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方法: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恐惧、忧愁、绝望、松弛等心理.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恐惧、麻痹和依赖心理,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的心理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尽快的解除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心理稳定,情绪放松,以建立良好的护患系,对患者的心身康复至重要;心理护理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作用.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丽娟 《吉林医学》2007,28(16):1784-178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方法:对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抑郁、松弛等心理。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恐惧、麻痹和依赖心理,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的心理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尽快的解除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心理稳定,情绪放松,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病人的心身康复至关重要;心理护理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具有转折性的作用。结论: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及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玲  马吉香 《吉林医学》2011,(11):2243-2244
目的:通过观察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探讨如何进行相应护理。方法:采用自拟调查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应激反应统计。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依赖性增强等心理应激反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患者具体的心理问题,及早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分析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有计划地进行心理护理.评估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和实施护理两周后的焦虑程度,并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及死亡率.结蚤: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焦虑程度比治疗前明显减轻,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频发室早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曹磊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7):117-118
目的:本文主要探索人性化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影响以及分析相对的对策。方法:本文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2月这一时期以来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数目相等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一般的护理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并且评价人性化护理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只有3例发生并发症,95%的患者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得到改善。对照组患者10例发生并发症且98%的患者都有不良心理问题。结论:通过研究显示采取人性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恐惧以及抑郁的不良心理,且能显著减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方法: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就性别、年龄、职业、家庭地位、文化程度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作分析。结果:心肌梗死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抑郁、偏执、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其中文化程度、性别、职位(社会地位)等都存在差异性,文化程度较高患者、男性患者等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在心理护理方面,应重视对紧张恐惧、焦虑、抑郁、偏执和敏感敌对的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燕 《吉林医学》2012,33(9):197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理问题,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分析280例老年AMI患者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表现出的焦虑恐惧、抑郁、悲观失望、否认心理等问题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患者的情绪逐步稳定,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和平均的住院时间均明显下降。结论:对老年AMI患者进行心理问题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常常存在焦虑和恐惧、悲观与抑郁等心理.  相似文献   

9.
康小玲 《吉林医学》2014,(36):8181-8182
目的:观察强化护理干预对缓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恐惧、焦虑等情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病例在采取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强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恐惧焦虑等情绪的缓解状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因焦虑、恐惧,心情差,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差,而观察组通过强化护理干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强化护理干预,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提高可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者实行心理护理疗效观察。方法 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时间先后入院随机排列。结论 实行心理护理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情绪、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经抢救病情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00例,根据职业选择出农村患者146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并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14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SCL-90各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干预后,干预后与干预前患者各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与国内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躯体化、强迫症、偏执、精神病性、抑郁、焦虑、恐怖因素均存在,抑郁和焦虑尤为明显,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20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在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使其在治疗过程中消除了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理影响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88例,通过心理、起居、饮食、二便、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有计划的护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恐惧、紧张、抑郁心理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变(P<0.01)。结论:通过护理干预使心肌梗死患者对疾病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心理组(54)和对照组(54).心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主动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前后自我评定比较.结果 心理组的恐惧,焦虑因子评分明显低与对照组(P<0.05,P<0.01);心理组护理干预后恐惧、焦虑、抑郁和人际关系因子平分明显低与干预前平分(P<0.05,P<0.01).提示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中,主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地缓解病人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减轻严重躯体疾病带来的心理应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为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问题,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压力,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结论 心理护理对透析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护士应重视心理与健康关系理论的学习,更好地为患者实施临床心理护理服务,对于疾病的治疗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5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2)男性和女性患者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方面的表现有差异.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女性患者尤为突出,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刘蓉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345-346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术期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方法对8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术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表现为焦虑恐惧,急躁易怒,悲观抑郁。敏感性强、主观异常感觉增多,期待心理强烈。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消除了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安全顺利接受手术,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结论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术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通过询问并记录9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的心理状态,经归纳总结后,探讨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结果 90例急性牙髓炎患者存在6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求治急切:35例患者表现突出;陌生、恐惧:38例男性患者较52例女性患者表现突出;紧张、焦虑:文化程度较高的20例患者表现突出;失望、烦躁:10例文盲患者表现突出;自卑、胆怯:来自农村的15例患者表现较为突出;寻求名医:对急性牙髓炎的了解和认识较少的12例患者表现突出。针对每种心理问题提出不同的心理护理对策。结论心理护理贯穿于急性牙髓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可帮助患者排除已存在的及潜在的心理问题和反应,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卫红 《大家健康》2016,(5):246-24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给予急救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改善,观察组护理后评分与护理前评分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平均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标准分、抑郁标准分,评价两种护理方法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 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均较护理前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成都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焦虑与抑郁的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被考虑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