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哮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发时注重标实,平时多谈本虚,然本虚中多论述肺脾肾之气虚,鲜论肺阳虚,且常将肺阳虚与肺气虚一概而论,但临床发现从肺阳虚论治哮病,疗效显著。肺阳虚之哮病是由于肺阳亏虚,水液凝聚为痰,成为哮病之夙根,藏于肺部。每因外感寒邪或他脏阳虚伤及肺阳,引动夙根,诱发哮病。从肺阳虚理论出发,依据肺阳的生理功能,确立了“总宜温补”的治则,从补肺阳、化痰瘀、健脾肾及防燥伤阴等角度治疗哮病。  相似文献   

2.
针对"宿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哮病"夙根"的实质是脏腑阴阳失调,肺脾肾对津液的运化失常.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整体观念、脏腑辨证及脏腑整体观发现,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调和,则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若肺脾核心的脏腑功能虚损,则阴阳失衡,肺病由生。采用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观辨证哮病发现,脏腑功能失调为哮病的发病根源,外邪侵袭为致病外界条件。哮病主病在肺,涉及诸脏。肺脾功能正常则诸脏各司其职、各守其位,故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和谐是阴平阳秘、哮病不发的关键。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失调,引发气机紊乱、津液不归正化,聚而为痰,郁久化热,如此痰饮、郁热相兼为患,标本虚实繁复错杂,故哮病常呈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象。  相似文献   

4.
从哮有"夙根"谈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哮病“夙根”与肝失疏泄的关系对哮病从肝论治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哮病是中西医疑难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虽然近年来对其发生机理研究较多,但哮病反复发作的“夙根”仍未完全阐明,综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夙根”和痰、先天禀赋、肝风内动有关,而这些又与肝失疏泄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探讨肺脾病理生理改变与湿疹发生、发展的关系,认为肺脾气虚兼夹湿热是湿疹发生的病机本质,提出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整体辨证观,倡导"外病内治"疗湿疹。并附两则医案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刘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在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间质性疾病等肺系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哮病的中医诊治上,既承继了前人之经验又能在现代医学对哮病的病理、发病机制方面的新发现、新认识的基础上,对哮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不泥  相似文献   

7.
哮病之本在于痰饮,多反复发作而难愈,现通过两则哮病发作期的病案,反思哮病发作期重视脾胃,扶助正气之重要性。所持观点与中医内科教材提倡的"发时攻邪,缓时扶正"略有不同,尤其对于年老正气虚患者,扶正应贯穿于哮病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哮病是呼吸科的多发病、常见病,发作期多见于冬春秋季节,夏日少见,主要表现为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病因为宿痰内伏,诱因触发而作,临床春秋冬多发,然跟师期间门诊所得暑日发作哮病验案一则,通过对该病案的辨证、治法、方剂、药物等相关简略分析,以期对治疗此病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先期完成的96例病例予以报告,对初步的规范适应症、操作方法进行评价,为制作技术操作文本进行初步总结.方法:各中心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8例,采用邵氏"五针法",取肺俞、大椎、风门穴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针灸治疗学》6版教材常规针刺,取定喘、膏肓、脾俞、太白、丰隆、肺俞、太渊、足三里等穴位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及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0例(20.83%),显效16例(33.33%),有效19例(39.58%),无效3例(6.25%),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临床痊愈6例(12.50%),显效11例(22.92%),有效21例(43.75%),无效10例(20.83%),有效率为79.17%,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3个中心报告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各中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疗效优于对照组,各中心采用方法稳定,疗效无偏差.  相似文献   

10.
骆忠元 《中医研究》2011,24(10):57-58
随着我国生活和物质水平的提高,现代医药得到广泛应用,静脉给药方法得到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同,输液已成为现代医药治疗哮病最常用的方法。哮病患者体内不经消化系统被输入了大量外来液体,这些液体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温度也低于机体自然体温,机体将这些液体升至正常体温将消耗大量的能量,使中医温、热之病因受到抑制,甚至热邪寒化;此外,在输液过程中,随着激素、抗生素的大剂量输用,  相似文献   

11.
林伟兰  黄明愉  潘鹏燕  叶玲 《光明中医》2022,(13):2314-2317
外感咳嗽是小儿常见病,此病虽为肺系疾患,却不仅责之于肺,亦责之于脾,宜从肺脾求治。笔者试从肺脾两脏之联系、小儿特殊生理病理之特点、治痰当肺脾同调此三方面探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肺脾同调的机制,并提出具体防治方法:未及脾,顾护脾胃;病及脾,健脾助运;恢复期,肺脾并补;培土生金法需运用到整个病程中。证治探微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1痰为哮病宿根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至明代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哮喘证治》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喘气之病,哮吼入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素有此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可达50%,而用超声检查筛选,高达60%的健康人可发现结节,其中女性更为常见[1-2]。大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当结节进一步生长压迫周围组织时,方可出现如声嘶、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气管、食管压迫症状。现代医学虽对此病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目前仍缺乏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尽早运用中药进行干预,预防或逆转甲状腺结节,这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是有利而无害的[3]。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对于"痰"在哮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多有论述,不一而足。从哮病的临床治疗角度,联系传统中医典籍中的相关论著,依据哮病起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痰"属性的不同进行归纳,以加深对中医哮病及其治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16.
从正气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内因、风寒湿热是外因,唯湿邪最著、调理肺脾肾在痹病中的意义及指导选方用药等论述调理肺、脾、肾在痹病中的应用。指出:通过调理肺、脾、肾三位一体的治疗,能有效的祛除病因、恢复正气。  相似文献   

17.
用自制肺舒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110例,并与对照组3 1例(服用桂龙咳喘宁胶囊)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在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喘息)及体征(肺部音)的缓解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 . 0 0 1。提示:肺舒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脾、肺二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脾脏来论治肺结核是对中医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本文从肺结核的认识、肺脾关系、从脾论治等方面对从脾治肺结核的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了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内容。肺结核从脾脏进行中医治疗的同时,辅以抗痨化疗药物是在继承中西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浅谈肺系疾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对肺系疾病的治法很多,而以从脾论治尤为重要。现就肺脾相关理论及肺病从脾论治的认识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复杂,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观察,提出肺脾功能失调、痰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之一。脾虚、肺气不利为发病的内在依据,当致病因素侵袭人体,脾气虚、肺气不利,气机运动失常致瘀血内生;同时肺气不利,肺失宣发肃降,及脾气亏虚,脾失运化,可造成津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流大肠,终致痰瘀互结、阻于肠络,血败肉腐、内溃成疡而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