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a"决定簇氨基酸(AA)变异与HBV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对99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S基因直接测序,分析HBV基因型及HBsAg"a"决定簇的AA变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B基因型占52.5%(52/99),C基因型占47.5%(47/99),未发现其他基因型;HBsAgAA126Thr存在变异,而AA124、131、133、139、141、145未发现变异及AA122~124未发现缺失或插入,其中AA126Thr占52.5%(52/99),Ile占39.4%(39/99),Ser占4.0%(4/99),Ala占4.0%(4/99);AA126Thr变异为Ile在C基因型中多见(χ2=35.201,P〈0.001,OR=48.125)。结论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a"决定簇AA变异多发生在AA126Thr变异为Ile,且基因型C较基因型B更易发生AA126Ile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肾移植受者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的时机.方法 肾移植术前HBsAg阳性者21例,其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阴性,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阴性,HBV DNA定量<105拷贝/L,肝脏B型超声波检查无异常发现.供、受者HLA抗原错配数≤3,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0.10.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和甲泼尼龙预防排斥反应.11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立即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另10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肝功能异常、HBV DNA升高时,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同时减少CsA和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行护肝治疗.结果 10例经抗病毒和护肝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于术后1年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预防性口服拉米夫定者的HBV DNA均保持在106拷贝/L以下,ALT正常或稍高(未超出正常值的2倍).采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者术后2年内的肾功能优于未预防性治疗者(P<0.05).结论 HBsAg阳性并非肾移植的禁忌证,术后早期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避免肝功能异常,也有利于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28例接受HBsAg阳性供肝肝移植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病受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受者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了解血清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变化特点。结果  28例受者术后单药口服恩替卡韦预防乙肝复发。围手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脓毒症和急性心力衰竭,2例随访期内因肝细胞癌(肝癌)复发死亡。另24例受者随访12~26个月,随访期间血清HBsAg持续阳性,经治疗HBV DNA滴度逐月下降,至术后12个月受者HBV DNA<1×102 copies/mL。24例存活受者均未发生因乙肝复发导致的移植物失功。结论  作为边缘供肝,HBsAg阳性供肝可安全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受者,术后需加强抗HBV治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 DNA ( HBV cccDNA)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和HBV复制的突出标志,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治疗效果最客观、敏感的指标。监测肝脏内 HBV cccDNA的含量对于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检测拉米夫定初治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 的含量及血清 HBsAg、HBeAg、HBV DNA等水平,探讨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含量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部分已知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1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阿德福韦酯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并随机选择ADV治疗非耐药患者70例作为对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获得患者HBV反转录酶区与S抗原序列。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与焦磷酸测序法明确阿德福韦酯耐药情况。比较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与无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耐药相关S抗原变异、疫苗逃逸相关变异以及HBV特异性T细胞表位变异情况。 结果ADV耐药组与对照组患者人口学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中42例rtA181T耐药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均为sW172*。在rtA181T/ sW172*变异患者体内,该变异株在病毒准种中所占平均比率为(42.6 ± 22.1)%(12.2%~100%)。与非ADV耐药组患者相比,ADV耐药组患者发生HBsAg疫苗逃逸变异(χ2 = 12.8736、P = 0.0003)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χ2 = 4.8344、P = 0.0279)几率显著升高。 结论我国ADV耐药患者rtA181T变异关联的HBsAg变异主要为sW172*变异,HBsAg抗原疫苗逃逸变异以及T细胞抗原表位变异与ADV耐药相互影响,相关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患者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生存影响因素及评估不同HCC分期系统预测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HBsAg阳性HCC患者的临床资料.COX比例风险模型行生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评估各HCC分期系统预测能力.结果 本组患者1、2、3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21.3%(165/775),9.4%(73/775),4.9%(38/775)和1.7%(13/775),中位生存4.2个月(0.1 ~148.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程度(B=4.519)、治疗方式(B=4.888)、ALT≥ 2N(B=4.068)、合并门静脉癌栓(B=0.537)、自发性破裂类型(B =5.033)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B=7.049)是HBsAg阳性HCC总体生存的影响因素.各HCC分期系统均有预测能力,但NSMCS评分(NorthSichuan Medical College Score,NSMCS)优于其他系统,AUC(Area Under the ROC Curve)为0.801(95% CI0.761 ~0.840),NSMCS≥-2时,灵敏度78.8%,特异度69.3%.不同风险等级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明显(13.6、3.4和1.3个月,x2=467.636,P=0.000,Log-rank检验).结论 HBsAg阳性HCC总体生存影响因素众多,现行HCC分期系统仍需改进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市计划妊娠夫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2013年4至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按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712对计划妊娠夫妇进行问卷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采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对不同人群HBsAg和抗-HBs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21424名参检人员中, HBsAg阳性1718例,阳性率为8.02%,其中丈夫的阳性率为9.48%,妻子的阳性率为6.5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39,P<0.01);抗-HBs 阳性8967名,阳性率为41.85%,其中丈夫的阳性率为42.39%,妻子的阳性率为41.3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P>0.05)。 HBsAg和抗-HBs阳性率均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χ^2=2.98和9.83,P<0.01)。渝东南地区HBsAg阳性率最高,抗-HBs阳性率低。不同职业人群HBsAg阳性率差异大,私营业主(9.18%)最高,公职人员(6.79%)最低,抗-HBs阳性率中公职人员(49.69%)最高,农民(39.08%)最低。随着文化程度升高,HBsAg阳性率有下降趋势(χ^2=-3.33,P<0.01),抗-HBs阳性率有升高趋势(χ^2=9.73,P<0.01)。结论2013年重庆市计划妊娠人群HBV感染率仍居于较高水平,其中,渝东南地区、私营业主、高年龄计划妊娠人群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治疗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妊娠晚期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HBV e抗原(HBeAg)双阳性的高HBV载量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HBV感染母婴阻断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科门诊进行系统产前检查的慢性HBV感染孕晚期(妊娠28周)孕妇及其分娩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血清HBsAg和HBeAg双阳性、肝功能正常、HBV DNA≥ 1 × 106拷贝/ml,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孕妇共250例,向患者充分告知HBV母婴阻断孕期抗病毒用药的利弊,根据知情自愿原则,按照患者是否服用替比夫定,分成替比夫定组(150例)及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组孕妇自孕28周起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42 d止。对照组孕妇则不应用抗病毒药物。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和分娩时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替比夫定组孕妇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孕妇的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在出生6 h内、1月龄和6月龄时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各10 μg,均于出生后6 h内和1月龄时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各200 IU。检测婴儿出生后6 h内(于主、被动免疫前抽股静脉血)和7月龄血清HBs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 结果服药后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平均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07、P < 0.001)。替比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6 h内血清HBV DNA阳性率(0.00% vs. 1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6、P < 0.001);新生儿7月龄时,替比夫定组HBV DNA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对照组婴儿HBV DNA阳性率为10.00%。经Fisher精确检验,对照组婴儿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12.00% 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替比夫定组使用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且该组婴儿未发生出生缺陷。 结论随着分娩前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升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增加。肝功能正常、HBsAg及HBeAg双阳性,HBV DNA高载量孕妇孕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对母婴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HBV感染者肝细胞内HBV ccc DNA含量与肝细胞tDNA、HBsAg、HBcAg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8例(未抗病毒组)、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例(抗病毒组)的肝细胞HBV ccc DNA和tDN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表达,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tDNA、HBsAg、HBcAg间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HBV ccc DNA、HBV t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模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细胞内HBV cccDNA含量与HBV tDNA含量呈高度正相关(P<0.0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疗程> 2年并达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停药标准,肝细胞内ccc DNA、tDNA含量较未抗病毒组显著降低,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检出HBV ccc DNA、tDNA.结论 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HBsAg、HBcAg在肝细胞的表达模式间无一定规律性.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2~3年并不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HBsAg定量检测联合HBV DNA水平不仅可以监测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且可以预测干扰素疗效。但是,对于核苷(酸)类药物,HBsAg定量检测在评估抗病毒疗效方面的作用尚不一致。此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血清HBsAg水平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病理学差异.方法 选择2002年6月-2010年1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并做活体肝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chb患者665例,其中hbeag阳性组428例,hbeag阴性组237例,对两组患者的血清hbv dna载量、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 hbeag阴性与阳性患者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2和10.35,p值均<0.01),hbeag阴性组的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高于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在<3、≥3~<5 log10拷贝/ml的比例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x2=105.16和36.92,p值均<0.01),而≥7 log10拷贝/ml所占的比例较hbeag阳性组低(x2=110.18,p<0.01).随着血清hbv dna水平的上升,hbeag阳性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下降趋势(r=-0.287和-0.224,p<0.01),而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则呈上升趋势(r=0.360和0.303,p<0.01).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损伤较hbeag阳性患者更加严重,须密切监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in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between hbeag-positive and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methods a total of 665 chb pat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ningbo no. 2 hospital during june 2002 and january 2010 were enrolled, in which 428 were hbeag-positive and 237 were hbeag-negative. hbv dna loads, live histological inflammation grades and fibrosis stag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spss 1 1. 5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measurement data, t (for normal distribution) or mann-whitney u (for skew distribution) was performed; for enumeration data, chi-square test was performed;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liver inflammatory grade and fibrosis staging in hbeag-negative chb patients were more severe than those i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x2 = 7.92 and 10.35, p < 0. 01 ). the ratio of serum hbv dna levels < 3, ≥3- < 5 log10 copies/ml in hbeag-negative chb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i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x2 = 105.16 and 36.92 ,p <0.01 ) ; and the ratio of hbv dna ≥7 log10 copies/ml in hbeag-negativ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hbeag-positive group (x2 = 110. 18, p <0. 01 ). with the rising of serum hbv dna levels, liver inflammatory grade and fibrosis staging i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had a descending tendency (r =-0. 287 and-0. 224, p <0.01 ), while those in the hbeag-negative group were ascending (r = 0. 360 and 0. 303, p < 0. 01 ).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hbeag-positive chb patients, liver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damage in hbeag-negative patients are more severe, which need close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指征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两年内是否发生病毒学复发,分为复发组(60例)和未复发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停药后的病毒学指标(HBV DNA载量、HBeAg转阴率和HBsAg定量等),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究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评价治疗后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病情复发中的价值。 结果入组患者于24个月随访中共发生病毒学复发60例(75.00%),中位复发时间为9.5(5~24)个月。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乙型肝炎病史和甲胎蛋白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54、χ2 = 1.077、t= 0.749、t = 1.354、t = 1.499,P= 0.396、0.299、0.456、0.180、0.138)。复发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肝硬化、乙型肝炎家族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治疗后HBsAg定量和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χ2= 4.364、6.667、4.689,t= 4.096、2.040、8.219、5.760,P= 0.037、0.010、0.030、0.043,< 0.001,0.016),而用药时间显著低于未复发组(t= 2.006、P= 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HR= 1.587、P= 0.041)、HBeAg阳性(HR= 1.742、P = 0.044)和治疗后HBsAg定量(HR= 2.606、P= 0.008)均为影响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应用HBsAg定量(AUC= 0.902,P < 0.001)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半定量检测(AUC= 0.650、P= 0.046),HBsAg定量最佳截点为2.03 log10IU/ml,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25%、91.67%、90.00%、96.49%和78.26%。 结论肝硬化、HBeAg阳性和HBsAg高水平均为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HBsAg定量检测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乙型肝炎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CHB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自然病程、预后和治疗等方面都截然不同[1-2].本研究旨在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 IFNα-2b)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CHB抗病毒治疗中的差异,同时评估影响应答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用PegIFNα-2b治疗的88例CHB患者,其中HBeAg阴性31例,HBeAg阳性57例.PegIFNα-2b的用法:1~ 1.5 μg/kg,1次/周,皮下注射,连续48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及保肝药物.所选病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3]中IFN治疗的适应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相似文献   

14.
心胸手术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功能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心胸手术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选择60例手术患者,其中HB-sAg阳性30例(病例组),HBsAg阴性30例(对照组),于手术前后分别测定肝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阳性患者谷丙转氨酶(GPT)术后高于术前(P<0.01);谷丙/谷草转氨酶比值(GOT/GPT)术后低于术前(P<0.05);其中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Ag阳性)患者GPT术后高于术前(P<0.05)。结论:心胸手术对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但并非手术绝对禁忌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分析病毒Pre-S/S区基因序列变异或缺失情况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共10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确认,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HBV DNA含量,其中HBV DNA阳性者60例, HBV DNA阴性者40例。将60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60例HBsAg(+)HBsAb(-)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法体外扩增两组患者HBV Pre-S/S基因序列并测序分析,根据测序结果对患者的基因型进行分型,比较两组Pre-S/S基因变异情况,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中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41例,对照组患者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42例。实验组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50.0&#177;16.3)岁]大于C基因型[(34.0&#177;13.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P=0.0432)。实验组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S区氨基酸突变率分别为10.8%和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1,P=0.046)。同样为C基因型的两组患者,实验组S区氨基酸突变为41.6%,显著大于对照组的氨基酸突变率(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68,P=0.006)。结论 HBsAg(+)且HBsAb(+)并伴有HBeAg(+)的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增高。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现象与pre-S/S区基因突变具有显著关性,且C基因型的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突变率。  相似文献   

16.
了解整形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肝肝炎抗体(HCV抗体)、人HIV抗体(HI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TP抗体)4项指标的检查结果, 为防护感染提供参考依据。2021年1—12月,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整形外科患者术前进行HBsAg、HCV抗体、HIV抗体、TP抗体检测3 087例, 男1 008例、女2 079例, 年龄1~103(27.31±15.29)岁。比较不同感染指标在美容类与疾病类、男性与女性、成年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差异。3 087例患者中, HBsAg阳性74例(2.40%), 在美容类和疾病类间、在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V抗体阳性11例(0.36%), 美容类和疾病类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HIV抗体阳性1例(0.03%), 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P抗体阳性20例(0.65%), 在美容类和疾病类之间、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未成年与成年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克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结合蛋白1(MBP1)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探讨其结构及功能.方法 应用PCR技术从HepG2细胞提取的cDNA扩增MBP1基因,选用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通过PCR及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进行鉴定,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其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结构域、功能及染色体定位.结果 成功从HepG2细胞提取并逆转录的cDNA扩增出MBP1基因,其编码区为201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由66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进行GenBank同源序列搜寻发现其与已知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之间无显著同源性,属于未知功能的新基因,并成功进行TA克隆,经酶切和测序验证正确后亚克隆至pcDNATM3.1/myc-His A真核表达载体,生物信息学分析此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其编码产物分子量为16645.7,理论 pI为 5.33,半衰期为4.4 h(体外哺乳类网状细胞),属于不稳定蛋白,疏水指数较高,含潜在的2个螺旋区域和1个β折叠,预测其可能包含2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作用位点、2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作用位点和2个N-豆蔻酰化位点并推测其可能具有不紧密的球蛋白结构,具有信号肽及2个跨膜结构域.结论 发现并成功克隆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结合蛋白1(MBP1)基因,为以后研究此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HBV损害肝细胞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TNFα、ALT、HBVDNA载量及24周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时患者血清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口服ADV治疗48周,10mg/d。采用ELISA测定HBV血清学标志物和基线血清TNFα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eAg阳性患者血清学应答的因素。结果203例患者治疗24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31.5%(64/203),ALT复常率为59.1%(120/203),HBeAg转阴率为15.8%(32/203),HBeAg转换率为8.9%(18/203),应答率为13.3%(27/203);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为58.6%(119/203),ALT复常率为78.3%(159/203),HBeAg转阴率29.6%为(60/203),HBeAg转换率为16.7%(34/203),应答率为25.6%(52/20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8周HBeAg转阴的患者较未转阴者的24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转换率、基线TNFα水平高(P值分别为0.017、0.001、0.029和0.040);48周HBeAg转换的患者较未转换者的24周HBeAg转换率高,而基线HBVDNA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4)。结论24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转换率,及基线TNFα水平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阴率,而24周HBeAg转换率和基线HBV DNA载量可以预测48周HBeAg转换率。  相似文献   

19.
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开启了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新的里程碑,使大多数久治不愈CHB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随着核苷(酸)类似物疗程的延长,病毒变异和耐药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笔者对初次治疗应用恩替卡韦(ETV)12个月以上,或拉米夫定(LAM)初治失败后加用或改用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或联合治疗病毒学应答不充分的21例患者的HBV多聚酶区(P区)的耐药基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V变异和耐药的相关问题,为探索减少HBV变异和耐药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孕妇产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4项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在本院待产的2352例孕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T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HBsAg阳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表面标志物,抗-HIV阳性者标本送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确认试验。结果2352例孕妇中,HBsAg阳性率6.54%、抗-HCV阳性率0.97%、抗-HIV阳性率0.12%和抗-TP阳性率0.21%,HBV分布模式和交叉感染情况各异。结论为阻断和降低上述感染性疾病的母婴传播、避免医疗纠纷、预防医院感染等,孕妇产前感染4项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