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材料与方法取新鲜小儿尸体50例.本实验方法是剖开腹腔,游离、结扎左右骼总动脉,背部剖开左侧胸腔,淤离出胸主动脉,采用胸主动脉插管,用37C生理盐水冲洗脏器血液后,以3-35kg/。矿压力将15%rt氯乙烯自胸主动脉灌入,观察至结肠动脉充盈良好为止,并维持压力10min使其充盈更佳.将灌注后的小儿尸体用4%的甲醛溶液浸泡固定l-2个月后,解剖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其起始、分支类型、动脉于长、动脉外径及吻合处外径,结果采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与讨论:1肠系膜下动脉(MA)结肠支的起始类型及数目在本实验材料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管径、夹角等,为适应临床上选择性动脉造影、动脉栓塞疗法和动脉插管化疗等技术的运用提供解剖资料。方法本文采用血管X线造影、剥离、血管铸型,对60具(成人32具、儿童28具)尸体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外径、夹角进行了观测。结果腹主动脉长(144.64±1.79)mm。裂孔处外径(19.68±0.63)mm,中段外径(16.54±037)mm,分叉处外径(18.73±0.35)mm,腹腔动脉外径(6.77±0.16)mm。其分支肝总动脉外径(4.72±0.12)mm,脾动脉外径(5.87±0.51)mm,胃十二指肠动脉外径(3.84±0.09)mm,肠系膜上动脉外径(8.42±0.18)mm。阑尾动脉外径(1.36±0.04))mm,右结肠动脉外径、中结肠动脉外径(2.37±0.07)mm。肠系膜下动脉外径、长度等。结论了解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管径、夹角,有利于临床上选择性动脉造影、微创术、动脉栓塞疗法和动脉插管化疗等。  相似文献   

3.
姚鑫  李香凝 《天津医药》1994,22(5):259-262
通过对70例尸体主动脉弓标本和50例主动脉弓造影形态的对比研究,将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由主动脉弓最高处发出,升,胸主动脉间距小的主动脉弓定为I型,而将分支血管在主动脉弓最高外之前发出,升,胸主动脉间距大的主动脉弓定为II型。尸检资料证实,I型占65.7%,II型占34.3%,了解主动脉弓形态,有利于临床脑血管造影工作。  相似文献   

4.
食管胸下段器官外及表面动脉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动脉的来源及分支形态,为临床应用补充解剖学资料。方法:成尸30具,乳胶灌注,解剖剥离,肉眼观察食管各段动脉形态,分别测量可游离长度、起始点外径、终点外径分支间夹角。结果:该段动脉来源较稳定,可游离长度平均为(16.13±8.22)mm;胸主动脉食管支占53.85%;支气管动脉食管支占42.31%;右支气管动脉发出6支“食管正中动脉”。器官外动脉分支分2种类型;器官表面动脉分支有4种类型,吻合形态有3种。结论:食管胸下段可能是食管各段中供血最贫乏的,尤其是右侧下半区;食管胸下段动脉不具备消化道典型的“动脉弓 直动脉”模式;支气管动脉也是胸下段食管的主要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5.
采用过氧乙烯灌注法对50例新鲜小儿尸体肠系膜上,下动脉所形成的结肠边缘动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结肠边缘动脉的组成,分布及吻合位置不完全相同。不同部位史合处的血管外径有显著差异。通过对边缘动脉的组成,分支和吻合情况的观测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用过氯乙烯灌主解剖剥离的方法,观测了50例小儿尸体横结系膜无血管区的构成,大小及与坐高的相关关系,小儿横结肠系膜无血管区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前界多由副中结肠动脉的分支和左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成的边缘动脉构成,后界为横结肠系膜根,左结肠动脉主干副中结脉主干分别构成左右界,前后径及左右径均与坐高呈正相关关系,前后径略大于左右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窗超声造影在小儿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超声科行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并经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诊断为SMAS的患儿2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胃窗超声造影的正常小儿50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中经胃窗超声造影怀疑SMAS者加行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分析二者诊断一致性;比较2组胃窗超声造影指标,并分析其对小儿SMAS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组经胃窗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小儿SMAS与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检查的诊断一致性为23/24(95.8%)。观察组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夹角(SMA-AA)及胃腔充盈态仰卧位十二指肠通过处SMA后壁与AA前壁的距离(DD)小于对照组,胃腔充盈态仰卧位十二指肠水平部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前及夹角处最大内径比值(D前/D夹)和十二指肠反流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P<0.01)。应用D前/D夹>3.0及十二指肠水平部是否出现反流初步判断小儿SMAS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0%、95.6%及87.0%、88.0%。结论 胃窗超声造影诊断小儿SMAS与上消化道X线钡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肛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随机选取成人尸体20具,婴幼儿尸体15具,红色乳胶灌注.解剖剥离,肉眼观察形态,分别测量.结果:肛动脉较恒定,主要起于阴部内动脉(88.6±2.8)%,是肛管的主要供血动脉;根据肛动脉的支数和来源不同,将其分为4个类型,9个亚型,以二支型和三支型居多;在两侧肛动脉之间,肛动脉与直肠上动脉及直肠下动脉之间均未发现存在器官外吻合.结论:肛动脉的外径介于0.9~2.4mm,平均(1.7±0.2)mm;内径介于0.5~1.4mm,平均(1.0±0.14)mm.源于阴部内动脉的肛动脉与原动脉间的下夹角介于30~70°,平均42.5±10.3°.肛动脉的角度、管径及起始住置等,均可满足介入治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斯坦福(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过程中累及弓上血管分支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5月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斯坦福B型胸主动脉夹层病人19例,均为胸主动脉撕裂累及弓上第3分支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或)锚定区不足(夹层近侧破口距弓上第3分支动脉开口<15 mm),TEVAR术中覆膜支架Z1、Z2锚定覆盖弓上第3分支动脉或同时覆盖弓上第2分支动脉(左颈总动脉)。弓上第3分支动脉分别用烟囱植入、体外开窗开通和直接封堵处置。结果 19例TEVAR术中弓上第3分支动脉均处理成功,其中15例采用烟囱植入,2例采用体外开窗,2例分别采用直接封堵或部分封堵。随访2~24个月,15例采用烟囱植入处理的支架通畅率为100%。所有病人术后均无特殊并发症,均存活。经过1、3、6个月,1、2年的CT血管造影(CTA)复查,胸主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血管真腔直径扩大,无狭窄或闭塞。结论 TEVAR固定覆膜支架在Z1和Z2修复斯坦福B型胸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对于弓上第3分支动脉处理,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定制个体化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陈伟彬  冯莉  宫凤玲  张惠英 《天津医药》2015,43(9):1056-1059
目的 应用 256 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术评价自体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 分析 200 例因胸痛行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 测量两侧胸廓内动脉及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长度、 内径, 以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长度等解剖学参数数值。结果 胸廓内动脉内径为 (2.52±0.38) mm, 胸廓内动脉自起点至终端长度为 (190.12±1.90) mm。两侧胸廓内动脉管腔内径及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前降支、 左旋支、 对角支、 右冠状动脉及后室间支内径分别为 (2.82±0.25)、(2.60±0.12)、(2.22±0.25)、(3.02±0.27) 和(2.35±0.35) mm, 除右冠状动脉内径高于胸廓内动脉内径外, 其余与胸廓内动脉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游离移植于升主动脉起始部上方 2 cm 搭桥至前室间支中点、 沿左旋支途径搭桥至房室交点、 沿右冠状动脉途径搭桥至房室交点弧形长度和自房室交点至后室间支中点长度均低于胸廓内动脉长度 (P<0.05); 原位移植除自胸廓内动脉起始部至前降支中点弧形长度与胸廓内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至左旋支房室交点、 至右冠状动脉房室交点弧形长度均高于胸廓内动脉长度 (P<0.05)。结论 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内径接近, 原位移植适用于心前壁血管, 用游离胸廓内动脉移植, 其长度可满足桥接升主动脉与任何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为向临床足背动脉皮瓣移植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对60侧成人足背进行解剖,观测了足背动脉的走行。结果有16侧足背动脉发生变异,占26.67%。按变异情况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起始变异4侧、占6.67%;其中起始于腓动脉穿支者2侧,起始于胫前动脉和腓动脉穿支者1侧,起始于胫前动脉者1侧;走行变异9侧、占15.0%;其中偏内侧型2侧,偏外侧型4侧,迷路型2侧,浅在型1侧;足背动脉缺如或纤细型3侧、占5.0%。结果提示,临床应用以足背动脉为蒂的皮瓣时,术前、术中要认真检查足背动脉,避免伤及变异的分支,才能确保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2.
王星  顾隽珩  张洪  张颖  李东 △ 《天津医药》2020,48(6):527-530
摘要: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初步探究右冠状动脉(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与RCA斑块成 分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631例于我院行CCTA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RCA起始部有无斑块 将其分为正常组(n=279)和斑块组(n=352),斑块组基于不同斑块成分CT值的不同,进一步分为钙化斑块组(n=72)、 非钙化斑块组(n=181)及混合斑块组(n=99)。根据RCA有无狭窄分为无狭窄组(n=383)及狭窄组(n=248),狭窄组进 一步分为<50%狭窄组及≥50%狭窄组。比较正常组与不同斑块成分各组之间、无狭窄组及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之间 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的差异。结果 正常组男性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明显大于女性(P<0.05)。非钙化斑 块组、混合斑块组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小于正常组(P<0.05),钙化斑块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与无狭窄组比较,<50%狭窄组及≥50%狭窄组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均减小(P<0.05),<50%狭窄组及≥ 50%狭窄组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较小时,易形成非钙化及 混合斑块,平扫CT如发现RCA起始部-主动脉夹角较小时则提示RCA存在斑块及狭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王小金  夏道辉 《江西医药》2010,45(6):589-590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及3D对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对17例小儿进行多谱勒超声检查,显示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两者夹角通过的左肾静脉、肾门部左肾静脉,测量两处左肾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计算它们比值,用三维重建计算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夹角。结果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3D对两组小儿左肾静脉的观察,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3D是诊断胡桃夹现象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动眼神经与脑底动脉的相互位置关系.从所能查阅的文献来看,专题论述非常少,通常仅描述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与小脑上动脉根部之间夹有的动眼神经在后交通动脉外侧与腹侧的走行。毛增荣圜调查100具儿童尸体脑底诸动脉及其分支时,曾提到98.5%的动眼神经行于大脑后动脉的腹侧。1.5%神经行于动脉的背侧。其还提到动眼神经与大脑后动脉的交叉部位多数都在大脑后动脉的外侧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离体人脐动脉,人胃网膜右动脉,家兔及大白鼠胸主动脉肌条,观察APⅢ和NP的作用。APⅢ75nmol/l对由NA3μmol/l,5-HT1μmol/l,HT10μmol/l,PE 1μmol/l收缩的家兔及大白鼠胸主动脉肌条具有明显松弛作用,对由上述药物及KCl 80mmol/l,PGF_(2α)10μmol/l所收缩的人脐动脉及人胃网膜右动脉并无松弛作用。NP 1μmol/l对由NA3μmol/l,5-HT 1μmol/l,HT 10μmol/l等所收缩的两种人血管都有明显松弛作用,并能降低血管基本张力。结果提示:APⅢ对家兔及大白鼠的胸主动脉有松弛作用,但对人脐动脉及人胃网膜右动脉无松弛作用,表明APⅢ对血管的作用可能具有动物种属或血管种类差异性,NP则有较普遍的血管松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结肠动脉的研究报道较多,临床应用也不断增加,但是以儿童为对象观察中结肠动脉的资料却很少。因此,笔者观察了儿童中结肠动脉的支数起始、分布和类型,为临床儿外科科学及儿童解剖学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肺栓塞回顾性分析CTPA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554支血管中256支发生肺动脉栓塞(46.2%)。54.0%肺叶以上动脉、65.5%肺叶动脉及42.2%肺段动脉受累。肺栓塞的CTPA表现:(1)直接征象:①腔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8,6%)、锐角附壁型充盈缺损(18.4%)、钝角附壁型充盈缺损(46.9%)及完全闭塞(19.1%)。其中中心型及锐角型充盈缺损提示急性肺栓塞,钝角型充盈缺损及完全闭塞则为慢性肺栓塞的征象。②管腔突然狭窄(7.0%)。(2)间接征象:主动脉和(或)右侧叶间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少血”征、肺梗死、右室增大伴或不伴室间隔偏移、“马赛克”征等。治疗后CTPA上肺动脉血栓部分或基本消失,肺动脉显示率显著提高,急性PE变化更明显。结论螺旋CTPA能够清楚显示PE的征象及其演变过程,是诊断PE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囊状动脉瘤与颅内动脉血管分叉的角度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后交通动脉显影(包括胚胎型)且有动脉瘤者3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后交通动脉显影(包括胚胎型)且无动脉瘤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予三维(3D)脑血管造影观察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及后交通动脉间夹角,比较2组血管分叉的角度差异。结果试验组主流出道与流入道偏角、小分支与流入道偏角及分支夹角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支段和后交通动脉之间夹角变大有关。  相似文献   

19.
徐医军 《天津医药》2005,33(4):249-249
胸导管或其主要分支破裂,其内的液体漏出聚集在胸膜腔,即为乳糜胸。多见于食管或纵隔手术后损伤,而自发性乳糜胸临床较少见,约占所有胸腔积液的2%。其病因较复杂,多数由肿瘤、炎症、寄生虫或免疫疾病等引起,其中特发性乳糜胸无明确的原发病因,可能与以前的外伤、感染或原有脊椎异常引起胸导管固定后突然牵拉固定的胸导管有关;饱餐后胸导管充盈又突然咳嗽引起压力升高也可能是其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主动脉内的血液经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中膜,形成夹层血肿,在血流压力的驱动下,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是主动脉中层的解离过程.AD是心血管疾病的灾难性危重急症,其发病率为(25~30)/100万[1],如不及时治疗,48h内病死率可高达50%.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休克和血肿压迫相应的主动脉分支血管时出现的脏器缺血症状.根据夹层的起源及受累的部位可分为:Ⅰ型:起始于升主动脉并越过主动脉弓向远端延伸;Ⅱ型:起始并局限于升主动脉;Ⅲ型:起始于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并向远端延伸.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挽救了大量AD患者的生命,使本病预后大为改观.尤其是Ⅲ型最适宜行覆膜支架植入.现将覆膜支架植入术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