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房按需起搏(AAI)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一种合理、安全、简单、经济且效果好的生理性起搏方式。与常用的心室起搏(VVI)相比,AAI起搏具有以下优点:①保持了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不降低心输出量;②可避免VVI起搏时因室—  相似文献   

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病因主要为冠心病、特发性传导系统病变及心肌病。病程缓慢,平均为5.78年。病窦波及心房则进展较快,2~5年内发展为双结病变。主张对房室传导功能良好又无严重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安置AAI 起搏器。扩张型心肌病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AI与DDD起搏模式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右心功能。方法 3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双腔起搏器患者,先用程控仪将起搏器程控为DDD模式,最后程控为AAI模式。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2种起搏模式下的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DDD起搏模式下的RVPEP、RVPEP/RVET、Sm、Tei指数明显高于AAI起搏模式(P〈0.05),E/Em低于AAI起搏模式(P〈0.05)。结论 AAI起搏模式右心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4.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起搏后晕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埋藏式心脏起搏治疗心动过缓性晕厥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有些患者在接受了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仍有晕厥发生,现对其晕厥原因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89年7月~1999年12月我们对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102例进行临床随访,经询问病史、查体,不同体位的血压测量,心电图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对出现晕厥的10例患者分别进行起搏器功能探查,头颅计算机体层扫描(CT)检查,右心导管测压,倾斜试验,电生理检查等。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34~79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非生理性起搏(VVI)4例,生理性起搏(AAI,DDD)6例。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双腔起搏器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5 2例双腔起搏器 ,其中 41例DDD起搏器 ,11例DDDR起搏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sinussyndrome,SSS) 39例 ,房室传导障碍 13例 ,其中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thirddegreeAVblock ,Ⅲ°AVB) 3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highdegreeAVblock ,HDAVB)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typeⅡseconddegreeAVblock ,Ⅱ°Ⅱ型AVB) ,三分支传导阻滞 (threefascicularblock ,TFB)病人 ,以上病人均伴有昏厥、黑朦或严重头晕。电极植入途径为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结果 :5 2例术后随访 1 78个月 ,临床疗效显著 ,不仅防止心博骤停发生 ,脑缺血症状消失 ,而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例SSS者阵发房颤 (atrialfibrillation ,Af)术后消失 ,10例SSS者结合药物治疗Af发作次数减少。 1例扩张性心肌病死于左心衰竭。并发症 :心房感知过度 2例 ,心房感知不足 1例 ,心室电极阈值升高 1例 ,囊袋感染 1例 ,血肿 1例。结论 :双腔起搏器为较理想的生理性起搏 ,本研究证实能有效地治疗严重SSS和房室传导障碍的病人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6岁,1997年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AAI起搏器植入术(起搏器为BIOTRONIK,型号PLKOS E01,电极型号TIJ53-UP).术后12年,因起搏器耗竭于2009年行起搏器更换术,术中测试原心房电极阈值0.5 V,阻抗760 Ω,感知5.0 MV,电极各项参数正常,故未更换电极,将原电极与起搏器(Medtron-ic,E2SR01)相连接.程控仪(Medtronic,2090)测试起搏器各参数正常,起搏模式设置为AAIR,起搏频率60次min,输出电压2.5 V/0.4 ms.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TDI)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患者分别在心房按需起搏(AAI)与房室同步起搏(DDD)模式下的心脏功能,并探讨其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置于AAI模式和房室间期优化的DDD模式,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TDI技术评价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果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EF,主动脉VTI)和舒张功能(E/A)参数在AAI组和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I显示收缩峰值速度(Sm)在AAI组为(10.88±2.92)cm/s,DDD组为(9.06±2.49)cm/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m/Am)在AAI组和DDD组分别为[(9.25±2.89)cm/s 对 (8.37±2.31)cm/s、0.96±0.35 对 0.80±0.25];Tei指数在AAI组为 0.56±0.12,DDD组为 0.80±0.40.这些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 ms且《260 ms)患者采用AAI起搏模式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善优于DDD起搏模式;②TDI技术较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更敏感地反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大多于40岁以上出现症状.据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资料,有明确症状患者的年龄为40~50岁和60~70岁最多见[1], 95岁以上的病例实属罕见.本科于2008年2月对1例95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根据永久起搏器安装治疗的临床路径成功实施了双腔起搏器(DDD)安装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DD)起搏系统的心房电极的感知功能特点和房室同步起搏率。方法:为11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导线VDD,并随访观察。结果:术中心房感知电极位于心房中、上部的A波振幅高于位于下部者,深吸气、深呼气、咳嗽对A波振幅略有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心房感知电极的阀值稳定,无显著性变化。房室同步起搏率9例为100%,1例为80%,1例为70%。无发生肌电干扰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结论:单导线VDD起搏系统具有简便、心房感知功能稳定、房室同步起搏率高的特点,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相似文献   

10.
例1,女,58 岁,因心率慢5 年伴反复黑矇3 个月于2010 年4 月18 日入院.合并高血压病5 年.住院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24 h 平均心率40 次/min, >2.0 s 停搏35 次,最长的R-R 间期4.8 s.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型.具有安置心脏起搏器指征,拟安置双腔DDD 起搏器.首先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未成功,改为穿刺右锁骨下静脉,放置导丝后发现静脉走行异常,继之进行了右锁骨下静脉造影(图1A,B),结果显示患者左锁骨下静脉和右上腔静脉均缺如,左上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反复放置心室电极未成功,考虑到患者房室结功能良好(术中检查文氏点140 次/min),改为安置AAI 起搏器.为了减少脱位风险,采取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将电极固定在右心房中上部近右心耳附近(图1C,D),心房电极起搏阈值<0.6 V,阻抗665 Ω.随访4 个月AAI 起搏器感知起搏良好,无胸痛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1.
用心导管术进行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及窦房传导时间(SACT),以判定窦房结功能,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价值,已为多数学者肯定。但因系创伤性检查,又需要一定的设备,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无创性心外起搏术,适于作窦房结功能测定,现将我们所作这方面的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由于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一房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的综合征。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药物治疗。我们于近期观察了20例SSS对于氨茶碱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5±11岁。病程>1年者7例;病程<1年者13例。其中冠心病7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3.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指窦房结伴/或不伴有心房病变(有时还累及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系统)而产生的心律失常,并由此引起心脏、神经以致全身等一系列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自1967年Lown提出这一概念后,近10余年来由于电生理及检测方法的进展,以及临床随访观察的研究,现今对SSS诊断、治疗及其性质的认识均有所提高,故将部分有关资料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心房起搏术(AA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中的疗效。方法:74例患者分为AAI组(共3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平均66.8&#177;7.9岁)和DDD组(3共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2例;平均65.8&#177;9.7岁),回顾分析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AAI组从(55.8&#177;3.1%)上升至(56.5&#177;2.4%)(P〉0.05)。DDD组LVEF从(55.5&#177;2.8%下)降至(54.7&#17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与DDD比较,安装AAI起搏器不仅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而且价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房室(AV)间期自动搜索功能(Search AV)打开与固定长AV间期起搏,对右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性Ⅱ度或Ⅲ度AV传导阻滞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程控首先关闭Search AV功能,固定长AV间期(起搏房室间期220ms,感知房室间期200ms)起搏3个月,后程控打开Search AV 3个月,自身对照,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再根据患者是否1:1房室传导分为2个亚组,自身对照分别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时间次数。结果58倒患者完成随访,固定长AV间期起搏时比Search AV(+)自动搜索功能打开时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高,分别为(70.5±12.4)%vs(22.4±8.3)%,(86±16)次VS(31±11)次(P=0.007,P=0.006);而心房起搏比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1房室传导组(33例)及非1:1房室传导组(25例)两亚组比较中,均得出相同结果。结论Search AV功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16.
减少起搏输出 ,延长起搏器寿命 ,这是起搏工程技术人员和临床医师一直所努力追求的。 90年代以来 ,一种可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根据起搏阈值自动调节输出能量的起搏器问世并应用于临床。现将我们植入的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2 0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 7月至 2 0 0 2年 12月 ,共植入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34~ 78岁 ,平均 (5 9± 18)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2例 ,房颤伴长RR间歇 4例 ,高度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例。起搏器为Pacesetter公司产品 ,其中RegencySC +2 4 0 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阵发性快室率心房纤颤伴长R-R间歇患者窦房结功能并随访,以判断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必要性。方法:9例阵发性快室率心房纤颤伴长R-R间歇患者,发作时24h动态心电图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诊断,非发作期以窦性心律为主。住院后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测SNRT、cSNRT、SACT显示窦房结功能正常,予药物复律后1周、1月、3月、6月及1年随访。结果:9例患者经随访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据,且无临床症状发生。结论:以基础心率为窦性节律的阵发性快室率心房纤颤伴长R-R间歇患者,可试予终止快室率心房纤颤而非必须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18.
永久心脏起搏器中DDD型安置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DD型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对心房和心室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具有触发和抑制双功能的最完善的起搏器,也称房室全能型起搏器。它基本上符合人体心脏正常的生理传导程序,按先心房后心室顺序起搏,激动心房和心室,引起一个心动周期。但价格较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DD  相似文献   

19.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置于心房及心室的导管起搏电极,向心肌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肌,使心肌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到心脏的其它部位,导致整个心室兴奋收缩,使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常用于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而不能正常搏动的病人。我科自1989年12月至1992年1月,共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其中首次植入29例,占64%,更换植入16例,占36%。植入指征:病窦综合征(sss)22例。占49,<,Ⅲ°房室传导阻滞23例,占51%。起搏类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vI)39例,双腔程控多功能起搏器(DDD)3例,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1例。术后评价:成功43例,成功率96%。另外2例,其中1例因上腔静脉畸形,电极导管不易插入右心室,而迫使手术终止,转外院行心外膜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另1例因术中电极导管插入不畅病人出现休克而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20.
<正> 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是近年来人工心脏起搏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进展,由于其起搏方式能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国外临床已广泛应用,国内开展此项工作尚不多,我们从1991年1月相继为4例患者安置了DDD型起搏器,现结合临床应用体会讨论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43~61岁,4例均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中2例为快慢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有:严重窦缓、窦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