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年出租车司机颈部肌肉表面的肌电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高原汽车驾驶员长时间驾驶时,由于长时间疲劳积累可致使腰背肌功能紊乱.目的:分析长时间工作的中年出租车司机部分人群颈部肌肉神经放电特点,探索这类人群颈部肌肉功能状态的最佳评价指标,为职业性颈部肌肉功能紊乱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以35名中年出租车司机作为实验组受试对象,对照组15名为性别、年龄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无颈椎部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使用ME6000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在坐位姿势下颈部C3、C7两侧肌肉共4块肌肉的放电情况,观察均方根振幅(RMS)和中位频率(MF)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120 min的坐位模拟驾驶动作能够诱发实验组和对照组颈部肌肉疲劳现象产生,但是实验组C3、C7两侧肌肉均方根振的斜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3、C7两侧肌肉均方根振幅拟合曲线的截距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中位频率的斜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C3、C7两侧肌肉中位频率拟合曲线的截距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中年出租车司机长时间坐位工作会诱发颈部肌肉疲劳,并且会使颈部肌肉产生疲劳积累以及两侧肌肉放电不对称现象,在判断中年出租车司机长时间工作时肌肉疲劳指标中,可以使用中位频率和均方根振指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个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时下肢主要肌肉群肌电信号特征。方法30 名正常成年人完成7 个基本动作,同步检测双侧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腓肠肌外侧、胫前肌和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和结论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左右下肢肌肉的发力有显著性差异,下肢各肌肉发力有显著性差异,男、女性在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时下肢发力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常青年人自然步态下肢肌的表面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肌肉的生物电活动是人体的能动部分,可反映人体运动的功能。目的:观察和分析正常青年人在自然步态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方法:采用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TELEMYO2400RG2表面肌电图仪对30例正常青年人在平地自然行走时,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进行测试,分析在正常步态中受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正常青年人平地自然步行中,其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肌电随步态周期呈活动与静止周期性变化,左右侧同名肌肉交替活动;平均肌电振幅、平均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最大的是腓肠肌内侧,其余由大到小依次是胫前肌,股二头肌,股直肌,右左腿分布规律一致;右侧腓肠肌内侧平均肌电振幅、平均频率、中位频率值均明显低于左侧(P<0.05);受试肌的时域、频域值波动在一定范围。提示正常青年人自然步态中下肢肌群肌电活动呈节律性和右左侧交替活动;在受试肌中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最强;腓肠肌内侧的肌电活动存在着优势侧与非优势侧的轻度差别;下肢肌肌电活动的时域、频域值在一定范围波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振动刺激,探讨振动训练对于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分析的方法,寻求最佳的振动频率和运动方式。方法:采用Myo Research XP Master Software Version 1.07.17表面分析系统测试21例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肉的肌肉电信号。所有受试者分别在振动频率为0Hz、5Hz、10Hz、15Hz下完成平板支撑、侧撑、V字支撑三个动作。结果:(1)竖脊肌的表面肌电值:在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平板支撑和V字支撑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腹外斜肌的表面肌电值:在四种频率的情况下,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板支撑和侧撑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腹直肌的表面肌电值:在0Hz和5Hz的情况下,不同动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组动作的情况下,不同频率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振动条件的刺激,对慢性下背痛患者腰腹部肌群影响不同。竖脊肌最佳的振动频率为15Hz,最佳的振动动作为侧撑;腹外斜肌最佳的振动频率为15Hz,最佳的振动动作为V字支撑;腹直肌的振动动作为V字支撑,就不同频率而言,虽然腹直肌随着频率的增高,放电量逐渐增加,但是不会对肌肉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临床康复训练中急需解决的肌肉疲劳的保护问题。方法:开发了一种采用功能电刺激方式和表面肌电反馈控制的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由功能电刺激器、被动训练发生器、表面肌电信号放大器及管理控制软件4部分组成。管理控制软件控制表面肌电信号放大器、功能电刺激器和被动训练发生器3部分的协调运作。结果:该系统可以实时分析康复训练过程中采集到的表面肌电信号,并以此判定肌肉是否疲劳,亦可设定功能电刺激系统的刺激参数,通过控制电路控制训练发生器运动参数等功能。结论:该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主动训练过程中因肌肉过度疲劳而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 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疗效的表面肌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对脑瘫患儿电刺激前后的肌电活动进行分析。方法对2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并于治疗前后分别用临床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患儿功能位测试肱二头肌、股四头肌的肌电积分降低,而自主收缩测试的肌电积分升高。结论经电刺激治疗可使患儿肌张力降低,肌力增强。表面肌电仪可以作为电刺激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疗效客观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单次局部振动肌肉刺激治疗对颈肩痛患者肌肉物理特性及肌电信号的影响以及其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长。 方法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颈肩疼痛患者34例,应用局部振动肌肉刺激仪对斜方肌和肩胛内侧缘进行治疗,每个部位治疗30s,重复3~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h和治疗后6h,采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MyotonPRO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评估患者双侧颈肩部上斜方肌的肌肉状态,包括F-振动频率、D-振幅的对数衰减值、S-动态硬度;采用Noraxon 16通道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双手上举时上斜方肌的sEMG信号,取时域指标积分肌电值(IEMG)、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并比较治疗前后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肌电信号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即刻患者的F、D、S值(12.55±2.13、0.94±0.16、200.70±55.38)及治疗后2h患者的F、D、S值(12.83±2.22、0.99±0.16、205.80±57.80)均较患者治疗前(15.24±3.22、1.14±0.20、265.50±78.57)明显降低(P<0.05),VAS评分亦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6h与治疗前比较,F、D、S、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上肢上举过程中,治疗后即刻疼痛侧上斜方肌的AEMG(88.50±19.09)较治疗前(48.24±13.41)显著升高(P<0.01),IEMG(404.40±190.04)和MF(0.15±0.15)仍明显高于治疗前(171.00±47.64、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患者的AEMG(79.28±18.18)和IEMG(383.20±191.07)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M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h,AEMG、IEMG和M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次局部振动治疗可以降低颈肩痛患者颈肩部肌肉的硬度,缓解疼痛,激活肌肉收缩强度,治疗效果可以持续2h。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 )患者上肢无负重和负重情况下上肢肌群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方法:26例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28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在坐位上肢屈肘无负重和负重1.5kg的静态运动负荷下,采用表面肌电对肱二头肌及屈腕肌群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PD组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高于对照组(P<0.01),而平均肌电值(AEMG)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D组的肱二头肌MF值、MPF值均小于屈腕肌群(P<0.05,0.01);PD组无负重的MF和MPF均值均大于负重时(P<0.05,0.01),而无负重时的AEMG小于负重时(P<0.01);无负重时肱二头肌的MF均值、MPF均值均小于屈腕肌群(P<0.05,0.0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肌群运动单位募集过度,肌力下降,其中以前臂肌群或上肢无负重时最明显,表面肌电信号可以反映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human study was to objective cliaphragmatic electromyogram (EMG) changes after supraombilical laparotomy. The surface diapbragmatic FMG was recorded in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laparotomy), and in healthy volunteers, during standardized inspiratory efforts sustained at -30 cmH2O (Muller manoeuvres). The quantitative EMG analysis showed significant postoperative modifications: the root mean square (RMS) increased and the median frequency (ME) decreased. These modifications are compatible with an altered diaphragmatic excitability and/or a reduced central drive to the diaphrag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收集腰背核心肌群在等速旋转运动中的肌力矩和表面肌电图肌电信号,加以处理分析,研究受试者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在脊柱等速旋转运动中的改变,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健康男性受试者24名,分别收集其在30°/s、60°/s、120°/s速度下脊柱旋转运动中的旋转力矩,以及双侧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肌电信号.结果:等速旋转运动中,左右侧等速旋转力矩均随着速度的增大略微减小,但无显著性意义,各速度下左旋/右旋力矩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左右侧等速旋转过程中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肌电振幅的均方根值(RMS)亦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少,30°/s与120°/s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肌肉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 0.05);其中以腹外斜肌激活最为明显;速度与肌肉间存在交互效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等速旋转运动中,正常人负责产生旋转动作的肌肉主要是对侧腹外斜肌、同侧背阔肌和腹内斜肌,尤以腹外斜肌为主;左旋/右旋时峰力矩值及背阔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RMS均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马胜 《中国临床康复》2013,(7):1259-1264
背景:尝试应用曲线拟合分析方法对表面肌电图进行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将其应用于功率自行车运动至疲劳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不同负荷运动中下肢肌中值频率值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分析肌肉疲劳拟合曲线的特点及其影响肌肉疲劳的相关因素。方法:受试者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8名男性青年,利用MONARK功率自行车,对受试者在不同负荷以及不同踏蹬频率下进行测试至疲劳,同时对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进行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与记录。分析中值频率指标的变化,并用minitab.15统计软件,按照在F检验的统计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的前提下,选取判定系数序最大,偏差的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实验结果进行曲线优度拟合。结果与结论:①功率自行车150W运动时,肌纤维的募集形式由运动初始快肌纤维募集数量逐渐增多向慢肌纤维募集比例增高转变。②功率自行车300W运动时,肌纤维的募集形式从运动初期的快肌纤维募集为主逐渐向慢肌纤维募集比例增高转变。③功率自行车150W运动时,肌肉疲劳的拟合曲线均为三次项曲线,提示影响肌肉疲劳的主要因素有3个。300W运动时,肌肉疲劳的拟合曲线均为二次项曲线,提示影响肌肉疲劳的主要因素有2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相似文献   

16.
顾怡雯  舒锦 《中国康复》2021,36(10):599-60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基础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吞咽康复训练组(A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组(B组),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组(C组),每组40名患者。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和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结果[颏下肌群肌电信号(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生活质量[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所改善(P<0.05),且B组、C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A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吞咽时限较治疗前缩短,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上述指标优于B组和A组,且B组优于A组(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均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其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疗效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肌群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在专业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Biering-Sorensen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方法,于腰部两侧竖脊肌及多裂肌处记录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并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前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均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4、6.06、4.02,P均<0.05);训练后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仍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6.27、4.12,P均<0.05);训练后痛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较训练前增大,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5、1.23,P均>0.05);训练后痛侧多裂肌MF值较训练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核心肌群,可针对性的应用于深层核心肌群多裂肌的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使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及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干损伤后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即时影响。 方法: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15例,分别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无干预措施下吞咽唾液(干吞咽)2次及吞咽3ml水2次。用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实时采集咽部及食管上括约肌的压力及时间参数。参数包括:咽部收缩峰值压,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咽部收缩速率,UES松弛残余压,UES松弛持续时间。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研究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这些参数的影响。 结果:与无干预状态时相比,干咽时sEMG组吞咽时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42),咽部收缩峰值增加(P=0.029),咽部收缩速率提高(P=0.016),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8)。NMES组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1)。吞咽3ml水时,sEMG组吞咽时UES松弛持续时间延长(P=0.033),咽部收缩速率提高(P=0.007),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44)。NMES组UES松弛残余压升高(P=0.020),咽部收缩速率有所降低(P=0.008),咽部收缩持续时间延长(P=0.039)。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显著延长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持续时间和咽部收缩持续时间;神经肌肉电刺激会显著增加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残余压,降低咽部收缩速率,但是可以显著增加咽部收缩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