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佳乐  李伟  沈甫明 《药学实践杂志》2001,19(4):206-208,205
目的:观察预适应(缺血及腺苷)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后心、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8只。行腹主动脉下端阻断及再灌注各120min。组I为手术对照组。组Ⅱ在缺血再灌注前先行阻断腹主动脉5min后开放5min,共4次。组Ⅲ麻醉后经颈静脉持续滴注 腺苷生理盐水溶液。组Ⅳ为假手术对照组。4组均于麻醉后经舌静脉注入伊文氏兰(Evank's blue dye)溶液,动脉插管测定再灌注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实验终点取心、肺组织行病理检查,心肌ATP酶,心、肺组织丙二醛(malonyldiadehyde,MDA)含量及Evan氏兰含量测定。结果:组Ⅰ、Ⅲ再灌注后MAP均显著低于组Ⅱ、组Ⅳ(P<0.05),组Ⅰ、Ⅲ间,组Ⅱ、Ⅳ间无显著性。组Ⅰ心肌ATP酶(包括Na^ K^ ATPase,Mg^2_ATPase及Ca^2 ATPase)活力均低于余3组,余2组间2,2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组Ⅰ心,肺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余3组,余3组间2,2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组Ⅰ肺Evan氏兰含量显著高于Ⅱ、Ⅲ、Ⅳ组,组Ⅱ、Ⅲ高于组Ⅳ,组Ⅱ、Ⅲ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缺血和腺苷预适应能改善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后心,肺组织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所致肺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手术组及给药组麻醉后开腹解剖腹主动脉,在肾动脉水平远端阻断120min,开放、再灌注120min;假手术组不阻断腹主动脉,余同手术组.3组均于术前经舌静脉注入伊文氏蓝(Evan'sbluedye)30mg/kg;给药组术前经尾静脉注入G-CSF20μg/kg,余二组给予生理盐水1ml.术后取肺组织测定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及伊文氏蓝含量.结果给药组MDA含量为(1.71±0.34)nmol/mg,假手术组为(1.73±0.65)nmol/mg,均显著低于手术组(2.54±0.39)nmol/mg.给药组伊文氏蓝含量为(1.50±0.29)μg/mg,假手术组为(0.13±0.07)μg/mg,均显著低于手术组(3.07±1.18)μg/mg.结论G-CSF有减轻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所致肺功能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大鼠小肠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大鼠小肠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①健康Wistar雄性大鼠,体质量(280±30)g,分为3组(各8只),对照组(CON):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不夹闭,观察90 min;缺血再灌组(I/R):分离SMA,夹闭30 min,再灌注60 min,结束实验;缺血预适应组(IP):分离SMA,夹闭SMA 5 min反复3次,然后再夹闭30 min,再灌注60 min,结束实验。②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GRP含量,以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和形态学变化为指标,评价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缺血预适应可明显抑制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LDH的水平增高,降低MDA的含量(P<0.01),保护小肠黏膜不受损伤。结论CGRP为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关键性介质之一,缺血预适应可提高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后CGRP的水平,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预缺血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预缺血 (IPC)对大鼠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SD大鼠 2 0只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只 ;实验组在缺血前 ,先做预缺血处理 ;对照组皮瓣形成后 ,不做预缺血处理 ;然后两组均以血管夹持续阻断血流 8h ,松夹后恢复血流。术后第7d判断皮瓣成活情况。另外 ,两组在缺血前、缺血 8h及再灌注 3 0min ,分别抽取股静脉血 0 5ml,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  ( 1)实验组皮瓣平均存活率80 2 1%± 15 73 % ,明显高于对照组 5 2 80 %± 18 91% (P <0 0 1)。 ( 2 )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在缺血前和缺血 8h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再灌注 3 0min ,实验组SOD活性平均为 ( 91 84± 7 85 )NU/ml,对照组为 ( 83 4 5± 9 71)NU/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实验组MDA含量平均为 ( 8 76± 1 0 4 )nmol/ml,对照组为 ( 9 71± 0 99)nmol/ml,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IPC能提高大鼠腹部皮瓣的存活率 ,其机制与IPC能减轻氧自由基介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下肢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β-防御素-2(BD-2)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下肢缺血预处理对BD-2的表达是否有影响。方法 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下肢缺血再灌注组(C组),下肢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假手术组(S组)。采用动脉钳阻断双侧髂外动脉的方法来制备双下肢缺血模型。C组阻断120min后再灌注150min;IPC组双侧髂外动脉分离后,先缺血5min,再复灌5min,重复3次后,进行120min缺血,150min再灌注;S组仅分离不阻断。分别于实验结束时处死大鼠,提取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液和血清;计算肺通透性指数(PPI)、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肺组织BD-2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BD-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C组PPI明显升高;BD-2mRNA表达上调;同时BD-2和TNF-α含量增加;IPC组与C组相比,PPI的升高和BD-2的表达都有所下降。结论大鼠双下肢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BD-2mRNA表达上调,同时肺组织PPI升高;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双下肢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氯沙坦干预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分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氯沙坦组 (预先喂服氯沙坦 )。检测各组在急性肾缺血 1h、再灌注 1h和 2 4h肾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与丙二醛 (MDA )含量变化。结果 :模型组和氯沙坦组MDA含量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P<0 .0 1) ;氯沙坦组在再灌注 1h和 2 4h ,MDA含量(7.7± 1.0 )nmol·mg- 1pro和 (9.2± 0 .5 )nmol·mg- 1pro较模型组 (9.5± 0 .4 )nmol·mg- 1pro和(11.9± 0 .9)nmol·mg- 1pro明显降低 (P <0 .0 5 )。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SOD活力明显降低 (P <0 .0 5 ) ;氯沙坦组在缺血 1h ,再灌注 1h和2 4h ,SOD活力分别为 (81.3± 1.6 )NU·mg- 1pro ,(79± 4 )NU·mg- 1pro和 (48± 4 )NU·mg- 1pro)较模型组 (6 8± 8)NU·mg- 1pro ,(48± 11)NU·mg- 1pro和 (18± 4 )NU·mg- 1pro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氯沙坦能减轻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引起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芎嗪(LGT)、维生素C(VitC)联合使用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时肝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兔40只,随机分为肝缺血-再灌注组(A组)和肝缺血-再灌注+ LGT治疗组(B组)、肝缺血-再灌注+VitC治疗组(C组)和肝缺血-再灌注+LGT+VitC治疗组(D组)。在再灌注45min时,分别检测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总腺苷酸量(TAN)、能荷(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一氧化氮代谢产物(NO_2~-/NO_3~-)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D组肝组织内ATP、TAN、EC、NO_2~-/NO_3~-含量及SOD活性均明显增高(P<0.05,P<0.01),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LGT联用VitC可通过降低体内氧自由基水平、提高一氯化氮水平,而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不参与异丙酚预处理的心肌保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是否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K通道 (KATP)。方法 非循环式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 ,灌注 1h ,常温下行全心缺血 2 5min ,恢复再灌注 30min。通过Maclab仪记录左室舒张末压 (LVEDP)、左室发展压 (LVDP)、左室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 (±dp/dtmax)。测恢复再灌注末心肌组织MDA含量。结果 恢复再灌注 30min末 ,对照组(Con)、异丙酚预处理组 (PP)、5 HD +PP和 5 HD组心肌组织的MDA含量分别为 (113 7± 2 0 9)、(89 4± 13 7)、(91 9± 14 4 )和 (114 8± 19 7)nmol·10 0mg-1。PP组和 5 HD+PP组的心肌MDA含量都明显低于Con组和 5 HD组 (P<0 0 5 ) ;PP组和 5 HD +PP组两组间的MDA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恢复再灌注 30min末 ,Con组、PP组、5 HD+PP组和 5 HD组的LVEDP值分别为基础值的 5 1、3 2、3 6和 5 3倍。PP组和 5 HD +PP组LVEDP值的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Con组和 5 HD组 (P <0 0 5 ) ,而 5 HD +PP组和PP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异丙酚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不是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K通道 ,其心肌保护作用和线粒体KATP无关  相似文献   

9.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肾动脉 60min后再灌注 ,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给药组于结扎前后分别静脉给予 10mg·kg-1和 40mg·kg-1EGCG。化学法观察大鼠血清肌酐 (Scr)、尿素氮 (Bun)、丙二醛(MDA)含量 ,肾组织内MDA、活性氧 (ROS)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Ca2 + ATP酶活性的变化 ,并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40mg·kg-1的EGCG组可抑制由肾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清Bun、Scr、MDA含量和组织MDA、ROS含量的变化 ,增强SOD和Ca2 + ATP酶活性 ,减轻肾组织病理改变。结论 EGCG有保护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和减少细胞内钙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兔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形态及细胞内钙超载的影响。方法 3~4周幼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缺血预处理1组(IPC 1)、缺血预处理2组(IPC 2)、缺血预处理3组(IPC 3)。对照组心脏采用95%O_2+5%CO_2混合气体饱和的K—H液灌注20分钟后续灌39分钟,而IPC1、IPC2和IPC3三组心脏在上述K-H液灌注20分钟后,分别于缺血前给予1、2、3次的IPC,每个IPC由5分钟的缺血和5分钟的再灌注组成。各组心脏均缺血45分钟,再灌注30分钟。实验结束时取左心室前壁心肌标本分别用电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及细胞内钙超载;并测定组织中AIP及MDA含量和SOD及Ca~92+)—ATP酶的活性。结果 缺血预处理可以明显减轻兔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和钙离子超载,以2次预处理组的效果最为显著。研究显示,IPC 1、IPC 2及IPC 3组再灌注后心肌组织中的ATP含量(μg·100mg~(-1))分别为191.8±75.1、281.0±53.1及207.6±6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8±26.3)ug·100mg~(-1)(P<0.05)。此外,IPC 2组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而IPC 2和IPC 3组的Ca~(2+)—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on组。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兔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形态学的改变及细胞内钙超载,并与IPC的方式有关。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果糖二磷酸钠加丹参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果糖二磷酸钠 (FDP)加丹参(SM )合用与单用丹参治疗突发性耳聋 (突聋 )的疗效。方法 :78例突聋病人随机分为 2组 ,FDP加丹参组 4 2例 ,用FDP注射液 10 0mL(含FDP 10 g)和丹参注射液 18mL(含丹参 2 7g) ;丹参组 36例 ,用丹参注射液 18mL ,加入氯化钠注射液 30 0mL中。2组均采用静脉滴注 ,qd× 10d。于治疗前后作听功能检查并测定血浆脂质过氧化 (LPO)代谢产物丙二醛水平。结果 :FDP加丹参组与丹参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 91%和 73% (P <0 .0 5 ) ;丙二醛下降值分别为 9nmol·L- 1± 10nmol·L- 1和 4nmol·L- 1± 12nmol·L- 1(P <0 .0 1)。FDP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FDP与丹参合用治疗突聋的疗效优于单用丹参  相似文献   

12.
瑞芬太尼对全麻术后气管拔管血压、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对全麻术后气管拔管血压、血糖和皮质醇的影响。方法:60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5组,每组12例。气管拔管前静脉注射药物,Ⅰ组予氯化钠注射液10 mL,Ⅱ组予瑞芬太尼0.25μg·kg~(-1),Ⅲ组予瑞芬太尼0.5μg·kg~(-1),Ⅳ组予瑞芬太尼0.75μg·kg~(-1),Ⅴ组予艾司洛尔1.5 mg·kg~(-1),给药时间大于30 s。分别在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2、5、10 min,检测病人血糖、皮质醇浓度同时记录以上各点的血压和心率。结果:与拔管前比较,拔管后Ⅰ组心率和血压明显升高(P<0.01);Ⅱ组血压无显著变化,心率升高明显(P<0.01);Ⅲ,Ⅳ和Ⅴ组血压与心率均下降。与Ⅰ组比较,Ⅱ组各时点收缩压较平稳,舒张压和心率变化组间无显著差异。Ⅲ,Ⅳ和Ⅴ组拔管即刻收缩压和心率明显降低,幅度均大于Ⅰ和Ⅱ组(P<0.05)。各组病人拔管后的血糖均比拔管前有所升高(P<0.05),与Ⅰ和Ⅱ组比较,Ⅲ和Ⅳ组血糖升高幅度较小,拔管即刻Ⅲ组血糖低于Ⅰ和Ⅱ组(P<0.05)。拔管后Ⅰ组皮质醇升高明显(P<0.05),其余组变化较小。Ⅰ组发生呛咳4例,高于Ⅲ组和Ⅳ组(均无,P<0.05),与Ⅴ组相似(3例)。Ⅳ组发生嗜睡6例,呼吸抑制4例。结论:拔管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气管拔管引起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及血糖、皮质醇的升高,效果优于艾司洛尔,0.5μg·kg~(-1)的剂量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姜黄及姜黄素对微囊藻粗毒素致急性肝损伤的化学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52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姜黄组,20g·kg-1体重姜黄煎剂灌胃;姜黄素组,300mg·kg-1体重姜黄素灌胃;藻毒素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7d。d8,除对照组外,各组腹腔注射微囊藻粗毒素38.11μg·kg-1(0.6LD50),3h后处死动物,取肝制备肝匀浆,检测肝ALT、AST、LDH、ALP、GST、SOD和MDA水平,比较各组变化情况。结果藻毒素组肝匀浆中ALT、LDH、GST分别为(198.65±14.11)U·L-1、(597.47±124.95)U·L-1和(85.23±27.28)kU·g-1Pr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姜黄组分别为(178.40±13.46)U·L-1、(422.18±105.53)U·L-1和(55.86±13.39)kU·g-1Pro,姜黄素组分别为(168.41±16.13)U·L-1、(220.60±117.36)U·L-1和(54.22±23.87)kU·g-1Pro明显低于藻毒素组(P<0.05);藻毒素组SOD活性(2.08±0.38)kU·L-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62±0.25)kU·L-1(P<0.01),MDA水平为(1.74±0.30)mmol·g-1Pr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0±0.22)mmol·g-1Pro;(P<0.01);姜黄、姜黄素组肝SOD活性分别为(2.47±0.18)kU·L-1和(2.44±0.21)kU·L-1,肝MDA水平分别为(1.30±0.33)mmol·g-1Pro和(1.19±0.21)mmol·g-1Pro,与藻毒素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指标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姜黄、姜黄素可明显降低微囊藻粗毒素染毒小鼠肝ALT、LDH和GST升高水平,明显提高染毒小鼠肝SOD活性,降低肝MDA水平,对藻毒素引起的肝脏过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中药姜黄和姜黄素可望用于藻毒素等环境肝毒物的化学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培哚普利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胰岛素抵抗 (IR)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 30只分成 2组 ,对照组饲以基础饲料 ,培哚普利组饲以高糖高盐饲料 ,4wk后用培哚普利 0 .8mg·kg- 1·d- 1灌胃 4wk ,观察 2组实验前、4wk、8wk时收缩压 (SBP)、空腹血糖 (FBG )、空腹血胰岛素 (F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及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测定的变化。结果 :培哚普利组 4wk时SBP升高 ,上升值为 (4 .4±s 1.6 )kPa ,FBG上升值 (0 .4± 0 .3)mmol·L- 1,FINS升高 (12 .7±2 .1) μU·L- 1,ISI降低 ,差值 1.30± 0 .2 0 ,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降低 (12± 6 )nmoL·pi·mg- 1·pro·h- 1,P <0 .0 1。 8wk与 4wk时比较分别为 ,SBP[(13.2± 1.2 )kPavs (17.0± 2 .0 )kPa](P <0 .0 1) ,FBG分别为 [(2 .9± 0 .7)mmol·L- 1vs (3.8± 0 .3)mmol·L- 1](P <0 .0 1) ,FINS分别为 [(8.0± 1.5 ) μU·L- 1vs (18± 3) μU·L- 1](P <0 .0 1) ,ISI分别为 [(- 3.2 0± 0 .2 0 )vs (- 4.2 0± 0 .2 0 ) ](P <0 .0 1) ,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分别为[(36± 9)nmoL·pi·mg- 1·pro·h- 1vs (2 6± 6 )nmoL·pi·mg- 1·pro·h- 1](P <0 .0 1)。结论 :培哚普利能改善高糖高盐饲养大鼠的I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异丙酚、利多卡因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5 6只 ,随机分为 7组。Sham组 :假手术组 ;NS组 :生理盐水组 ;L5组 :利多卡因 5mg·kg-1组 ;L10 组 :利多卡因 10mg·kg-1组 ;P30 0 组 :异丙酚 0 3mg·kg-1·min-1组 ;P10 0 0 组 :异丙酚 1mg·kg-1·min-1组 ;L5+P30 0 组 :利多卡因 5mg·kg-1+异丙酚0 3mg·kg-1·min-1组。生理盐水或利多卡因于缺血前 5min静脉注射 ( 30s内注射完 ) ,异丙酚于缺血前 5min静脉持续输注至缺血开始为止。结扎冠脉左前降支使相应心肌缺血 15min ,然后放松结扎线再灌注 10min(Sham组不结扎冠脉 )。实验中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ECG肢体Ⅱ导联记录再灌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 异丙酚大剂量降低MAP且减慢HR(P <0 0 5 ) ,利多卡因两剂量和两药小剂量联合应用可减慢心率 (P <0 0 5 ,P <0 0 1)。异丙酚或利多卡因可减少再灌注期间室早的发生 (P <0 0 1) ,降低室颤发生率 (P <0 0 5 ) ,并缩短室速的持续时间 (P <0 0 1)。大剂量异丙酚或利多卡因或两药小剂量联合用药还可降低室速的发生率 (P <0 0 1)。结论 异丙酚、利多卡因预处理可有效地减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两药小剂量合用比两药大剂量单用对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FB)和罗格列酮(RG)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机制。方法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分别培养于正常葡萄糖浓度(5.5mmol·L-1,正常对照)、高糖浓度(HG,25mmol·L-1)、HG+FB100μmo·lL-1和HG+RG20μmol·L-1。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Ⅳ型胶原(Col-Ⅳ)及纤连蛋白(FN)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组系膜细胞上清中基质蛋白Col-Ⅳ和FN含量增多;总SOD(T-SOD)和Cu,Zn-SOD活性下降;GSH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FB或RG干预后能部分或完全逆转上述变化。与HG组比较,FB或RG干预后,上清液中Col-Ⅳ含量下降〔48h:(21.2±3.2)vs(17.7±2.2),(17.0±3.2)μg·L-1〕,FN含量减少〔48h:(13.5±1.3)vs(12.1±1.0),(11.8±1.1)μg·L-1〕;GSH含量增加〔36h:(94.0±30.3)vs(109.8±35.6),(111.0±28.5)g·L-1〕;T-SOD活性增强〔36h:(10.8±2.2)vs(13.3±2.7),(12.8±3.3)kNU·L-1〕;MDA含量下降〔36h:(18.6±20.5)vs(11.8±7.0),(11.3±7.2)μmol·L-1〕。结论FB和RG均能减少高糖培养的系膜细胞胞外基质合成,并显著缓解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7.
贝那普利对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地高辛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对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地高辛浓度的影响。方法 :12 0例心功能Ⅲ~Ⅳ级的病人分为贝那普利组 (n =60 )及对照组 (n =60 )。2组病人均用去乙酰毛花苷d10 .4mg ,iv ,以后 0 .2mg ,iv ,qd。贝那普利组病人加贝那普利d 1,5mg ,po以后 10mg ,po ,qd。比较 2组病人治疗后d 8的血清地高辛浓度。结果 :血清地高辛浓度在贝那普利组及对照组分别为 ( 1.4±s 0 .3) μg·L- 1及 ( 1.3± 0 .3) μg·L- 1,2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但在年龄≥ 70a的病人 ,贝那普利组为 ( 1.9± 0 .4 )μg·L- 1,对照组为 ( 1.4± 0 .3) μg·L- 1,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每日口服 10mg贝那普利可使年龄≥ 70a的心力衰竭病人血清地高辛浓度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对实验性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大鼠模型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 6 羟多巴胺注射于脑右侧黑质造成偏侧实验性PD模型 ,并用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 ,每组 6只。观察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 :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同模型组比较 ,活性氧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明显降低 ,分别为 (2 2 6± 5 9)U·mg- 1和 (5± 3)nmol·mg- 1(P <0 .0 1) ;GSH ,GSH Px和SOD含量明显升高 ,分别为 (6.6± 2 .0 )mg·g- 1,(3.8± 0 .4 )nU·g- 1和 (174± 5 )nU·mg- 1(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清除自由基 ,使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五甲基槲皮素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五甲基槲皮素(PMQ)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所诱导的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试验持续21 d。①空白组:每晨生理盐水灌胃;②PMQ组:每晨PMQ 50 mg.kg-1灌胃;③AngⅡ组:于d 15开始皮下注射AngⅡ288μg.kg-1.d-1;④PMQ+AngⅡ组:PMQ和AngⅡ处理同前;⑤溶剂+AngⅡ组:每晨溶剂灌胃,AngⅡ处理同前。d 22处死大鼠,测量心肌羟脯氨酸含量,SOD活力、MDA含量,RT-PCR检测collagenⅠ、collagenⅢ及NADPH oxidase亚单位Nox2和p47phox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测collagenⅠ、colla-genⅢ容积分数(CVF)及其比值CVFⅠ/CVFⅢ。结果AngⅡ能明显提高大鼠心肌羟脯氨酸含量,上调collagenⅠ、col-lagenⅢ及NADPHoxidase亚单位Nox2和p47phox的mRNA表达,增加collagenⅠ、Ⅲ容积分数及CVFⅠ/CVFⅢ比值,并降低心肌SOD活力、增加MDA含量。PMQ能明显抑制AngⅡ引起的上述改变。结论PMQ能对抗AngⅡ引起的心肌间质纤维化,此效应可能与其抗氧化及下调NADPH oxidase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