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患者男,51岁,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6年,肌酸激酶升高1个月余"于2011年6月22日入住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科.患者曾在2005年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转氨酶升高,定期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复诊并口服护肝降酶药物治疗,但转氨酶仍反复异常,查血清HBV DNA1.82×108 U/mL,遂于2008年3月起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抗病毒治疗并按时规律服药.经治疗后于2008年12月9日开始定期检测HBV DNA,结果均低于检测下限(<500 U/mL).2011年5月发现血清肌酸激酶(CK)进行性升高(5月10日:1727 U/L,6月10日:2152 U/L,6月21日:2745 U/L).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30岁,因乏力、双下肢肌痛10d,于2012年2月17日就诊,5年前曾因纳差、腹胀人院。查体: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巩膜无黄染,肝脾肋缘下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血液生化学检查:总胆红素(TBil)10.1μmol/L,AIJT63U/L,AST83U/L,  相似文献   

3.
例1 患者男,63岁,因腰痛、双下肢乏力5个月于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7年,2007年被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予拉米夫定(LAM,100 mg/d)抗病毒治疗,2009年因YMDD变异改为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10 mg/d)治疗.2011年8月血清肌酐(Cr)轻度升高,尿蛋白(+).5个月前出现腰部疼痛,双下肢乏力,呈逐渐加重.入院时体格检查:慢性肝病面容,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部平软,肝脾肋缘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HBV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值下限;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 5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6 U/L,谷酰转肽酶(GGT)62 U/L,碱性磷酸酶(ALP) 367 U/L,其余指标正常;肾功能:血Cr137.8 μmol/L;电解质:P-0.5 mmol/L,K+3.4 mmol/L,Cl-110.6 mmol/L,其余正常.空腹血糖正常.甲状旁腺激素:1 pmol/L(1.3~9.3 pmol/L).血25-羟维生素D3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拉米夫定对照的临床实验,选择拉米夫定耐药的CHB患者24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23例)和对照组(124例)。所有患者完成12周治疗后均进入阿德福韦酯开放治疗期。完成12周和48周治疗时,检测血清HBVDNA及A坍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治疗12周时实验组ALT均值下降35.9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3.01log10拷贝/mL,其中61.8%(76/123)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对照组A坍均值增加2.8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0.78log10拷贝/mL,其中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的受试者比率仅为17.7%(22/124)。治疗48周时,实验组ALT均值下降59.7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4.70log10拷贝/mL,87.0%(107/123)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对照组ALT均值下降56.6U/L,血清HBVDNA平均下降4.43log10拷贝/mL,85.5%(106/124)的受试者血清HBVDNA下降≥2log10拷贝/mL。2组均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CHB患者可在病毒学及生化学方面取得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比较和分析87例行肝脏穿刺组织检查的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的年龄、性别、血清HBVDNA水平、HBeAg、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并对不同血清ALT水平的肝脏炎性反应分级及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炎性病变在性别构成和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炎性反应分级与HBeAg(+)及血清HBVDNA水平无关(P〉0.05),但炎性反应分级G0级患者血清ALT水平(12.8±3.7)U/L与G1级和G2级患者血清ALT水平(26.7±4.3)U/L和(32.7±6.2)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期患者年龄与S0期和S1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与血清HBVDNA水平无关,但纤维化程度高者以HBeAg(-)者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ALT在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水平患者(P〈0.01)。结论多数ALT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肝脏组织学有轻度炎性反应,同时不伴或伴有轻度纤维化。血清ALT持续处于正常范围内较高水平患者可能纤维化程度较重,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建议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必要时仍需抗病毒及抗肝纤维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岁以下儿童肝移植术后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及多针次接种必要性的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同一肝移植组进行肝移植手术,术后遵医嘱注射乙肝疫苗完成4针次以上的5岁以下17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95例,年龄4个月至5岁,患儿每针次接种疫苗后随来院肝移植门诊复诊时抽血检测乙肝五项,观察HBsAb应答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计数资料数据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5岁以下患儿肝移植术后完成第1个疗程乙肝疫苗注射后免疫应答成功121例(HBsAb≥100 IU/L),应答失败49例(HBsAb<100 IU/L),接种第2个疗程后应答成功29例,最终只有20例患儿接种8针次即2个疗程后HBsAb<10 IU/L。影响乙肝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的相关因素与性别、原发病、供肝方式、术后接种疫苗时间无关,与年龄、居住地、术前HBsAb滴度高低有关(抗-HBs以100 IU/L为标准)。平均年龄2岁以上患儿明显比1岁以下患儿术后接种第1个疗程后免疫应答率高,术前儿童接种过乙肝疫苗且抗-HBs滴度>100 IU/L患儿其术后接种第1疗程后免疫应答率更高(84.72%),术前抗-HBs滴度<100 IU/L患儿术后接种乙肝疫苗第1疗程后免疫应答稍低(60.71%)。结论大部分肝移植患儿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获得保护性抗体来预防乙肝病毒再感染,坚持多针次接种能有效地诱导机体产生乙肝抗体,提高免疫应答水平,具有保护效果,且经济有效,肝移植术后接种乙肝疫苗存在必要性,是目前肝移植术后推广应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市计划妊娠夫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2013年4至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按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712对计划妊娠夫妇进行问卷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采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对不同人群HBsAg和抗-HBs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21424名参检人员中, HBsAg阳性1718例,阳性率为8.02%,其中丈夫的阳性率为9.48%,妻子的阳性率为6.5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39,P<0.01);抗-HBs 阳性8967名,阳性率为41.85%,其中丈夫的阳性率为42.39%,妻子的阳性率为41.3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P>0.05)。 HBsAg和抗-HBs阳性率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χ^2=2.98和9.83,P<0.01)。渝东南地区HBsAg阳性率最高,抗-HBs阳性率低。不同职业人群HBsAg阳性率差异大,私营业主(9.18%)最高,公职人员(6.79%)最低,抗-HBs阳性率中公职人员(49.69%)最高,农民(39.08%)最低。随着文化程度升高,HBsAg阳性率有下降趋势(χ^2=-3.33,P<0.01),抗-HBs阳性率有升高趋势(χ^2=9.73,P<0.01)。结论2013年重庆市计划妊娠人群HBV感染率仍居于较高水平,其中,渝东南地区、私营业主、高年龄计划妊娠人群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治疗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HBV DNA载量、免疫学状态以及服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血清HBV DNA分布:<103拷贝/ml者18例(34.63%),103~105拷贝/ml者22例(42.30%),>105拷贝/ml者12例(23.07%)。血清HBV DNA载量愈高的患者肝损伤愈重。抗-HBe (-)/抗-HBe(+)和抗-HBs(-)/抗-HBs(+)不同血清HBV DNA的分布无相关性,HCC的发生与抗-HBe和抗-HBs是否出现无关。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CC发生例数显著低于未使用过药物者,提示抗病毒药物能降低或延缓HCC的发生。结论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有重症化和肝硬化病理基础、年龄偏大的患者,其HBeAg转阴可能是在药物作用下实现的自然血清学转换伴HBV DNA水平下降至正常,甚至有患者出现HBSAg阴转;也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所致;此两类患者均应警惕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TNFα、ALT、HBVDNA载量及24周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口服ADV治疗48周,10mg/d。采用ELISA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基线血清TNFα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应答的因素。结果203例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31.5%(64/203),ALT复常率为59.1%(120/203),HBeAg转阴率为15.8%(32/203),HBeAg转换率为8.9%(18/203),应答率为13.3%(27/203);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58.6%(119/203),ALT复常率为78.3%(159/203),HBeAg转阴率29.6%为(60/203),HBeAg转换率为16.7%(34/203),应答率为25.6%(52/2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8周HBeAg转阴的患者较未转阴者的24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P值分别为0.017、0.001、0.029和0.040);48周HBeAg转换的患者较未转换者的24周HBeAg转换率高,而基线HBVDNA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4)。结论24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及基线TNFα水平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阴率,而24周HBeAg转换率和基线HBV DNA载量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换率。  相似文献   

1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MRI影像诊断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53岁。主诉“间断性上腹痛5年,反复发作性的上腹痛伴淀粉酶升高”就诊,曾多次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给予抗酶抑制胰液分泌治疗后能缓解,曾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见胰管呈轻度扩张、粗细不均,胆总管无扩张,胆囊增大。查体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CA19932.23U/ml,CA1256.55U/ml,AFP3.83μg/L,CEA1.83ng/ml。淀粉酶77U/L,  相似文献   

11.
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开启了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新的里程碑,使大多数久治不愈CHB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随着核苷(酸)类似物疗程的延长,病毒变异和耐药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笔者对初次治疗应用恩替卡韦(ETV)12个月以上,或拉米夫定(LAM)初治失败后加用或改用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或联合治疗病毒学应答不充分的21例患者的HBV多聚酶区(P区)的耐药基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变异和耐药的相关问题,为探索减少HBV变异和耐药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复制,阻止或延缓肝脏疾病的进展,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恩替卡韦(ETV)是新一代抗HBV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人体临床试验中均显示出强大的抑制HBV复制作用,疗效优于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为进一步确定ETV的疗效及安全性,笔者对150例核苷(酸)类似物初治的CHB患者分别给予ETV和LAM治疗,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阿德福韦酯(ADV)是抑制HBV的有效药物,现已广泛应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因与其他核苷(酸)类似物无明显交叉耐药,且安全性良好,也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现就AD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在慢型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当患者产生对拉米夫定(LAM)耐药,并同时出现肝炎再活动,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加用阿德福韦酯(ADV),通常肝炎活动可以再次得到控制,这种方法被称为“挽救性治疗”。然而,少数患者在接受挽救性治疗后疗效仍然不佳,给抗病毒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笔者对这部分患者的后续治疗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前,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异质性≥8%或S基因序列异质性≥4%将HBV基因型分为9种,即A、B、C、D、E、F、G、H和Ⅰ型,其中基因型Ⅰ为新发现的基因型。相关研究已提示HBV基因型分布有地域性差异,并具有相应的临床特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用广泛,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因此探讨影响疗效的可能因素包括HBV基因型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基因型是否影响核苷(酸)类似物疗效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6.
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实时PCR检测HBVDNA载量低于1000拷贝/mL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相对少见。对于这些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目前存在很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Cobas HBV DNA定量基线检查,了解其肝脏炎症、纤维化和病毒载量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基因组为3200bp的双链DNA分子,按照全基因序列的异质性,HBV可分为A-H等8个基因型。HBV的变异率极高,而且具有很高的复制率,在由共价闭合环状DNA反转录过程中因HBV聚合酶和反转录酶缺乏校正活性,因此不能去除错误掺入的碱基。HBV常引起慢性持续感染,在长期反复感染和复制中发生变异,并受人体免疫应答、抗病毒药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等抗病毒药物的作用靶点均为HBV聚合酶和反转录酶,  相似文献   

18.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包括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和表皮溶解毒素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具有多药耐药特征,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革兰阳性菌,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题。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和致病机制,以及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HBV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与HBV相互作用,以人体的肝脏作为战场,进行着此消彼长的战争。在此过程中,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损伤,而人体的免疫应答则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理想的免疫应答可控制病毒复制或清除病毒,使部分患者达到临床恢复和产生保护性的免疫应答;而对于少数不理想者,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引起的炎性反应导致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肝细胞损伤和坏死.持续性的损伤可导致肝硬化和HCC等病变。  相似文献   

20.
HBV感染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BV DNA是HBV复制活动最直接和可靠的标志,可以反映病变活动程度及不同临床演变过程。本文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1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综合分析其与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关系,并比较HCC肝炎活动期与静止期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及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关系,为HCC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