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5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在肿瘤组中以胃癌最高,依次为食管癌,原发性肝癌和大肠癌,胃癌与大肠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9例肿瘤患者术后D-二聚体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提示动态测定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肿瘤患者的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  相似文献   

2.
卢青  韩建英 《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3):244-244,249
采用ELISA法检测部分血液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并对其中部分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为低(P〈0.01);部分缓解的人病人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完全缓解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组无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与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房颤组、非房颤的心脏病患者(非房颤组)和健康人(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同时用免疫浊度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房颤组D-二聚体、GMP-140及Fg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相比,D-二聚体和GMP-140含量升高显著(P<0.05),但Fg差异不明显。另外还发现D-二聚体和GMP-140水平在风心房颤与非风心房颤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房颤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活性增强的因素,可能与其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检测了正常中青年组30例和健康老年人组17例的血浆D-二聚体,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检测了189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患心肌梗塞和脑血管病组也较健康老年人组高(P〈0.001),表明D-二聚体检测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观察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林立平 《中原医刊》1999,26(10):26-27
测定5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血小板聚集功能(PAg)并与2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PAg均按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合并有血管并发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血管并发症组与无血管并发症组相比,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PAg升高更为显著(P〈0.05,P〈0.01),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增  相似文献   

6.
用单抗酶联免疫法和乳胶凝集法分别测定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障碍过程中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_Ⅲ(TAT)复合物和D-二聚体水平,并将32份测试标本分为DIC、无DIC和肝损害组做比较。TAT复合物总的和在3个组中的水平均明显增加(P分别<0.01),DIC与无DI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D-二聚体总的和在DIC和无DIC组中的水平均明显增加(P分别<0.01),3组间差异显著(P分别<0.01)。在一些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中,TAT复合物和D-二聚体相关不明显(γ=-0.15,P>0.05),TAT复合物和AT_Ⅲ呈明显正相关(γ=0.52,P<0.01),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亦呈明显正相关(γ=0.60,P<0.01)。这一初步结果提示:在AL凝血障碍中,TAT复合物是凝血系统激活的敏感指标,但可能易受外源或内源AT_Ⅲ的影响;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其明显增加意味着DIC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测定50例次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ELISA法),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30例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例次。结果表明,两种AL患者初诊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期组;而缓解期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ANLL明显高于ALL。说明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疗效观察可能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22例正常妇女、23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和27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进行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肿瘤花环率(RBC-Ca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卵巢恶性肿瘤组RBC-C3bR和RBC-CaR明显低于正常人和良性组(P<0.01),而RICR较良性组上升(P<0.001),卵巢恶性肿瘤组SOD活性亦明显低于正常人和良性组(P<0.001)。提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SOD活性降低。本研究还对红细胞免疫和SOD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慢性肝病患者血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意义,对慢性肝炎17例,肝硬变患者59例,原发性肝癌29例,正常对照组51例,分别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及光电比浊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慢性肝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为高(P〈0.01),其中以肝癌升高最为显著,依次为肝硬变,慢性肝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三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和应用肝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测定40例活动期SLE患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含量,并对其中20例应用小剂量肝素(6 250U/d)治疗。2周后再次测定患者血浆中以上3项指标。结果 40例SLE患者D-D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FDP阳性31例,占77%;Fg含量增  相似文献   

11.
吴世木 《右江医学》1999,27(4):221-222
为了解血浆 D- 二聚体检测在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应用 D- 二聚体 E L I S 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83 例肺感染患者和62 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 D- 二聚水平及其变化。结果肺部感染患者组血浆 D- 二聚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 0 .01) ,肺部感染患者经敏感抗生素治疗后,血浆 D- 二聚体显著下降。认为血浆 D- 二聚体测定对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D-二聚体特点,以指导临床抗凝治疗。方法:采用Latex法对正常对照组30例,心功能正常组28例,心衰组58例及心衰缓解后7-10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心衰组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组(P〈0.01),心功能缓解后7-10天显著下降(P〈0.05),心房纤颤组显著高于非心房纤颤组(P〈0.01),瓣膜病组显著高于非瓣膜病组(P〈0.01)。结论:  相似文献   

13.
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106例正常汉族人及3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人的apoB基因xbaⅠ酶切位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及其与血脂的关系。结果表明,ICVDtaxbaⅠ酶切位,走上x+的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LVD组中具X+X-基因型者的血浆HDL-C较X-X-基因型者明显降低(P<0.05),而TC明显增高(P<0.05)。提示apoB基因多态分析结合血浆脂蛋白测定更能有效地检测ICVD易患人群。  相似文献   

14.
作者检测了正常中青年组30例和健康老年人组17例的血浆D—二聚体,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检测了189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患心肌梗塞和脑血管病组也较健康老年人组高(P<0.001)。表明D—二聚体检测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观察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D—二聚体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53例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浆,采用半定量筛选试验测得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其它各组明显升高(P<001);UA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SA组和OMI组明显升高(P<001);而SA和OM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检测D二聚体对观察不同类型老年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演变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应用溶栓药物治疗的疗程监测和疗效考核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D—二聚体检测在儿童肾脏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国产试验盒对47例儿童肾脏病患者及15例正常健康儿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血FDP测定并对15例肾病患儿在应用抗凝治疗前后作动态检测。结果不同肾病患儿血D-二聚体均值高于正常儿组,其中以肾病组升高更为显著(P〈0.01);15全例肾病患儿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经过抗凝治疗后血D-二聚体值下降并接近正常。结果提示:在无临床栓塞表现的儿童肾脏病测定D-二聚体可间接预测高凝状态存在,并可作抗凝药物治疗的依据和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5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含量的检删,初步分析了急性期ICVD、恢复期ICVD和伴有高血压病的ICVD与ET-1含量升高的关系。结果显示急性期和恢复期ICVD,ET-1含量虽有升高,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两伴有高血压病的ICVD,ET-1含量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ET-1参与了ICVD,尤其伴有高血压病的ICVD的发病过程,对开辟脑血管病新的防治途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及纤溶活性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HA法测定了65例2型DM2和30名正常对照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测定血粘度和血脂。结果:显示2型DM患者血浆D-二聚体,血粘度,量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伴有视网膜为2型DM组的血浆D-二取答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和变形指数均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P〈0.01);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对血浆D-二聚体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血瘀证患者与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辩证关系,以及活血化瘀对其的影响。方法:对30名正常人及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瘀证患者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对病人组60例进行活血化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瘀血程度积分的影响。结果:病人组血浆D-二聚体较正常人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1个月后血浆D-二聚体和瘀血程度积分明显下降(P<0.01),瘀血证有明显改善。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做为血瘀证辨证及活血化瘀治疗观测疗效的客观血液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了解体外反搏治疗对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比色分析法分别测定了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例非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activatorinhibitor,PAI)活性及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结果:检测到脑血栓形成患者在体外反博(ECP)后,血浆t-PA活性增高伴有D-dimer含量增加;在非脑血栓形成患者有血浆t-pA活性增高无D-dimer含量变化。PAI的活性于两组中均无变化。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后,脑血栓患者血浆中t-PA水平升高,并可使纤维血块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