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肾淋巴瘤3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肾淋巴瘤(primary renal lymphoma,PRL)罕见。为了探讨PRL的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3例原发性肾淋巴瘤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和病程,以及相应的诊治措施。结果表明:3例男性原发性肾淋巴瘤,发病年龄大于50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伴有腹部包块、血尿等,术前均高度怀疑肾癌而予以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肾淋巴瘤,且都是弥漫B细胞性,细胞表面抗原CD20阳性,应用人源化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方案化疗,同时局部进行放疗,治疗间歇辅予干扰素,并加强支持治疗,其中2例生存超过5年。结论:原发性肾淋巴瘤极少见,临床易误诊,早期确诊和个体化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淋巴瘤(PR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普仁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9例PRL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PR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 9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7(45~77)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8/9,88. 8%),1例为小淋巴细胞型淋巴瘤(1/9,11. 1%)。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明确病理,其中行患肾根治性切除术者4例(44. 4%),非根治性切除术(穿刺活检、肾部分切除)者5例(55. 6%),各有1例复发。术后均进行化疗,完全缓解4例(44. 4%),部分缓解5例(55. 6%);年龄、性别、分期、LDH水平、β2-MG水平、病理分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在疾病完全缓解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 0. 05),中位随访时间18(5~58)个月,存活8例,其中4例仍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7(4~58)个月。结论 PRL治疗采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的肾部分切除手术加术后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利妥昔单抗能改善预后,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仍需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的临床症状、病理类型、诊断、治疗模式及预后。方法:对43例可手术的BAC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BAC的临床表现、治疗模式及预后。结果:BAC患者临床症状与普通肺癌相似。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与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因素。单独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期37.71个月,5年生存率为18%,手术+术后辅助化疗的中位生存期48.30个月,5年生存率为2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有自己的特点。术后化疗与否与生存期未见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0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中位年龄58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腹部胀痛不适多见。Ⅰ-Ⅱ期患者占6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胃淋巴瘤和肠道淋巴瘤间的临床病理特点无显著差异。58%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时间74个月。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65.9%和61.8%。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ECOG评分、B症状、发病部位、治疗方法均与生存期无关,IPI评分、分期、LDH、细胞表型及病理类型与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B细胞淋巴瘤预后明显好于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5.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总结31例PCNS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发病年龄11-81岁,中位年龄52岁,年龄越大,预后越差。病理类型全系非何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占90.91%,其中中心母细胞型占90.00%,T细胞型仅9.09%,T细胞及富T的B细胞型预后较差。生存时间5-4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全部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其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单独放疗8个月,单独化疗13个月,放疗联合化疗13个月,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均为19个月,比较单独放疗组与放疗联合化疗及鞘内给药组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存期短,其预后主要与发病年龄、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有关,化疗或放疗联合鞘内给药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原发性肾淋巴瘤早期即可出现腰痛、发热等临床症状,B超及CT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缺乏血液供应的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生发中心状的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为具有良性疾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肿瘤细胞生发中心存在;对难以确诊的肾脏微小病灶可行腹腔镜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re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R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R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2例PRNHL均为男性,例1年龄51岁,因右侧腰部胀痛入院,B超示右肾上极实性占位,腹部CT平扫+增强示右肾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0. 5×8. 6 cm。术前诊断为右肾癌,行右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Mum-1、BCL-2、BCL-6,Ki-67增殖指数为90%。术后采用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辅以局部放疗,随访32个月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病情稳定。例2年龄65岁,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时B超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入院后腹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肾下极见不均匀强化病灶,大小约9 cm×5 cm。术前诊断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肾小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α、PAX-5、BCL-2,Ki-67增殖指数为10%。术后采用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随访20个月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病情稳定。结论:PRNHL发病率比较低,在临床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腰部胀痛,术前易误诊为肾癌,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2例PRNHL均为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原发性肾淋巴瘤早期即可出现腰痛、发热等临床症状,B超及CT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缺乏血液供应的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生发中心状的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早期原发性肾淋巴瘤为具有良性疾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肿瘤细胞生发中心存在;对难以确诊的肾脏微小病灶可行腹腔镜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PBL均以单侧乳腺无痛性包块为首发症状,病变部位无明显皮肤改变;术前超声检查多为实性占位,2~8 cm大小;病理分型全部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7例为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例为穿刺活检确诊;临床分期IE4例,IIE4例;治疗方法多数采用手术切除+化疗,包括R+CHOP方案化疗;3例失访,5例存活,中位PFS期为30个月.结论 PBL以DLBCL居多,手术+化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例AR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0例ARL患者中9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2岁。10例患者中6例患者在确诊AIDS并治疗后7-48个月内发生淋巴瘤,1例患者确诊后未治疗且48个月后发生淋巴瘤症状,3例患者在淋巴瘤诊治过程中发现HIV感染。8例(8/10)患者有结外受累。就诊时CD4~+T细胞中位计数255(69-232)×10~6/L。6例行抗高效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患者的HIV病毒载量均低于测量下限,无抗病毒史患者HIV RNA拷贝数为0-45000拷贝/ml。起病时伴发热患者4例(4/10),以局部肿块起病者6例(6/10),2例(2/10)以咽痛、咽部溃疡起病。10例病理类型中7例为B细胞来源,其中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Bur Kitt淋巴瘤;余3例为T细胞淋巴瘤。9例患者同时接受化疗和HAART治疗,化疗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CR率67%,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结论:ARL临床表现多样,积极的HAART联合规范性化疗可能改善AR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以长期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行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并最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瘤的13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淋巴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9岁.13例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其骨髓中均出现幼稚淋巴样细胞;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3例.结论: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以FUO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误诊为肾癌的11例肾错构瘤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错构瘤又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临床表现无特征性 ,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易误诊为肾癌。我院 1990年1月~ 2 0 0 2年 7月间 ,术前诊断肾细胞癌并进行手术治疗共 192例 ,其中术中及术后病理证实肾错构瘤 11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3例 ,女 8例 ,年龄 40~ 72岁 ,平均 5 7 1岁。病变部位右肾 7例 ,左肾 4例 ,均为单发。临床表现 :无症状 10例 ,腰痛伴肉眼血尿 1例。病程 5d~ 11个月。1 2 影像学检查 本组 11例 ,术前均行B超检查发现肾脏实质性肿物 ,B超诊断 :肿瘤性质待定者 9例 ,2例为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表现的特殊性,旨在提高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AITL的临床资料、骨髓细胞学、流式细胞术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揭示AITL极易出现反应性细胞的病理生理机制.结果 3例特殊的AITL病例,其骨髓以反应性的浆细胞、B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34例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34例骨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 43∶1。原发性骨髓瘤(PBL) 8例,继发性骨髓瘤(SBL) 26例,PBL与SBL之比为0. 31∶1。PBL患者常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多因骨痛或病理性骨折起病。病理类型以DLBCL最多,占55. 88%。目前骨淋巴瘤的治疗方法为化疗,或化疗辅以放疗或手术,有条件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本研究中骨淋巴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 49年,中位生存期为3年,3年生存率为82. 14%。影响生存期的因素有PBL和SBL分类、病理类型、血LDH水平和治疗方法。结论:骨淋巴瘤起病隐匿,选择足量、充分的联合治疗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原发性骨淋巴瘤少见且预后较好,继发性骨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告肾结石合并肾盂鳞状细胞癌2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2例均有典型肾绞痛病史及合并血尿,CT检查提示肾盂癌2例.2例术中经冰冻病理确诊后,行根治性患肾切除术,1例术后行全身化疗,5个月后死于全身衰竭,另一类术后随访18个月无复发.2例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结论 肾结石合并肾盂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病例进行多项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以根治性患肾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现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患者均用CVP为主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5个月。结论: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对18例LBL的临床、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其对治疗、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18例中骨髓浸润14例,淋巴瘤白血病10例,纵隔肿物9例。病理曲核细胞型15例,均为T细胞标记。全组完全缓解6例,3例B细胞型均完全缓解。18例患者中位存活期10.1个月,5年生存率11.2%。结论:LBL男性多见,发病年龄轻,易累及骨髓、纵隔。曲核、T细胞型为主。治疗反应差,生存期短,但B细胞型LBL预后相对较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B-LAH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55.5(31-88)岁,自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2月(2周-4月)。经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大B细胞淋巴瘤7例,套细胞淋巴瘤2例,不能分类的小B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均以持续性发热(100%)和脾肿大(90%)为突出表现,而呼吸系统受累和消化系统受累表现为常见,以全身的肌痛和乳酸性酸中毒为首发表现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显著的铁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升高,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的淋巴细胞,骨髓涂片易见噬血细胞现象,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异常前向散射/侧向散射光(FSC/SSC)的呈轻链限制性B淋巴瘤细胞。4例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患者截至随访日期维持完全缓解(CR)。结论:B-LAHS临床差异极大,疾病快速进展,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分析可改善B-LAH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疗措施。方法:对22例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治疗效果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肿瘤位居幕上者18例(81.82%),幕下者4例(18.18%),肿瘤多发者12例(54.55%)。影像学表现中CT大部分表现为低密度改变,肿瘤周围呈中度水肿,呈均匀强化。头颅MRI则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也呈均匀强化。组织学表现大B细胞淋巴瘤弥漫型者16例(72.73%),局限型者3例(13.64%),小B细胞淋巴瘤者1例(4.55%),无裂细胞型者2例(9.09%),LCA阳性率为100%。肿瘤全切除后化疗加放疗平均生存16个月,肿瘤部分切除后化疗加放疗平均生存12个月,部分切除加化疗平均生存11个月。结论: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常好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临床表现并无明显的特点,影像学表现特点明显,但术前误诊率仍高,预后很差,综合治疗有望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骨髓侵犯(BMI)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2016年9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702例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以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及~(18)F-FDG PET/CT中任何一项检查方法阳性即判定为淋巴瘤骨髓侵犯。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发生率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HL)[32.6%(201/616)vs 15%(13/86)](P0.05)。NHL中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明显高于T细胞淋巴瘤[37.0%(159/430)vs 22.6%(42/186)](P0.05)。按不同病理类型分析,套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88%(22/25),滤泡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38.5%(15/39),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21.8%(56/257),肝脾T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100%(5/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差异较大。对初诊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评价对淋巴瘤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