀子苷量为定量考察指标,木兰脂素、栀子苷的TLC检识为表观考察指标,对Ⅲ型山东药圣1 1澄清剂絮凝、50%乙醇醇沉、75%乙醇醇沉除杂情况进行对比,确定最佳的除杂工艺条件。结果 采用优化后的絮凝除杂工艺条件,絮凝组中栀子苷含量明显高于50%、75%乙醇醇沉组;TLC显示,絮凝除杂组与原液组斑点基本一致。结论 Ⅲ型山东药圣1 1澄清剂在抗流感滴鼻剂的除杂工艺中,具有活性成分保留率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工艺稳定等优点,是较理想的除杂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七厘散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主药血竭、冰片、麝香的薄层层析,儿茶和朱砂的理化鉴别,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限度,检测方法专属性强,可供生产厂和药检部门控制和制订中成药质量指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改进经皮给药系统的最常用方法是使用透皮促进剂,促透剂能可逆地减小药物透过皮肤的障碍。虽然化学促进剂的促透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它们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报道还不多见。本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16种烷醇促透剂的促透能力与其理化参数之间的相关方程式。结果表明:烷醇的促透能力与它们的脂溶性及羟基的位置有很好的相关性。烷醇的促透能力随着脂溶性的增大而增强,但是随着官能团羟基从链的末端移向中间而减弱。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为了改变和解决中成药干燥工艺的落后面貌,在一些单位应用了很多干燥新技术,诸如高频、微波以及喷雾干燥等。近一年来,某些单位又对远红外辐射干燥中成药作了很多摸索和测试工作。对原药、饮片、水泛丸、冲(吞)剂、流浸膏等脱水干燥以及糖衣片的烘烤,烘瓶、消毒杀菌等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试验或试用。尽管当前在应用远红外辐射干燥中成药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但从试验结果来看,远红外辐射干燥应用于中成药生产是大有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乳核分散片水提液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橙皮苷、芍药苷的含量为评价指标,将醇沉法与ZTC1+1澄清剂吸附法进行比较,优选最佳纯化工艺条件。结果:最佳纯化工艺为醇沉,具体方法为: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含醇量为80%,静置12h。结论:乳核分散片的纯化工艺醇沉法优于ZTC1+1澄清剂吸附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医科中成药使用情况与管理措施分析,为促进中成药在临床中的使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中医科2021年800张含中成药处方使用情况,对药物剂型、药物功效、常见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抽取的800张含中成药处方中,中成药使用频率为1 734次,使用药物剂型最高的为丸剂,占34.2%(593/1 734),其次分别为胶囊、片剂、口服液、其他剂型,分别占23.7%、23.2%、10.8%、8.1%。不同功效中成药使用情况中,理血剂使用频率最高,占24.3%,其次分别为理气剂、清热剂、解表剂、补益剂、温里剂,分别占22.9%、21.8%、12.6%、11.0%、7.4%。常见7种中成药使用情况如下逍遥丸占12.0%,乌灵胶囊占11.3%,六味地黄丸占10.5%,黄芪生脉饮占10.1%,归脾丸占9.5%,桂枝茯苓丸占9.4%,血脂康胶囊占9.0%。结论:逍遥丸等中成药在医院中医科的使用较为常见,中成药总体使用趋于合理,但仍需提高中成药在中医科使用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退热Ⅲ号合剂澄清工艺改进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 ZTC1+1天然澄清剂用于退热Ⅲ号合剂的澄清工艺改进,以盐酸麻黄碱、钙含量及可溶性总固体 量为指标,与醇沉工艺对原药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澄清剂组成分损失程度远小于醇沉组,澄清效果也较优。  相似文献   

15.
101澄清剂应用于含生物碱中药药液澄清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葛新  许玲 《时珍国医国药》1998,9(6):526-527
应用101澄清剂澄清了含生物碱类有效成分的麻黄、黄连、莲子心、益母草等中药提取液,考察了澄清药液的稳定性,对其中的生物碱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与水提醇沉工艺进行了比较,证明了用101澄清剂即可澄清药液,又可保持药液中生物碱成分。  相似文献   

16.
王地  高燕  邹志东 《北京中医药》2005,24(6):369-370
目的考察地仙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和工艺条件.方法经水提取液醇沉与不醇沉工艺的对比试验,50%、60%、70%醇沉对比实验考察提取净化工艺;以澄清度及口感为指标优选溶液浓度、配液时溶液的pH和矫味剂;以地仙口服液的稳定性为指标,考察制备工艺.结果优选工艺为:水提,50%醇沉,配液时溶液pH6.0~6.5、不加矫味剂、相对密度1.05.结论该工艺条件所制备的成品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用于肺炎喘嗽液澄清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重阳  刘勇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0):744-745
肺炎喘嗽液原生产工艺是水煮醇沉法以除去杂质使药液澄清,现改为用壳聚糖絮凝法,并进行了定性、定量、稳定性等实验对照。结果表明,对该制剂用壳聚糖絮凝法代替醇沉法同样可达质量标准,但对含淀粉药材较多的中成药就不适合用壳聚糖作澄清剂。  相似文献   

18.
Ⅳ型ZTC 1+1天然澄清剂在中草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了Ⅳ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八珍口服液制备中的应用,并从指标成分、工艺、稳定性和药理学等方面与水醇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ZTC1+1天然澄清剂为一种新型精制中草药液的澄清剂。可较好的保留中草药有效指标成分,在中草药制剂制备中可代替水醇法。  相似文献   

19.
多能提取罐目前已成为中成药制剂厂的一种重要设备,广泛应用于中药醇提、水煎、芳香性成分提取等工艺操作。如何充分发挥多能提取罐的“多能”功能,我们从生产实际出发,对多能提取罐的应用作了一些探索。多能提取罐在进行中药材醇提取操作时,由于醇浓度较高,醇提取结束后放出含醇药汁后,留存  相似文献   

20.
张志国  胡鸿  曹臣  陈青莲  倪春生 《中成药》2003,25(10):U008-U009
目前中成药剂型在传统剂型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改进。为了解中成药剂型的发展趋势 ,笔者以 2 0 0 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 (下简称《药典》)附录中“制剂通则”对各种剂型的定义为依据 ,对我院使用的中成药剂型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方法与结果1.1 对我院药房从指标采购网上采购使用的 371种医保类中成药进行了剂型调查。1.2 结果见表 1、表 2、表 3。表 1  371种医保类中成药剂型的调查项 目1 2 3丸 剂散 剂酊 剂4 茶 剂数 量袋 泡 块5 6 75 9膏 剂煎膏剂栓 剂搽 剂棒剂☆1 0 糖浆剂数 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