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渗透性治疗新进展。方法将本院自2007年8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例重型TBI(GCS≤8分)分成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经验性治疗,维持血钠值135-150mmol/L,试验组40例在明确监测血钠值、血浆渗透压值,并维持血钠值145-155mmol/L,渗透压值300-320mOsm/L,行渗透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按GO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及影像学差异。结果试验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影像学也有明显差异。结论在明确监测血钠值,血浆渗透压基础上合理进行渗透性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TBI预后。  相似文献   

2.
秦尚振 《临床外科杂志》2007,15(11):732-733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itic brian injury,TBI)是世界性的多发疾病、常见疾病,也是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们健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交通愈加发展,TBI的发生逐渐增多,我们神经外科医生用智慧和双手把许多危重患者从死亡线救了回来,并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但在TBI患者救治方面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潜力,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都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据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统计显示,TBI的发病率居创伤的首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占全身各部位创伤的9%~2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高速交通工具的应用更为普及,建筑业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胫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大鼠血清及骨痂组织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变化,探讨颅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36只):正常对照组(N组)、颅脑损伤组(TBI组)、单纯骨折组(F组)和骨折合并颅脑损伤组(TBI+F组),并制作相应组别的损伤模型。造模后第3天、1周、2周、3周、4周处死大鼠,4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大鼠血清PDGF的表达;F组和TBI+F组大鼠通过x线片观察右胫骨骨折处骨痂生长情况,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及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痂组织PDGF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骨痂组织PDGFmRNA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x线片示TBI+F组大鼠骨折愈合速度比F组快。TBI+F组大鼠血清PDGF表达量较其他3组高,且峰值时间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F组大鼠骨折端局部成骨活动较F组强。TBI+F组大鼠第3天、1周时局部骨痂组织中PDGF阳性细胞数较F组明显增多升高,且峰值时间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F组大鼠第3天、1周时局部骨痂组织中PDGFmRNA表达水平较F组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可以加速大鼠骨折愈合的进程,这可能与颅脑损伤后大鼠体内PDGF的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渗盐溶液(7.5%氯化钠/6%右旋糖酐液,HSD)及高渗盐复合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霍姆)用于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3名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为霍姆组(HH组)和HSD组,分别使用霍姆和HSD进行液体复苏,于To(入院时)、15分钟(L)、30分钟(B)、60分钟(B)不同时间点监测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尿量(VOL)变化;监测人院时及输液60分钟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GCS评分;记录早期复苏时间、术前总输液量、胶体液比例;记录入院后24小时死亡率、1周死亡率。结果输液后30分钟、60分钟,HH组的平均动脉压显著大于HsD组(P≮O.05)。输液60分钟,HH组的心率显著小于HSD组(P〈0.05)。在15分钟、30分钟、60分钟,HH组的尿量显著多于HSD组(P〈0.05)。HH组患者60分钟后测得HCT与Hb均较人院时有显著下降(P〈0.05)。HSD组60分钟后的HCT与入院时无显著性差异(P〉O.05),而输液60分钟后的Hb显著低于入院前(P〈O.05)。GCS评分,HH组液体复苏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O.05),而HSD组前后却没有显著差异。液体复苏60分钟后的GCS值HH组显著大于HSD组(RO.05)。HH组手术前平均输液量显著少于HSD组fP〈0,05)。人院24小时内及1周内,HH纽死亡率均稍低于HSD组死亡率,但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在颅脑外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情况下,补充高渗盐复合液不仅能更快的纠正组织低灌注,保护重要心、脑、肺等脏器,降低颅内压,还能减少输液量。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troumatic brain iniury,TBI)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疾病,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BI)(GCS3—8分)以其高死残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建立重型颅脑损伤数据库的基础上,回顾性分析了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乐清市人民医院、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3所医院1998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收治的20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入院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临床监测控术的发展,脑电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也有研究报道在特殊情况下应用BIS监测,包括在颅脑损伤,低温体外循环,心跳骤停等,为临床更深一步应用BIS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电监测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发生出血、水肿、肿胀,大脑皮层许多维体细胞线粒体发生肿胀,影响轴突后电位释放和正常脑电活动.这可在脑电图上得到反应。而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脑电图监测.可能会对判断其预后有一定帮助。本文通过对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收住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进行脑电图动态监测,并探讨其与预后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脑损伤后血清镁、钙离子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清Mg^2+、Ca^2+浓度检测对创伤性脑损伤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86例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和1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Mg^2+、Ca^2+浓度。对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进行GCS评分,3个月后随访记录GO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颅脑损伤后血清Mg^2+、Ca^2+浓度明显下降(P〈0.05)。轻型组下降不明显(P〉0.05),而中、重型组显著下降(P〈0.05;P〈0.01)。中型组与轻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型组与轻、中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GO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血清Mg^2+、Ca^2+浓度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与中、重型患者伤情成正相关,与GOS评分成负相关。急性期血清Mg^2+、Ca^2+浓度测定对创伤性脑损伤具有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急诊早期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VEGF、S100β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急诊早期TBI患者的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本院急诊治疗的84例早期TB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84例患者分为轻、中、重型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并探讨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然后,通过分析患者发病30 d后的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4例)和不良组(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并探讨其预测急诊早期TBI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所纳入的84例急诊早期TBI患者经GCS评分评估分组,轻、中、重型组患者分别为28、32和24例,随着病情的加重,其血清VEGF和S100β水平逐渐升高(P<0.05),且急诊早期TBI患者血清VEGF、S100β水平均与GCS评分呈现负相关(r=-0.827、-0.656,P<0.01)。所纳入的84例急诊早期TBI患者发病30 d后应用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估,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分别为74和10例,其中预后良好组患者的血清VEGF、...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创伤性颅脑损伤行手术治疗及术后行康复治的疗患者共336例,按照患者在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后是否伴有认知障碍,将33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87例,为创伤性颅脑损伤(中型)行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治疗后存在认知障碍者,对照组249例,为创伤性颅脑损伤(中型)行手术治疗以及术后行康复治疗后无认知障碍者。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颅脑受伤位置、多部位受损具有明显差异(P<0.05);创伤性颅脑损伤(中型)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康复治疗后认知障碍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分析过程中,将是否出现认知障碍设置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额叶损伤、多部位受损均是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受教育程度、额叶损伤、多部位受损均是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临床在收...  相似文献   

12.
背景包括镇静评分和常规镇静暂停在内的镇静方案,有助干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时间。因临床上对于镇静深度的评估工作量大、仅能间断进行且干扰镇静和睡眠,所以通过脑电生理信号评估镇静深度的替代方法已经开始倍受青睐:我们想明确听觉诱发相关电位(ERPs)、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墒(Entropy)是否也能够评估临床镇静深度。方法选择10例择期全麻下行胸部或腹部手术的患者。手术后进入ICU,逐渐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镇静程度[采用Rickmond Agitation镇静评分(RASS),-5分极深镇静,-4分深度镇静,-3~-1分中度镇静,0分清醒]期间,记录脑电图、BIS、状态熵(SE)、反应墒(RE)和ERPs。手术前或手术后数天测量指标的相关基础水平。结果基线、PASS-5分、RASS-4分、RASS-3至-1分和PASS-0分,对应的BIS值分别是94[4](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47[15]、68[9]、75[10]和88[6];对应的SE值分别是87[3]、46[10]、60[22]、74[21]和87[5];对应的RE值分别是97[4]、48[9]、71[25]、81[8]和96[3](P〈0.05,Friedman检验)。BIS和墒都有高变异度。当单独考虑ERP振幅100时,各个镇静水平的ERPs值差异无显著性:但是、复括双参数主要变量分析的ERP辨别分析显示区别深度镇静、中度镇静和清醒状态的推算概率PK大约是0.89。与PK对应的RE,SE和BIS值分别是0.88、0.89和0.85。结论ERPs、BIS和熵均不能替代基于标准评分系统的临床镇静评估。全麻后对于极深镇静、深度到中度镇静和清醒的辨别,ERPs和脑电图仅能提供相似的PK值。BIS和熵存在较高的个体间和个体自身变异度,使其难以确定预测镇静水平的目标值范围,因而在危重患者中的使用受到限制。ERPs的变异度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3.
我们研究了七氟烷和地氟烷对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SO2)的影响。22例经腹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在稳态条件下以随机交叉的方式间隔30分钟吸入七氟烷和地氟烷各15分钟,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为40~50。另一组接受同样手术和麻醉的22例患者维持BIS值为20—30。在每种麻醉药15分钟的维持期间,每3分钟记录一次稳态条件下的rSO2、BIS、麻醉药吸入浓度和呼气末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SpO2、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心率。当BIS值维持于40~50或20—30时,两种麻醉药的rSO2均无差异。维持BIS值为40~50和20—30所需地氟烷和七氟烷的MACBIS值分别为1.0和1.2(P=0.004)及1.6和1.8(P〈0.001)。吸入1.6MAC地氟烷的rSO,值(71±13)高于1MAC时的rSO2值(66±10,P〈0.001),吸入1.8MAC七氟烷的rSO2值(72±11)高于1.2MAC时的rSO2值(66±13,P〈0.001)。因此,BIS值等效浓度的地氟烷或七氟烷的rSO,值相似,而提高两种麻醉药的吸入浓度均可增加rSO2值。  相似文献   

14.
全身及头部降温对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脑水肿、脑肿胀是颅脑损伤后最常见的继发性损害,而由此引起的颅内压(ICP)增高则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针对创伤性水肿、脑肿胀采取有力措施,将ICP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是提高颅脑损伤治疗效果的关键。近年来临床上发现对伴有发热的颅脑损伤病人给予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后却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国外新近研究成果也表明亚低温(28~35℃)除具有脑保护作用外,还能显著降低颅内压,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但全身及头部降温对颅内压增高的降压作用如何,何种温度作用最明显,迄今仍缺乏…  相似文献   

15.
心脏手术对于麻醉医生来说存在特别的挑战。术中除了基本的和高级的监测措施,麻醉医生会考虑应用普通的或经过处理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监测患者的脑功能状态。有力证据显示,与普通监测相比,术中合并经处理的EEG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监测可有效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也有与之冲突的证据显示,心脏手术麻醉应用BIS可改善“快通道麻醉”,减少麻醉药的使用和及早发现脑缺血。最近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对于预防术中知晓,BIS监测并不优于呼气末麻醉药浓度监测。目前有众多麻醉学文献关注综合EEG监测,包括一些非专用的处理后的指数。研究表明,通过专业训练,麻醉医生可以从普通的EEG轨迹采集到有用的数据。本综述中,我们对心脏手术人群术中BIS和额叶EEG监测的优势和局限性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可监测患者在全麻状态下的意识水平。在不影响麻醉深度的情况下,有些因素可影响BIS数值。本实验目的在于观察改变患者体位是否对BIS值有影响。方法选取40例在全麻下行短小手术的患者。首先将患者置于平卧位(仰卧位)15分钟,记录BIS值、平均动脉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呼气末异氟烷浓度。然后改变患者体位,将患者置于头低仰卧位(30°)。最后将患者置于头高仰卧位(30°)。每种体位保持15分钟并记录数据。结果与平卧位相比头低位的BIS值显著增高(中位数47VS40),而头高位的BIS值显著降低(39VS41)(P〈0.05)。结论患者体位的改变明显影响了BIS值,由此可影响对麻醉深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EV1000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住院转归的相关性,了解TBI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特点及EV1000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于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TBI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颅脑损伤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定义创伤性凝血病为凝血酶原时间>18秒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60秒或国际标准化比值>1.6,计算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8例(44.4%)发生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多因素分析显示,GCS评分(OR=0.278,95%CI=0.162~0.479,P=0.001)和血D-二聚体浓度(OR=8.253,95%CI=2.440~17.923,P=0.005)是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较高,GCS评分和血D-二聚体浓度可显著预测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们检测了29例急性颅脑损伤后病人的血清硒值,结果表明,非脑实质伤或GCS>7分的病人,伤后48小时内的血清硒值明显低于脑实质伤或GCS≤7分的病人(P<0.05)。血清硒水平尚与GCS评分呈幂函数曲线关系(配合适度检验,P<0.05)。血清硒值>0.045mg/l,病人的预后大多不良(P<0.05)。  相似文献   

20.
重度颅脑外伤病人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创伤性颅脑损伤可引起应激性血糖水平升高。有研究显示高血糖在脑缺血缺氧的条件下能加剧创伤的严重程度,并可影响神经功能预后。笔者拟对75例重度颅脑损伤(GCS3~8分)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期评价血糖和损伤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