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p53、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大肠肿瘤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17例大肠腺瘤,7例腺瘤癌变,48例大肠癌组织表达。结果:大肠腺瘤p53阳性率为29.4%,腺瘤癌变为71.4%,大肠癌p53阳性率为56.3%,PCNA强阳性(++)表达与p53阳性表达呈平行关系。结论:p53、PCNA过度表达代表腺癌细胞由良性向恶性转化区域,并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相关。  相似文献   

2.
作采用ABC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了10例正常大肠粘膜、20例腺瘤、60例癌组织中的PCNA、p53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大肠癌组织中PCNA强阳性表达率(63.3%)>腺瘤(20%)>正常粘膜组(0%);p53阳性表达率大肠癌组(58.3%)>腺瘤组(15%)>正常粘膜组(0%)P<0.05;(2)存活5年以下大肠癌组PCNA强阳表达率(83.3%)、p53阳性表达率(80%)>存活5年以上大肠癌组(43.3%,36.7%)P<0.01;(3)PCNA表达量与大肠癌患淋巴结转移正相关,与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无关,p53表达量则均不相关;(4)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p53表达正相关,而在腺瘤中的表达则不相关。提示PCNA、p53的表达多少不仅可辅助大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且可辅助评估大肠癌患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p5 3、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大肠肿瘤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S -P法 )检测 17例大肠腺瘤 ,7例腺瘤癌变 ,48例大肠癌组织表达。结果 大肠腺瘤p5 3阳性率为 2 9 4% ,腺瘤癌变为 71 4% ,大肠癌p5 3阳性率为5 6 3 % ,PCNA强阳性 ( ++)表达与p5 3阳性表达呈平行关系。结论 p5 3、PCNA过度表达代表腺癌细胞由良性向恶性转化区域 ,并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相关。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p5 3、nm 2 3和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收集我院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 6 0例。男性患者 2 7例 ,女性 33例 ,年龄 39~ 80岁。肿瘤直径 <5cm者 2 8例 ,≥ 5cm者 32例。Dukes分期 :A期 12例 ,B期 16例 ,C期 2 7例 ,D期 5例。肿瘤分化程度 :低分化 10例 ,中分化 5 0例。标本均经 10 %的福尔马林液固定 ,石蜡包埋 ,4μm厚连续切片 ,HE染色。1.2 试剂及测定方法鼠抗人nm 2 3蛋白和兔抗人 p5 3…  相似文献   

5.
于秀淳  刘晓平 《肿瘤》2000,20(4):279-280
目的 研究骨肉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与PCN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33例骨肉瘤中p53基因、PCNA的表达,均行手术治疗,19例获得平均1年7个月的随访,11例发生肺转移(6例死亡)3例术后复发。结果 p53阳性表达率为57.6%,预后良好组p53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CNA阳性表达率为66.7%。结论 p53蛋白阳性表达的骨肉瘤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6.
胃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肿瘤学杂志》2005,18(3):156-15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5 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法 ,检测良性胸腺瘤 18例 ,恶性胸腺瘤 16例 ,胸腺癌 16例的 p5 3蛋白与PCNA的表达。 结果 p5 3蛋白和PCNA的Ⅲ~Ⅳ级指数在 3组胸腺上皮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 3 .3 % ( 6/18) ,62 .5 % ( 10 /16) ,81.3 % ( 13 /16)和 3 8.9% ( 7/18) ,68.8% ( 11/16) ,81.3 % ( 13 /16) ,(P <0 .0 5 ) ;其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可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及其侵袭力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乳腺病变的PCNA、p53表达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与PCNA、p53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乳腺癌原发灶,16例乳腺增殖症及9例乳腺癌旁异型小叶蜡炔采用LSAB法标记PCNA,p53。结果:PCNA,p53阳性率在三种病变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当PCNA表达强度为(++ ̄+++)时,其阳性率与乳腺癌病理分级淋巴结有否转移及转移数目呈正相关。p53的表达与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关系。结论:PCN  相似文献   

9.
探讨p53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状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1例TC中p53蛋白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表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地,检测良性胸腺瘤18例,恶性胸腺瘤16例,胸腺癌16例的p53蛋白与PCNA的表达。结果 p53蛋白和PCNA的Ⅲ~Ⅳ级指数在3组胸腺上皮性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6/18),62.5%(10/16),81.3%(13/16)和38.9%(7/18),68.8%(11/16)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53 protein,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expression and benign or malignant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 (MGTD). Methods: The histotomic sections of 48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 and 24 patients of normal chorionic villi were stain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p53 protein and PCNA. 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p53 and PCNA positive ex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chorionic villi of normal pregnancy, hydratidiform mole (HM) and MGTD. But neither p53 nor PCNA has any relation with the clinical staging or metastasis of MGTD. Conclusion: Both P53 and PCNA are valuable in diagnosis of human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凌箫鸣  郑英  张涛 《癌症》2000,19(7):659-662
探讨MDM2、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DM2、P53蛋白及PCNA在76例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 neoplasm,CIN)、颈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基因p16、p53在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ESH)、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和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26例EC、28例EAH、24例ESH组织进行PCNA和p16、p53基因蛋白定位及表达程度检测,并对比其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PCNA在ESH、EAH和EC 3组病例中强阳性表达分别为16.7%、82.1%和96.2%,ESH与EAH、E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AH与E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ESH、EAH和EC 3组病例中阳性表达分别为95.8%、46.4%和50.0%,ESH与EAH、E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H与E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ESH组无阳性表达病例,EAH组阳性率25%,EC组阳性率65.4%,3组病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NA、p53表达在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细胞恶性转化的进程中呈递增趋势,而p16趋于递减,提示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增殖-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衡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CNA、p16和p53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诊断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基因p16、p53在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ESH)、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和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26例EC、28例EAH、24例ESH组织进行PCNA和p16、p53基因蛋白定位及表达程度检测,并对比其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PCNA在ESH、EAH和EC3组病例中强阳性表达分别为16.7%、82.1%和96.2%,ESH与EAH、E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AH与E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ESH、EAH和EC3组病例中阳性表达分别为95.8%、46.4%和50.0%,ESH与EAH、E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H与E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ESH组无阳性表达病例,EAH组阳性率25%,EC组阳性率65.4%,3组病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NA、p53表达在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细胞恶性转化的进程中呈递增趋势,而p16趋于递减,提示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增殖-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衡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CNA、p16和p53的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诊断及预测其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AgNOR计数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银染色技术检测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PCNA表达和AgNOR计数。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AgNOR计数在癌组织中均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P均<0.001),且两者均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预后有密切关系(P均<0.01和P均<0.001);前列腺癌PCNA增殖指数与AgNOR计数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PCNA增殖指数和AgNOR计数结合分析,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和判断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蛋白、PCNA联合表达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1例肺癌中p53蛋白、PCNA的表达。结果p5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9.4%(60/101)。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P〈0.01)。P53蛋白表达与PCNA染色密切相关(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与一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回顾性分析1964年1月~1994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胸探查术后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术后单纯放射治疗的95例非小细胞肺癌的PCNA表达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有PCNA表达,PCNA指数(PI)值平均为0.523,统计分析PI值与NSCLC原发灶所在部位、分型、分化、分期、放射敏感性及预后均无相关性,(P>0.05),但在分期分析中,有随分期愈晚,PI值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PC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部位、分型、放射敏感性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与分期、分化的相关性有待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菌L型可能致癌的机理。方法;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级化染色技术对69例鼻咽癌、20例鼻咽粘膜慢性炎症进行细菌L型检测,同时对L型阳性和阴性组织的PCNA、P21、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咽癌组的L型检出率为79.7%,与慢性炎症组(75.0%)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鼻咽癌组的PCNA、p21、p53表达部显著高于L型阴性组(P<0.01)。表明L型感染与鼻咽癌的PCNA、p21、p53过度表达存在着相关性及L型感染的组织处于高增殖状态。结合提示L型感染参与了ras原癌基因激活和p53抑癌基因的失活。基因突变可能是L型致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p53基因和Ki-67细胞增生抗原表达的变化与肿瘤侵袭行为、肿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标本67例,按影像学显示的肿瘤大小分为A,B两组(<2.5cm为A组,>2.5cm为B组),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p35基因与Ki-67的表达,临床随访1 ̄3年,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A组39例中p53阴性11例,低表达28例,Ki-67均为低表达,3年内肿瘤复发4例;B组26例(达到侵袭性标准),p53均显示高表达,Ki-67中度表达10例,高表达16例,其中11例肿瘤3年内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垂体腺瘤的p53和Ki-67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呈正相关,而Ki-67的高表达还与肿瘤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能准确预见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并对术后辅助治疗与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5例脑膜瘤组织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图像定量分析及常规病理分型进行研究。结果:PCNA标记指数随肿瘤恶性程度而增高。结论:PCNA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脑膜瘤的增殖活力,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及定期复查与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