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3例VA夹层动脉瘤均行介入手术治疗,2例行支架植入和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1例行载瘤动脉、动脉瘤球囊闭塞。结合文献分析3例VA夹层动脉瘤的诊疗过程。结果2例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表现为眩晕。脑血管造影为2例串珠样、1例形成梭形动脉瘤。2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是VA夹层动脉瘤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70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血管内治疗51例58枚椎动脉夹层动脉瘤。51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2例,脑缺血19例。回顾性评估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脑血管造影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成功治疗所有58枚夹层动脉瘤,其中永久闭塞动脉瘤和(或)椎动脉9枚,单纯性弹簧圈栓塞5枚,单纯性支架治疗6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5枚,覆膜支架治疗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38枚,部分栓塞20枚。术后12个月复查47例53枚动脉瘤,46枚完全栓塞,部分栓塞中12枚达到完全栓塞,4枚保持稳定。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达100%,术后无再出血病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首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0岁.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颈枕部痛,2 d前突发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转入我院.查体:意识清楚,脑膜刺激征阳性.16排螺旋CT行3D-CTA检查示: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呈梭形扩张,扩张近端狭窄,远端未显影(图1).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对14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结果 14例患者中1例行单纯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0例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3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全组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7年,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13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未再出血,其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明显的脊髓动脉缺血症状,经应用抗凝及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或应用支架血管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也称为椎动脉壁间出血或壁间动脉瘤 ,以往难以诊断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 ,已发现不少病例 ,且已形成针对该病的一套治疗方法[1 4 ] ,我院近期收治 1例 ,疗效显著 ,结合文献报告如下。患者 男 ,42岁 ,以头晕、双下肢乏力 1个月入院 ,MRI发现脑干前方有占位病变 ,内有流空信号影 ,右椎动脉DSA检查见其远段有一 2 7cm× 1 1cm大小的夹层动脉瘤 ,表现为 :局部双管腔 ,近端呈袖套状 ,管腔内对比剂存留至静脉晚期 ,近端不规则狭窄 ,小脑后下动脉(PICA)位于病变以远 (图 1) ,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通畅。介…  相似文献   

6.
夹层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病变少见疾病之一.它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造成动脉壁膨出,发生的动脉瘤样扩张.其动脉瘤壁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颅内夹层动脉瘤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对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闭塞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两者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及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外更为关注的是载瘤动脉的重建.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如多支架重叠重建载瘤动脉等越来越得到多数学者的推崇.本文就其血管内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VADA患者17例,共19个动脉瘤,均为未破裂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采用O'K...  相似文献   

8.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总结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2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和影像检查结果,并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了回顾。结果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椎基底动脉缺血,DSA显示为血管的狭窄和扩张。采取夹层段支架植入加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和夹层动脉GDC栓塞可有效缓解症状,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支架技术在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 ,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9例 ,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7例 ,单纯支架技术 2例 ,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 5例。结果  16例全部治愈 13例造影随访 3~ 2 4个月 ,无复发及狭窄。 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 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 ,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影像和临床效果,探讨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的24例IVADA患者资料、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动脉瘤介入治疗时须考虑的个体化因素.结果 24例IVADA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5例,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例,支架辅助弹栓塞动脉瘤16例,覆膜支架植入2例.术后临床随访平均11个月(5~29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新发出血.12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11例夹层动脉瘤不显影,1例复发,再次介入治疗.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IVADA安全有效,须结合夹层动脉瘤是否破裂及相关临床症状、是否位于优势侧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情况、动脉瘤形态及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凶险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都较高。应用人造血管覆膜支架进行血管腔内隔绝术治疗为一种较新的治疗手段。我院于2003—09~2006—03,行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颅外段颈/椎动脉夹层及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收集住院病例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32~54岁,平均年龄(42±5)岁。临床表现:合并高血压者8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3例;合并痛风1例;余3例未发现明显的危险因素。11例患者均在造影同时行血管成形术,包括对狭窄的颈内动脉/椎动脉进行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其中7例颈内动脉植入自膨式血管支架9枚,4例椎动脉植入支架4枚。术后均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术后及出院后随访3~29个月。结果 11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成功,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狭窄的动脉血流通畅,内径渐恢复正常,夹层动脉的动脉瘤也明显缩小。术后随访,均未见相关临床症状复发。结论介入治疗颅外段颈/椎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近来我院收治 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并成功地对其进行了人造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疗效满意。患者男 ,5 0岁 ,3个月前因车祸后出现剧烈胸痛 ,经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近日无任何诱因出现顽固性胸痛、胸闷 ,伴有心慌、气短。体检 :血压 15 0 / 98mmHg ,心率 80次 /min ,心界不大 ,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 ,肝脾不大。经CT和磁共振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StanfordB型 ) ,主动脉假腔起于降主动脉起始部 ,向下延伸至腹主动脉 ,假腔内已有部分血栓形成 ,内膜破裂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 (主动脉峡部 ) ,大小约 7.2mm× 3.5mm…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附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介入放射血管内治疗在创伤性大血管损伤、破裂出血时紧急情况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血管外伤病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17例用气囊导管经血管腔内阻断患侧的血流后再行手术切除假性动脉瘤,血管再植术。8例在假性动脉瘤的远侧端肢体血供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用可脱球囊闭塞了载瘤动脉。结果全组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介入放射学的应用,使无法手术切除地巨大假性动脉瘤及大血管破裂的患者找到了一个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夹层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及变异性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PT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报道并分析我院治疗存在PTA并发夹层动脉瘤的病例;Medline数据库检索PTA动脉瘤及所有关于变异型原始三叉动脉(PTAV)的文献,行文献复习。结果通过闭塞夹层动脉瘤及PTAV本身的术式治愈患者,出院及1年随访的MRS评分均为0分。存在原始三叉动脉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3%,其中动脉瘤发自PTA本身约占2%,见37例报道,其中2例为夹层动脉瘤。PTAV动脉瘤的发生率约为9.8%,其中夹层动脉瘤的发生率在PTAV组及PTA组分别为50%和5.4%。结论血管发育异常是除血流动力学因素以外的动脉瘤,特别是夹层动脉瘤的发病原因之一,在无其他并存血管异常时,闭塞载瘤动脉是对PTAV动脉瘤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例脊髓AVM的影像学表现和评价血管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6例作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术前CT,脊髓造影和MR资料。结果:根据病变位置和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组有3例符合硬膜动静脉瘘(SDAVF),1例为髓周的巨大AVF,2例为髓内型。栓塞术后随访3 ̄24个月,2例完全治愈,4例好转,结论:脊髓AVM的影像学特点相对典型,DSA为其金标准诊断方法。血管内栓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瘤应用覆膜支架成形一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患者男,56岁.因突发左侧额、面部、牙床剧烈疼痛17年,加重1个月于2007年1月入院.疼痛剧烈,性质无法描述;重体力活动、吃饭时疼痛消失.剧烈疼痛时感颈硬,伴左侧肩痛.白行用手按压左侧耳后乳突处可止痛.10余年前感饮水可诱发疼痛,后逐渐不诱发.曾就诊多所医院,诊断为"左侧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卡马西平,可以缓解疼痛,后因查出肝功能受损而停止服药(具体不详).既往体健.体检一般状况良好.颈软,左侧额、顶、面部痛觉减退,温度觉无变化.MRI见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异常影像.颅内动脉DSA见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小脑后下动脉远端、近基底动脉汇合处异常囊状显影,8 mm×10 mm大小,近端载瘤动脉狭窄.诊断为"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不同影像分期的介入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80例病人的影像学各期表现,其中,综合影像分期Ⅰ~Ⅱ期51例,Ⅲ~Ⅳ期29例进入介入治疗。结果:通过12~36个月的随访观察,疼痛缓解率Ⅰ~Ⅱ期为94%,Ⅲ~Ⅳ期为62%;关节活动度均有不程度增加;DSA检查相同时相对比,血管增加Ⅰ~Ⅱ期为86%,Ⅲ~Ⅳ期为45%;骨质明显修复增生,Ⅰ~Ⅱ期为51%,Ⅲ~Ⅳ期为10%。结论: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漏诊及确诊的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2例中1例行3次CT平扫,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2例均为DeBakeyIU型主动脉夹层,1例3次CT平扫示降主动脉管腔进行性增宽,伴双侧胸腔积液;此例因漏诊,患者于2周后死亡。另1例CT平扫示降主动脉增粗,CT增强扫描明确诊断,主要表现为降主动脉扩张,可见真腔、假腔及内膜线;此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胸部外伤患者,CT平扫时应注意观察主动脉的直径,如果降主动脉增粗、尤其是进行性增粗时,应考虑主动脉夹层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神经节细胞瘤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肿瘤,我们收集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3例神经节细胞瘤,其中2例位于肾上腺,1例位于骶尾部,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对其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40、26和19岁。其中2例男性患者,肿瘤均位于左侧肾上腺,另1例女性患者,肿瘤位于骶尾部。其中1例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腰酸伴乏力数月余前来就诊,其余两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均系体检发现。3例均无高血压、头痛、出汗、心悸、行走不便病史。3例患者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正常,2例患者行肾上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