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腰椎骨盆重建内固定术在骶骨肿瘤切除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骶骨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3d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本院于2001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68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其中原发肿瘤48例,转移癌20例,L5S127例,L5-S211例,L5-S312例,S1-38例;肿瘤切除方式:本组患者术中尽可能保留骶神经,低位骶骨肿瘤保留S1-3神经,原发肿瘤行植骨,转移癌行骨水泥填塞成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3 d腰骨盆固定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随访8-48个月,近期效果满意,3例出现排尿困难,5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5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17、20、25、23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X线检查未见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结论]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稳定性,可减轻疼痛,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2.
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对骶骨肿瘤的作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本院于1998年12月-2001年12月,收治35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肿瘤32例,转移癌3例,L5-S13例,L5—S22例,L5一S3l例,S13例,S1—27例,Sl—36例,Sl—45例,S1—54例,S2—42例,S2—53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术35例,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随访6—43个月,l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l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l例软骨肉瘤患者于术后1年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2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未发生断钉断棒。结论: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后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减轻疼痛,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TSRHD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重建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经前后联合入路或腰骶椎后路手术治疗61例高位骶骨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方式:L5 ~S1椎节切除4例,L5~S2椎节切除7例,全骶骨切除17例,骶骨部分切除33例.肿瘤切除后应用TSRHD系统进行腰椎骨盆重建,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 术中出血量500~ 6 000(2 700±800)ml.手术时间150~380(220±80)min.未出现手术相关的死亡.61例均获随访,时间3~50( 18±15)个月,近期疗效均较满意.腰骶部疼痛均减轻或缓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出现一侧髂骨螺钉断钉,7例出现排尿困难,4例出现脑脊液漏, 2例切口延期愈合,复发7例,因肿瘤复发转移出现全身衰竭死亡3例.结论 TSRHD腰椎骨盆重建系统安装方便,手术操作容易,创伤小,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小,便于植骨,容易获得植骨融合而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适合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和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TSRH-3D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重建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经前后联合入路或腰骶椎后路手术治疗61例高位骶骨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方式:L5~S1椎节切除4例,L5-S2椎节切除7例,全骶骨切除17例,骶骨部分切除33例。肿瘤切除后应用TSRH-3D系统进行腰椎骨盆重建,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中出血量500—6000(2700±800)ml。手术时间150~380(220±80)min。未出现手术相关的死亡。61例均获随访,时间3~50(18±15)个月,近期疗效均较满意。腰骶部疼痛均减轻或缓解,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出现一侧髂骨螺钉断钉,7例出现排尿困难,4例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延期愈合,复发7例,因肿瘤复发转移出现全身衰竭死亡3例。结论TSRH-3D腰椎骨盆重建系统安装方便,手术操作容易,创伤小,对脊柱的稳定性破坏小,便于植骨,容易获得植骨融合而达到长期稳定的效果,适合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和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重建方法及其作用.方法本院于1998年12月~2001年12月,收治35例腰骶段骨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肿瘤32例,转移癌3例,L5~S13例,L5~S22例,L5~S31例,S13例,S1~27例,S1~36例,S1~45例,S1~54例,S2~42例,S2~53例.肿瘤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骨盆TSRH内固定术35例,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随访6~43个月,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1例术后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软骨肉瘤患者于术后1年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20个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未发生断钉断棒.结论骶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后有利于保持腰椎及骨盆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减轻疼痛,保留患者的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ISOLA钉棒系统重建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后腰椎-骨盆连续性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2001年7月~2007年1月间收治的43例侵犯S1、2的高位骶骨肿瘤患者进行同顾性研究,所有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双侧或单侧ISOLA系统腰椎-骨盆的连续性重建.其中单侧重建者11例(25.6%),双侧重建者32例(74.4%).[结果]43例中,脊索瘤、骨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共33例(77.1%).术后34例(79.1%)经12~62个月随访,5例脊索瘤患者复发,29例得到良好局部控制.术后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无1例出现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X线片检查未发现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国际保肢学会(ISOLS)评分功能优良率26例(76.5%).[结论]对于高位骶骨肿瘤,采用ISOLA钉棒系统重建其切除后腰椎-骨盆连续性的手术方法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固定确实,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骶骨肿瘤的分区切除与重建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骶骨肿瘤按其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重建方式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88年2月-2005年1月手术治疗43例骶骨肿瘤患者,按肿瘤侵及部位(即上段骶骨、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水平向外的髂骨是否被破坏)对骶骨肿瘤进行分区切除并重建,相应的手术及重建方式包括单纯切除、钢针加塑形骨水泥(CPC)重建骶骨、钢板螺钉固定或骶骨螺钉固定重建骶髂关节、不同长度的Luque棒或髂骨棒加钢丝缠扎或TSRH或Isola或CGWS腰椎骨盆内固定。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结果: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切口感染及延期愈合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积极处理后均治愈。随访1-17年,平均75个月,43例患者中39例(90.7%)术后疼痛得到缓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降低到术后3.4分(P〈0.01)。14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1例术后症状改善,3例无改善。20例行自体和或异体植骨的患者术后1年16例获得骨性融合。3例脊索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于术后1年因复发而进行1次或多次手术,其中有5例和1例骨髓瘤、1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17-50个月因肺部和全身转移死亡。发生断棒2例,均再次手术更换断棒。结论: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区切除,选择相应的重建方式,达到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组织和维持脊柱及骨盆稳定性的目的.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骶骨肿瘤切除和骶骨重建方式. 方法 对13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及骶骨重建,骶骨部分切除12例,全骶骨切除1例.全骶骨切除术后给予腰椎与髂骨中华长城内固定器加腓骨植骨术重建后骨盆环,并给予相应的放疗与化疗. 结果 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本组13例中,1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瘘,1例术后切口感染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10年,有5例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 结论 肿瘤的切除方式和骶骨重建及术后综合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减少术中出血、保留马尾神经功能以及重建高位骶骨肿瘤术后骨盆负重功能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重建技术治疗高位骶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骶骨肿瘤患者采用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记录术中出血量,休克死亡、骶神经损伤、切口愈合情况及肿瘤术后1年复发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30~7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400±1 656)ml,手术过程中无休克死亡。38例均获随访,时间6~33个月。患者腰骶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7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6个月后恢复;6例术后切口感染延迟愈合;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脊索瘤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发,1例转移癌患者3个月复发;1例尤因肉瘤患者13个月复发。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4和20个月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高位骶骨肿瘤切除+骨水泥填充+改良Gaveston内固定技术重建虽然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但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有利于骨盆和脊柱的稳定性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可早期活动,近期疗效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骶骨肿瘤切除ISOLA重建骨盆环稳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ISOLA重建骨盆环稳定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2例骶骨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均应用ISOLA行腰骶部内固定植骨融合,其中24例行前后联合入路,结扎双侧髂内动脉;8例行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术后经过6个月~5年的随访,术后感染去除内固定1例,因肿瘤复发死亡3例,再手术3例,失访5例,余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植骨融合好,骨盆环稳定,内固定物无松动,未发现断钉断棒现象。结论骶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ISOLA重建下腰椎及骨盆环稳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治疗胸椎骨肿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椎骨肿瘤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重建技术及其疗效。方法25例胸椎骨肿瘤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经胸椎后外侧入路行单椎节切除22例、双椎节切除3例,均采用Harms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TSRH/MOSS/CDHM8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随访3个月~6年,23例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缓解;21例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瘫痪加重;3例分别于术后1~3年局部复发;术后12和18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胸椎后外侧入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胸椎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钛网植骨/钛网骨水泥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重建脊柱的前后柱稳定,同时具有减少创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左心房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左心房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性左心房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诊手术1例,限期手术12例;左心房恶性肿瘤完整切除7例(53.8%),大部分切除3例(23.0%),因广泛浸润转移仅做活检2例(15.4%),同种异体心脏移植1例(7.7%)。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类型为间叶肉瘤5例,平滑肌肉瘤2例,粘液瘤恶变2例,血管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血管周围细胞瘤各1例。随访11例,随访时间3~65个月;死亡9例(69.2%),均在3个月至6年内死于复发或转移;2例失访。结论外科手术仍然是原发性左心房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不但切除了肿瘤组织,而且解除由肿瘤堵塞等所导致的临床症状,但远期效果仍较差。  相似文献   

13.
ISOLA与TSRH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ISOLA及ISRH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分析各自相对通应症。方法 在1997年9月至2002年3月份间分别应用ISOLA(28例)及,TSRH(62例)技术治疗共9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对侧凸的矫正度、脊柱的平衡以及并发症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obb角小于65度的患者,ISOLA组矫正率率为67%,TSRH组矫正率为62%;Cobb角大于65度的患者.ISOLA组矫正率为59%,TSRH组矫止率为40%。结论 ISOLA及TSRH技术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行之有效的矫形内固定方法对于脊柱侧凸角度超过65度,伴有脊柱侧后凸的患者,运用ISOLA技术矫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骶骨骨巨细胞瘤外科切除边界与局部复发率及骶神经保留节段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1996年8月至2008年8月行肿瘤切除的48例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0例,女28例;年龄19~74岁,平均34.7岁.肿瘤累及S1~S5 4例,S1~S4 7例,S1~S3 15例,S1,2 12例,S2~S5 8例,S3~S5 2例.采用单纯后路29例,前后联合入路19例.整块切除2例,边缘切除12例,边缘切除加刮除25例,刮除9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局部复发情况与骶神经功能.结果 41例随访18~115个月,平均43.5个月.术中出血量550~12000 ml,平均3560 ml.1例发生良性肺转移,2例发生肉瘤变后死亡.15例肿瘤原位复发,其中整块切除复发率0(0/2)、边缘切除18.2%(2/11)、边缘切除加刮除40.9%(9/22)、单纯刮除66.7%(4/6).边缘切除局部复发率低于单纯刮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留双侧S3神经根者大小便功能障碍发生率7.4%(2/27),保留单侧S3神经根者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科切除边界与骶骨骨巨细胞瘤局部复发率相关,在注意保留骶神经根的前提下应以边缘切除为目标;保留双侧S3神经根可使绝大部分患者的括约肌功能得以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optimal surgical margin and local recurrence and the impact of preserving segment of sacral nerve root on neur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iant cell tumor(GCT).Methods From August 1996 to August 2008,48 patients with sacral GCT undergoing tumor resection were respectively analyzed,including 20 males and 28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of 34.7 years(range,19-74).Th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S1-S5 in 4 patients,S1-S4 in 7,S1-S3 in 15,S1,2 in 12,S2-S5 in 8,and S3-S5 in 2.Surgical methods included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in 29 cases,combined anterior-posterior approach in 19.The surgical margins adopted were en-bloc in 2 patients,marginal in 15,marginal and curettage in 25,and curettage in 9.Results Forty-one of 48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followed up,the average time was 43.5 months(range,18-115).The average blood loss during surgery was 3560 ml(range,550-12 000).Benign lung metastasis occurred in one case 6 years after operation,2 patients died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Local recurrence occurred in 15 cases.The recurrence rates in patients with en-bloc resection,marginal resection,marginal resection combined with curettage,and curettage were 0,18.2%,40.9%,66.7%,respectively.The recurrence rate of margin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urettage group.Of 27 cases with bilateral S3 nerve root preservation,2 sufiered from urine or fetal dysfunction.with an incidence rate of 7.4%.While 4 of 12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S3 nerve root preservation suffered from sphincter disturbance,with an incidence rate of 33.3%.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in nerve root preservation was confirmed.Conclusion Optimal surgical margin for sacral GC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local control of tumor recurrence,the surgical procedure of sacral GCT should aim at the marginal resection on the basis of rational sacral nerve roots preservation;preservation of bilateral S3 nerve roots contributes to the recovery of sphincteral function in most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双镜联合治疗15例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均施行内镜定位加腹腔镜手术,其中病变楔形切除术8例(53.33%),肠段切除术5例(33.33%),腹腔镜根治术2例(13.33%).15例中胃间质瘤3例;结肠绒毛状腺瘤5例,其中...  相似文献   

16.
Wunderlich综合征的诊治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Wunderlich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报告19例Wunderlich综合征病例。男15例,女4例。年龄11~75岁,平均47岁。依据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因诊断为肿瘤性病变10例、非肿瘤性病变7例、病因不明2例。9例拟诊肾癌患者及1例输尿管结石伴梗阻性肾积水患者行手术治疗,余9例患者采用对症观察治疗,1例流行性出血热和1例病因不明患者有进行性出血,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控制出血。结果 9例肿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6~36个月,5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3例无瘤存活9~24个月,1例术后1年出现肝转移者已带瘤生存11个月。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肾积水较前明显减轻,血肿消失。余9例患者均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肾肿瘤是Wunderlich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对非恶性肿瘤原因所致Wunderlich综合征患者应首选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中应用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M  Liu Y  Ni CH  Zhu XD  Bai YS  Zhao XG  Hou T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10-214
目的回顾分析TSRH、CD、ISOLA等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成人脊柱侧凸矫治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9年7月至2003年1月间运用TSRH、CD、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5例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及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58 1°(42°~95°),采用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方法。平均随访20个月(10 ~48个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对比分析并通过C7 椎体中点距骶骨中心垂线(CVSL)的距离来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通过关于自我评估的问卷调查来获得患者主观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外观矫形效果明显。总体冠状面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53 2%。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4 3°。C7 中点距CVSL由术前的平均2 6cm矫正为术后的0 24cm。通过随访期间的问卷调查, 89 3%的患者对手术表示满意。2例术后气胸、血胸, 3例术后随访1年后仍主诉腰背部疼痛,其中2例为临近节段退变, 1例为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成人脊柱侧凸,第三代脊柱内固定系统能得到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重建躯干平衡,并且可以获得患者较高的满意度,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Halo-vest在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应用Halo-vest在重建上颈椎稳定性中的疗效. 方法总结1997年3月~2002年10月收治上颈椎疾患16例,年龄14~53岁.单纯Jefferson骨折3例,单纯Hangman骨折4例,AndersonⅡ型骨折1例,以上均采用Halo-vest固定3~4个半月.齿状突陈旧性骨折伴脱位行枕颈融合内固定术3例,C2、3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1例,C1恶性肿瘤行后路肿瘤切除枕颈内固定1例,C2恶性肿瘤行前路肿瘤切除植骨内固定2例,颈椎管肿瘤行C2~7全椎板切除术后鹅颈畸形行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螺钉内固定1例,以上均采用Halo-vest术中固定,其中2例术后继续应用3个月.16例中有脊髓功能障碍者8例. 结果术后15例获6个月~5年随访.其中1例Jefferson骨折后弓愈合,前弓未愈合,拆除支架后未出现不适,颈椎活动正常;1例C2肿瘤术后8个月复发;其余均得到骨性愈合.8例脊髓功能障碍者术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 Halo-vest对上颈椎失稳的固定效果可靠,可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上颈椎稳定性重建,也是保守治疗可选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诊治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方式。方法:1996~2001年收治16例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平均年龄47岁),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确诊后采取手术治疗。肿瘤位于颈椎者1例,行前路肿瘤切除钢板同定;位于胸椎者6例,采用经胸人路行肿瘤切除、植骨或骨水泥椎体重建加Z—plate内固定;位于腰椎者3例,采用后路、侧方入路或胸腹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植骨或骨水泥椎体重建、后路椎弓根、Kaneda等内固定方法;位于骶椎者4例,采用TSRH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2例患者仅行肿瘤切除术。术前、术后均进行化疗。术后对患者疼痛情况、影像学表现等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5年。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2306ml,所有患者平均疼痛下降2.19级,7例有肿瘤复发(43.75%)。未发现椎体塌陷和内固定失败。随访中全组均存活。结论:在胸腹腔等部位生长的肿瘤容易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术中出血较多。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在肿瘤切除后,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椎体重建和内固定。术前术后应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