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0年4月9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影像学评估和手术经验,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受者存活情况.结果 术前9例患者均经腹部CT强化扫描及血管重建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行腔静脉造影明确梗阻情况及分型.9例患者中,接受尸体供肝移植者8例,均采用经典非转流术式;接受亲属活体右半供肝移植1例.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9例受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2.8个月(13~61个月),期间出现癫痫发作1例,十二指肠乳头及功能不良1例,小肝综合征1例,以及肺部感染4例;1例接受了中度脂肪肝供肝的受者于术后12d因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行再次肝移植;1例受者于术后6个月因发生胆道并发症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而行再次肝移植,该例患者术后35个月死于肝脏肿瘤复发.所有患者未发生流出道梗阻及布加综合征复发.9例受者术后1和2年存活率为100%(9/9),术后3年存活率为88.9%(8/9).结论 通过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和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布加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受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PVT)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脏移植手术的29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245例, 女性45例, 中位年龄51(44, 56)岁。依据肝移植受者术后是否发生PVT分为两组:PVT组(n=16)和非PVT组(n=274)。对比两组肝移植受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采用门诊和住院方式进行随访。分析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290例肝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时间59(42, 73)个月, 明确术后存在PVT者16例, 发生率为5.5%(16/2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受者术前存在PVT(OR=12.773, 95%CI:3.887~41.973)是肝移植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出现PVT的16例患者, 其中10例行门静脉介入干预治疗, 剩余6例患者由于症状轻微, 口服阿司匹林或者利伐沙班抗凝治疗。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3.8%(15/16), 非PVT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为90.1%(247/274), 两组受者术后3年生存率间...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受者妊娠对母体和胎儿来说,均存在一定危险,这些一直是移植医师和产科医师关注的问题.2004年国内报道了首例肝移植术后妊娠、分娩的病例[1],近年来国内报道的女性受者妊娠均发生在肝移植术后19个月以上.我中心有1例女性受者在原位肝移植后第4个月受孕,妊娠39周后,顺产健康男婴1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肝移植术的72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726例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新发恶性肿瘤4例,发生率为0.6%;患者均为男性;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分别为:急性髓性白血病、胃癌、肺癌和未分化肝肉瘤;患者肝移植时年龄为42~57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45~60岁,中位年龄53岁;从接受肝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6~38个月,中位时间31个月.4例患者均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肝移植术至死亡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至死亡时间为6~10个月,中位时间8.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低于国外;确诊时间较晚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癌前病变和高危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肝移植术的72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726例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新发恶性肿瘤4例,发生率为0.6%;患者均为男性;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分别为:急性髓性白血病、胃癌、肺癌和未分化肝肉瘤;患者肝移植时年龄为42~57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45~60岁,中位年龄53岁;从接受肝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6~38个月,中位时间31个月.4例患者均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肝移植术至死亡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至死亡时间为6~10个月,中位时间8.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低于国外;确诊时间较晚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癌前病变和高危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四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行肝移植术的726例受者中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726例肝移植受者中,术后新发恶性肿瘤4例,发生率为0.6%;患者均为男性;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分别为:急性髓性白血病、胃癌、肺癌和未分化肝肉瘤;患者肝移植时年龄为42~57岁,中位年龄52岁,肿瘤确诊时的年龄为45~60岁,中位年龄53岁;从接受肝移植手术至发生肿瘤的时间为6~38个月,中位时间31个月.4例患者均死于肿瘤进展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肝移植术至死亡时间为12~48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确诊为新发恶性肿瘤至死亡时间为6~10个月,中位时间8.5个月.结论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低于国外;确诊时间较晚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癌前病变和高危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成人左半肝移植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4月间9例成人左半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尸体供肝劈离式肝移植,4例为活体左半供肝移植.9例供肝的重量平均为444.6 g(325~570g),移植物重量与受者体重比平均为0.886%(0.65%~1.18%),其中7例包含肝中静脉.6例采用背驮术式,3例采用经典术式.有4例受者因术中门静脉压超过20 mm Hg(2.67 kPa),其中3例结扎了脾动脉,1例接受了脾切除术.术后所有受者均常规使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对受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血管并发症和胆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受者肝功能恢复状况和存活情况.结果 4例活体供者切取左半肝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肝功能恢复良好.9例受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7个月(1~51个月),移植物和受者术后1年存活率均为77.8%(7/9).术后有2例受者死亡,其余7例中1例发生肝功能恢复延迟,6例移植肝功能恢复顺利.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1例,小肝综合征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肝功能恢复延迟1例,以及腹腔感染2例.结论 在严格选择供、受者的前提下,成人左半肝移植是安全、可行的,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的适应证和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间7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7岁,肝移植术前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肿瘤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肝癌切除术后无瘤期为6~31个月,均未发生肿瘤细胞侵犯大血管和肝外转移.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西罗莫司)+霉酚酸酯+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肝移植术后受者并发症及存活率情况.总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经验.结果 所有受者肝移植手术过程顺利,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术后22 h发生腹腔出血,1例术后13 d发生腹腔感染,1例术后4个月发生门静脉血栓,其余未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受者均顺利出院.有3例受者分别于移植术后9、13及19个月时,因肿瘤复发而死亡,其余4例均长期无瘤存活,最长已达52个月.受者的1、2年存活率分别为85.7%和57.1%.结论 肝移植能有效治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受者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N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2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SASS的发生情况,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受者性别、原发疾病、术前血小板水平及移植肝与受者的重量比(GRWR)等指标对SANS发生率的影响.SASS的诊断采用B型超声筛查与动脉造影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均采用超选择性盗血动脉介入栓塞方法.术后对受者进行了8~36个月的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有11例肝移植受者术后确诊为SANS,均发生于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平均(13.63±10.93)d,其发生率为1.09%(11/1012);受者的性别、原发疾病或术前血小板计数对肝移植术后SASS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RWR较低者,SASS发生率较高(P<0.01).经介入治疗后,11例受者存活情况良好,移植肝血流恢复正常,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血栓、缺血性胆道并发症发生.1例受者经介入治疗后脾脏周边部出现小片状梗死灶,其余10例受者脾脏无明显异常.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的SANS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应重视对GRWR较低受者的排查;采用B型超声筛查与动脉造影检查可以早期确诊;确诊后对盗血动脉进行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肝脏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1964年报道第1例人类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以来,CMV感染日益受到重视。实体器官移植后有7%-32%的受者会出现CMV感染相关问题,这是移植后受者最常见的病原感染类型。CMV疾病通常出现在移植术后或终止抗病毒预防治疗后1~4个月。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CMV感染发生率可增加1倍,感染后的病死率可达25%,这也是肝移植术后导致移植物失功能和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肝移植后CMV感染的防治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1.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5年3月~2008年3月,我科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34例,疗效满意。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2~6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4例,坠落伤4例,砸伤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合并多发骨折8例,颅脑、胸腹损伤6例。其中胫骨近端损伤7例,胫骨干损伤17例,胫骨远端损伤10例,合并腓骨骨折2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例。  相似文献   

12.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4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外侧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1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杨福庆  王维  于菲菲 《中国骨伤》2008,21(7):527-528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若只注意骨折忽视下胫腓分离,则可造成严重的踝关节间隙增宽,走路不稳,日久至创伤性关节炎。胫腓下关节分离在踝关节损伤中较为常见。自1999年至2006年,我们运用闭合整复单针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4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观察认为该法操作简单,能很好地固定下胫腓关节。患者能早期活动及行走,减少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为总结经验,现报告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4.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Allman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6年9月~2008年9月,我科应用锁骨钩板内固定治疗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外端骨折严重移位21例,疗效满意。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9~68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15例,右侧6例。均为Allman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见图1A),锁骨外端骨折移位明显。受伤至手术时间2h~7d。  相似文献   

15.
国产钛制空心钉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手术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03年1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钛制空心拉力螺钉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髌骨骨折治疗61例髌骨骨折,取得较好疗效。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61例,男38例,女23例,年龄15~85岁。横形骨折21例(图1A),粉碎性骨折36例,纵形骨折2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2例。1.2手术方法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6.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见病,该病导致的腰痛、下肢痛、间歇性跛行等严重困扰着中老年患者,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发病呈明显增加趋势。作者自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采用调脊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侧隐窝管狭窄症6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般性骨折愈合过程分为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形期;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分为纤维骨痂期、软骨骨痂期和骨性骨痂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组织学观察表明,纤维骨痂期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合成Ⅲ型胶原;软骨骨痂期主要是成软骨细胞合成、分泌Ⅱ型胶原;骨性骨痂期主要是随着软骨内成骨的出现和发展,Ⅱ型胶原消失,逐渐由抗张力性能较强的Ⅰ型胶原所取代。一般来说,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方式与一般性骨折愈合方式相似,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共同参与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修复过程,但以软骨内成骨为主。  相似文献   

18.
高海拔地区微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骨折9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茂军  李秋明  邓江涛  郝明 《中国骨伤》2009,22(11):811-812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约占全身骨折的13.7%。骨折后髓内血运受到破坏,局部软组织血运较差,胫前软组织坏死率较高,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感染、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的发生。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2001年3月至2007年11月我院开展微创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胫骨骨折9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n extract obtained from five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on sexual behavior of adult male rats. Methods: The extract was administered at doses of 30, 60 and 120 mg/kg by oral gavage, acutely (one time, 45 min before mating test) or subchronically (daily for 10 days) in sexually potent and sexually sluggish/impotent rats. Sexual behavior, serum levels of luteinizing hormone (LH) and testosterone (T) were evaluated in treated rats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s receiving vehicle. The effect of the extract on central dopami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was assessed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using a microdialysis technique. Results: In sexually potent rats, both acute and subchronic treatment with the extract dosed at 30 and 60 mg/kg reduced mount latency and intromission latency. In sluggish/impotent rats, the acutely administered extract at the dose of 60 mg/kg shortened ejaculation latency, whereas subchronically administered at the doses of 30 and 60 mg/kg, reduced mount, intromission and ejaculation latencies, increasing also the percentage of mounting and ejaculating rats. The extract dosed at 60 mg/k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H and T following acute and subchronic administration and increased 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levels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30 min after the acute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 in both appetitive and consummatory components of sexual behavior observed in male rats treated with the extract could be ascribed to increased serum T level in parallel with the activation of the central dopaminergic system.  相似文献   

20.
梁强 《临床骨科杂志》2009,12(6):707-707
2005年7月~2008年10月,我科对7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1—65岁:根据Riseborough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图1A)。1例术前有尺神经损伤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