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非特异性刺激药物乙酰甲胆碱喷雾于鼻粘膜,测定鼻粘膜过敏的程度,试用于非过敏性鼻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NARES)的诊断。主诉有长年鼻变态反应症状(鼻塞、水性鼻涕、喷嚏)患者101例为对象,男46例,女55例,年龄11~72岁,平均38.4岁。变态反应性诊断,是用14种吸入变应原皮肤作划痕试验,再用6种变应原作吸入抗原,然后测定鼻涕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及血清IgE RIST值,IgE RAST记分;再行鼻粘膜抗原诱发试验及乙酰甲胆碱作鼻诱发试验,按上述检查结果,将慢性鼻炎患者分为3组。  相似文献   

2.
作者选未经治疗的常年性鼻炎患者10名(男、女名5名)。坐位头前倾吸去鼻腔积存分泌物后,将浸有屋尘抗原的圆形滤纸片贴在下鼻甲前端,然后收集鼻分泌物共10分钟。测定鼻分泌物容量及重量后,采用高效能液相色谱法结合放射免疫测定进行白细胞三烯 C_4和D_4的测定。结果:抗原激发前鼻分泌物中 LTC_4为0.41±0.22ng/ml,LTD_4为0.31±0.09ng/ml;激发后 LTC_4为2.43±0.85ng/ml,LTD_4为2.72±0.52n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用 LTC_4和 LTD_4对22名患者进行了鼻粘膜激发试验。另选17名作为对照。将荧光素染色线的一端贴在下鼻甲上,观察其被鼻分泌物浸  相似文献   

3.
位于鼻粘膜,尤其是位于鼻粘膜上皮内、被豚草花粉特异性IgE致敏的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加,是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发作的重要原因。作者研究了8名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病人鼻粘膜和鼻上皮中肥大细胞数量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8例病人中6女2男,平均32岁,均有5年以上典型的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病史,皮肤变应原试验为阳性。于当年六月(上述病人的发病季节)、十月(发病季节过后)和次年一月(正值冬季,无花粉季节)分别从上述病人下鼻甲表面取下4mm~3的鼻粘膜标本,Carnoy氏液固定,酯酶染色。使用测面法测量标本,  相似文献   

4.
许多疾病(包括鼻粘膜疾病)的发生,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起着重大作用。为了了解鼻粘膜慢性病变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状况,作者等对120名患者的植物神经系统、呼吸和嗅觉功能及鼻粘膜上皮的纤毛活动功能进行了研究,另以20名健康人作对照,将所获检查结果加以对比。本组患者中有血管运动性、肥厚性、单纯性和萎缩性鼻炎各30例,男、女各半,年龄由20~59岁,病程由不足1年到10年以上。30例血管运动性鼻炎中,23例系常年型过敏性鼻炎,7例为神经-植物型;30例肥厚性鼻炎者中,纤维型14例,  相似文献   

5.
补肾温肺胶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笔者从1998年4月至2000年5月采用补肾温肺胶囊治疗过敏性鼻炎50例,取得良好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病人。10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补肾温肺胶囊口服,对照组予以息斯敏口服。治疗组50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19~54岁,平均38.25±1.71岁;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1年,平均4.32±2.59年。对照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1~58岁,平均36.34±1.42岁;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1年,平均3.94±1.25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星状神经节封闭(SGB)测定鼻粘膜组织氧分压。正常组选择20~40岁健康成人(男7、女3),经查无鼻疾病。过敏性鼻炎组选择正在发病的病人,鼻涕中嗜酸细胞检查和用放射变应原习服试验进行抗原测定阳性者10名(男6、女4)。对正常组鼻腔通气度、过敏性鼻炎组下鼻甲前端温度也一并进行测定。结果两组行SGB后,该侧的氧分压上升,正常组的鼻腔通气度下降,过敏性鼻炎组下鼻甲前端温度和氧分压都发生变  相似文献   

7.
抗原不管是经鼻、气管、或皮肤进入过敏性病人体内均可发生速发型反应。但某些病人尽管无抗原的二次攻击,也会在速发型反应的数小时内又发生第二次反应。即缓发型反应。许多作者已观察到在皮肤、肺和鼻粘膜发生的这种反应。因速发型反应尚不能完全解释过敏性鼻炎、哮喘的临床表现,故对缓发型反应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作者为研究缓发型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以花粉抗原对12名过敏性鼻炎患者行鼻内激发试验,以症状打分法记录其临床表现,并同时测定鼻灌洗液中的四种生化介质:组胺,TAME-酯酶(甲苯磺酰-L-精氨酸甲酯-酯酶),激肽和前列腺素D_2(PGD_2)。结果有9人在发生速发型反应后3~11小时内又发生缓发型反应,抗原攻击前症状得分为1.2±0.3,发生速发反应时为9.3±1.1,间歇静止期为3.0±1.2,缓发型反应期则为5.7±0.9。在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制的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鼻部疾病154例,有效率为97.4%,治愈率达83.7%。报告如下。 154例患者中,①常年性变应鼻炎35例(男16,女19),年龄12~46岁,病程8个月~6年。均常年阵发性喷嚏(间歇或每次连续2~7个)、鼻痒、流清涕(每天擤鼻4~10次),16例有鼻塞。13例鼻粘膜苍白或水肿,22例充血;6例色甘酸钠治疗期好转,但其中5例未找到致敏原,1例螨皮肤试验阳性,曾脱敏治疗1年无效。②肥厚性鼻炎21例(男12,女9),年龄26~45岁,病程3~8年。③单纯性鼻炎38例(男20,女18),年龄17~44岁,病程3~8年。④鼻息肉54例(男37,女17),年龄22~75岁,病程15个月~8年,其中6例先后在他院行1~3次息肉手术。⑤鼻腔良性肿瘤6例(男5,女1),年龄7~63岁,肿物为绿豆至花生大小。病理诊断2例为毛细血管瘤,4例为纤维瘤。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潜在性鼻变态反应合并小儿哮喘36例鼻分泌物及鼻粘膜中的螨特异性 IgE 抗体量。36例中男27例,女9例;年龄8至15岁,平均11.7±2.2岁。以室内尘土鼻变态反应28例为对照。结果:血清中螨特异性 IgE 抗体量:哮喘组为15.89±4.51PRU/ml(n=34);鼻变态反应组为15.25±5.01(n=26),两组均显高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别。鼻粘膜表层中螨特异性 IgE 抗体:哮喘组为3.51±4.68PRU/ml(n=34);鼻变态反应组为3.22±3.79(n=28),大致相等。未经激发时鼻分泌物中螨特异性 IgE 抗体:哮喘组为5.55±7.49PRU/ml(n=35);鼻变态反应组为9.58±7.87(n=25)。鼻变态反应组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值。经室内尘土激发5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重构下鼻甲治疗萎缩性鼻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萎缩性鼻炎的效果。方法13例萎缩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例):对骨髓问充质千细胞进行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利用组织工程骨技术,重构下鼻甲;对照组(6例):进行保守治疗。疗效观察指标:CT影像学观察;定期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 3例患者随访1年,在术后3、6、12个月时CT观测实验组下鼻甲骨左右径增大值、上下径增大值分别为(又±s,cm):0.11±0.03,0.2±0.02;0.24±0.04,0.37±0.02:0.26±0.03,0.40±0.05;对照组为:0.02±0.01,0.02±0.01;0.02±0.01,0.03±0.02:0.02±0.02,0.04±0.03。比较两组指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症状改善评定实验组:显效率85.7%,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率16.7%,有效率66.7%。结论组织工程技术可作为萎缩性鼻炎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变应性疾病有否粘液纤毛传输功能障碍,应用Anderson简便糖精测定法对其进行了研究。将20%2.5×0.5mm的糖精颗粒15mg附于距鼻前庭约1cm处的右侧鼻中隔粘膜上,测定咽部出现甜味感的经过时间(ST)。非发作期变应性鼻炎71例,男39,女32例,年龄22~72岁;阿斯匹林哮喘(AIA)7例,女5,男2例,年龄38~58岁;稳定期  相似文献   

12.
迟发相气道变态反应 (LPR)发病机理未明。有研究表明 LPR与组胺释放因子 (HRF)作用于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组胺释放有关。为证实人鼻粘膜存在单核细胞趋化和活化因子 (MCAF)与单核细胞吸附蛋白 - 1(MCP- 1) ,并作为 HRF参与迟发相鼻变态反应 ,该作者以 Western blot法探测人鼻粘膜组织培养悬液中MCAF/ MCP- 1的存在 ,测定由该培养液诱使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量 ;并通过免疫组化法判定 MCAF/MCP- 1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中的表达位置。共有 2 1例尘螨变应性鼻炎 (2 7± 2岁 )、7例非变应性鼻炎 (35± 2岁 )和 5例慢性鼻窦…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变应性鼻炎、鼻腔鼻窦疾病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嗅觉功能和嗅自觉症状 (包括嗅觉波动或失真 )之间的关系 ,评估 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嗅觉功能和症状。其中因嗅觉减退至味嗅觉门诊部 ( TASC)就诊、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患者为 60例 ,男 35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51.4± 12 .4岁 ;至变应免疫学门诊部( AC)就诊、不合并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共 30例作为对照组 ,男 10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39.5± 10 .0岁。AC组患者明显较 TASC组年轻 ( P <0 .0 0 1)。根据鼻、鼻窦疾病状况又将 TASC组分为 3个亚组 ,合并慢性鼻窦…  相似文献   

14.
突发性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突发性聋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突发性聋病人 31例 (32耳 ) ,男 16例 ,女 15例 ,年龄 18~ 70岁 ,用荧光偏振免疫发光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用氧消耗速率法、CHO氧化酶法、GPO- POD紫外光吸收试验法分别测定病人血清的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含量。设 2 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男 14人 ,女 9人 ,年龄 38~ 6 0岁 ,同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脂。结果 :突发性聋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 0 .6 6± 11.31μmol/ L)明显高于对照组 (11.30± 2 .6 0 μmol/ L) P <0 .0 5。血清中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水平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增高可能是突发性聋的独立危险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鼻粘膜正常、因内科疾病反复接受单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的5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22~46岁,平均37岁),于仰卧位休息10分钟后,用Marcain10ml(2.5mg/ml)进行该神经节阻滞。阻滞前30分钟用氙衰减试验(即用0.1ml~(133)氙盐水深注粘膜后的衰减曲线进行测算)测出鼻粘膜血流的基础值(mI/分/100g组织)。两侧间隔30分钟分别试验。阻滞后15及45分钟分别对双侧进行复查。另以多普勒激光血流计探头接触鼻粘膜表面,测定踝以下双足冷水浴(10±2°%)前后以及该神经节阻滞前后的血流情况。络果:阻滞前后同侧血流分别为35(21.7~46.9)及38(28.5~45.5),对侧血流分别为29(21.7~41.2)  相似文献   

16.
研究鼻病的病理基础和区分病变与正常的常用方法是 :在引起鼻粘膜炎性反应的试验中评价鼻粘膜充血和微循环改变。以往多采用激光多普勒流量测定法( LDF)测定鼻粘膜微循环改变 ,采用鼻腔体积测定法( RSM)测定鼻粘膜充血状况。由于两者各有不足 ,该文作者以两者结合法 ,应用特制 LDF探头在鼻粘膜同一部位同时测定粘膜充血和微循环改变。研究对象 2 0例 ,分为两组。正常组 :10例 ,17~ 4 8岁 ,为正常人 ,无过敏史及其它鼻病史 ,男 8例 ,女 2例 ;过敏组 :10例 ,2 4~ 50岁 ,为变应性鼻炎病人 ,主要对桦木花粉过敏 ,男 4例 ,女 6例。本研究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干燥性鼻炎与萎缩性鼻炎鼻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变化 ,并研究二者的差异和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用糖精法测定 6 5例干燥性鼻炎患者 (干燥鼻炎组 )、2 5例萎缩性鼻炎患者 (萎缩鼻炎组 )及 2 0例无鼻病患者 (正常对照组 )的鼻黏液纤毛传输速率 (MTR) ,并进行比较 ;观察吉诺通对 2 5例干燥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MTR的影响。结果 :正常对照组MTR[(9.15± 0 .86 )mm/min]明显高于干燥鼻炎组 [(5 .84± 0 .4 8)mm/min]和萎缩鼻炎组 [(3.36± 0 .0 7)mm/min],其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1) ;干燥鼻炎组明显高于萎缩鼻炎组 ,其差异亦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2 5例干燥性鼻炎患者经吉诺通治疗 2周后 ,自觉症状减轻 ,但MTR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干燥性鼻炎是不同于萎缩性鼻炎的一种独特性鼻部疾病 ,对其深入研究 ,探讨有效治疗方法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117例病人(男52,女65)分为三组:Ⅰ组(42例)测鼻腔洗液SIgA,Ⅱ组(16例)测血清IgG、IgA、IgM;Ⅲ组(59例)测SIgA加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SIgA最高值为25mg%,最低3.4mg%,平均5.2±2.8mg%。22例正常人SIgA平均值为5.0mg%。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75例血清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9.
得宝松下鼻甲注射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得宝松对临床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80例,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男56,女24,年龄15~65岁。病程6.5~10年。所有病人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及大量清水样涕,伴有不同程度嗅觉改变。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状,粘膜表面不光滑,严重者下鼻甲呈息肉样改变。治疗方法:1%地卡因棉片表麻4~5分钟,将得宝松注射液(二丙酸倍他米松及倍他米松磷  相似文献   

20.
利多卡因与金纳多治疗突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以来我科诊治突聋 66例 (70耳 ) ,分别以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组 )和金纳多 (德国威玛舒博士药厂生产 ) (金纳多组 )进行治疗 ,现将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利多卡因组 36例 (38耳 ) ,男 2 3例 ,女 1 3例 ;年龄 1 6~ 67岁 ,平均 (37.4± 1 6.1 )岁。病程 (发病至就诊时间 ) 1~ 2 6d,平均 (6.1± 6.1 ) d。金纳多组30例 (32耳 ) ,男 1 7例 ,女 1 3例 ;年龄 1 4~ 51岁 ,平均 (39.4± 1 5.3)岁。病程 2~ 1 8d,平均 (6.0±5.0 ) d。治疗前纯音听阈 (0 .2 5~ 4k Hz)均值 :利多卡因组 <60 d B1 3耳 ,60~ 90 d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