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翠平 《河北中医》2014,(1):123-124
现代医学认为,痔不是病,是人体正常的组成部分,只有痔合并出血、脱垂等不适症状时才称为痔病,是人体正常解剖结构发生的病理性变化。痔病的病因学说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主要是肛垫微循环障碍及肛垫悬吊组织退行变性(肛垫下移)学说[1]。基于肛垫理论,近年来开展起一种借助医疗器械治疗痔病的新方法,即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 PPH术)。 PPH 术治疗痔病具有微创小、保护肛垫、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痔是最常见、发病率较高的肛肠疾病,民间有"十人九痔"的说法.传统的概念认为痔乃由痔外静脉丛、痔内静脉丛发生扩张、屈曲形成,即静脉曲张学说[1],亦有人认为痔的病因与血管增生或肛门狭窄学说等有关.1975年Thomson提出痔是肛垫发生的病理性肥大和脱垂,这个认识被称之为"肛垫下移学说".目前此学说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国内外许多痔的概念和治疗均以此学说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TST手术治疗痔病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垫下移学说,即肛垫是由肛管内壁粘膜、血管、纤维支持结构共同构成的正常组织,对维持肛门自制功能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当其发生病理改变或异常移动位而出现临床症状时可称为痔。1993年意大利学者Antonio Longo首先报道并阐明应用吻合器(PPH)的机理,为痔病的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而TST手术是将中医分段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对痔的解剖学、病理组织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多数学者已确认:痔的解剖学基础是肛垫,肛垫是肛管的正常组织结构,肛垫下移而成痔病.肛垫下移学说认为:肛垫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肛垫是肛管闭合的微调装置.当黏膜下层的血管因调节障碍发生淤血或肛垫的支撑组织Parks韧带和Treitz肌发生断裂时,肛垫下移形成痔脱垂.根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痔的治疗原则为: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治疗目的主要是纠正病理生理性改变.痔脱垂作为痔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伴发于Ⅱ-Ⅳ度痔病的各个阶段,因此如何提高脱垂性痔病的手术效果,减少患者的手术痛苦,保护肛管的完整与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对于治疗和改善痔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脱垂性痔病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现综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我们发现严重的环状混合痔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直肠黏膜脱垂。为了解决环状混合痔治疗不彻底及术后水肿的问题,根据肛垫下移学说,我科从1999年至2008年采用直肠黏膜结扎术加改良后混合痔内扎外切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疗效满意。结扎松弛的直肠黏膜可以有效地使下移的肛垫上移固定,痔动脉贯穿缝扎可阻断肛垫血供,有效地防止痔疮复发。且与PPH相比有价格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正>吻合器痔上粘膜钉合术[1](proce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是在Thompson肛垫下移学说[2]的基础上,近年手术治疗Ⅲ~Ⅳ期为主的混合  相似文献   

7.
1痔的相关概念传统定义:痔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静脉曲张引起的团块,并因此而产生出血、栓塞或团块脱出,强调的是齿线两侧直肠上、下静脉丛的曲张.现在定义: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强调的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英国的南安普顿总医院Thomson于1975年在《英国外科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痔的本质( Thenature of haemorrhoids)”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内痔是因为肛管“正常组织”——“肛垫”发生病理性下滑形成的,作为痔的病因学说受到人们的关注.他说这些肛垫中的Treitz肌退行性变后下移成痔这是此学说的理论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8.
1975年,Thomson提出了“肛垫”学说,推动了对痔的重新认识,也带动了痔的治疗方法的变革,尽可能保护肛垫功能已形成共识。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采用了特制吻合器将直肠下端粘膜及粘膜下层组织环行切除治疗3、4期脱垂内痔的新方法,又称经肛门镜下吻合器痔切除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PPH),取得满意疗效。本院2004年引进后,共治疗痔病3150例,  相似文献   

9.
痔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消除痔体 ,从而改善症状。目前人们认识到痔的基础是病理性肥大和移位的肛垫 ,痔的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 ,而非消除痔体 ;主张在手术中尽可能保留肛垫组织。现将国内各种肛垫保留和复位术式列举如下。1 理论基础传统上曾认为痔是直肠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淤血、扩张和迂曲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1975年 ,Thomson[1] 首次提出肛垫学说 ,指出位于肛管内齿状线上方有一宽 1.5~ 2 .0cm的环状组织带 (通常称做痔区 )为高度特化的血管性衬垫 ,简称肛垫 ,其功能是协助肛门的精细排便功能 ,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为痔。从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痔的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痔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痔的治疗目的是解除症状,而非消除痔体,主张在手术中尽可能保留肛门组织。我们基于肛垫下移学说,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痔病。2008年1月-2009年5月我们在本院行肛垫缝扎固定术治疗36例痔病患者,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从2008年1月-2009年5月,把符合本术式适应症,且自愿接受该方法的住院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