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评价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对煤工尘肺(CWP)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并观察CWP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的关系。方法依丹麦ABL-4血气分析仪所测100例CWP低氧血症程度和Lown’s室性心律失常分级进行分析,并以40例煤矿工人为对照。结果 (1)对照组Q-Td、Q-Tcd均未见因年龄产生的明显差异。(2)CWP低氧血症患者中,PaO2≤60 mmHg组Q-Td为(59.9±21.7)ms,Q-Tcd为(72.91±25.25)ms,较PaO2>60 mm Hg组[Q-Td为(51.53±21)ms,Q-Tcd为(57.8±18)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Q-Td与Q-Tcd延长,随患者低氧血症程度进展而加重。(3)Q-Td、Q-Tcd延长致CWP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级别增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79.28±15.27)ms、Q-Tcd为(84.39±14.2)ms,比轻级室性心律失常组(L1-2)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79ms以上者中,63.33%的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Q-Td、Q-Tcd值越大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Q-Td明显延长可能预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以及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左房负荷(PTFV1)的关系。方法:测量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包括死亡前)住院期间Q-T离散度,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与出院时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比较Q-Td与PTFV1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80例AMI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PTFV1的密切关系,62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一项敏感指标,不失为无创性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低血钾时Q-T离散度(Q-Td)的关系,测量50例低血钾患者补钾前后的Q-Td并与40例血钾正常者做对照。结果显示低血钾组Q-Td显著高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补钾后和对照组(P﹤0.01),说明Q-Td是低血钾患者的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代表节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特别是急性心肌硬死(AMI)患者差异较大。近年研究发现,AMI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Q-Td明显增加。而我们测定62例AMI患者QT变化与正常人对比,旨在探测AMI患者QTd变化与其心律失常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Q-Td、J-Td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观察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Q-Ld、J-Td的关系。结果显示Q-Td、J-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99.54±21.03ms,97.68±22.74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66.36±14.32ms,81.54±16.55ms,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48.75±29.23ms、44.21±22.56ms,3组间差异极为显著(P〈0.01);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认为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梗死早期Q-Td(J-Td)值越大〉60ms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煤工尘肺(CWP)患者心率变异(HRV)的临床变化。方法 观察100 例Ⅰ、Ⅱ、Ⅲ期CWP患者和30例健康煤矿工人在临床、动态心电图(DCG)和HRV的改变。结果 (1)Ⅰ、Ⅱ、Ⅲ期CWP患者的心率变异指数(HRVI)分别为26.06±10.89、22.27±8.12、16.88±4.15,平均R R间期标准差(S)分别为(38.86±18.43、31.96±16.45、25.44±18.21)s,平均R R间期变异系数(CV)分别为4.55±1.82、3.84±1.50、2.99±1.23,较对照组(30.06±10.88、50.08±25.25、6.46±2.6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CWP各指标比Ⅰ期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的HRVI、S、CV分别为15.88±4.14、(20.32±9.52)s、2.52±0.88,较轻级室性心律失常组[24.16±8.12、(30.87±17.44)s、3.26±1.64]及对照组[30.06±10.88、(50.08±25.25)s、6.46±2.6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WP患者的交感神经张力亢进,迷走神经张力减弱,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CWP患者的HRV指标明显降低,可预测CWP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辛胜军 《现代医院》2005,5(9):42-4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对80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经超声心动图确定LVH38例,无LVH42例与40例正常成人作对照。结果LVH组Q-Td(65.8±14.7)ms,无LVH组Q-Td(37.2±8.9)ms,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健康对照组(31.95±8.8)ms,LVH组Q-Td≥60ms与左室正常组Q-Td>60ms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LVHQ-Td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QRS波群电交替现象常见于窦性心律及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很少见于室性早搏(室早)[1],其产生原因与心包炎、严重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不全有关。心电图(ECG)上Q-T间期可间接测量心室除极和复极之间的时间,其延长被认为与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LQTS)、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普通人中恶性心律不齐的发生有关[2]。长Q-T间期(LQT)中室早二联律伴早搏电交替是一种不多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为了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将11例患者资料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1例均系1971年8月~2005年7月在我院就诊患者。风湿性心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霉素为主介入化疗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单盲法分析32例肿瘤患者行以阿霉素为主介入化疗后对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结果]化疗前Q-Td、Q-Tcd分别为(53.59±15.76)ms、(60.3±16.06)ms,化疗后Q-Td、Q-Tcd分别为(60.5±18.34)ms(69.21±19.01)ms,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5.[结论]Q-Td作为一种监测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简便、有效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霉素为主介入化疗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单盲法分析32例肿瘤患者行以阿霉素为主介入化疗后对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结果]化疗前Q-Td、Q-Tcd分别为(53.59±15.76)ms、(60.3±16.06)ms,化疗后Q-Td、Q-Tcd分别为(60.5±18.34)ms(69.21±19.01)ms,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5.[结论]Q-Td作为一种监测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简便、有效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及临床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某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间急诊收治的60例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根据基础心律Q-T间期是否延长分为Q-T间期正常组(36例)和Q-T间期延长组(24例),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并分析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结果 Q-T间期正常组患者的平均Q-T间期为(0.37±0.03)s,发作方式以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和多见,直流电复律多可成功转复;Q-T间期延长组患者的平均Q-T间期为(0.52±0.03)s,发作方式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大剂量补钾和镁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钾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或静脉注射阿托品可成功复律.两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好转、死亡和自动出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临床干预措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心律失常多由不同形式的期前收缩诱发,且有不同的发作方式,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和发作方式给予特定的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57年 Jervell 及 Lange-Nielson 首次报道原发性 Q-T 间期延长综合征之后,许多临床医生形成一种概念,即 Q-T 间期延长是与电不稳定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扭转型室速及心脏性猝死相联系的.近年来,对 Q-T 间期延长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1) Q-T 间期延长程度与扭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发展,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心血事件的发生率增6~10倍[1].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生除与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外,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的作用有关.本文将高血压伴不同程度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71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96例正常组对比。结果:甲亢心患者的Q-Td、Q-Tcd比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甲亢心患者的Q-Td、Q-Tcd可作为评价其心脏功能的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为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盐山县医院收治200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n=100)及联合治疗组(n=100),常规治疗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门冬氨酸钾镁进行治疗,全程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心率、P-R与Q-T间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后壁厚度(LVWP)、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患者心率均明显降低,P-R、Q-T间期增加明显,且联合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LVD、LVEF、LVWP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00%,常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1.00%(P0.05);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常规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0%(P0.05)。结论采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方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大大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不同透析方式的67例尿毒症患者Q-T离散度(Q-Td)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透析方式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测量Q-Tcd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尿毒症透析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和不伴fQRS患者以及不同fQRS时限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探讨OMI患者fQRS、fQRS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321例OMI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有无fQRS分为OMI伴fQRS组(A组,167例)和OMI不伴fQRS组(B组,154例).A组将出现fQRS的导联加长描记50mm/s心电图,连续测量3个fQRS时限,取其平均值,根据fQRS时限的数值分为≤0.100 8组(X组,96例)、0.101~0.119 s组(Y组,54例)、≥0.120 s组(Z组,1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4%(131/167),B组为63.6%(98/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室性期前收缩>720个/24h发生率为28.7% (48/1 67),B组为17.5%(27/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分另为16.2%(27/167)、33.5%(56/167)、12.0%( 20/167)、34.1%(57/167),B组分别为7.8%(12/154)、21.4%(33/154)、4.5%(7/154)、23.4%( 36/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100.0%(17/17)]显著高于Y组[79.6%(43/54)]和X组[74.0%(7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Z组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70.6%(12/17)]显著高于Y组[ 42.6%( 23/54)]和X组[22.9%(22/96)],Y组显著高于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MI伴fQRS患者较OMI不伴fQRS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且较严重,并且随着fQRS时限的增宽,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加,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所以fQRS是高危心肌梗死患者预警的心电图新指标,fQRS时限对预测OMI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明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体表静息标准12导联心电图监测208例AMI患者住院期间的QTd和QTcd。[结果] AMI发病24小时内QTd、QTcd显著高于梗塞后第4天(P<0.01),梗塞后第4天与第4周QTd、QTc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P>0.01)。[结论] AMIQT离散度增高发生于梗塞后早期,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市3家三级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筛查,统计该人群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 84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2 04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3.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8.0 kg/m2(OR=6.347)、吸烟(OR=2.998)、病程(1~4年OR=2.330,≥5年OR=4.045)、高血压分级(2级OR=3.375,3级OR=6.412)、血压控制不达标(OR=2.569)、血压昼夜节律类型(非杓型OR=2.010,超杓型OR=3.920,反杓型OR=7.427)、糖尿病(OR=2.852)、冠心病(OR=2.985)、焦虑(OR=1.792)、抑郁(OR=1.947)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受到肥胖、吸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2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左室的射血分数(LVEF)值、左室的大小、脑钠肽(BNP)浓度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同时观察患者出院一个月之后心力衰竭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用药情况。结果有5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的内径越大,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与未发生的患者在LVEF值与BNP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胺碘酮可以明显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高,这与患者左心室大小、LVEF值、BNP值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