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膜部VSD中30%~60%伴膜部瘤形成,其诊断及分型依赖彩超和造影检查。膜部瘤形态变异较多致介入操作困难。本文通过22例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探讨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膜部VSD由于解剖结构上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堵塞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因此,VSD封堵器的安置远较PDA、ASD困难.近来,我们采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美国AGA公司)成功地治疗了4例膜周部VSD患者,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VSD)的发病率较高 ,约占先心病的 2 0 %。其中膜周部VSD是最常见的类型 (占 80 %以上 ) ,它的解剖特点是距离主动脉瓣和三尖瓣较近 ,约三分之一的病例伴有膜状膨出瘤。1 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的历史与现状1.1 双伞闭合器闭合术 :1988年Lock报道应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Rashkind双面伞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 ,开创了VSD介入治疗的先例。此后 ,国外从事VSD介入治疗研究的主要是Lock所在的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 ,选择的治疗对象主要是肌部VSD和外科手术后补片周边残余缺损的病例。 … 相似文献
6.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伞在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介入治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用于治疗VSD伴膜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64例中男98例,女166例,膜周部VSD患儿,年龄2.5~54(10.2±7.8)岁.使用各种不同型号的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治疗.结果 264例VSD伴膜部瘤封堵患者中,封堵成功232例,成功率90%,使用2个双伞封堵2例,术后溶血1例,术后出现缓慢心率及迟发房室分离,药物不能即刻纠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17例,植入时间4~27d,其中1例在术中导管过缺损时即出现Ⅲ度AVB.术后1年残余分流27例,2例三尖瓣返流进行性加重,1例封堵器移位后并分流,1例鞘管穿破髂外静脉进入腹膜后组织,全部病例无死亡及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使用国产VSD封堵器在VSD伴膜部瘤介入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5~56岁,平均(13.5±8.6)岁。所有患者经超声多普勒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缺损为2~13mm,平均(3.6±2.5)mm,在影像学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治疗缺损,并在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进行复诊观察疗效。结果1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封堵后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残余分流,术后即刻封堵率为100%。术后24h、1个月、3个月、半年和术后1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结论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证明该方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 历史1971年Mills报道采用单个蝶形球囊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的动物实验 ,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渡过危险期的临时措施 ,但未在临床实验。1988年Lock首先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 ,选择的病例是肌部室间隔缺损和外科手术后补片周边残余缺损的病例。根据Lock最大一组 136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报告 ,5 4 %为肌部室间隔缺损 ,34%为手术后残余缺损 ,11%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缺损。采用的器械为CardioSEAL和Clamshell封堵伞 ,成功率高达 10 0 %。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6-45岁,平均16.3岁,经胸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VSD,行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4—11mm,平均8mm;建立左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右股静脉导丝轨道,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6—14mm(平均9mm),的国产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24小时、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心电图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例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小时、出院前、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心电图检查1例患者术后出现间歇性交界性心律,三天后消失;1例术后12天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其远期疗效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疗效初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疗效。方法 自 2 0 0 3年以来 ,采用膜部VSD封堵器对 5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提示VSD直径 4~ 10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胸片随访评价。结果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 ,术后无残余分流、溶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结论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中期效果良好 ,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38例经过严格筛选,包括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2-DE)检查,应用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患儿的分析、总结,从而提高对该病治疗技术。方法穿刺股动脉、股静脉。先行左心室造影,然后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室间隔缺损→左心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股动脉的输送轨道。把合适大小封堵器沿轨道送入左心室,在心脏超声及X线监测下安放于VSD上,封堵好VSD。结果 136例完好封堵,2例因出现封堵器移位有脱落可能而转送到外科手术。结论开展此项技术,要严格掌握介入术前指征,术中应用心脏超声及X线监测,选用合适大小的封堵器,避免操作粗暴。将会大大地提高其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个体化选择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37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1例,女性66例,年龄3~76 (31.52±16.13)岁。其中膜周部98例,单纯肌部10例,嵴内型12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VSD1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D 5例,外伤引起的室间隔肌部穿孔VSD 1例。根据左心室造影VSD的形态、大小、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关系进行个体化选择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后即刻、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随访其疗效、并发症、心腔大小和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124例患者成功封堵(90.51%),共使用了126个封堵器(2例患者分别使用了2个封堵器):对称型封堵器26个(20.6%),边3型18个(14.3%),边4型44个(34.9%),边5 型13个(10.3%),偏心型14个(11.1%),肌部11个(8.7%)。29例(23.4%)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分别是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上性早搏和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总恢复率为96.6%,无Ⅲ度AVB。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在术后24 h明显缩小(P=0.001及0.002);左心室收缩末内经在术后24 h及术后1个月均缩小(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术前术后、24 h、术后随访中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收缩压术后24 h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01),术后1、3、6、12个月均未见进一步下降(P=0.820)。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VSD,封堵器应个体化选择,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既能有效封堵VSD,又可减少发生或避免医源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近期疗效。方法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4 8例膜周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中男 2 5例 ,女 2 3例 ,年龄 17岁± 12岁 ( 3~ 4 8岁 )。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显示VSD的直径 5 1mm± 1 2mm( 3~ 12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 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12导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4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4 %。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 5例 ( <3mm)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4 5例患者接受了平均 3 8个月的随访 ( 1~ 12个月 ) ,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瓣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2例残余分流于随访 3个月时消失。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应用国产蘑菇伞形封堵器治疗未闭动脉导管二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9年12月起我们应用自制的封堵器成功治疗了2例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结果报告如下。1 方法和结果1.1 临床资料 2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14和21岁。因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入院。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头颅、五官正常。心前区无隆起,一例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分别为90和75次/min,心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均可闻及连续性杂音。腹部正常。一例X线胸片示心脏扩大,以左心室扩大为主。另一例X线胸片正常。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室增大1例,2例均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国产及进口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 (VSD) 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待实施介入封堵术的74例VSD患者分为国产封堵器组(国产组,n=38)和进口封堵器组(进口组,n=36)。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回声中断,国产组 3~12 mm (6.23 ±2.82) mm;进口组4~11 mm(5.86±3.17) mm 。两组患者均在X线及彩色超声监测下完成VSD封堵治疗。对两组即刻成功率、平均X线曝露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和术后半年内的超声改变、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国产组37例即刻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7.4%,平均X线爆露时间(28±11)min;术后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无残余分流出现;总住院天数(5.0±1.3)d;总住院费用(2.03±0.12)万元。进口组35例封
堵成功,成功率为97.2%,平均X线爆露时间(29±13)min;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2例,术后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总住院天数(6.0±1.6)d;总住院费用(3.13±0.21)万元。国产组总住院费用明显低于进口组(P<0.01),余结果差异无显著
性。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VSD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且治疗费用较使用进口封堵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