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自 1999年 4月~ 2 0 0 3年 4月 ,我院采用微创伤右腋下小直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 5 7例 ,效果良好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7例中 ,男 2 5例 ,女 32例 ,年龄1 5~ 17岁 ,平均 4 2岁。继发性房间隔缺损 (ASD) 2 8例 ,膜部室间隔缺损 (VSD) 9例。膜周部VSD 17例 ,隔瓣下VSD 2例 ,干下型VSD 1例 ,其中 2例ASD合并左上腔静脉 ,1例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 2 手术方法 :采用单腔气管内插管 ,静脉及吸入复合麻醉 ,取左侧卧位 ,右侧抬高 6 0°~ 80° ,右臂悬于头顶并固定于头架 ,右腋前线与第二、四肋交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我院应用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行心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1 8例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8例 ,男 8例 ,女 1 0例。年龄 7~1 6岁。ASD6例 ,VSD1 0例 ,F32例。心胸比 0 .5 0~0 .5 9,心功能 ~ 级。全部病人术前均经过彩色 B超、心电图、心脏 X线检查诊断。1 .2 手术方法 病人仰卧位 ,取下 2 /3胸部正中切口 ,长约 1 0~ 1 2 cm,自剑突向上纵劈胸骨达胸骨角 ,必要时横断右半胸骨 ,切开心包 ,显露心脏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此切口可能显露主动脉稍差 ,插管操作时应加注意。全组病例均在常温…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及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198例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胸骨下段小切口组(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正中切口组),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VSD)与房间隔缺损(AS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胸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无死亡病例。ASD 修补术中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 引流量及切口长度均小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 修补术中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后24 h 引流量、切口长度均小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正中切口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2个月~3年,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小切口组无胸骨畸形,正中切口组6例出现鸡胸。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安全可行,较传统切口更美观、微创。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我院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20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和10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全麻下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2.5~3.0 cm切口和胸骨下段5.0 cm小切口入胸,根据食管超声心动图(TEE)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类型,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关闭ASD和VSD,实时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以及是否累及房室瓣、冠状静脉窦及主动脉瓣等.结果:6例患者手术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复查心脏彩超未见残余分流.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压力明显下降,4例中度肺动脉高压压力恢复正常.患者术后恢复快,3 d可以出院.结论: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袁炜  王海晨  刘淼淼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88-1689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多数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将由介入治疗取代手术。然而,随着介入治疗越来越小龄化,以及未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技术欠佳,介入治疗失败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也时有发生。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共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未成功的患者15例,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5~38岁,平均13.3岁;术前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5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9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无其它合并心脏畸形。术前均行心电图、X线片、心脏超声确诊。无手术禁忌证。2手术方法本组5例患者因封堵器脱落或心包填塞而行急诊手术,其余10例行择期手术。除1例PDA在全麻下由左侧切口行PDA结扎术,余14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正中切口行畸形矫治。在急诊手术的1例ASD心包填塞患者,术中发现左心房顶一0.7cm破口,用prolene线缝合破口,并用自体心包连续缝合修补房间隔缺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其余4例急诊手术患者均为ASD,介入术中封堵器脱落移位,手术过程中见3例封堵器脱落于右心房,1例脱落于左心房。余10例择期手术与一般先...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68例VSD患者中有4例合并有ASD,4例患者年龄为3-24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示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2-10.5mm,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直径4.6-7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3例先行VSD封堵,最后行ASD封堵,1例仅行VSD封堵。结果: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VSD成功,VSD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4,8,10,16mm。3例患者经导管一次封堵ASD成功,ASD封堵器直径分别为8,10,10mm,封堵成功率100%,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无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VSD合并ASD是一种安全、可行和疗效良好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室穿刺封堵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经验.方法采用全麻下胸骨下段小切口经右心室穿刺封堵婴儿VSD 45例.男性27 例,女性18 例,年龄(7±4.6)月(3~12月),体质量(9±3.5)kg(4.5~12 kg);VSD均为膜部或膜周部,缺损直径4~8 mm.结果成功植入VSD封堵器...  相似文献   

8.
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自胸骨角下方2~3cm至剑突,长6~10cm.正中锯开胸骨至第2肋间,横断右半侧胸骨.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43例, 年龄4~26岁,平均12.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33例,房间隔缺损6例,法洛四联症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1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纵隔引流少,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适于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矫治,具有创伤小,美观的优点,可以完成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修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先天性ASD、VSD患者(试验组,A组)均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联合心脏不停跳技术。手术在浅低温体外循环(CPB)下施行,皮肤切口沿右侧腋下、经第4肋间入胸,距右膈神经前2.0cm纵向切开心包,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常规建立CPB,心脏不停跳下修补ASD、VSD。57例先天性ASD、VSD患者(对照组,B组)均行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下修补ASD、VSD。观察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胸瓶引流量、死亡、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胸瓶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病死率及残余分流、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修补先天性ASD、VSD具有安全、可靠、微创、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适用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并回顾分析其疗效。结果25例膜部和/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96%,2例嵴内型VSD中1例封堵成功,27例手术中2例并发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和/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嵴内型VSD介入封堵治疗需进一步提高封堵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超  谭益  唐胜军  张俭荣  唐烽 《重庆医学》2008,37(4):372-372,375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0年8月~2007年8月收治6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5例,房间隔缺损(ASD)1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VSD合并ASD 7例,VSD合并ASD和PDA 5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2例。60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其中55例行常规心脏畸形矫治手术,VSD采用间断缝合涤纶补片修补,5例室间隔水平双向分流平衡的患者进行了单向活瓣VSD修补术。结果行手术治疗的60例中共死亡1例。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5~135h〔(52±6)h〕,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7~176h〔(81±36)h〕。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1例气胸,2例肺部感染,处理后好转。随访56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气促症状明显减轻,超声心动图提示1例心脏补片处有少量分流,其余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适时的手术时机,正确的手术方法,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及围手术期处理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介绍右腋下和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心内直观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5例,其中膜周部室缺4例、房间隔缺损6例采用右腋下切口,三尖瓣关闭不全、部分心内膜垫缺损、房间隔缺损各1例和室间隔缺损2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内直视矫治术。结果 除右腋下切口发生一过性右下肺不张3例外,无其它并发症和死亡。结论 微创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安全的,创伤小,美观。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1996年4月~1998年4月经右胸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主动脉及灌注停跳液,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5例。较同期胸骨正中切口建立体外循环应用托马液冷灌,心搏停止后心内直视手术比较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例,女3例,男2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32岁。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2例。直接缝合3例,补片2例。手术在全麻浅体温或常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均采用全晶体液预充,中度血液稀释,术中中流量灌注。2 手术方法与结果全麻气管插管后,患者取右侧垫高30°仰卧位,经右侧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长约15cm。常规开胸后…  相似文献   

14.
本文自1988~1989年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共诊断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194例,其中55例施手术(ASD26例,VSD29例)术前CDFI诊断与手术结果完全符合,现以二维、CDFI术前测量缺损大小,与手术中测量的结果做对照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本组病例男31、女24,年龄4~34岁,平均14.1岁。使用美国[HP]77020AC超声诊断系统。探头频率为2.5、3.5及5.OMHz。患者取平卧或左侧卧位,行多切面检查,ASD以胸骨旁4腔及心尖4腔,VSD异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切面。以二维测量房、室大小,观察房,室间隔中断情况,见到回声中断后,再以脉冲、CDFI取样、标测,观其分流的彩色流柱基底最宽度停帧测量,退彩色量二维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使用特殊的二维超声切面显示先天性心脏缺损的形态学特征及与周边结构的空间关系.方法 二维超声心动图常规切面诊断43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和15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再使用特殊的超声心动图切面显示ASD和VSD的平面形态学特征,在胸骨旁或心尖位置,使用房间隔切面、流入道和流出道室间隔,分别显示继发孔型ASD、膜周部和流出道或双动脉干下型VSD的平面形态学特征.结果 经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的43例继发型ASD及15例VSD患者,应用特殊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切面,有35例继发型ASD及10例VSD患者能显示这些先天性缺损的平面图像,通过平面显像,能成功评价缺损的大小、形状、边缘情况及与周边结构的空间关系,也能显示2个或多个缺损之间的关系.结论 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不仅能显示ASD和VSD缺损的形态学特征,也能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55例PVSD患者,年龄6个月~43岁.PVSD直径2.0~6.0mm,均经胸骨中下1/3段2.0~4.0cm正中小切口行微创VSD封堵术.51例采用食管超声,4例采用经胸壁超声.术后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 55例患者均微创封堵成功.其中应用等边对称封堵器41枚,偏心封堵器14枚.随访1~3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绪论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PVSD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63例VSD患者,其中53例为膜部型(17例合并膜部瘤),7例为嵴下型,3例为嵴内型。膜部型VSD使用对称型封堵器,其余类型的VSD使用偏心型封堵器,膜部瘤形成合并多孔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或大边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6~16(9.6±2.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2—6(3.9±1.7)mm。63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VSD封堵器直径6—16(10.5±2.6)mm。1例术中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6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短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小切口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39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3例,女26例,年龄6月~6岁,体质量5.8~23 kg,X线心胸比值0.40~0.68。其中膜周部VSD 37例,肌部VSD 2例。经胸骨下端3~5肋小切口,暴露右心室表面,在TEE引导和实时监测下,穿刺右心室游离壁,建立轨道,通过短输送装置直接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结果:37例患者封堵成功,2例改为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置入封堵器直径4~10 mm,术后3~5 d出院,随访3~24月,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返流以及周围组织卡压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短输送系统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CPB)下封堵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1998年4月~2000年9月,我们采用经右胸前外侧切口,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1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6~50岁,平均21岁.体质量16~70kg.其中房间隔缺损4例,膜部室间隔缺损7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例.心胸比例0.48~0.70.手术方法:全麻后气管插管,左侧30°斜卧位,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支架上@均采用右乳晕下右胸前外侧弧形切口,切口内侧缘位于右侧第4肋软骨上缘、距胸骨边缘约2cm处,止于腋前线,长约10~15cm.经第4肋间隙进胸,于右膈神经前方纵行剪开心包,下端绕向心尖,内侧缘固定于胸壁上,外侧缘缝于纱布垫上,下压右肺以显露术野.术毕间断缝合心包,置右胸腔闭式引流,常规关胸,皮内缝合皮肤切口.  相似文献   

20.
法乐氏四联症(TOF)的室间隔缺损多为嵴下型或肺动脉瓣下型,缺损通常较大,以单发多见。对于合并其它部位室间隔缺损(VSD)的病人,临床尚未引起重视,本文报告1例 TOF+肌部 VSD。1 临床资料患者,男,5岁。因运动后呼吸困难,喜蹲踞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