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栓塞后用尿激酶导管内微泵注射溶栓的效果。方法 56例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为尿激酶5万u+生理盐水4mL各取2mL分别进行单针双腔管两头封管。26例治疗组为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20mL各取10mL分别从单针双腔管两头微泵注入,30分钟推注完毕,通过每次透析的血流量和上机前抽吸导管通畅例次,比较它们的溶栓疗效。结果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栓塞后导管内微泵缓慢推注尿激酶溶栓与尿激酶封管溶栓比较,透析的血流量和导管的通畅率明显增高。结论永久性双腔透析导管栓塞后导管内微泵缓慢注射尿激酶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后应用不同剂量尿激酶泵入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者40例,随机进入尿激酶10万组、25万组,使用微量泵泵入治疗导管功能不良。结果尿激酶25万组,20例置管患者使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溶栓,平均1.45次成功,尿激酶10万组20例置管患者使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溶栓,平均2.05次成功。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尿激酶泵入剂量为25万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者成功率高,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剂量呋塞米微泵连续输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微泵维持组(A组)和分次静脉注射组(B组),A组予呋塞米2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采用微泵5~10mL/h速度静脉内维持,B组予呋塞米5~10mg/(kg·d)分4次/d静脉注射。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后第1天每2h尿液流量及治疗时低血压的发生率和治疗后需要行透析治疗的例数。结果 A组利尿效果明显优于B组;每2h尿液流量A组明显比B组平稳;低血压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需要行透析的例数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大剂量呋塞米微泵连续输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利尿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分次静脉推注,缩短了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少尿期,遏制了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提高了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观察两种不同的尿激酶应用方式在已发生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借助长期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2例,所有患者在透析期间均有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发生。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次透析开始前,按导管长度将含2.5万U/mL的尿激酶分别从动静脉导管端口注入,溶栓30 min后测试导管通畅性,如不通畅,可重复1~2次再开始血液透析。观察组(31例)透析结束后,采用肝素+尿激酶(生理盐水2 mL+肝素12 500U+尿激酶10万U)按导管标记量封管;对照组(31例)透析结束后,采用常规肝素封管(生理盐水2 mL+肝素12 500 U)。观察两组患者的长期静脉置管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液透析流量可达到(205.8±37.9)mL/min,高于对照组的(185.6±33.2)mL/min,观察组血液透析过程中静脉压、跨膜压、停止透析前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出现导管感染及发生出血的例数均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前尿激酶溶栓、透析后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的方式安全、有效,护理人员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不需住院治疗,再通的成功率高,较透析后单纯肝素封管提升了透析的血流量,缩短了管路再通的时间,避免了因中心静脉置管功能不良而导致的拔管,减少了患者的经济支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泵泵入尿激酶治疗长期血透导管堵塞再通的疗效。方法对12例次右颈内静脉置入长期血透导管栓塞的患者,用3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万u以5ml/h微泵泵入长期血透导管维持,持续6h,并对其再通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12例患者在治疗6h后导管恢复通畅,溶栓复通成功率达100%。12例患者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微泵泵入尿激酶溶栓通管法可使外周静脉置入长期血透导管栓塞后仍可获得再通,延长了导管使用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及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滴注尿激酶的应用方法与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透析导管透析患者40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透析前采取25万U尿激酶滴注,对照组在透析前采取15万U尿激酶滴注,对两组患者溶栓成功率及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溶栓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透析导管形成纤维蛋白鞘时,应用尿激酶进行滴注具有显著溶栓效果。在溶栓时做好护理工作,促使溶栓效果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锥颅留置Codman颅内压脑室导管(Codman Microsensor)加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根据头颅CT显示血肿部位,选择血肿最厚层面为中心点,局麻下锥颅,留置Codman颅内压脑室导管引流高血压脑出血,监测颅内压,根据颅内压监护仪显示结果指导脱水药物剂量,术后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5万~10万U,闭管1 h后开放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4例。结果 24例患者中血肿消失18例,血肿残留的<10 m L 2例,术后颅内压监测颅内压>40 mm Hg,改为开颅清除血肿的3例,死亡1例。结论锥颅留置Codman颅内压植入导管加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能方便的观察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指导用药,防止经验用药的盲目性,而且可以通过颅内压导管注入尿激酶引流血肿,是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曹莉 《海峡药学》2012,24(9):193-194
目的 比较使用2万U·mL-1尿激酶封管与美国肾脏病与透析病人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DOQI)推荐的方案对双腔透析导管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00例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2万U·mL-1尿激酶溶液24h停留封管溶栓治疗,对照组使用K/DOQI指南推荐方案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动脉端、静脉端的溶栓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治疗组血栓复发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PT、APTT和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不明显,上述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停留封管法治疗成功率与K/DOQI推荐的方法相似,但封管法不会造成尿激酶进入血液循环,且操作方法更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的新方法。方法将选入的189例包裹性胸膜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65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胸腔积液,每Et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0万U;B组66例,只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胸腔积液;C组58例,每周2—3次用常规胸穿方法抽胸腔积液。3组患者的化疗方案均为2HREZ/10HR。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月时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A组分别为89.2%(58例)、9.2%(6例)、98.5%(64例);B组分别为81.8%(54例)、12.1%(8例)、93.9%(63例);C组分别为8.6%(5例)、58.6%(34例)、67.2%(39例)。治疗12个月时A、B、C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0.9%、82.7%。A组总有效率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内置入加注入尿激酶是一种治疗包裹性胸膜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情况.方法: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A组、B组,考察2组间相应参数的区别,观察透析早期泵控血流量与相应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B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1.5±21.6)、(235.2±44.5) 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导管动静脉端所处位置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泵控血流量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存在相关性(r=0.302,P=0.017).结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入永久性导管的患者早期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较高,导管末端位置并不是早期导管功能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可减少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短时间尿激酶封管治疗长期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效果,寻找简单、快捷、有效的溶栓方法。方法对23例导管功能不良患者的112次短时尿激酶封管情况,根据封管时间的长短,将其分为A、B、C三组。结果B、C两组的血流量明显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血流量差异不明显,静脉压三组问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管时间〈30分钟的33例次中溶栓成功19例次(57.6%),封管时间≥30分钟的79例次中者溶栓成功75例次(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时尿激酶封管简单有效,30~40分钟为最佳封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定期尿激酶封管对血液透析(HD)患者带涤纶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VC)功能不良的作用.方法 对带涤纶环CVC行HD 13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不使用尿激酶封管(非尿激酶组)52例,定期使用尿激酶(尿激酶组)80例,分析尿激酶对患者导管功能不良、血流量、透析充分性、贫血及血浆白蛋白的影响.根据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计算出3个月内功能不良发生率.记录患者一般临床指标、血流量,计算尿素清除指数( Kt/V)等.结果 尿激酶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显著减低(26.3%)显著低于非尿激酶组(32.7%)(x2=32.727,P<0.01),血流量、Kt/V、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尿激酶组(P<0.01).结论 定期使用尿激酶可减少患者导管功能不良、提高血流量、提高患者透析充分性、使患者贫血减轻、白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13.
张静仪  黄雨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42-43,45
目的对比不同封管溶液在预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和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探讨定期尿激酶溶液封管在临床使用中的价值。方法将50例最近置入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封管方案:治疗组每周1次尿激酶溶液(10000/mL)封管(其余透析后使用浓肝素溶液),对照组全部使用浓肝素溶液封管。连续随访6个月。结果对照组平均血流量及Kt/V值低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导管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出血方面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浓肝素溶液相比,每周1次尿激酶溶液替代封管可显著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膜腔内尿激酶注入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膜肥厚和粘连的影响。方法将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胸腔闭式引流加尿激酶组(A组,80例)、胸腔闭式引流组(B组,80例)和胸腔穿刺抽液组(C组,80例)。A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持续引流胸腔积液,待胸腔积液减少时,尿激酶100000U加生理盐水20ml注入胸膜腔,夹闭导管10h后放开引流,隔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其他治疗相同。结果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率A组8.75%明显低于B组30.00%和C组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P〈0.01);A组注药后胸腔积液中白细胞数及蛋白量短期内均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1),而B组、C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胸腔引流加注入尿激酶能有效降低胸膜肥厚和粘连发生的机会和程度,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肝素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 60例结核性粘连包裹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尿激酶+肝素钠)20例,尿激酶组20例,肝素钠组20例。胸腔内置入引流导管,抽尽胸水,观察组胸腔内同时注入尿激酶10万U及肝素钠4250 U,尿激酶组注入尿激酶20万U,肝素钠组注入肝素12500 IU,比较3组间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尿激酶组和肝素钠组分别为70.0%和65.0%,和观察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和尿激酶组、肝素钠组比较,胸腔积液吸收时间、胸膜厚度及肺功能情况(FEV1及FVC),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腔闭式引流并胸内注射尿激酶+肝素钠促进胸水吸收、防止胸膜肥厚、粘连,改善肺功能,效果优于仅注入尿激酶或肝素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兔脑出血模型,应用不同浓度尿激酶干预,观察其对水通道蛋白-4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雌雄不限),采取自体血注入兔脑内囊建立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其中A组为对照组,B~E组为不同浓度尿激酶干预组,在造模成功3h后,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干预,其余各组注入不同浓度的尿激酶,检测其AQP-4在脑水肿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使用尿激酶干预后,脑出血周围水肿组织AQP-4阳性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尿激酶浓度为3万U/mL的D组AQP-4的阳性细胞表达水平最低,与其他各浓度组的免疫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后,尿激酶干预能降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其中尿激酶浓度为3万U/mL时最明显,而5万U/mL时可以增加兔脑血肿周围AQP-4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经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现状及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方法:术前用常规扩血管药物及法舒地尔静点,穿刺股动脉成功后静脉推注3 000 U肝素,术中通过微导管注入尿激酶,将尿激酶100万U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按每分钟1万U的速度注入血栓形成部位,最小用量25万U,最大用量100万U。结果:溶栓前、溶栓术后24,48,72 h,7,14,30 d E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发生颈动脉窦反应1例,血管痉挛1例,高灌注综合征病2例,5例灌注压突破导致颅内出血其中2例死亡,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动脉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但应注意治疗时间窗、尿激酶用量、控制血压等,尽量减少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志强  马永昌 《河北医药》2010,32(14):1849-1850
目的比较胸膜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脓胸时胸膜腔注入不同药物的疗效,探讨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理想方法。方法将选入的结核性脓胸患者分为2组:A组(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置入引流加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法)3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胸液,每日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B组(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置入引流加胸膜腔内注入异烟肼法)3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胸液,每日通过引流管注入异烟肼;2组患者的化疗方案均为2HREZ/10HR。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12个月时显效率、总有效率A、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内置入加注入尿激酶是一种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患者有效的外引流方式和尿激酶灌注的安全有效剂量。方法 120例脑室出血患者,分为A组(单纯脑室外引流组60例)和B组(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组60例),每组术后24h均经脑室引流管灌注尿激酶,按剂量不同再分为1万U/5mL组,2万U/5mL组,4万U/5mL小组,均为1次/d,通过比较术后治愈率、无效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评价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6周治愈率、无效率的比较:术后6周A组内和B组内的治愈率与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63.3%)比A组(38.3%)的治愈率要高,无效率均为11.7%;(2)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发生再出血共2例,尿激酶1万U组与尿激酶2万U组均未见再出血,尿激酶4万U组有再出血的情况;再出血的情况与有否加做腰大池引流无关。发生迟发脑积水16例(13.3%),迟发脑积水发生率与尿激酶的剂量无相关性,加做腰大池引流能减少迟发脑积水的发生率。结论(1)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内出血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2)尿激酶2万U和4万U的疗效均优于尿激酶1万U的疗效,但尿激酶2万U和4万U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且用尿激酶4万U有可能导致再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方法:81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人院先后顺序并完成治疗者分为两组。A组45例,常规抽液并注射尿激酶40万U/次,3次/周;B组36例,常规抽液并注射尿激酶10万U/次,3次/周。两组化疗方案为2HR ZE/6HR治疗。结果:1个月:A组胸腔积液控制率91.1%,显效36例(80%),有效5例(11.1%),无效4例(8.9%);8个月总有效率100%。B组:1个月胸液控制率66.6%,显效3例(8.3%),有效21例(58.3%),无效12例(33.3%);8个月总有效率83.3%。结论:包裹性胸腔积液尿激酶注入量不同,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