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夹闭T型管对胆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夹闭T型管,实验组根据术后胆总管压力监测结果确定夹管.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经T管监测胆总管压力、流量、流量阻力,比较两组病人血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第3天、第7天胆管流量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胆管流量明显增加,胆总管压力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血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ALP、GG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探查术后根据胆管压力早期夹闭T型管可以改善胆道流变学,促进胆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根据胆总管压力确定胆总管探查术后T型管夹管时机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患者采取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方法夹闭T型管,即术后患者无发热,胆汁转为澄清,酌情夹闭T型管,先于进食前后夹管2h,逐渐增至白天夹管夜间开放,如患者无不适转为全日夹管。试验组根据术后胆总管压力监测结果确定夹管,即当胆总管压力小于2.1kPa(21cmH2O)时夹闭T型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经T型管监测胆总管压力,胆管流量及流量阻力,比较两组术后72h胆汁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开始夹管时间及闭管时间。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胆管流量、胆管流量阻力、胆总管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3天、第7天胆管流量阻力、胆总管压力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胆管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试验组术后72h胆汁引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夹管和闭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结论胆总管探查术后根据胆总管压力确定T型管夹管时机可以促进胆道功能尽快恢复,可使T型管的夹管和闭管时间明显提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行胆总管压力监测以确定T型管夹管时机的效果。方法将40例行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夹闭T型管;观察组术后经T型管监测胆总管压力和流量,当胆总管压力<2.1kPa、胆管流量>15ml/min时夹闭T型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型管夹管、闭管、住院时间及术后第1、3、5、7天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T型管夹管、闭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第1、3、5、7天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T型管监测胆总管压力及流量可指导早期夹闭T型管,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对患者胆道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探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实验组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监测2组患者术后72h内的24h T管引流量,术后胆总管压力、流量、流量阻力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结果对照组在术后第2天T管引流量增加,胆总管压力明显增高,流量减低,流量阻力加大。引流液淀粉酶含量降低,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若术中避免胆总管下端损伤性探查,术后72h内监测胆总管压力、流量及流量阻力可能有助于确定T型管护理时早期夹管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对患者胆道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探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实验组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监测2组患者术后72 h内的24 h T管引流量,术后胆总管压力、流量、流量阻力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第2天T管引流量增加,胆总管压力明显增高,流量减低,流量阻力加大,引流液淀粉酶含量降低,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术中避免胆总管下端损伤性探查,术后72 h内监测胆总管压力、流量及流量阻力可能有助于确定T型管护理时早期夹管时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Fast track surgery(FTS)指导下的术后早期T管夹闭在胆道探查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施行择期胆总管探查术病人120例, 术中均行胆道镜证实胆总管下段通畅.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实验组)和传统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其中实验组在FTS理念指导下行术后早期夹闭T管.[结果]两组患者术后ALP、GGT、直接胆红素值及总胆汁酸值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3 d、5 d、7 d血钾显著低于实验组.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术后WBC恢复时间、术后补液量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在胆石病治疗过程中,在积极的康复外科治疗理念指导下,强化围手术期的处理,只要正确把握适应证,早期夹闭T管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胆管探查术后放置T型管的传统手术方式由于存在多种弊端,术后是否放置T型管仍然存在较多争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同行重新探索和尝试采用胆管切开一期缝合[1]。我们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行有选择的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2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道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两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29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胆总管放置T管引流27例,胆总管一期缝合2例。结果 均以微创外科方法完成手术,术中未置胃肠减压管。平均手术时间86min。术后疼痛轻微,1~2d胃肠功能恢复。T管放置时间为2个月,均经T型管造影证实无残余结石后拔出T型管。住院天数6~9d(带T管出院),平均7d。无明显并发症发生,7例残留结石术后3个月后在门诊经纤维胆道镜取石后拔除T型管。结论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开腹的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比较,其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术后处理相似;但腹腔镜技术具有损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接收的12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将其为对照组(60例,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和观察组(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清相关指标(TBIL、ALT、ALP、GGT、Na+)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腹腔引流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血清TBIL、ALT、ALP、GGT及Na+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GIQL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T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胆道术后综合征患者均采用阿莫西林胶囊0.5 g口服,3次·d-1;左氧氟沙星片0.5 g口服,2次·d-1;甲硝唑片0.4 g口服,3次·d-1;维生素C片0.2 g口服,3次·d-1;门冬氨酸钾镁片0.149 g×片,口服,3次·d-1,并根据血常规及胆道炎症情况及时停用抗生素。同时,采用柴黄六金汤加减治疗。观察32例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TBIL)]及肝外、肝内胆管直径和胆总管壁厚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2例患者治疗14 d后ALT、ALP、GGT和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肝外、肝内胆管直径和胆总管壁厚亦明显减小(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的一个相对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意义。方法:分析对临床诊断单纯性胆囊炎病人常规术中经胆囊管插管造影摄片临床资料。结果:2002年9月~2004年9月693例单纯胆囊炎或胆囊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病例中,25例发现胆总管结石,占3.6%;其胆囊管直径与正常值有显著差异。避免再次手术和术后内镜乳头扩约肌切开术(EST)及内镜胆管引流(EBD).结论:术中胆道造影,可以及时发现无症状性胆总管结石,又可提供影像依据,在目前医疗环境下,有一定推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和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及胆管一期缝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病人的疗效,以评价各种腹腔镜胆道探查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0年1月 ̄2003年6月根据4项筛选标准,对符合条件的61例病人按胆道探查途径不同分为经胆囊管组(n=14)和胆总管切开组,后者又分为胆总管一期缝合组(n=23)和T管引流组(n=24)。比较观察3组病例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术后平均输液量、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经胆囊管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一期缝合组和T管引流组(P<0.05),T管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术后平均输液量、住院费用明显长于或高于经胆囊管组和一期缝合组(P<0.05),而经胆囊管组和一期缝合组除手术时间外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经胆囊管组出现手术并发症1例(7.1%),一期缝合组出现手术并发症3例(13.0%),均为胆道并发症;T管引流组出现手术并发症7例(29.2%),其中胆道并发症5例(20.8%)。3组患者随访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胆囊管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适合的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病人的疗效优于胆管切开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而后者中胆管一期缝合的疗效又明显优与T管引流。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对收治的34例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或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或单纯胆总管结石病人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并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Ⅰ期缝合胆总管12例(35.29%),留置T管引流20例(58.82%),中转开腹留置T管引流2例(5.9%);一次性结石取净率为82.35%(28/34),胆管残石率为11.76%(4/34)。全组病例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且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及美容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总管支架术在胰腺癌胆管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下胆总管内置支架治疗胰腺癌胆管梗阻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1999~2007年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DE)结合斑马导丝、胆管扩张导管、塑料胆管支架和自膨式金属胆管支架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支架术(LCBDS)37例。结果:37例转移病灶取标本中26例病理报告胰腺癌,11例未证实。37例中29例手术获成功(胆总管支架通畅、黄疸减轻或消退),7例中转开腹,1例术后15天死于胆管感染诱发肝肾功能衰竭。结论:选择合适病例,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支架术处理胰腺癌胆管梗阻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可行的术式。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的手术操作,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及针对性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胆总管右侧壁戳孔线导改良T管引流法(简称线导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 采用线导法治疗的158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随访3.8(2~5)个月,无手术死亡病例, 术后亦无胆漏、无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发生、无T管瘘管破裂、无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结论]经胆总管右侧壁戳孔线导改良T管引流法安全、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带T管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38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个体化采用腹腔镜下行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后缝扎胆囊管(n=5)、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n=10)、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加术中留置鼻胆管引流(n=11)、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辅助小切口原位缝合并肝圆韧带局部缝合加固及术中鼻胆管引流术(n=5)、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辅助小切口下胆道扩张并鼻胆管引流再一期缝合手术(n=7)治疗,并对上述治疗方法加以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胆漏及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结论 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个体化选择手术适应证行不带T管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胆管引流的新术式.方法 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行LCBDE时根据取石难易、结石性状、胆管炎症程度采用T管引流或改良支架引流.后者是先将导丝经胆管镜操作孔置入十二指肠,再将支架套住导丝用推送管推入胆总管及十二指肠腔内,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结果 同期成功完成的62例LCBDE中,放置改良支架33例,放置T管29例;支架和T管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29.6 min和42.4min(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7 d和9.5 d(P<0.05),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全部支架自行脱落并随粪便排出,支架排出时间为(13.6±2.55)d.结论 在LCBDE时,对明确结石已取净、无明显絮状物者应首选改良胆管支架引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接受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n=28)和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n=22)。单纯手术组给予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在手术的基础上,给予术前1周及术后2周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1次/天。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的患者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完全缓解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提高,而未缓解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的患者感染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注射液联合手术治疗组2周后伤口愈合率较单纯手术治疗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胆道支架和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1年1月在该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失败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支架引流组(n = 38)和鼻胆管引流组(n = 36)。支架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胆道支架引流,鼻胆管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胆管缝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鼻胆管引流组术后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支架引流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支架引流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支架引流组,术后总补液量多于支架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可降低LCBDE术后一期缝合的胆瘘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放置胆道支架引流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更快,补液量更少。因此,在临床操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LCBDE)与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90例,采用LC+LCBDE52例,ERCP+LC38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效果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两种术式手术适应证不同,应根据术前检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两种术式各有适应证和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