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附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例经尸检证实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强调对此型心脏破裂应早期诊断。此型心脏破裂的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包填塞,患者存活时间可达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如能早期诊断,采取及时的心包穿刺引流和外科治疗解除心包填塞和修补裂口,患者有望获救。  相似文献   

3.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普及以前,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尸检病例中心脏破裂(左室游离壁或室间隔)的发生率为4~24%(平均8%)。自从推广冠心病监护病房以来,这一发生率为16~21%(平均17%)。本文介绍648例致死性心肌梗塞尸检病例左室游离壁或室间隔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脏破裂1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脏破裂18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发现心脏破裂多发生在急性左室透壁性心肌梗塞后一周内。17例为左室游离壁破裂,1例室间隔穿孔。18例中仅有一支冠脉病变者12例(66.7%),二支冠脉病变4例,三支冠脉病变2例,共累及26支冠脉;每例至少有一支冠脉管腔狭窄超过Ⅲ级。有11例患者12支冠脉血栓形成,以发生在左前降支最多见(8支,占66.7%)。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左心室游离壁破裂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共619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者43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并发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左心室游离壁破裂距AMI发作的平均时间为(3.58±2.58)d。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年龄[(66.9±9.8)岁比(61.7±12.5)岁,P<0.05]、女性比例[37.2%( 16/43)比18.9% (34/180),P<0.05]、就诊时间[7.00(4.00~20.00)h比5.00 (3.00 ~ 8.00)h,P<0.05]及入院时收缩压[(127.6±24.6) 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2.0±17.3)mm Hg,P<0.05]、血肌酐水平[(110.6±61.1) μmol/L比(82.1±30.9)mmol/L,P<0.01]和血糖水平[(9.14±2.82) mmol/L比(6.49±2.30) mmol/L,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急诊溶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3.95% (6/43)比2.78%(5/180),P<0.05]。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显示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的单支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55.0% (11/20)比37.4% (34/91),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确定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预测因素包括女性、高龄、就诊时间延迟、就诊时收缩压和血肌酐偏高(P均<0.01)。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患者在心脏破裂前往往有提早下床活动、躁动、排便、剧烈咳嗽、呕吐等异常活动[41.9% (18/43)],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组的院内病死率达97.7%。结论 女性、高龄、就诊时间延迟、就诊时的高血压及就诊时血肌酐升高是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成功的再灌注治疗以及入院后积极控制血压及异常活动可减少AMI后左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60天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7 315例AMI患者,比较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住院相关检查结果、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间隔穿孔修补术或游离壁破裂心脏修补术)及60天预后等情况。结果:共83例(1.13%)患者发生心脏破裂(包括游离壁破裂和室间隔穿孔),不同年份的发生率相似。其中33例(0.68%)发生游离壁破裂,50例(0.45%)发生室间隔穿孔。游离壁破裂的发生时间早于室间隔穿孔[(3.3±2.6)d vs (4.1±3.6)d,P=0.01]。仅2例(6.1%)游离壁破裂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25例(50.0%)室间隔穿孔患者成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游离壁破裂患者60天生存率明显低于室间隔穿孔患者(12.1%vs 48.0%,P=0.002)。结论:室间隔穿孔患者接受外科手术率更高,预后更好,对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更应重视积极的内外科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50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人左室造影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压力的变化与室壁运动、左室功能、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左室舒张末期压力的变化与左室电影造影时观察到的室壁运动障碍的程度密切相关;与双维超声心动图所见的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无直接关系;与超声射血分数之间无正相关,本文还探讨了左室舒张末期压力改变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左室收缩顺应性障碍,这可从左室dp/dt的变化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FW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确诊为STEMI患者(124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FWR的患者29例。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组和未再灌注治疗组。结果 FWR总体发生率为2.3%,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28例(10.2%),发生FWR 6例(4.7%);接受PPCI患者623例(50.0%),发生FWR 2例(0.3%);未再灌注治疗患者496例(39.8%),发生FWR 21例(4.2%)。FWR组与非FWR组间临床特点比较,高龄(70.2±9.09岁比63.2±11.23岁,P=0.042)、合并高血压病史(62.1%比33.0%,P=0.013)、糖尿病病史(55.2%比23.5%,P=0.022)、合并心力衰竭(Killip分级≥Ⅱ级)(58.6%比21.9%,P=0.012),既往无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0.3%比18.4%,P=0.018)等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心功能(Killip≥Ⅱ)、静脉溶栓治疗、高敏C反应蛋白(hsCRP)>100 mg/L与心肌梗死后发生FWR相关。结论高龄、心力衰竭、静脉溶栓治疗以及hsCRP>100 mg/L是预测FW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异常是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为确定该病心血管损害的类型和发病率,本文研究18例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尸检资料,并与1912年至1976年间报道的151例尸检结果作比较.方法:18例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均有典型的肌肉与骨骼特征,阳性家族史或眼部病变,主动脉或房室瓣膜异常或两者兼有之.死亡年龄15至52岁,平均34岁,女7例,男11例.按主动脉病变状态分为三组.  相似文献   

10.
亚急性室壁破裂指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游离壁破裂而未发生猝死。如诊断及时则可行手术修补,能作出心室破裂诊断的很少,不同诊断标准的准确性未知,因此,我们前瞻性研究临床,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诊断亚急性室壁破裂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调查1984年6月~1989年1月确诊AMI患者1457例,已剔除既往有手术史、瓣膜病,原发性心肌病和心包疾病者。86例心超资料不全。95例未做尸体解剖,29例尸解后证实心脏破裂这些在资料分析时剔除。A组为33例手术证实亚急性室壁破裂,B组为1 214例没有室壁破裂。A组均作3wan-Ganr导管检查,B组681例有指征者均作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哪些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有效,本文查阅连续500例作冠脉成形术的急性心梗患者的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和冠脉造影特征对冠脉成形术成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室性早搏(PV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现将:我院1989年5月-2004年5月诊治的5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PVS者进行追踪观察后,对其临床意义及预后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患者在24h内左心室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对急诊50例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的PRMODS患者,监测心肺复苏后12、24h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输出量(SV)。将存活〉12h组与存活〈12h组比较。结果:存活〉12h组(36例)其LVEDV和LVESV高于正常值[(106.22±16.06)ml vs (70.0±20.0)ml,t=16.96,P〈0.01;(46.94±11.72)ml vs (24.0±10.0)ml,t=11.74,P〈0.01)];且其12h内LVEDV和LVESV低于存活〈12h组(14例)[(112.58±16.06)ml vs(129.35±21.15)ml,t=3.03,P〈0.01;(51.56±14.12)ml vs (64.14±14.32)ml,t=2.82,P%0.01)]。存活〉12h组其LVEF和SV低于正常值[(48.78%±5.76%)vs 〉50%;(62.17±5.56)ml vs(71.3±9.97)ml ,t=7.74,P〈0.01)];且12h内LVEF和SV高于存活〈12h组[(45.06%±6.62%)vs (39.43%±8.14%),t=2.53,P〈0.01;(56.31±7.10)ml vs(54.57±6.80)ml,t=0.78,P〈0.01)]。结论:PR-MODS患者左心功能均较正常低下,且存活时间与心脏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致命并发症 ,入院时应尽早应用无创方法检出处于心脏破裂的高危患者 ,然而至今未见相关报道。本文回顾性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者入院时 1 2导联心电图特点。方法  1 984年~ 1 993年收治 3 2 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 1 6例经尸检、外科手术及超声心动图证实并发心脏破裂。分析其入院时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 ,应用向前逐步逻辑回归分析评价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1 6例 ( 4 9% )心脏破裂者中 ,男 7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 66 7± 1 2 6)岁。 7例为左室游离壁破裂 (FWR) ,9例为…  相似文献   

15.
国内翁心植等曾对急性心肌梗塞(AMI)血液气体结果作过临床分析。本文收集了我院1982年1月至1987年12月AMI住院病例50例,该组50例患者在入院时动脉血气分析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6.
KPS记分是一种简便的评价病人功能状态的指标。本文旨在应用KPS记分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预后,并与心肌梗塞(MI)后入院时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7.
AMI62例发病24小时内、第2天、第5天血清肌钙蛋白I(cTnI)值分别为17.08±3.3、23.50±14.1和8.46±3.21(μg/ml,免疫吸附分析法),以第2天测定值最高(P<0.05)。其中并发严重急性左心衰(20例)、休克(15例)和死亡(9例)患者的cTnI水平明显高于无上述并发症者(P<0.05)。而有无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5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2个月内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危险因素、先兆症状、诱因及预防措施。资料与方法一、对象:50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例,男40例,女10例。老年组28例,60~81岁,平均68.9岁。成年组22例,39~59岁,平均53.3岁。  相似文献   

19.
术中电生理标测引导下直接外科治疗与梗塞后室壁瘤有关的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VT)效果优于无引导下手术治疗。左室重建术并非单纯的室壁瘤切除,而且有助于控制反复性室速。心肌梗塞导致的持续性VT主要起源于间隔(44%)、前壁(15%)和心尖部(3.6%)。作者选择19例患者做了左室重建术(前间隔室壁瘤折叠缝合),其中男性患者16例。所有病例均对抗心律失常药的治疗效果不佳(包括大剂量胺碘酮600mg/d),且均有心肌梗塞后的前间隔室壁瘤及反复性VT。在急性心肌梗塞后首次发作VT的时间是2  相似文献   

20.
心电向量图诊断50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VCG)诊断下壁陈旧性心肌梗死(0MI)的敏感性。方法 以常规心电图(ECG)诊断下壁心肌梗死的标准为对照,对50例中两诊断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2种检查方法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 VCG诊断下壁OMI的敏感性高于EC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