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喀什试点内脏利什曼病的人群感染状况。方法选择喀什市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较高的村为试点,在入户普查的同时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运用SA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之间皮试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P<0.05),皮试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当地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与既往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9。试点地区曾感染过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人群占36.15%(60/166),从未感染过内脏利什曼病的易感人群占61.45%(102/166),无临床症状的现感染人群占2.41%(4/166)。结论试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状况仍然比较严重,无症状现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具有潜在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对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20村1组所有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对3岁以下婴幼儿皮内试验阴性者进行查体(触诊肝、脾)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在居民住宅内、外捕集白蛉,解剖鉴定并检查前鞭毛体有无自然感染.结果 接受利什曼素皮内试验149人,阳性率为68.46%(102/149);3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为11.76%(2/17),4~75岁年龄组阳性率为75.76%(100/132).3岁以下年龄组皮内试验阴性者有15人接受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1例阳性者(女,1岁),确认为临床诊断病例.2001-2008年7月有既往病史者52例,其中治愈50例,死亡2例.捕获的374只雌蛉,经解剖鉴定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3只雌蛉体内查见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结论 伽师县仍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山西省人群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山西省的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收集报告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分析流行县变化情况。结果 2010—2019年山西省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40例,其中本地病例131例,输入性病例7例,2例感染来源不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4/10万。2010—2014年每年报告病例数不超过4例,自2015年起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2019年报告发病数分别为8、 9、 18、 37和52例,且疫情波及范围逐年扩大,2019年疫情较重的两个县(区)(平定县、阳泉市郊区)报告病例数均超过10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阳泉市、长治市、临汾市,3个市报告病例数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92.14%(129/140)。阳泉市报告病例数增加较多,由2016年的4例增加至2019年的33例。2010—2019年山西省共8个新增流行县,分布在阳泉(3个)、长治(2个)、临汾(2个)和运城(1个)等4个市;6个复燃流行县分布在长治(1个)、晋中(1个)、阳泉(1个)、临汾(3个)等4个市。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8例和42例,男女性别比为2.33∶1。0~2岁婴幼儿占全部报告病例的39.29%(55/140),发病高峰年龄为1岁组的婴儿。散居儿童和农民为内脏利什曼病的高风险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13%(58/140)和28.37%(40/140)。现居住地为农村的病例最多,占85.00%(119/140)。结论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增长趋势明显,波及范围逐年扩大,不断出现新的流行区,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复燃,疫情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区性。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9—2021年石家庄市报告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集病例所在村全部犬只的血样,同时采集报告病例家人以及以病例住处为中心、半径100 m以内邻居的静脉血样,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检测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于2019—2021年5—9月,在病例所在庭院利用灯诱法捕获白蛉。2019—2021年,石家庄市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8例(2019年1例,2021年7例),井陉县6例,藁城区和鹿泉区各1例。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71岁;≤2岁2例,30~49岁1例,≥50岁5例;幼儿2例,农民5例,干部1例。7例为本地感染病例,1例为外省(山西省)输入病例。共检测犬400只,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11.0%(44/400)。井陉县6个村犬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6.4%~8/20 (χ2=14.76,P <0.05),鹿泉区石井村和藁城区西辛庄村犬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1.2%(2/172)和0 (0/31);井陉县与鹿泉区和藁城区犬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8年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状况。方法收集2018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剔除疑似病例、重复病例以及皮肤利什曼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的78个县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80例,病例主要分布于甘肃(66例)、山西(38例)和陕西(27例)等3个省。其中40个县属于流行区,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34例,其余38个县属于非流行区,共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其中甘肃省舟曲县(22例)、宕昌县(18例)和武都区(10例)为主要流行县,报告病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27.8%(50/180)。陕西省渭南市化州区和临渭区再现本地感染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县。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高峰为4-6月,男女病例比为1∶0.7。农民和儿童是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高风险人群,分别占全部病例数的42.2%(76/180)和34.5%(55/180)。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主要分布于≥15岁年龄组,不同流行类型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分布于0~2岁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分布于≥15岁农民。结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但流行区范围逐渐蔓延。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岸4个皮肤利什曼病老流行地区作利什曼皮内试验。以0.1毫升抗原(含有100万鞭毛体)于前臂作皮内注射,48~72小时后观察并记录反应。结果如下: 164例在1~35年前曾患过皮肤利什曼损害的痊愈者,132例出现阳性(80.5%),6例现症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均呈阳性(100%),1,063例在利什曼病老流行区的无选择的居民中有292例呈阳性(27.5%),邻近流行区的434例队道工人中35例阳性(8.1%),100例来自流行区山区的居民无1例阳性。在过去曾是流行区而现在已无感染的地方,检查老年住院病人,12例阳性(12%);在过去是流行区而现在已几乎没有感染的地方检查224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5—2021年甘肃省陇南市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05—2021年报告的现住址在陇南市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用Arc GIS10.2绘制报告病例分布图,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2021年陇南市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 109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577例、确诊病例53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49/10万,呈低度流行状态;2005年发病率为2.76/10万,至2009年升高至4.53/10万,随后逐渐下降至2021年的0.46/10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χ2=267.561,P <0.01)。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武都区(606例)、文县(323例)、宕昌县(148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97.11%(1 077/1 109)。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县的部分乡(镇)呈现聚集性高发。男性、女性报告病例分别为633和476例,男...  相似文献   

8.
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于内脏利什曼病貌似治愈一段时间后发病。病变表现为低色素或红色的斑疹、丘疹和结节,其中存在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为了探索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并减少复发,于1986年12月至1987年9月,对53例患者采用长疗程葡萄糖酸锑钠进行治疗。根据患者黑热病史和临床表现而诊断。此次发病距上次黑热病治疗1年之内至6年,其中以2~3年(45%)最多。男性30例,女性23例。0~10岁6例(11%),11~20岁24例(45%),21~30岁12例(23%),31~40岁3例(50%),51~60岁3例。与以往报道,患者中未见年幼者和男女之比为4:1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简称报告系统)中收集新疆上报的2009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于2014年10月对当年7月1日以来报告内脏利什曼病例数剧增的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和夏阿瓦提乡的23个村(3岁以下儿童)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有发热,肝、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者(为疑似病例)采集手指血20μl(监护人知情同意)进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并对阳性患儿给予葡萄糖酸锑纳(200 mg/kg×6次,静脉给药)治疗。结果 2009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新疆共报告内脏利什曼病813例,其中伽师县占41.45%(337/813);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共报告病例数为192例,其中伽师县占86.46%(166/192)。2014年在伽师县,自8月出现首个内脏利什曼病例后,报告病例数呈上升的趋势,10、11和12月报告病例数为114例,占当期报告病例数的68.7%(114/166),至2015年4月无病例报告。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伽师县报告的166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中,年龄为出生23 d~8岁,其中1岁以下占95.18%(158/166);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报告的113例中,年龄为出生23 d~3岁,其中1岁以下占96.46%(109/113),符合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特点。现场调查和夏阿瓦提乡和卧里托格拉克乡23个村3岁以下儿童833人,其中14例疑似病例经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阳性者11例,均经葡萄糖酸锑纳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出院。结论 2014年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疫情中95%为1岁以下儿童,确定为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暴发。  相似文献   

10.
巴西里约热内卢城周围,有美洲皮肤利什曼病和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两种利什曼病的病原体曾经鉴定为巴西利什曼巴西亚种和杜氏利什曼。作者在流行区内用加有PRMI的NNN培养基培养七天的巴西利什曼前鞭毛体制备的抗原作间接荧光试验(IFT),共检测了1,342头犬的抗利什曼抗体。试验用的抗犬免疫球蛋白(Ig)荧光结合物由圣保罗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提供。从犬耳用滤纸采集血液数滴,干后将每份滤纸血样置于0.7ml PBS(60°~80℃)内浸泡16小时,浸脱液相当于血清的1:40稀释度,而后再稀释一倍(1:80)。IFT为半定量法,试验以滴度1:40或1:40以上的为阳性。试验结果:在内脏利什曼病区内从脾脏内检出利什曼原虫的6头犬均阳性;从皮肤损害内检出病原体的14  相似文献   

11.
在苏丹中部的一个内脏利什曼病区内对免疫荧光抗体(IFA)、免疫扩散(ID)及对流兔疫电泳(CIE)三种试验诊断黑热病的价值??进行了比较。试验对象有50例病原确诊的黑热病患者,150名流行区内无黑热病病史的正常人和300名供血者。受试血清样本以1/万的硫柳汞防腐,并置于-20℃内保存。IFA试验的血清作倍比稀释;ID与CIE试验的血清则不予稀释,试验用超声处理的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北部的维亚艾米利亚地区从1971~72年共发现了60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其中58例发生于山丘地区。在60例中,成人42例,3岁以内的儿童9例,3~6岁的8例,12岁的1例;男性45例,女性15例。成人患者以男性为多(36例),儿童患者男、女几乎相等。患者分散在小村庄中,57例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64例内脏利什曼病人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64例病人的平均年龄15.4岁,其中男性43例,病人平均16.2岁,21例女性病人平均14岁。60例病人脾穿刺液直接涂片阳性,1例于治前骨髓检查阳性,3例以前治疗过的病人,经脾穿刺再次查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新疆民丰县安迪尔牧场首例临床确诊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所在地该病的流行与分布情况. 方法 2007年11月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民丰县安迪尔牧场开西木库勒村3组所有居民进行逐户入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近20年来的健康状况、既往有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包括已过世者),对15岁以下儿章进行杏体(触诊肝、脾),对部分居民进行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榆测. 结果调查居民共计407人,未发现现症病例.既往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12例,其中自愈者9例,3例已过世.利什曼素皮内试验榆测354人,阳性率为51.13%(181/354);有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的阳性率为66.67%(4/6);无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的阳性率为50.86%(177/348).接受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测的有6人,阳性率为16.67%(1/6),阳性者为2例疑似内脏利什曼病病史者之一. 结论根据所获得的流行病学资料,可确定当地为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口服抗疟药甲氟喹和青蒿琥酯对美洲皮肤利什曼病治疗的可能性,本文报告了临床治疗的初步观察结果。 17例来自厄瓜多尔流行区的美洲皮肤利什曼病病人中,男性14例,女性3例,每个病例有1—4处直径为3×3mm-30×30mm的皮肤损害,均在涂片查见无鞭毛体。所有病人均未住院治疗。其中年龄为3—81岁的16例,以总剂量1500mg的甲氟喹予以口服治疗4.2mg/kg×d,连续6日)。另一病人为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今后内脏利什曼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2008-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 -2011年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累计报告病例1707例,各年依次为513、526、378和290例,报告死亡病例1例.病例数居前的是新疆(48.9%,835/1707)、甘肃(35.0%,598/1707)、四川(13.4%,228/1707)三省(区),累计病例数占全国的97.3%.1岁以内年龄组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59∶1.有病例报告的县数由2008年的62个,增加到2011年的84个.结论 2010年后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数减少,呈散发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2005-2014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甘肃省2005-2014年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报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4年甘肃省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 260例,自2005年(90例,占7.14%)起呈逐年增多趋势,至2011年达到高峰(168例,占13.33%),随后逐年下降,2014年为85例(占6.75%)。病例主要集中于陇南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其中陇南武都区发病人数最多,累计506例,占40.16%(506/1 260);其次为文县,累计发病人数302例,占23.97%(302/1 260);甘南地区的舟曲县累计发病人数居第3位,为202例,占16.03%(202/1 260)。男女患者比例为1.46∶1。各年龄组中0~5岁年龄组人群病例数最多,占发病总人数的52.78%(665/1 260),随年龄的增高,病例数逐渐减少。全年均有发病,3~6月份为高发月份,累计病例数分别占10.48%(132/1 260)、13.33%(168/1 260)、12.86%(162/1 260)和11.67%(147/1 260)。结论 2005-2014年甘肃省陇南地区和甘南州部分地区为内脏利什曼病高发区,患者主要为5岁以下婴幼儿,3~6月份为高发月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现场评价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特异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3年采集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四川省、甘肃省)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新疆喀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就诊的病人血样和骨髓样本,用镜检法、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进行平行测试,以镜检法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试条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无差异。结果 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检测镜检确诊的97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敏感性分别为98.87%(96/97),97.94%(95/97),二者无统计学差异(χ2=0.34,P>0.05)。两种试条检测非内脏利什曼病病例145例, 均有2例假阳性反应,特异性为98.62(143/145)。对来自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分别统计阳性率,结果显示内脏利什曼病试条和rK39试条法检测动物源型和人源型流行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血样之间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2 /0.01,P>0.05)。两种试条法检测动物源型和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非内脏利什曼病患者血样之间特异性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05)。结论 快速检测内脏利什曼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适用于检测动物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患者血样中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疆喀什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并比较PCR和ELISA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效能。方法选取2009年9月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流行严重的1县3乡4个调查点,采集黑热病患者及其家属和邻居的血液样品(每份血样分抗凝血和非抗凝血),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以RV1、RV2和KI3A、KI3B为引物,用PCR检测血样中利什曼原虫特异DNA片段。结果 PCR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DNA片段的阳性率为82.67%(62/75),ELISA检测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为69.33%(52/75)。结论现阶段新疆喀什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率仍然颇高,尤其表现在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患者家属和邻居;PCR是检测无症状利什曼原虫感染较敏感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 (ITS-1)序列的多态性。方法实验室培养10个分离自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包括四川/甘肃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SC6和Cy分离株,新疆喀什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801和KS-2分离株,新疆伽师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JIASHI-1、 JIASHI-5、 XJ771分离株以及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KXG-Xu、KXG-Liu和KXG-927分离株。收集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提取DNA, PCR扩增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ITS-1并送测序,用GENEDOC软件对ITS-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从GenBank下载利什曼原虫其他分离株的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亲缘关系。结果我国10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均扩增出单一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801和KS-2分离株的ITS-1片段为316 bp,与MHOM/IN/80/DD8参照株比较其碱基突变率为0; JIASHI-1、 JIASHI-5和XJ771分离株为313 bp,碱基突变率为1.6%; KXG-Xu、 KXG-Liu和KXG-927分离株为312 bp,碱基突变率为1.6%; Cy和SC6分离株为318 bp,碱基突变率为0.6%。系统进化树显示,这10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ITS-1序列聚集成2个群和3个亚群,其中JIASHI-1、 JIASHI-5和XJ771分离株聚集为A亚群, KXG-Xu、 KXG-Liu和KXG-927分离株聚集为B亚群, A和B亚群聚集于群Ⅰ,为婴儿利什曼原虫; Cy、SC6、 801和KS2分离株聚集为C亚群,属群Ⅱ,为杜氏利什曼原虫。结论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ITS-1序列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