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人体十四正经高冷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智强  王一中 《针刺研究》1989,14(3):389-394
<正> 对人体经穴和经线进行客观的直接观测,国内外学者早就进行了探索。但如何创立新的有效的客观测量手段,用以验证、研究经络学说,探索经络实质,仍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曾以人体体表主动发射的超微弱冷光信息为指标,客观化、定量化地研究人体显性循经感觉传导规律,针刺对人体的调整作用、以及腧穴、特定穴、交会穴、子母穴的冷光特性,并对人体四肢部位经穴经线冷光特性作了观测。近年来,由于对测量装置作了较大的改进,得以对人体躯干部位的经穴经线冷光进行了观测,并且对人体四肢部位部分经穴  相似文献   

2.
十几年来,我们采用自行研制的人体超微弱冷光测量技术,编制了各种相应的计算机分析方法,并在经络学说、针灸作用、针刺机理、经络辩证、中药归经中进行了较广泛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获得结果。本工作又另着重对各种中医“证”动物模型的体表冷光规律,刺激耳穴、体穴发生的得气现象,循经感觉传导与经穴冷光相关规律,多种腧穴冷光特性开展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人体在生命活动中都产生着能量来维持其机能,有些能量的变化,如电能、热能的变化,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就象心电、脑电、肌电的测试,热象技术的应用,以及皮肤电参量在经络研究上的应用等等.但是,人体体表经穴可见光的发生和变化,并未被人们所认识. 为了探索新的经络物理参量,寻找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变化特性的客观指标,我们对人体体表经穴的超微弱发光进行了研究,这种光已被实验观测到~((1)).这种极其微弱的发光信息,反映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及某些病理状态的变化,现已找到了与一些疾病相关的经穴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索得气与经穴效应关系。方法:对以往国内外原发性痛经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围绕本研究的目的、特点进行设计。针对本研究设计了非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36,分为健康对照组、寒凝对照组及针刺组,其中针刺组根据不同综合干预措施又分为期望得气组(粗针,深刺、施手法)和期望不得气组(细针,浅刺、不施手法)。记录针感,并用红外热像仪观察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关元穴点体表温度40 min。主要观察指标为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和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预期结果:1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健康人。2针刺三阴交穴可以显著升高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3针刺三阴交得气可以显著升高寒凝PD患者经穴体表温度。预期结论:人体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降低可能能够作为诊断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辅助诊断依据之一。经穴体表红外热像温度变化可能能够作为针刺效应及得气效应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虚证动物模型体表冷光信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证是指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表现为多种生理机能的减退。对虚证的研究,不仅是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在临床工作中,能否正确判断机体虚实的性质和程度,也是能否作出正确诊断和施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曾对人体体表的冷光信息进行了观察,看到体质虚弱者发光强度低于体质强牡者,并对某些生理状态的家兔体表发光现象也作了探讨。为了探寻新的能反映机体虚证的客观指标,探讨祖国医学有关虚证的理论及其实质,继以前实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区红外敏感穴位及其反映病症效应的科学性。方法:以位于右季肋区的经穴、非经非穴和左季肋区对称的经穴、非经非穴为测温点,以体表红外相对温度(经穴温度/同侧腋下温度)为指标,以左右温度不对称变化为判断标准,通过HBV感染与健康自愿者、慢乙肝与肝硬化的组内左右同名测温点配对T检验,组间同侧同名测温点ROC曲线分析,探讨肝区内测温点与肝脏疾病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①慢性HBV感染患者所有测温点相对温度均高于健康自愿者,肝区的日月、步廊和对侧期门内呈不对称性病理高温;②肝硬化所有测温点相对温度均低于慢乙肝,肝区期门、期门内呈不对称性病理高温。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区的期门、日月、步廊、期门内体表红外温度变化与肝脏病变及病情相关,具有反应病症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区红外敏感穴位及其反映病症效应的科学性。方法:以位于右季肋区的经穴、非经非穴和左季肋区对称的经穴、非经非穴为测温点,以体表红外相对温度(经穴温度/同侧腋下温度)为指标,以左右温度不对称变化为判断标准,通过HBV感染与健康自愿者、慢乙肝与肝硬化的组内左右同名测温点配对T检验,组间同侧同名测温点ROC曲线分析,探讨肝区内测温点与肝脏疾病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①慢性HBV感染患者所有测温点相对温度均高于健康自愿者,肝区的日月、步廊和对侧期门内呈不对称性病理高温;②肝硬化所有测温点相对温度均低于慢乙肝,肝区期门、期门内呈不对称性病理高温。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区的期门、日月、步廊、期门内体表红外温度变化与肝脏病变及病情相关,具有反应病症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 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右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而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左右翳风穴体表温度分布呈高度不对称,且其失衡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结论: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诊断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人左,右中冲穴与其周围部位超微弱可见光发射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人体体表经脉循行线是否有高于其周围部位的超弱可见光发射。方法采用本课题组研制的适合测量人体体表超弱可见光发射的高灵敏低噪音光子计数器及专门的测量方法,在双层暗室中对人体左右中冲穴及其周围部位(偏尺侧、偏桡侧及指腹)进行测量,观察中冲穴能否显示出高发光特性。结果只有少数人的左中冲及个别人的右中冲有高于其周围部位的超弱可见光发射,大部分人的中冲偏桡侧显示出高发光特性,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份这4个部位发光强弱的差别可以有很大变化,甚至出现反转。结论中冲穴及其周围部位超微可见光发射,但因人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 三阴交是临床治疗中的常用穴之一,《甲乙经》云:“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我们为了客观验证祖国医学有关三阴交与足三阴经交会的理论,为针灸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并探索观察针刺得气的客观指标。现对14例受试者,针刺三阴交得气前后脾、肝、肾及非经部位的冷光信息作了69人次观察比较,结果如下: 方法一、仪器:详见前文,要点如下: 选用高灵敏度的光电倍增管做探测器,接收经穴不断发放的超微弱冷光信息,再经一系列的放大甄别,由记录仪自动描其发光  相似文献   

11.
沈雪勇  刘西娟 《中医杂志》2000,41(6):379-379
十二经脉均左右对称分布,但十二经脉所属的脏腑并不都对称地位于胸腹腔内,这些不对称脏腑所属的经脉如何联系?笔者以为,不同侧的脏腑经脉之间应有联系,其理由及联系途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 两侧经穴对单一脏器均具调治作用。单一脏腑病变可反应于两侧经脉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针灸两侧经穴对其所属脏腑的功能均有影响。单侧取穴时,可以取相应脏腑同侧的经穴,也可以取其对侧的经穴,两侧经穴也可以轮番使用。针灸经穴后疗效的产生,可能是通过整体功能的调节而间接地影响相应脏腑  相似文献   

12.
B超显象下观察针刺对胃蠕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邵雷 《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0):53-54
历代医学文献对针灸治疗肠胃疾病的记载颇多。自五十年代开始 ,各地曾先后借助气囊记录法、胃电图以及包括透视、摄片在内的X线检查等方法分别提供客观观察指标 ,藉以研究了针刺某些单穴或穴组对处于不同状态下的人体或动物胃运动功能的影响。上述资料大多为动物实验结果 ,直接在人体进行的研究工作尚较少。本实验采用了B型超声显象来直接观察人体在针刺后 ,胃蠕动功能的变化 ,是一种较直观和简便的研究方法 ,且对人体无任何伤害。因此 ,具有临床实用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本实验观察仪器为TOSHIBA(SONO -LAY E…  相似文献   

13.
确定经穴位置及其虚实程度,以判断疾病在何经及疾病的性质,是针灸治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利用皮肤对电流的阻抗作用,把一定量的电流通过电表接触人体皮肤时,在体表上可以发现有容易通电和不容易通电的不同小点,就是说:对电流通过阻抗力有强弱不同的点,由于生体与电源间设有电表,可以看出哪一点容易通电(阻抗弱),哪一点不容易通电(阻抗强)和通过了多少电流.经过临床实验观察,可以确定这些容易通电的小点有好多部位较为恒定,出现频率也较  相似文献   

14.
130例健康人体四肢经穴超微弱发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超微弱发光研究是经络、经穴采用生物物理研究手段的一个新方法。实验提示经穴超微弱发光是客观存在的,本法重复性好,经穴发光数值较稳定,四肢经穴发光均值明显高于其他穴位,上肢经穴发光均值高于下肢,成人四肢经穴发光的均值高于儿童,左右两侧同名经穴发光均值基本相似,三阳经与三阴经经穴发光强度也相似。  相似文献   

15.
人体经穴经线高发光等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体表经穴与经线的观测,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近年来对显性感传与隐性感传的大量调查,为经络现象在人体普遍存在的事实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尚以受试者主诉感觉为指标。为了深入观察经络现象和探讨经络实质,探寻各种有效的客观测量指标,以冀对人体经穴和经络线进行客观的直接观测,已引起中外有关科学工作者的兴趣。如何检验已有的方法,创立新的有效的客观测量手段,用以验证、研究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并探索经络实质,是当前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然状态下平和、阴虚体质任脉线上体表温度、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特征(IRRTM),并探讨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观察17名阴虚体质受试者电针前后任脉体表温度、IRRTM并与平和体质进行比较。结果:在自然状态下:阴虚体质任脉上平均体表温度,膻中穴、下脘穴、气海穴体表均高于平和体质,其中膻中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和质3个穴位进行比较,膻中穴体表温度显著高于下脘穴与气海穴(P<0.01);阴虚体质3个穴位进行比较,膻中穴体表温度显著高于气海穴(P<0.05);平和体质组IRRTM显示的连续性更好、范围更长;阴虚体质组IRRTM显示范围较宽,与周边组织分界不如平和体质组清晰。电针中脘穴20min:与本组自然状态同穴位比较,平和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显著升高(P<0.05);阴虚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显著降低(P<0.05)。电针可诱发平和体质任脉IRRTM轨迹变长,而对已能显示任脉IRRTM轨迹的受试者,电针则可使其变得连续、规整;电针可使部分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IRRTM轨迹出现与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走向相同的低温线,分布在膻中穴周围。结论:阴虚体质任脉上体表温度高,在膻中穴上明显;电针中脘穴能升高平和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却降低阴虚体质下脘穴体表温度;表明针刺对不同体质受试者IRRTM能产生不同的影响,IRRTM与人体的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经穴和耳穴温度失衡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经穴、耳穴温度信息变化规律,定量研究针刺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及其机理,探讨耳穴—体穴相关、体表—脏腑相关和经络失衡规律等重要中医理论,我们采用了高精度、高灵敏的测温装置,分别对46名受试者,进行了25632穴(点)次的快速、无损伤观测,并观察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经穴、耳穴温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443例人体经穴皮肤电阻抗振荡波动现象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观察到人体体表皮肤电阻抗是处于一种不间断而有固定频率的波动状态 ,这种皮肤电阻抗的波动现象可称其为人体皮肤电阻抗振荡波动现象 ,在人体井穴与非经穴部位 ,除涌泉穴外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相似文献   

19.
胃肠常见病经穴压痛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中医内脏与体表相关理论,近人用检查体表某些有关部位反应压痛点来了解内脏功能情况,以探索内脏与体表之关系,并借以提出经穴压痛诊断法,国内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然而作为诊断依据——压痛点出现的部位大家观察结果却不尽一致。因此作者在作胃肠钡餐患者身上有关经穴作了压痛诊断检查,利用钡餐诊断结果验证压痛诊断,统计其符合率.设正常人的经穴压痛检查和自身下肢胆经经穴压痛检查作对照.对经穴压痛诊断与症状轻重之关系作了初步观察。并采用以压痛诊断穴位为主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量人体皮肤压痛阈,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敏感点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指压法,检测正常人体及胃溃疡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敏感点。使用Von Frey检测仪,检测正常人体、胃溃疡、胃炎患者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阈值。结果指压法检测在正常组无明显压痛反应,胃溃疡组患者有明显压痛部位。用Von Frey检测仪,正常对照组痛敏感点分散,胃溃疡组及胃炎组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痛敏感点较为集中。结论胃溃疡组及胃炎组患者在体表相关反射区有较为敏感的压痛反应。穴位可能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功能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