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理。温病毒邪侵犯人体所激起的异常反应,影响或破坏了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功能——动态平衡而发病。其发展过程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卫、气、营、血和“三焦”及所属脏腑方面。由于病邪先后侵犯的部位不同,发展变化不同,其在卫气营血、三焦及所属脏腑之间的病理变化、证候特征也各异,因此,对温病的辨别,就是以卫气营血、三焦的因邪致病而出现的临床证候特征为依据。所以温病学中卫气营血、三焦  相似文献   

2.
外感疾病有寒温之分,就其狭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是对立的(前者是外感寒邪为病,后者是外感温邪为病);就其广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属外感四时六淫之邪为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温病,包括外感四时温邪所致的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长夏之湿温,秋  相似文献   

3.
<正> 五、辨温病的发热(一)温病辨发热的意义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阳气与阴液的相互依存和制约的作用,阴阳协调,故身热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阳热增多或热少外泄,阴阳就失去原有的动态平衡,在主觉或他觉上感到身热异常,便是处于“发热”状态。发热的原因很多,就温病而论,它是感受温热或湿热毒邪所导致的主要症状,是温病过程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发热的变化贯串于温病  相似文献   

4.
<正> 诊法,是了解、研究疾病现象,以探求疾病本质的一种方法。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温病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因素,有发病急,变化快,或浊滞难解,缠绵反复等特点。因此,临证时迅速地进行检查,及时地作出诊断,不仅对掌握病变机理、决定治疗方法不至于有失时机,而且对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播散,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诊断温病的具体方法和诊断其它各科疾病一样,都是以“四诊”“八纲”等为基本内  相似文献   

5.
<正> 一、病因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出内、外两个方面。外感急性热病——温病,其致病的外在因素是“温病毒邪”,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现就此分述如下:(一)外因温病外因——温病毒邪,是从“六淫”到“杂气”的认识发展而来的。下面从三个部分加以论述。1.六淫说外感病发生的外因,《素问·刺法篇》虽有“毒气”为“五疫”发生的原因之说,但在明以前,一般是以“天地之气,内淫而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为主。即指“六气”的偏盛、偏衰化为淫邪,入侵人体而发病的意思。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在人体就有一种特殊感觉,由此而出现不同证候——疾病发生后的症状、体征,古人把这种因素称之为“六淫”。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化、之变。”《阴阳应象大论篇》也说:“天有四  相似文献   

6.
张炳立 《新中医》2004,36(5):3-4
温病痰证属常见之候,其形成多责之于热、湿病邪和肺脾肾功能失调,在温病不同阶段,累及不同脏腑,可导致不 同痰证。各种痰证有其相应的病理和临床特征,辨痰时要抓主症,尤其对无形之痰,更须掌握辨痰要领,方能正确诊断,以指导 用药。  相似文献   

7.
温病昏谵 ,为临床危重之候 ,即指神昏与谵语而言。因二症常伴随出现 ,故温病学中多昏谵并称 ,其基本特征是神志障碍 ,语无伦次 ,意识丧失。昏谵与昏愦亦有轻重之别 ,昏愦是指重度昏迷 ,昏睡不语之谓 ,故曰轻则昏谵 ,重则昏愦 ,但二者都是温病发展过程中 ,一个严重的神志症状。虽然引起昏谵的最终机理多为清窍阻蔽 ,但神明失常的病因病机是多种多样的 ,治法选方亦不尽相同。因此 ,临床若处理不当 ,则后患莫测。为了便于临证 ,本文试就其病机归纳浅析如次 ,以便鉴别和掌握。1 邪热内陷 ,逆传心包由温热病 ,肺卫之邪不解 ,内陷心包 ,壅闭清窍…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温病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对温病认识的深入,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全面。通过总结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展示这一时期温病理论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温病热毒血瘀证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时的一种常见证候类型.热邪深入营血分,化火成毒,灼伤阴液,炼熬血液,脏腑脉络受损均可导致热瘀胶结的病理状态,阴液耗伤是温病热毒血瘀证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必须抓住阴伤这个关键因素,养阴生津是其必用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0.
1导言 温病学理论溯源于<内经>,在学术上则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对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其理论在明清两代的发展成熟则适应了当时温病盛行的医疗实践需要.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将温病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部分温病文献中恶寒的病机进行分析,以辨证四要素(病因、病所、病机、病势)为指导,回顾温病医家对恶寒的理论与临床认知,进而为临床与恶寒有关的病证提供更宽广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略论温病几种热型之病机异同王乐平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010020)主题词:温病,热型,病机发热是说病最主要常见之证,它是机体感受外邪后引起体内正邪交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导致“阳盛则热”及“阴虚内热”等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除常见的部分初期的发热...  相似文献   

13.
气营传变的原始动因为温邪内侵,化火生毒,病理基础是营阴耗损、正不敌邪,病理演变趋向是火毒深入、消烁营阴、侵扰心神,其实质为组织脏器由功能性障碍向实质性损害演变。  相似文献   

14.
以寒地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地域特点为依据,结合专家们的共识,运用温病理论分析、总结、归纳出寒地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以形成较为系统的中医辨治体系,指导临床。手足口病为风温毒邪所致,其传变规律和不同转归符合"风温"邪气特点。"风"邪为重要致病因素,而"湿"为继发病理产物,非病邪特点,"毒"的蕴阻部位反映了病变脏腑,"三焦不畅"为伴随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5.
温病营分证血瘀病机与证候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对于营分证的病机认识及证候分析多从热灼营阴,心神被扰来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 温病的治法很多,目前常归纳为十法,各有其代表方剂及适应范围。以下只谈治疗中几个具体法、方的临证运用。一、辛凉解表法及桑菊饮银翘散的运用(一)辛凉解表法:辛凉解表,是“解表法”之一。它具有轻清透邪,祛邪外解的作用。吴鞠通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在仔细研究叶天士经验的基础上,本初病宜“轻”的原则,又按病变轻重、依法定方,拟订了辛凉解表的轻、平、重三方。其中的轻剂是桑菊饮,为治风热兼  相似文献   

17.
基于温病理论,探讨病毒性疾病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文中提出病毒性疾病传变为"病毒首先犯肺,继传脏腑",基本病因病机是"热、虚、痰瘀",治疗原则为"清、养、通"等.在此基础上,阐释中药抗毒新药创制的组方原则,即"治外感如将"、审不同病因、察不同证候及小儿抗病毒组方.  相似文献   

18.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海同  王灿辉 《中医杂志》1999,40(3):136-138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热毒血瘀是多种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火热毒邪与血相搏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近年来,我们以温病治则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和研究成果,并运用动物实验手段,对温病热瘀证的病理基础及其治疗等进行了较为  相似文献   

19.
对温病学"毒"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在温病学中"毒"既是病因又是病机概念。毒有火热秽浊的特性,致病性强,有特异性。毒主要通过致热、伤津耗气、瘀血动血腐肉等导致温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治疗毒邪的方法有清热、泄热、开郁、化瘀、扶正,以消除病理产物、减轻毒势、调理气血阴阳等。  相似文献   

20.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热毒炽盛,伤津耗液。炼熬血液,脉络及脏腑受损均易致热瘀证;阴液不足可对不同类型的热瘀病理产生影响;热瘀证存在着阴液不足与瘀血内阻两方面的虚实病理变化;邪传营血,伤阴耗液,脏器受损之际是形成热瘀证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