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部手术后肠套叠临床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小肠套叠多见。本院近期收治1例肝母细胞瘤术后小肠套叠患儿。  相似文献   

2.
儿童手术后肠套叠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手术后肠套叠较为少见,约占儿童腹部手术的0.08%,且多为小肠套叠。早期诊断、早期再手术是治疗的唯一方法。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外二科1986—2008年共收治2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部手术后小肠套叠1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手术后肠套叠[‘’占腹部手术的4%。,多数术前得不到正确诊断[‘·”,以致延误治疗时机。本作者近年收治12例腹部手术后肠套叠,重点讨论病因及早期诊断问题。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60d~14a,12例均为小肠套叠。回一回套8例,空一空套4例,其中;1例3处套叠,套人Zcrn~10cm。1例术前确诊,其他病例因切口裂开和诊断机械性肠梗阻再次手术时确诊为小肠套叠,11例手法复位.1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未,12例均痊愈出院。原发疾病首次手术名称为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根治术)4例,急性肠套叠(肠套叠复位术)、肾母细胞瘤(左肾…  相似文献   

4.
小儿腹部手术后肠套叠少见,其发病率占腹部手术的3%—4%,我院1996年10月至2001年9月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7例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的诊断。结果 该病少见,本组只占同期肠套叠手术后的6.4%,容易延误诊治。结论 小儿肠套叠术后小肠套叠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先要有高度的警惕性,结合B超常规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探讨预防小儿腹部手术后的切口崩裂。采用经腹直肌交叉切口,在24例腹部手术的患儿中应用,手术种类包括概腹会阻联合肛门成形、巨结肠根治、脾切除、肠套叠整复、幽门环肌切开、横结肠造瘘、空肠切除和阑尾切除。所有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  相似文献   

7.
正小儿肠套叠是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多为顺行性肠套叠,即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内。逆行肠套叠罕见,且多发生在腹部手术特别是胃肠手术后~([1])。原发性逆行肠套叠则更加罕见,国内尚未见报道。超声对肠套叠的诊断成功率可达90%以上~([2,3]),但逆行肠套叠从临床症状、体征及超声、CT等检查结果中难以与顺行肠套叠进行明确鉴别。空气压力灌肠及整复是确诊及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最常用方法,文献报道原发性肠套叠复位成功率可达95%以上[4]。近年来许多医疗单位采用超声监测下加压生理盐水灌肠亦取得良好效果~([5])。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收治了1例小儿原发性回肠-回肠套叠,因超声诊断的局限以及放射影像诊断错  相似文献   

8.
小儿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复习46例术后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有相关文献.分析其年龄特点、临床特征、早期诊断要点。结果46例患儿中2岁以下36例(78.26%),69.56%继发于腹腔内手术后。手术证实45例为小肠套叠(97.83%),另1例为回回结型复套。42例小肠套叠经手法复位成功脱套;3例回回回型复套及1例于首次术后18d再行2次探查的患儿.因绞窄严重、复位困难,而行肠切除肠吻合术。4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肠套叠其临床表现不同于原发性肠套叠,与术后早期连性肠黏梗阻在发病时间上也有明显差别。对手术后2周内尤其是1周内发生的机械性肠梗阻.特别是2岁以下的小儿.应考虑到术后肠套叠的诊断。术后肠套叠由于黏连及肠运动功能的改变,罕有自行脱套的机会,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小肠套叠的潜在发病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2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小肠套叠患儿病例资料,1例为腹膜后巨大畸胎瘤行肿瘤血管骨骼化切除及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扩张术,术后5d出现腹胀,腹部X线检查提示小肠中高位不全性梗阻。1例为腹膜后巨大神经节细胞瘤行肿瘤血管骨骼化切除术,术后6d出现腹胀,右腹部包块,轻压痛,B超提示肠套叠。结果两例患儿均再次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发现均为回-回型小肠套叠,1例距屈氏韧带50cm,另1例距屈氏韧带75cm,均手法整复获得成功,术后3~4d自行排便,痊愈出院。结论儿童腹膜后区域手术存在术后肠套叠的潜在发病因素,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0.
肠套叠与高血压肠套叠患儿可出现高血压患儿7个月,因呕吐、烦躁入院。体检:精神萎靡,腹部未扪及包块,血压20/12kPa(1kpa=7.5mmHg)。入院当日腹胀,指肛检查排出果酱样便。钡灌肠证实为肠套叠,3次复位未成功。手术整复,确诊为回回和回结肠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儿童复发性肠套叠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5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复发≥3次)的诊治经过。25例患儿均在腹腔镜监视下行空气灌肠复位,探查病因,并做进一步治疗。结果25例患儿中,13例为原发性肠套叠复发,行腹腔镜下回肠末端悬吊固定术;继发性肠套叠12例,其中美克尔憩室8例,回肠重复畸形1例,回肠息肉2例,均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行空气灌肠复位+原发病治疗。25例患儿平均随访18个月(10~24个月),无复发,无肠穿孔、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肠套叠可以发现并去除病因,手术创伤小,腹部切口小且隐蔽,有美观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高频超声显像,并经X线、空气灌肠复位或经手术证实的152例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特征。结果小儿肠套叠声像图有以下几种特征:(1)腹部混合性包块;(2)横断面呈“同心圆征”;(3)纵切面呈“套简征”;(4)肠壁增厚,呈低回声。结论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比较特异,对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Peutz-Jegher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utz—Jegher综合征(PJS),又名黑斑息肉综合征。因息肉好发于空、回肠、结肠,随息肉增大易引起肠梗阻及肠套叠。我院收治1例PJS患儿,表现为反复结肠套叠及小肠套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术后肠套叠26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总结术后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复习26例小儿术后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有关文献,分析其年龄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后。结果26例患儿2a以下20例(76.92%)。继发于腹膜后手术9例,腹腔内手术17例。术后出现胃管胆汁性胃液量增多或呕吐及腹胀症状的时间,术后1wk以内24例(92.31%)。血便、阵发性腹痛、腹部包块少见。腹部X线检查均提示肠梗阻;19例口服钡剂动态观察可确定其梗阻部位。手术证实术后肠套叠多为小肠套叠,占96.15%。本组除1例肠套叠时间较长,2例回肠复套,术中复位困难而行肠切除肠吻合外,其余23例均手法复位。2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肠套叠其临床表现不同于原发性肠套餐,与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在发病时间上也有明显差别。对术后2wk内发生的肠梗阻,要考虑到肠套叠的诊断,尽早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5.
难复性肠套叠腹腔镜下整复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部包块和果酱样血便。诊断主要通过体检、病史和放射学检查、超声波检查等。空气灌肠既是诊断方法又是治疗手段,其复位率高达80%~90%.但是仍有部分肠套叠患儿空气灌肠整复失败,需要手术治疗。我院于2002年1月~2003年4月对13例空灌整复肠套叠失败患儿实施腹腔镜辅助下空灌整复手术,其中11例获得成功,2例中转开腹手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肠套叠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2002年,我科共收治小儿肠套叠86例,现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1临床资料本组86例,男48例,女38例;4个月~2岁42例;3岁~7岁15例;8~13岁29例,平均年龄5.5岁。以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和腹部包块等急性肠套叠典型症状就诊的56例。绝大部分为4月~2岁年龄段的婴幼儿,采用灌肠整复40例,成功28例。以进食后腹胀、腹痛、慢性不全性肠梗阻症状而就诊的9例,平均病程6个月。以腹痛、腹泻、血便、腹部包块、消瘦或皮肤紫癜等单一或两种症状就…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浅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特点。方法对5例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的诊治特点。结果5例患儿中,2例有窒息或宫内窘迫病史;5例表现为呕吐,便血3例,腹胀3例,腹壁水肿2例,包块1例;5例作X线平片检查,2例完全梗阻,3例不全梗阻;4例超声检查显示:包块3例,典型的同心圆、套筒表现1例;水压灌肠复位1例失败,全部接受手术治疗,证实为原发性肠套叠,其中小肠套叠2例,回盲型2例,回结型1例;手法复位1例,肠切除吻合4例;死亡1例。结论新生儿肠套叠可以是原发性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新生儿肠梗阻,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小肠套叠相对多见;早期超声检查具有诊断意义;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患儿,女性,11岁,以“反复性黑便11年,加重伴腹痛2 d”收入院,体检:血压79/45 mmHg,心率125次/min,贫血貌,精神反应差,腹部未见阳性体征。红细胞计数1.57×1012/L,血红蛋白40.5 g/L,红细胞压积11.7%。既往患儿无呕吐,就诊多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胃镜、肠镜、ECT检查均无异常,腹腔镜手术探查也未能明确病因。患儿入住本院后经积极抢救治疗及完善相关检查,住院期间共输注12 U浓缩红细胞,腹部彩超检查未见阳性征象,SPECT红细胞标记及99mTcO4行腹部ANT动态显像均为阴性,腹部DSA未见出血征象。因患儿出血量大,反复查因无果,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距离Treitz韧带8 cm处有一直径约2.5 cm空肠壁肿物(图A),肿物远端小肠套叠,行套叠肠管手法复位,肿物段肠管切除肠吻合术,探查其余肠管未见异常。肠壁肿物切除后的大体观见图B,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空肠血管瘤伴血栓形成(图C)。患儿手术后5 d开始进食,无消化道出血征象,血常规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无黑便及腹痛病史,血常规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王伟  李正 《小儿急救医学》1997,4(4):181-182
根据腹臂肌电波幅的强弱,对比检查判定30例阑尾炎及17例急性肠套叠病儿的腹部体征,有无肌紧张及程度,结果发现单纯性阑尾炎安静时肌电波幅增高不明显,化脓性阑尾炎安静时肌电波幅略有增高,触压右下腹时可见肌电波幅明显增高,阑尾穿孔腹膜炎时,安静时左,右下腹部肌电波幅均明显增高,而急性肠套叠病儿的腹壁肌电波幅与复位后相比无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根据腹壁肌电波幅的强弱,对比检查判定30例阑尾炎及17例急性肠套叠病儿的腹部体征,有无肌紧张及其程度,结果发现单纯性阑尾炎安静时肌电波幅增高不明显;化脓性阑尾炎安静时肌电波幅略有增高,触压右下腹时可见肌电波幅明显增高;阑尾穿孔腹膜炎时,安静时左、右下腹部肌电波幅均明显增高,而急性肠套叠病儿的腹壁肌电波幅与复位后相比无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