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夹闭T型管对胆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夹闭T型管,实验组根据术后胆总管压力监测结果确定夹管.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经T管监测胆总管压力、流量、流量阻力,比较两组病人血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第3天、第7天胆管流量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胆管流量明显增加,胆总管压力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血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ALP、GG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探查术后根据胆管压力早期夹闭T型管可以改善胆道流变学,促进胆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行胆总管压力监测以确定T型管夹管时机的效果。方法将40例行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夹闭T型管;观察组术后经T型管监测胆总管压力和流量,当胆总管压力<2.1kPa、胆管流量>15ml/min时夹闭T型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型管夹管、闭管、住院时间及术后第1、3、5、7天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T型管夹管、闭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第1、3、5、7天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T型管监测胆总管压力及流量可指导早期夹闭T型管,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对患者胆道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探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实验组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监测2组患者术后72h内的24h T管引流量,术后胆总管压力、流量、流量阻力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结果对照组在术后第2天T管引流量增加,胆总管压力明显增高,流量减低,流量阻力加大。引流液淀粉酶含量降低,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若术中避免胆总管下端损伤性探查,术后72h内监测胆总管压力、流量及流量阻力可能有助于确定T型管护理时早期夹管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对患者胆道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探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实验组术中采用胆道镜直视检查确认胆总管下端是否通畅.监测2组患者术后72 h内的24 h T管引流量,术后胆总管压力、流量、流量阻力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第2天T管引流量增加,胆总管压力明显增高,流量减低,流量阻力加大,引流液淀粉酶含量降低,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术中避免胆总管下端损伤性探查,术后72 h内监测胆总管压力、流量及流量阻力可能有助于确定T型管护理时早期夹管时机.  相似文献   

5.
胆道手术后选择性不放“T”型管的200例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而胆总管探查后必须置“T”型管引流,以保证胆汁通畅,防止胆瘘。我科自1985年12月~1996年12月,行胆道手术选择性不放T管200例,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病人恢复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病例男引例,女149例,男:女1:3,年龄27~76岁,平均55岁,其中50岁以上者138例。200例均经CT、B超确诊为胆总管下端结石、胆囊结石、胆道蛔虫。其中胆总管下端结石144例,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54例,胆道蛔虫2例。1.2病例选择。胆总管结石多伴有胆总管末…  相似文献   

6.
胆道疾病手术治疗时,应用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重视术后引流液的细致观察及对T型管的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胆道疾病手术治疗时,应用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重视术后引流液的细致观察及对T型管的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根据胆总管压力确定胆总管探查术后T型管夹管时机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胆总管探查的40例患者采取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方法夹闭T型管,即术后患者无发热,胆汁转为澄清,酌情夹闭T型管,先于进食前后夹管2h,逐渐增至白天夹管夜间开放,如患者无不适转为全日夹管。试验组根据术后胆总管压力监测结果确定夹管,即当胆总管压力小于2.1kPa(21cmH2O)时夹闭T型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经T型管监测胆总管压力,胆管流量及流量阻力,比较两组术后72h胆汁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开始夹管时间及闭管时间。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胆管流量、胆管流量阻力、胆总管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第3天、第7天胆管流量阻力、胆总管压力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胆管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试验组术后72h胆汁引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夹管和闭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结论胆总管探查术后根据胆总管压力确定T型管夹管时机可以促进胆道功能尽快恢复,可使T型管的夹管和闭管时间明显提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56例胆道术后T型管引流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6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T型管进行观察与护理,主要包括术后引流管的观察护理,引流液量、颜色及性质的观察.常见并发症的观察护理,闭管试验、拔管前后的观察护理,不同阶段的心理护理。本组未发生T型管护理并发症,2例胆汁漏患者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T型管引流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道疾病手术治疗时,应用T型管引流,使胆汁经引流管进入肠道或分流至体外,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做好T型管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8例胆道术后应用T型管引流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T管引流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4例因胆道梗阻或结石行胆道手术患者的T管引流护理要点。结果本组20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经处理治愈出院;其余202例患者无1例发生T管堵塞、脱出及逆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做好健康宣教,妥善固定T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性质,做好T管周围皮肤护理、拔管前后护理,对保证T管的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胆管引流的新术式.方法 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行LCBDE时根据取石难易、结石性状、胆管炎症程度采用T管引流或改良支架引流.后者是先将导丝经胆管镜操作孔置入十二指肠,再将支架套住导丝用推送管推入胆总管及十二指肠腔内,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结果 同期成功完成的62例LCBDE中,放置改良支架33例,放置T管29例;支架和T管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29.6 min和42.4min(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7 d和9.5 d(P<0.05),两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及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全部支架自行脱落并随粪便排出,支架排出时间为(13.6±2.55)d.结论 在LCBDE时,对明确结石已取净、无明显絮状物者应首选改良胆管支架引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胆道支架和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1年1月在该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失败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支架引流组(n = 38)和鼻胆管引流组(n = 36)。支架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胆道支架引流,鼻胆管引流组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胆管缝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鼻胆管引流组术后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支架引流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支架引流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长于支架引流组,术后总补液量多于支架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RCP取石失败后放置鼻胆管引流,可降低LCBDE术后一期缝合的胆瘘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但放置胆道支架引流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更快,补液量更少。因此,在临床操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个体化引流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胆总管右侧壁戳孔线导改良T管引流法(简称线导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 采用线导法治疗的158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随访3.8(2~5)个月,无手术死亡病例, 术后亦无胆漏、无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发生、无T管瘘管破裂、无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结论]经胆总管右侧壁戳孔线导改良T管引流法安全、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经胆总管切开和经扩张的胆囊管或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部的微切口途径插入胆道镜对428例胆道手术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经胆总管胆道镜检查270例,阳性发现24例(8.9%);经扩张的胆囊管或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部的微切口胆道镜检查158例,阳性发现40例(25.3%)。结论术中胆道镜检查能降低胆道结石的残留,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提高对胆道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并能为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术前经内镜胆管引流与经皮胆管穿刺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均从建库开始至2017年4月。查找术前经内镜胆道引流(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 EBD)和经皮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 PTB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临床研究,共涉及79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EBD较PTBD在并发症发生率(OR=1.27, 95%CI=0.89~1.82, P=0.185)、死亡率(OR=0.45, 95%CI=0.13~1.58, P=0.212)及胆红素水平变化(SMD=-0.47, 95%CI=-1.11~0.17, P=0.149)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BD组首次操作失败率(OR=2.50, 95%CI=1.31~4.79, P=0.006)及引流方式转换率(OR=9.71, 95%CI=4.64~20.30, P=0.001)较PTB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采用PTBD成功率高,安全可行。该结论还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