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异常类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检测结果分为高胆固醇组(73例)、高三酰甘油组(28例)、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组(79例)、混合血脂异常组(35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结果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混合血脂异常例数分别为73(33.95%)、28(13.02%)、79(36.74%)、35(16.28%);四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6.30%(63/73)、89.29%(25/28)、82.28%(65/79)、71.43%(25/53);颈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双侧颈动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患者血脂异常类型密切相关,胆固醇增加、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诱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通常是指血中胆同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甘油三醋(TG)超过正常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既往常采用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的概念,卡要是指TC、LDL-C或TG增高。而近年来,HDL-C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而将低HDL-C血症纳入其中,统称为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十分重曼的作用,由此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及肭卒中等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但由丁血脂异常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通过查体化验或发生了相应的心、脑血管事件才得以发现,因而早期识别血脂异常,并积极进行干预对于防治动脉硬化、减少心腑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评价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风险的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证实无论患者是否有血糖升高,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non-HDL-C)都是不弱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的评估血脂异常患者患者心血管病风险和降脂治疗疗效的有效临床指标.方法 选取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大规模临床调查患者6 341例,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并且计算non-HDL-C(non-HDL -C等于TC-HDL-C).根据空腹血糖高低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比较两组中血脂异常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以non-HDL-C为纵轴,分别以LDL-C和TG为横轴作散点图.结果 血糖升高组的TC、LDL-C、HDL-C、TG、non-HDL-C较血糖正常组均明显升高.作non-HDL-C与LDL-C和TG相关性的散点图并作趋势拟合线后,发现non-HDL-C与LDL-C、TG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non-HDL-C是一项评估血脂异常患者心血管病风险和降脂治疗疗效的有效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肪肝病情严重程度与血脂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脂肪肝患者为脂肪肝组,其中轻度44例,中度102例,重度54例,选取肝脏无明显异常中老年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脂浓度。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肪肝组分别为(5.57±1.38)、(3.13±2.18)、(0.92±0.26)、(3.71±0.93)mmol/L,对照组为(4.24±0.75)、(1.34±0.82)、(1.21±0.28)、(2.19±0.78)m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脂肪肝患者为(4.98±0.95)、(1.43±0.99)、(1.15±0.26)、(2.43±0.80)mmol/L,中度为(5.63±1.14)、(2.32±1.81)、(1.06±0.25)、(3.15±0.91)mmol/L,重度为(6.14±1.56)、(3.48±2.35)、(0.87±0.28)、(3.82±0.94)mmol/L,不同分度脂肪肝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是引起脂肪肝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脂肪肝病情严重程度与TC、TG、LDL-C浓度之间具有正相关(P〈0.05),与HDL-C浓度之间具有弱负相关(P〈0.05)。结论:脂肪肝病情严重程度与血脂水平异常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中的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CAT)活性下降 ,而LCAT活性不足者的红细胞胆固醇 (RBC C)含量增高。冠心病患者RBC C增高已有报道 ,我们检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RBC C水平 ,以探讨RBC C与脑梗死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组 (脑梗死组 ) 31例 ,男 2 1例 ,女 10例。年龄 4 8~ 80岁 ,平均 6 0岁 ;全部病例均经CT确诊。健康对照组 (对照组 ) 2 10例 ,男 117例 ,女 93例 ;年龄 4 9~ 90岁 ,平均 4 5 .2岁 ,均除外心、脑血管疾病 ,无肝、肾、胃肠道和内分泌疾病史。1.2 … 相似文献
6.
7.
8.
血脂异常诊治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医学专家称其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线”,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不论是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均显示,规范有效的调脂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然而在血脂异常诊治中,尤其在基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直困惑着一些医生和患者,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老年人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密度脂蛋白(HDL-L)、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胆固醇(TC)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80例,并与同期收治的初发脑梗死78例患者和健康人群80例高危因素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组比较,复发、初发脑梗死组患者血清TC、LDL-C水平均呈较高水平,其中复发组给高于初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复发脑梗死组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健康组HDL-C比较,两组均呈较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要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和治疗,是对疾病进行预防的关键,可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与血清胆红素相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书香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1):7-8
目的: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及急性脑栓塞患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18例急性脑栓塞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Bu)进行检测,并与7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正常健康体检者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脑栓塞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的降低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可以认为,血清总胆红素降低,间接胆红素降低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LDL-C/HDL-C比值)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共连续收集2006年5月至2010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贵宾诊疗科健康体检者1 320例,其中男性885例,女性435例,平均年龄(49.0±10.0)岁,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法了解L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L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独立相关(男性:β=0.067 3,P=0.005;女性:β=0.033 2,P<0.001),而且在女性患者中,即使LDL-C水平在合适范围内(<3.37mmol/L),该相关性仍然存在(β=0.100 9,P=0.015)。结论 LDL-C/HDL-C比值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于LDL-C而言,LDL-C/HDL-C比值是一项更有价值的临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茵陈蒿汤对高脂血症大鼠的调血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的调血脂作用,为开发老药新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给大鼠喂饲4W高脂饲料,造成高脂血症大鼠模型,②40只高脂模型大鼠按胆固醇值,随机分为4组,依次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脂必妥组(1.Og.kg-1)及茵陈蒿汤浸青高(3.0g·kg-1)低(1.0g·kg-1)剂量组;③各组动物在继续喂饲高脂饲料同时,灌胃给予受试药,4w后测定各给药组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结果:①正常大鼠喂饲4W高脂饲料后,血清TC、TG、LDL-C与HDL-C分别由给高脂饲料前的82.7±21·7mg·dl-1、74.6±30.5mg·dl-1、41.3±16.2mg·dl-1和21.8±3.lmg·dl-1改变为4O6.7±142.2mg·dl-1(P<0.01)、185.3±80.5mg·dl-1(P<0.01)、243.O±75.3mg·dl-1(P<0.01)和24.4±5.5mg·dl-1(P>0.05);②给药4w后,高剂量茵陈蒿汤组的各项指标分别改变为207.9±71.7mg·dl-1(P<0.01)、106.1±30.6mg·dl-1(P<0.01)、89.l±48.5mg·dl-1(P<0.01)和31.l±5.6mg·dl-1(P<0.05);低剂量茵陈蒿场汤的各项指标分别改变为273.2±109.6mg·dl-1(P<0.05)、141.4±32.3mg·dl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差异。方法 收集脑梗死病例72例、脑出血病例65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3例,对其血清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病人TC高于对照组(P〈0.05) ,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病人T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TC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脑梗死组TG、TC显著高于脑出血组(P〈0.01) 。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血脂代谢异常,TG、TC与脑梗死呈正相关,与脑出血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分子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有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②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143例,随机分为非溶栓治疗组70例;溶栓治疗组63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TIA)31例;病例对照组30例。在不同时间测定FMPV、Fg、FMPV/ODmax血小板粘附率。③结果 FMPV在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急性脑梗死非溶栓组显高于TIA组(P<0.01),Fg在急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TIA及病例对照组(P<0.01)。持续静脉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发病1周左右FMPV、FMPV/ODmax及血小板粘附率。④结论 Fg升高是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之一,持续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应监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分子活性,并及时应用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物,以防再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异常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IR)、血脂代谢异常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67例脑梗死患者,其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组(ATI组)43例,腔隙性脑梗死组(LAC组)24例,测定其FINS、ISI、FBG、TG、TC、HDL、LDL水平等指数并与4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TI组、LAC组与对照组比较,FBG、FINS、TG、TC、LDL显著增高,ISI、HDL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且ATI组与LAC组比较,FINS显著增高,ISI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存在IR,IR可能是脑梗死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血脂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站并行生化检查的高脂血症患者,均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收集其基线资料及血脂指标,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分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DL-C不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病例752例,其中男性334例,女性418例。ASCVD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比例分别为22.87%(172/765)、22.21%(167/752)、46.81%(352/752)、8.11%(61/752)。ASCVD危险分层在性别、是否吸烟、是否超重或肥胖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总体达标率为48.80%(367/752),其中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达标率分别为83.73%(144/172)、53.89%(90/167)、34.38%(121/352)、19.67%(12/61)。女性(52.87%,221/418)、年龄≥80岁(58.82%,110/187)、不吸烟(52.40%,327/624)、规律用药(52.87%,221/418)的患者达标率更高(χ2值分别为6.323、11.816、19.022、25.27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800,95%CI:1.325~2.419)、吸烟(OR=2.630,95%CI:1.726~4.007)、不规律/自行停药(OR=2.179,95%CI:1.581~3.003)是影响患者LDL-C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家庭医生签约的高脂血症患者心血管病风险较高,血脂控制尚不满意,应加强患者尤其是男性、吸烟、不规律用药患者的血脂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