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激酶溶解鼠颈总动脉血栓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方法:分离SD鼠颈总动脉,用50%FeCl3制作颈总动脉血栓模型,分别于动脉血栓形成后0.5、1.0、2.0、3.0、6.0、8.0小时静脉注射尿激酶30,000U/kg,观察不同用药时间SD鼠颈总动脉一的溶解过程,记录血栓开始溶解时间及血栓完全溶解时间,结果:动脉血栓形成后0.5、1.0、2.0、3.0、6.0小时静脉注射尿激酶,血栓开始溶解时间分别是50分钟、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经股动脉插管至颈动脉后经导管灌注溶栓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随机分为三组:A组灌注尿激酶,B组灌注精制蝮蛇抗栓酶(Svate-Ⅲ),C组静脉滴注Svate-Ⅲ结果A组与B组的总有效率均〉8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中发病24小时内和25~48小时受治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46.7%,此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证实颈动脉内灌注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优于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经股动脉插管至颈动脉后经导管灌注溶栓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随机分为三组:A组灌注尿激酶,B组灌注精制蝮蛇抗栓酶(Svate-Ⅲ),C组静脉滴注Svate-Ⅲ。结果A组与B组的总有效率均>80%,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中发病24小时内和25~48小时受治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46.7%,此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证实颈动脉内灌注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优于静脉滴注法,并认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应尽早采取介入法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机械心瓣膜患者双门深TCD微栓子信号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脑动脉微栓子信号(MES)的基本特征。方法采用双门深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了23例机械心瓣膜患者的脑动脉MES。结果MES阳性发现率为82.6%(19/23),MES出现频率为0~224(中位数39)个/小时,MES相对强度为11~39(中位数24.5)dB。80.5%的MES在二个取样深度依次显示,时间延迟为0.7~35.8(中位数6.3)ms,19.5%的MES仅见于近端通道,而在远端通道未能显示。结论双门深TCD是研究MES基本特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脑动静脉畸形的流量和供血动脉压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管造影的数据资料,对63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分流量进行计算,并通过微导管测量了15条供血动脉内的压力。结果显示AVM的动静脉分流量在出血组为272±245ml/min,非出血组为876±433ml/min(P<0.01)。不同供血动脉的压力差别很大0.6~10kpa(5~75mmHg),出血组为6.2±1.9kPa,癫痫组为2.5±1.2kpa(P<0.01)。认为脑AVM出血的血液动力学因素为相对的高阻力低流量,流量和压力分析尚可有助于预警“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甘露醇治疗缺血性脑水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重新评价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线栓法制成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性脑水肿模型,分别静注20%甘露醇1g/kg×6次、1g/kg×3次、0.5g/kg×3次,10分钟内输完,间隔2h一次。设6次、3次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后2h分别测定大脑两半球的脑组织水含量(BWC)。结果(1)3次(1g/kg)组脑水肿区BWC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而6次(1g/kg)组则无差别,6次组BWC明显高于3次组。(2)3次(1g/kg)及3次(0.5g/kg)组脑水肿区BWC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但两组间BWC无差别。结论半量及全量甘露醇治疗具有相同的脱水效果,但其效果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而减弱甚至可加重脑水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血栓栓塞模型及探讨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用自体血体外制备栓子,经颈外动脉推入,栓塞大脑中动脉,半小时或4小时后分别予以尿激酶或生理盐水治疗。6小时后检查血栓的位置,测定梗死灶大小,及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生理盐水治疗组6小时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均见栓子存在,尿激酶治疗组栓子完全溶解;生理盐水治疗组和4小时溶栓治疗组梗死灶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半小时溶栓治疗组梗死灶明显较前两组小(P<0.05),细胞坏死程度减轻。结论 本模型可复制性强,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高,梗死灶大小恒定,是进行溶栓研究的理想模型。超早期溶栓梗死灶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的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资料与方法 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0.7岁。脑血管造影发现与症状相关的动脉闭塞后插入微导管,其尖端贴近血栓,注入尿激酶25万U(稀释到1万U/ml,1ml/min)。造影未通则用微导丝向远端推进,机械性粉碎血栓,沿微导丝跟进微导管,经微导管手推造影证实穿过血栓后,注入尿激酶10万U,再将微导管退回血栓内,注入尿激酶5万U,后将微导管撤回到血栓近端,行血管造影。上述过程可重复,直到闭塞动脉再通或尿激酶用量达150万U,停止溶栓。溶栓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MRS 0~3级为好结果,4-6级为差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UK)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动脉导管溶栓组(导管组)和静脉溶栓组(静脉组)各30例,分别动脉导管注射和静脉注射小剂量UK10~20万U,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CT检查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导管组临床有效率93.33%,影像学有效率80%,静脉组临床有效率7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UK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在72小时内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10例MRA和DSA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例做MRA的患者与其中同时做DSA(9例)及手术(1例)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5例MRA结果与DSA一致,包括2例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2例血管畸形。另5例中,1例MRA检查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但DSA仅显示该段动脉狭窄,2例MRA显示两侧颈内动脉虹吸部闭塞,DSA除有上述发现外,还检出脑底部异常血管网,1例MRA显示左侧颈内血流来自前、后交通动脉,DSA检查结果为左侧主动脉弓颈总动脉起始部的闭塞,1例MRA显示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瘤腔大小为1.0cm×0.9cm,手术中证实为2.0cm×1.0cm,部分瘤腔内有血栓样物质充填。本组资料说明MRA能较清晰地显示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Wilis动脉环和大动脉的闭塞和狭窄病变,不足之处为(1)MRA可因血管闭塞或动脉瘤腔内有血栓样物质不能准确反映瘤腔大小。(2)目前MRA仅能检出大动脉及其一、二级分枝。(3)MRA显示动脉狭窄可有病变“夸大现象”。  相似文献   

11.
织经超早期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强化超早期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术前、术后应用脑保护液1号,采用Seldinger或改良法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导管转置于为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注入UK和脑保护液2号,治疗前后分别行DSA脑血管造影,术后6小时肝素强化巩固溶栓效果。在治疗前、后即刻、24小时、7天、14天分别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结果:总血管再通率100%,治愈率即刻51.6%,24小时,、83.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急性脑梗塞介入性溶栓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老年人分发脑梗塞早期应用介入性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将介入导管置入病变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内,然后在导管内缓慢注入尿激酶或精制腹蛇抗栓酶。治疗前后分别行DSA脑血管造影,并在治疗前、治疗后1小时、2周分别作神经功能谰定。结果 血管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9例,血流量增加6例,无变化5例。治疗后1小时运动改善19例,感觉改善12例,语言改善9例。2  相似文献   

13.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108例,其中昏迷85例,失语73例(交叉性失语16例),右侧偏瘫83例,左侧偏瘫25例。经CT证实107例,尸检证实1例。经CT诊断21例、尸检和活检诊断12例为出血性脑梗塞,有明显栓子来源者27例(82%)。尸检8例,栓子长1.0~1.5cm,其中血栓性栓子6例,动脉粥样硬化栓子2例。  相似文献   

14.
结扎犬脑基底动脉后6h,发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各波的峰潜伏期(PL)及峰间期(IPL)明显延长(P<0.01);脑干神经元形态结构发生缺血性改变(光镜及电镜),脑干组织PLA2活性升高5.8倍(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58.8%(P<0.01)。海风藤300mg·kg-1、氟桂嗪1mp·kg-1、绞股蓝皂甙150mg·kg-1,分别于结扎脑基底动脉前3h经十二指肠造瘘管给药,皆能缩短PL及ⅠPL的延长(P<0.01),明显减轻神经元形态结构的缺血性改变,三者作用相当。与缺血组相比较,三药分别使PLA2活性降低80.2%。74.2%和72.4%(P<0.01),使SOD活性升高2.1、1.95和1.84倍(P<0.01)。上述结果提示三药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与其降低PLA2活性和增强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经血管内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报告36例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和动脉内治疗两组;动脉内治疗采用多次颈动脉内注入尿激酶做溶栓,全身应用华法令抗凝结合抗感染等处理;常规组为静滴蝮蛇抗栓酶和口服新抗凝的方法。结果:动脉组在治疗10天内全部停用甘露醇且颅内压均降至2.94kPa以下;在7天时复查脑血管造影示静脉窦再通。结论:经颈动脉入路注入高浓度纤溶药物,可直接弥散并作用到各静脉窦,而全身有效的抗凝防止了血栓再形成。  相似文献   

16.
脑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改进刘玉国,刘宗惠,李士月我们近几年应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尿激酶溶解法治疗1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37~72岁,平均61.5岁。发病至手术时间,6小时以内者6例,7~24...  相似文献   

17.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2~1994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治疗57例椎-基底动脉瘤,占同期动脉瘤11.2%,37例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后2例死亡,手术死亡率5.4%,术后并发症14.3%。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24例,42.1%,大脑后动脉24例,42.1%,椎动脉6例,10.5%,小脑后下动脉3例,5.3%。椎-基底动脉瘤的特点是体积大,动脉瘤内多含血栓,脑干和颅神经损害多见,文中作者介绍了手术经验,即术中降低血压,充分使脑回缩。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材料和方法W’istal雄性大鼠36只,体重270-3209.随机分为缺血1小时再灌注72/J’时(A.组).缺血2小时再灌注72小时(入组).缺血3小时再灌注72小时(A。组),缺血4小时再灌注72小时(\组),单纯持续缺血4小时(B组X所有大鼠均按Koizunu方法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将单股尼龙线的头端0scm热膨胀并打磨后,经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进人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位.造成栓塞,于栓塞不同时间拔出尼龙线,形成缺血后再灌注。术后大鼠置单箱饲养观察。72小时后断头取脑,以视交叉为中…  相似文献   

19.
应用锥颅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9例。本组血肿量28至127ml。平均59ml。发病至抽吸时间6小时至5天,平均2天。抽吸清除血肿量约60%-80%。根据残留的血肿量决定从植入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以溶解血凝块引流清除。结果本组有12例在抽吸后12小时有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6.8天。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各分减少144分,12例死亡。42例存活病例随访半年,显著进步73%。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11-17岁,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者8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脑血管畸形破入脑室2例,烟雾病1例。入院时GCS评分:3分3例,5分5例,6~8分5例。发病后至穿刺时间1-3h 4例,3-48h 6例,3天2例,12天1例。治疗效果:好转9例,死亡4例。2治疗方法入院后常规使用降颅压药物。在局麻下行双侧脑室穿刺,先穿刺出血量多的一侧。双侧穿刺成功后放出血性脑脊液,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在血块多的一侧注入尿激酶 2万 u+生理盐水3ml或重组链激酶50万u+生理盐水3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