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食蚊罗索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 Ross and Smith,1976)是一种专性寄生于蚊幼虫体内的索科线虫。自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等地发现该线虫以来,经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研究,证明是一种颇有前途的生物防制剂。198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近期开发对象之一。但迄今为止,食蚊罗索虫的培养还只能采用体内培养的方法,即用寄生前期幼虫实验室感染蚊宿主幼虫,获得寄生后期幼虫。这种方法虽然不算复杂,但必需饲养蚊虫,需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应用烯虫酯(Altosid 5E)和食蚊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即Reesimermis nielseni路易斯安那株)综合灭蚊的实验结果。实验蚊种为埃及伊蚊。烯虫酯先用丙酮配成母液,用时以微量注射器定量加入孑孓饲养盆,稀释的浓度分10亿分(ppb)之5、20和50。测试时,每盆水量为250毫升,孑孓100条,在26C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烯虫酯的上述浓度对索科线虫寄生期的发育并无影响,且能使蚊蛹高度死亡,而食蚊索线虫的感染可导致孑孓高度死亡。  相似文献   

3.
食蚊罗索虫是一种寄生于蚊类幼虫的索线虫,一般用体内方法进行大量培养。近来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有人偶用体外培养技术。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体内试验包括控制宿主的饮食量和蛋白含量,确定营养不足对食蚊罗索虫寄生期发育的影响。实验方法:将埃及伊蚊1龄幼虫放入37×23×4cm的玻璃皿内与寄生前期线虫接触,两者比例为1:10~16/ml蒸馏水。感染后的蚊幼虫在27℃  相似文献   

4.
从1966年以来,对一种索科线虫Reesi-mermis nielseni用于生物防制蚊虫幼虫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作者选择11个孳生地,面积、水质、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但都没有索科线虫。10个孳生地用寄生前期的线虫处理1~3次,共20次,每平方米水面用虫数180~14,700条,处理后1~3天进行考核。其中8个孳生地用压缩手提喷射器喷撒线虫,在11个孳生地中有3个(2个也用寄生前期的线虫处理)用寄生后期的线虫处理,用手将线虫撒在水面。用作试验的线虫都是实验室内培养的。寄生前期的线虫对按蚊二龄、三龄和四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塔吉克城市中,由于生态条件改变,蚊种发生变化,蚊数增多。寄生于蚊体内的食蚊罗索虫是蚊虫密度自然调节因素之一。乌克兰、哈萨克、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库梯亚的某些地区蚊幼虫的罗索虫自然感染率达90%,然而塔吉克至今尚未发现罗索虫。本文为证实罗索虫在塔吉克引进和适应的可能性,于1985年进行了实验室和野外实验。实验罗索虫来源于马尔齐诺夫斯基医学  相似文献   

6.
Petersen等曾于1977年进行了食蚊索线虫防制白魔按蚊幼虫的试验。在7周内先后11次共释放寄生前索线虫幼虫393×10~6条,在处理后检查按蚊幼虫的线虫感染率为58%。试验结束后,幼虫数比试验开始时减少了94%。本文作者也于1977年和1978年在萨尔瓦多滨海地区的按蚊孳生地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 释放的寄生前索线虫幼虫先经定量计数,而后运送至现场。初试的现场有洪水留下的积水、路边水坑、池塘和沼泽等,均查明有白魔按蚊孳生。水体中植被密度从少至中  相似文献   

7.
1980年我县蚊种调查时,发现尚阳、信磊两地采集的按蚊幼虫,体内有白色细长形线虫寄生。解剖四龄幼虫12只,线虫阳性8只,虫数1~5条/只。从蚊幼虫体内逸出之线虫,常扭结成团沉于饲养盆底部,移入湿沙盆后,能迅速钻入砂砾,并继续发育。 1981年7~9月间,又在我县的徐村、江湾等六个乡的7个村采集中华按蚊10批计776只,库蚊2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方法:对蚊传人工感染滇南间日疟原虫的38例志愿者,于原虫出现日及各次临床发作时抽取病人静脉血,用离体吸血法感染中华按蚊,以显微镜下在蚊胃壁查见卵囊为感染阳性。结果:虫现期原虫不能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μl以上的初发病例,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随病程的延长和原虫密度的增高而上升;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远远高于初发病例,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μ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大于1000/μl的初发病例和大于100/μl的各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阳性率及卵囊指数。结论:间日疟临床发作期是传播疟疾最危险的时期,复发病例是疟疾扩散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传染源;选择实验感染病例时,初发病例以虫数高于1000/μl、复发病例高于100/μl者为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蚊种的蚊龄对班氏吴策线虫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此项研究。实验于距开罗20km的El-Kashish村采蚊,经计数、鉴定、区分性别。实验蚊为羽化后4,14,21天的雌性尖音库蚊与黑海伊蚊(Ae.caspius)。于志愿者血内微丝蚴中等密度(20—30mf/20μl)时供蚊吸血。吸血后3,5,8天解剖以确定感染率及幼虫发育期。记录每一日龄组平均感染密度及幼虫数。取部分雌蚊解剖估计  相似文献   

10.
旌德罗索虫在中华按蚊蛹和成虫体内寄生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近期国内发现的旌德罗索虫(Romanomermis jingdeens-is),是一种有前途的蚊虫生物防制剂.1984年5月间在广东南海地区,在释放旌德罗索虫作防制中华按蚊的试验中,发现该种线虫可伴随被感染四龄幼虫的发育而进入蛹和成虫期寄生,并在检查被感染的成蚊中,有1只雌蚊逸出2条寄生后期幼虫.这种寄生现象在实验室已予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自1985年开始连年在河南固始、淮滨、商城、潢川四县实施大面积二二三室内滞留喷洒防制嗜人按蚊控制恶性疟的流行。为考核其防治效果,监测按蚊数量及疟疾发病动态,我们于1987年以淮滨县张庄乡为观察点,进行按蚊密度、叮人率、发热病人血检及人群带虫率等项的调查。蚊媒考核和疟原虫调查,6~10月份每句调查一次。室外人帐通宵诱蚊观察,共诱捕按蚊54只,平均叮人率为3.9只/人·夜;入帐内按蚊密度平均为0.07只/帐;晚间牛体捕蚊1h共捕按蚊1763只。上述三项调查捕蚊,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张庄乡监测范围7790人,6~10月份共血检发热病人1520人,血检率为19.5%,间日疟原虫阳性4人,年带虫发病率为0.05%,未检  相似文献   

12.
对蚊媒体内的丝虫感染性幼虫进行定量,是评价丝虫病防治效果的最好方法。然而,在同一地区的人丝虫和动物丝虫,可通过同种蚊媒传播,若以生化学或形态学方法区分这些感染性幼虫,又往往不大可能。为此,作者采用种特异的马来丝虫DNA探针鉴别马来丝虫。作者分离了马来丝虫的8个地理株及帝汶丝虫、彭亨丝虫、匐行恶丝虫(D. repens)、部利丝虫(Breinlia booliti)、加里曼丹吴策线虫(W. Kalimantani)和心脏丝虫(Cardiofilaria Spp.),保种子沙鼠、猫、叶猴、猕猴、大鼠等动物体内,以东乡伊蚊叮咬这些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保有的食蟹猴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及株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虫株具有下列特征。红外期:形态不规则,第7天胞质内出现液泡、分叶,第8天成熟,同一天末即可在外周血内找到原虫。复发率为62.5%。红内期:喜入侵晚期网织红细胞(Ⅳ期),血传感染持续期可长达7年以上。孢子增殖期:在大劣按蚊、斯氏按蚊及雷氏按蚊体内都能完成孢子增殖:在雷氏按蚊体内发育不良,胃壁上黑孢子形成率可高达42.3%;在大劣按蚊体内,卵囊圆形或椭圆,其最大径未超过60μm者:子孢子最早可于7.5天进腺。根据上述特点,与该疟原虫的各株进行比较,初步认为本虫株可能属于柬埔寨株。  相似文献   

14.
食蚊索线虫     
生物防制是灭蚊综合措施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国外在生物防制方面研究有了一些进展。食蚊索线虫被认为是一种有希望的蚊虫生物防制剂。现择要介绍一篇有关“食蚊索线虫”综合报道的主要内容,以供国内开展生物防制研究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蚊种群的数学模型是研究种群动态机制和制订防治方案的有效工具。以往的模型研究多偏重不同阶段死亡率对成蚊密度的影响,模型的评价则根据观察值与模型值作对应比较。因成蚊密度观察值的误差很大,所以对应比较往往不可靠。本模型则以季节消长模式作为评价标准,将全年的成蚊密度变化与模拟值进行比较。 本模型将蚊生活史分为几个阶段:虫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种群构成及生境分布,为制定全省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5-2019年在贵州省分别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开展按蚊密度及按蚊种群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并计数,并对按蚊生境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句容市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年,以句容市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为监测对象,采集监测对象粪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查土源性线虫虫卵,钩虫感染阳性者粪便采用钩蚴培养法鉴别虫种。计算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应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法对逐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进行趋势检验。结果 2016—2020年,句容市累计开展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10 011人·次,累计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病例56例,平均感染率为0.56%,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5.15,P < 0.01)。钩虫、蛔虫、鞭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44%、0.11%、0.20%,其中钩虫感染者占总感染人数的78.57%;土源性线虫感染者以单虫种(98.21%)、轻度感染为主,2016年后未见多重感染。结论 句容市人群土源性线虫病已处于低流行水平。今后应在加强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投入,以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18.
艾氏同杆线虫营自由生活,偶可寄生于人体。本虫经常出现于污水中,误饮污水或接触污水可能获得本虫的感染。以往文献对艾氏同杆线虫形态作过描述,但缺少生活史记述。作者于1987年6月和1988年5月在湖南安化县黄沙坪镇和小淹乡作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时,发现4例儿童患者,均经粪检查见小线虫,经鉴定为艾氏同杆线虫,并进行了形态和生活史的一些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和本市蚊密度、气象因素间的相关性,为乙脑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40例乙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气象数据源自本市气象部门,本市各区蚊媒监测时间为1—12月。Spearman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探究气象因素、蚊密度与乙脑流行的相关性。结果 在1—12月,本市雌蚊密度表现为单峰曲线,蚊密度高峰为6—9月,分别达到了7.92只/(灯·夜)、16.35只/(灯·夜)、9.24只/(灯·夜)、5.72只/(灯·夜),之后呈现为逐步降低的趋势,淡色库蚊密度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和蚊密度一致。在不同监测点位,牲畜棚圈蚊密度最高为4.02只/(灯·夜),其次为医院和公园;在牲畜棚圈、公园和医院淡色库蚊为优势种;而三带喙库蚊主要为牲畜棚圈优势种。蚊密度和气象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蚊密度和平均湿度、平均降水量以及平均温度均为正相关(P<0.05)。对乙脑发病和蚊密度的相关分析显示,本市乙脑患者病例数和蚊密度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本市乙脑的发病与季节变化、三带喙库蚊密度等联系紧密,乙脑防控应以三...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同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嗜人按蚊分布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调查 ,描述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关系。方法 选择若干个存在嗜人按蚊的自然村 ,调查每个村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水体状况、土壤特征、气象因子、耕作制度和社会经济环境等 6 8项因素 ;各指标量化后输入计算机 ,用SPSS8.0 /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制表和数据分析。结果 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11个存在嗜人按蚊的市 (县 ) ,自北纬 2 5°以南 ,东经 113°到东经 115°之间 ,沟溪 (渠 )是当前我省嗜人按蚊区最重要的水体类型 ;水体的水质清澈 (95 % ) ,遮阴良好 (95 % )。每亩耕地的农药使用量为 2 .3kg ,甘蔗和香蕉少用或不用农药。结论 嗜人按蚊在广东呈点、片状分布 ,以低山丘陵区为主 ,并喜分布于酸性土质 ;其主要孳生地是遮阴良好的沟溪、甘蔗地和香蕉地 ;嗜人按蚊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阳光充沛为特点 ;流行区居民人均收入低 ,经济状况不佳 ,主要耕种甘蔗、香蕉、双季稻等农作物 ;水稻田农药使用量较甘蔗、香蕉、双季稻等经济作物为大 ,后者受杀虫剂影响较小 ,嗜人按蚊种群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