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1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1株泛耐药株,用PCR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包括对15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3种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2种AmpC酶基因、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I类整合子及转座子遗传标志物。结果该株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N/舒巴坦表现为中度敏感外,对其余14种抗菌药物皆表现为耐药;t3-内酰胺酶基因TEM、OXA-23群、染色体AmpC酶(ADC)基因阳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I、aac(6’)-Ib、ant(3”)-I阳性、I类整合子qacE△1-sull、转座子tnpU基因扩增阳性。该株AmpC酶(ADC酶)DNA序列为新亚型。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严重,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临床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的一个种类。其完整的分类学谱系为Cellular organisms;Bacteria;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目;莫拉菌科;不动杆菌属,为严格需氧、无动力、过氧化氢酶阳性且氧化酶阴性…。不动杆菌属的自然生态系统为水和土壤,在人类可定植于皮肤、伤口、呼吸道和消化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分离自新疆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1至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总医院住院患者样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8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β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5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并检测常用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本组2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同时携带了blaTEM、blaADC、blaOXA-2群、blaOXA-23群、blaOXA-51群等5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一株blaADC基因经测序后证明为blaADC新的变异型.20株菌株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仅50%的菌株对阿米卡星敏感.结论 blaOXA-23和blaOXA-51是导致本组菌株对头孢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blaADC检出新的变异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A)对氯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等广谱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进行耐药相关基因分析.方法 临床分离62株MDR-ABA,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它们对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PCR及序列分析法检测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catB、cmlA.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arr-2/3,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A、tetB,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相关基因sul1、dfrA1、dfrA5、dfrA7/17、dfrA12和dfrB5,抗菌化合物外排泵蛋白基因tehA、emrB、emrD、emrE、smr-2和其他广谱的抗菌药物外排泵mafA基因等17种基因.结果 62株MDR-ABA对氯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2/62)、100.0%(62/62)、90.3%(56/62)和82.3%(51/62),mafA、tetB、sull和tehA基因阳性株数和阳性率分别为62株(100.0%)、46株(74.2%)、36株(58.1%)和8株(12.9%),其余13种基因均为阴性.任选2株tetB、sull、tehA和mdfA基因阳性菌株进行DNA测序,并作BLASTn比对,与已登录于美国GenBank的序列一致.结论 MDR-ABA临床分离株对氯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等广谱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很高,其多药耐药表型与携带mayA基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灭效果.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样本中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30株,采用悬液定量杀灭试验方法研究含氯消毒剂对这些菌株的杀灭效果.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含有效氯400 mg/l和600 mg/l的消毒剂作用10 min,含有效氯800 mg/l的消毒剂作用3 min以及含有效氯1000 mg/l的消毒剂作用1 min,对3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杀灭对数值(kl)均≥5.00,杀灭有效率均能达到100%;不同有效氯浓度的消毒液作用相同时间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灭对数值,除作用时间10 min组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2.72、64.79和32.33,p=0.00);相同有效氯浓度的消毒液作用不同时间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灭对数值,除1000 mg/l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42、20.41和3.20,p=0.00、0.00和0.03).结论 目前临床常用的消毒剂含有效氯500 ~ 1000 mg/l,作用10 ~ 30 min,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可达到理想的杀灭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killing efficacy of chlorine-releasing agents (cra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ethods totally 30 clinical strains of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were collected from november 2008 to december 2009.killing efficacy of cras on these strains was evaluated by quantitative suspension test.the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was performed.results the log values of killing to 30 strains of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were all ≥5.00,when the bacteria were exposed to 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s 400 mg/l of cras for 10 min,600 mg/l for 10 min,800 mg/l for 3 min and 1000 mg/l for 1 min,respectively.and effective rates were all 100%. furthermore,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s exposed for the same time ( except 10 min) ( f =72.72,64.79 and 32.33,p =0.00),and among different exposure time in the same 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 ( except 1000 mg/l) ( f =110.42,20.41 and 3.20,p=0.00,0.00 and 0.03).conclusion satisfactory killing efficacy of cras to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an be achieved with available chlorine concentration 500 mg/l to 1000 mg/l and exposure time 10 min to 30 min.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一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js01株)可能存在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对自2011年1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样本js01株分离,用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测序和BLASTn比对确认菌种。用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3种A类酶基因、10种B类酶基因、2种C类酶基因、8种D类酶基因)和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连锁检测以及CarO膜孔蛋白编码基因。再用分段PCR法扩增PBP1A编码基因,双向测序后拼接成全长序列。结果js01株检出β-内酰胺酶TEM-1、ADC-30、OXA-23和OXA-66编码基因。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连锁检测显示ISabal-ADC-30和ISabal—OXA-23为阳性。js01株carO基因序列与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SDF)相比存在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一致率为76.0%(189/249),存在3个氨基酸缺失。is01株PBP1A编码基因序列与SDF株相比存在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的一致率为99.6%(848/851),存在3个氨基酸变异,但js01株PBP1A蛋白分子立体结构比SDF株丢失2个螺旋结构。结论本株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主要与该菌株管家基因(PBP1A、CarO编码基因)突变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异的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7.
刘竹青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4,(3):265-266
患者女,40岁,因“突发头痛3d,加重半天”于2010年9月28日住我院神经外科。人院后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破人脑室。于人院当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大脑前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俞云松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2):65-68
不动杆菌是一类非发酵、严格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不动杆菌属至少可分为32个基因种型,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不动杆菌基因种型3及13TU通过常规表型鉴定难以区分,合称为鲍曼一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近年来,不动杆菌属在临床样本中的分离率逐年提高,而鲍曼不动杆菌约占其中的80%~90%。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段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并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其中41株(89.1%)含OXA23组基因、17株(37.0%)含PER基因、6株(13.0%)含IMP基因,6株(13.0%)膜孔蛋白基因car O缺失。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6%)含OXA23组基因,35株(83.3%)含TEM基因,42株(100%)含OXA64组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 O。经测序IMP阳性基因为IMP-4型金属酶基因,OXA23组阳性基因为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OXA64组均为OXA-66型碳青霉烯酶基因,PER为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为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 O检出率一直很高,IMP、PER、TEM和OXA64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不同时间段检出情况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携带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质粒的町传递性.方法 选取从烧伤创面分离出的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供体菌),将之与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受体菌)进行耐药质粒接合、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PCR分析接合子及其子代的耐药基因型、传代稳定性. 结果鲍氏不动杆菌通过接合将其携带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博肟、头孢呋辛、亚胺培南/两司他丁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质粒及3种耐药基因传递给受体菌(例如经接合,使受体菌对磺胺甲恶唑的最低抑菌浓度>2 mg/L),且可稳定传代. 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可接合传递并稳定传代的β内酰胺酶基冈(blaTEM-1、blaPER-1、blaOXAS-23),是烧伤感染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疗效,为有效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共54株,获得纯培养后用VITEK-2全自动分析仪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多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确定其中34株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随机选取3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单药MIC值。再采用棋盘法测定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街巴坦(1:1)的联用MIC值。计算FIC指数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F1c指数0~0.5者占35-3%,0.5~1者占58.8%,1~2者占5.9%。结论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和叠加作用,二者之间无拮抗作用,临床上治疗由MDR-ABA引起的重症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病房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与整合子的关系. 方法 31株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分离自该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鲍氏不动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PCR扩增I、Ⅱ、Ⅲ类整合酶及整合酶阳性菌株的整合子基因盒,进行序列分析;分析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 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5.2%、48.4%、48.4%、41.0%,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曲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所有菌株PFGE分型共分为A、B、C 3型,A克隆18株、B克隆7株、C克隆6株.20株细菌整合子扩增阳性,携带有aadA1、aadA5、aacA4、aac3、aacC1、aac(6')-Ib、catB8、drfA17和drf8基因,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甲氧苄啶的耐药.14株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均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 结论 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在该院烧伤病房播散,以A克隆为主;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主要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氯霉素的耐药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创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OXA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572例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使用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鉴定鲍曼不动杆菌,通过药敏实验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种OXA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like、OXA-24-like、OXA-51-like、OXA-58-like)的携带情况,并对其中10株进行OXA-23-like基因测序.结果:分离出4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79.55%(27株),对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0.45%(9株)和31.82%(14株),对庆大霉素耐药率高达100%,对其他抗菌药物也具有较高的耐药率(59.09%~97.73%).所有菌株OXA-51-like基因均为阳性,共有35株OXA-23-like基因阳性(阳性率79.55%),均未检测到OXA-24-like基因和OXA-58-like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现象,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我院创面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可能与OXA-23-like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75株.应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通过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PCR扩增分析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结果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只对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仅为13.3% (10/75).其中,69株(92.0%)检测出OXA-23基因,67株(89.3%)检出OXA-51基因,未检出IMP、VIM和SIM酶基因.结论 产OXA酶是本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其中OXA-23和OXA-51是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Infections caused by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 have emerged as a knotty clinical problem in the burn wards due to its omni-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and high prevalence. Although our knowledge in regard to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s of AB is increasing, the available treatment remains much limited. Measure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nosocomial infection are warranted. Meanwhile,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eutic agents or combination of antibiotics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耐多药肺结核的肺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切除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RTB)的效果与预后.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6年7月期间行肺切除术治疗的56例MDR-PFB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人术前痰菌均为阳性,术后阴转51例.术中无死亡,术后并发症14例.方差分析显示MDR-PTB者的肺功能与病变类型密切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支气管内膜结核和吻合口包埋与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PF)的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 肺切除术是治疗MDR-PTB有效的辅助手段.把握MDR-PTB的手术时机可减少对肺功能的损害.支气管内膜结核是术后BPF的高危因素,而对残端吻合口包埋可有效降低术后BP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aac(3)-Ⅰ、aac(3)-Ⅱ、aac (3)-Ⅲ、aac(3)-Ⅳ、aac(6′)-Ⅰ、aac(6′)-Ⅱ、aph(3′)-Ⅵ、ant(3″)-Ⅰ、ant(2″)-Ⅰ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临床不同时间分离的8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结果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89.1%)含ant(3″)-Ⅰ基因,33株(71.7%)含aac(3)-Ⅰ基因,2株(4.3%)含aac(3)-Ⅱ基因,1株(2.2%)含aac(6′)-Ⅱ基因,1株(2.2%)含aph(3′)-Ⅵ基因,40株(87%)含armA基因。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7%)含ant(3″)-Ⅰ基因,34株(81%)含aac(3)-Ⅰ基因,7株(16.7%)含aac(6′)-Ⅰ基因,16株(38.1%)含armA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nt(3″)-Ⅰ、aac(3)-Ⅰ和armA基因检出率一直很高,对其氨基糖苷类耐药与AMES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