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合欢花的本草考证与紫外光谱法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洁媚  罗集鹏 《中药材》2005,28(3):186-188
本草考证结果认为,古代本草记载之合欢为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多用其树皮、叶及枝.合欢花的药用记载可能始于<证类本草>,此种应视为合欢花之正品.同属植物山合欢A. kalkora(Roxb.)Prain可能就是<名医别录>记载"生益州"的合欢,故亦可能是古代本草记载之"合欢"的品种之一.木兰科植物夜合Magnolia coco (Lour.) DC.的花的药用未见本草记载,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的民间药物;其植物来源与正品相距甚远,所含化学成分及功效也极不相同,故不宜作合欢花入药,应恢复其本来名称"夜合花",区别应用.本文应用紫外光谱法对合欢花与夜合花进行了比较鉴别,两者的零阶、一阶和二阶紫外光谱差异显著,容易区别.  相似文献   

2.
合欢花及其误用品南蛇藤果的鉴别长春中医学院(130021)何玉贤,谭新,谭玫,冯乾坤浑江市中医院贾晓琳【关键词】合欢花,南蛇藤果,鉴别合欢花是常用安神解郁药.古本草称之为合昏,夜合,夜合花,夜合树,甘井,萌葛,乌绒。《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新修本草...  相似文献   

3.
阴行草在我国南方地区称“金钟茵陈”,北方地区称“刘寄奴”。“金钟茵陈”始见明《滇南本草》;以之误作“刘寄奴”则始自其后的《本草原始》。为此,“金钟茵陈”应是该药的药用正名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11)
冬虫夏草作为我国名贵中药材之一,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重要的药用价值,国内一般认为其首载于《本草从新》。笔者通过查阅冬虫夏草相关内容的书籍以及文献资料,对冬虫夏草的药用历史和始载本草、现代服用方法进行探讨,为冬虫夏草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冬虫夏草始载本草应为《本草备要》而非《本草从新》,且冬虫夏草的药用历史源远流长,服用方法多种。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古今记载罗汉果的本草文献,对罗汉果的首载本草、最早记载的县志、混淆品及药用历史进行考证。罗汉果作为药物首载于《药物出产辨》,罗汉果之名始见于《修仁县志》,具有一百八十多年的药用历史,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6.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7.
黄蜀葵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海珠  宋金斌 《中药材》1998,21(3):158-160
黄蜀葵,一名狄葵、侧金盏,花又名甲花,在古代即为著名的一种观赏花卉,现代仍常栽培供观赏。黄蜀葵作药用始见于宋《嘉祐本草》,花及根、茎、叶、子均作药用。花“主小便淋及催生,治诸恶疮脓水久不瘥者,  相似文献   

8.
茯苓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茯苓、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茯神木等茯苓类药材的药用历史沿革、来源及原植物等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查清了药用历史沿革及其基源。结论在东汉以前茯苓以整体入药,东汉的《中藏经》始载茯苓皮入药,东晋始有茯苓、茯神之分,白、赤茯苓的记载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其功效明确于唐、宋,其归经阐明于金、元,并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茯神木始载于唐代《药性论》。历代本草对茯苓的描述和附图与当今的茯苓原植物基本相符。该研究可为茯苓类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荆芥名称的考释,为荆芥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荆芥名称的源流。结果:荆芥原称"假苏",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荆芥之名始见于汉末吴普《吴普本草》,此后诸家本草即多以荆芥作为假苏异名;但唐陈士良《食性本草》则认为两者不同,宋苏颂《本草图经》也认为荆芥、假苏应是二物,荆芥作为正名组方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荆芥作为本品正名的本草著作始自唐孟诜《食疗本草》,此后不少本草即以荆芥为正名载录本药;现代中药著作则多以荆芥为正名。结论:本药当以荆芥作为规范正名。  相似文献   

10.
乌梢蛇古代名乌蛇,最早见于唐·甄权《药性论》,现存文献始载宋《开宝本草》,以后历代本草有收载。《本草纲目》释名为乌梢蛇。药用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I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在药材商品经营中分为:有皮乌梢蛇、去皮乌梢蛇  相似文献   

11.
姜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药用姜主要分为干姜、生姜与炮姜。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对干姜、生姜和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干姜、生姜与炮姜在产地、加工方法等方面随着朝代的变迁而逐渐出现分化。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干姜与生姜在产地上有所区分;汉末至明朝《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干姜为生姜经过水淹、去皮、晒干等环节加工而成;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之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汉朝出现了炮姜。清朝《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作为一味药列出,指出炮姜为"干姜水净炙黄者"。姜的道地产区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现代药用姜的主要道地产区是四川犍为,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从明朝开始,诸多本草学家认为肉厚饱满、色泽白净、质地坚实的干姜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两种仙桃草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成梓  凌伟坚  陈健斌 《中药材》2003,26(11):818-819
经过考证,蚊母草和水苦葜分别以水蓑衣和水莴苣之名始载于《救荒本草》。《图经本草》及《本草纲目》所载之水苦荬非今之水苦荬,《本草纲目拾遗》所载之接骨仙桃,实为蚊母草和水苦荬两个种。《滇南本草》所载之水苦荬为北水苦荬。  相似文献   

13.
叶国荣  张昌禧 《中草药》1995,26(12):631-631
南烛子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强筋益气、固精驻颜、明目乌发、止泻等功效,且味甘美,江浙一带常食之。历代本草书籍所载以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乌饭树I'acciniumbracteatumThunb.的果实为正品[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107]。《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还收载江南越橘(米饭花)V.sprengelii(G.Don)Sleumer的果实同等药用。近期发现,同属植物短尾越橘(小叶乌饭树)V.carlesiiDunn的果实在我县是南烛子的主流商品,《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描述的是该植物的果实。为澄清3种药材,将各自的特征简述如下:1药…  相似文献   

14.
厚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药用范围从当时的根皮逐渐发展至今日的花果和叶。通过归纳整理与厚朴相关的本草考证和现代药理研究的文献资料,以期较为系统地呈现出厚朴不同部位的历代本草记载,及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毒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在厚朴的临床用药上提供有益参考。同时,在继承厚朴以皮入药的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厚朴叶、花、果实的药用价值,扩大厚朴的新药用部位,实现厚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萱草入药历史悠久,古今药用部位存在差异,现代仅以根入药,古代本草记载的药用部位还包含嫩苗、花等。通过整理历代本草文献,对萱草的名称、生境与品种及不同部位的功效主治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本草拾遗》首次收载萱草,且开始区分药用部位,后世本草多采用“萱草”“萱草根”“萱草花”为正名。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的植株描述,萱草具有根近肉质、中下部有纺锤状膨大、叶两边分垂且柔弱肥大、花朝开暮蔫、花金黄色、内花被裂片下部有“∧”形采斑、结实三角、子大如梧子且黑而光泽等特点,故而古代的萱草与现代的萱草为同一品种,即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其生境、功效与主治从侧面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历代本草记载萱草以根、嫩苗、花为主要药用部位,现代中药著作一般仅收载根,明显与之不符。通过考证,有助于厘清萱草古今药用部位的实际情况,为萱草正本清源、正确用药及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丽丽  俞冰  黄璐琦  张水利 《中药材》2023,(8):2080-2084
为明确《履巉岩本草》一书中所载药物山黄杨的植物基原,通过查阅古籍著作和现代本草书籍,综合植物形态特征、分布与生境、药物名称、性味功效以及实地考察对其进行考证,确定《履巉岩本草》山黄杨的原植物为瑞香科荛花属植物北江荛花Wikstroemia monnula Hance.。本研究可将此物种的文献始载从1878年提前至1220年,将北江荛花始载年代追溯到了南宋时期,同时提供了北江荛花的第一幅本草彩图,为进一步挖掘北江荛花潜在的药用价值提供本草学依据,为考察南宋杭州药物情况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鹤虱的沧桑     
正鹤虱之名始见于唐《新修本草》,曰:"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细,合叶、茎用之,胡名鹄虱。"唐代所称"西戎",是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对西部边裔诸国诸民族的泛称。鹤虱经波斯商人之手由西戎传入中国,故又称西戎鹤虱、波斯鹤虱。据我国本草学的奠基人赵燏黄先生考证,《新修本草》所载鹤虱,其基原为菊科植物山道年嵩Seriphidum cinum(Berg et Poljak.)Pol-jak.,以未绽放的花  相似文献   

18.
合欢花:别名,夜合树花。原植物为合欢花为豆科合欢属植物,合欢Albizzia jubibrissia Duraz.或者山合欢Albizzia kalkora(Rob.)Pain的花。性味归经:性平,味苦,无毒;入心、脾二经。功能主治:能合心志,开胃理气,消风明目,解郁;治心虚失眠。配伍:配官桂、黄连、夜交藤治心肾不交型失眠。草药医也采集本花入药,其识别方法与"合欢皮"同。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晰"黄精"基原植物沿革与变迁、药用部位与传统功效、资源与分布,该文对"女萎""葳蕤""黄精"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女萎",包含了《名医别录》记载的"葳蕤"与"黄精"两者的功效,其中"葳蕤"传承了"女萎"的主治功效,"黄精"传承了"女萎""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等主补功效,其后本草均沿用《名医别录》记载。"黄精"基原植物的沿革与变迁进一步表明,明清以前本草中"玉竹"(女萎、葳蕤)中包含"黄精",其中唐初以前主要根据根状茎结节状形态与个体大小区分"黄精"、"玉竹",形态的鉴别具有科学性一直沿用至今,大小鉴别显然不科学;唐代至清初强调叶对生者为正精,将年幼的黄精与滇黄精、叶互生的多花黄精等误认为"玉竹",追根溯源"黄精"应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女萎"……,"黄精"的古方开发应一并注重"玉竹"方。历代本草记载"黄精"药用部位除根茎外,叶、花、果实和幼苗均可作食药用,但近代未见开发利用;"黄精"的栽培历史悠久,唐诗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种植方法;"黄精"的采收加工从"二月采根,阴干"(《名医别录》)发展至"九蒸九曝"(《食疗本草》)、"今通八月采"(《本草图经》),但"黄精"栽培品种、资源培育与精准采收等关键技术直至现代仍无重大突破。《本草图经》首次记载"黄精"道地产区"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但江苏茅山、河南嵩山并非现代的"黄精"主产区,"黄精"产区规划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砒石与(与石)石同属砷类矿物中药,然砒石供药用的记载则较(与石)石晚得多。砒石入药首载于《日华子本草》,(与石)石的药用则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明确记载。明代本草虽有砒石“亦古者(与石)石之一种”之说,但未见具体论述。为了解砒石的药用史,弄清砒石、(与石)石的药用演变,笔者进行了初步的考证,现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一、命名与炮制古代药名,多有所本,形、色、气、味,各因而名。砒石之名又因何而得?《日华子本草》、《开宝本草》均未言及,明《本草纲目》始谓:“砒,性猛如貔,故名”。可见,砒石之名,似由其毒性而得。考宋以前医药文献,有毒石之称者,唯(?)石。《说文》曰:“(?),毒石也”。《名医别录》曰:“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显然,(?)石亦是因其毒性而得名。李时珍则明确指出:“(与石)石,性气与砒石相近,盖亦其类也”。可知,砒、(与石)皆为毒石,唯砒石之毒更甚于(与石)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