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活化蛋白C治疗严重败血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化蛋白C是一种可以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及炎症的内源蛋白,是严重败血症时凝血和炎症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表明,用其替代物治疗严重败血症可以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因而为治疗严重败血症提供了崭新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败血症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是降低败血症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有关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检测指标包括细菌培养、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菌基因检测等.该文将对上述指标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降钙素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入院日龄为3~28 d的新生儿.根据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对照组、局部感染组、单纯败血症组、败血症合并严重并发症组.按预先设定时间段对研究对象采血以分别进行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测,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入选76例,对照组20例、局部感染组15例、单纯败血症组29例、败血症合并严重并发症组12例.PCT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9%、97.1%、97.1%、82.9%,优于hsCRP(80.4%、88.6%、89.2%、79.9%).与hsCRP相比,PCT与败血症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更强(rPCT=0.859,rhsCRP=0.782),与败血症临床情况更相符(P<0.05).结论 血清PCT作为实验室检测指标,有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由于缺乏特征性症状,诊断依赖血培养,不易早期确诊。近年来,国外特别是欧洲各国和日本采用急性时相蛋白(acute Phaseproteins)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有效方法。急性时相蛋白是正常血清中蛋白成份,在肝内合成,当细菌感染时,机体除表现局部炎症反应外,这一类蛋白如C-反应蛋白、α_1-酸性糖蛋白、α_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在肝内合成显著增加,在血液中浓  相似文献   

5.
重度败血症时细胞因子能从多水平影响凝血和抗凝系统,从而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发展。体内败血症试验时血液中首先出现的细胞因子是肿瘤坏死因子,在其诱导下可出现其它前炎性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IL-1受体拮抗剂,IL-6,IL-10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在凝血过程中,细胞因子可调节组织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组织因子途径的凝血激活。在抗凝机制中,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系统可受细胞因子调节而被抑制,从而影响抗凝功能。根据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可以预测:特异地干扰细胞因子的产生及细胞因子对凝血系统的作用来阻断凝血失衡,可能会有效地治疗败血症引起的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6.
尽管有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很高.免疫及辅助疗法已成为能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该文对新生儿败血症时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微生态制剂、谷氨酰胺、重组人蛋白C、乳铁蛋白和黄嘌呤衍生物等的最新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提示细菌感染的重要炎症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成人和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是指导抗生素治疗的参考指标。近年研究表明,PCT作为一种高敏感度及高特异度的炎症标志物,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病情判断、预后分析、抗生素使用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新生儿早期PCT具有生理性升高的特点,了解新生儿PCT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PCT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是提示细菌感染的重要炎症标志物, 被广泛应用于成人和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是指导抗生素治疗的参考指标。近年研究表明, PCT作为一种高敏感度及高特异度的炎症标志物, 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病情判断、预后分析、抗生素使用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新生儿早期PCT具有生理性升高的特点, 了解新生儿PCT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PCT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败血症引起DIC时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度败血症时细胞因子能从多水平影响凝血和抗凝系统,从而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发展。体内败血症试验时血液中首先出现的细胞因子是肿瘤坏死因子,在其诱导下可出现其它前炎性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IL-1受体拮抗剂,IL-6,IL-10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在凝血过程中,细胞因子可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组织因子途径的凝血激活。在抗凝机制中,蛋白C-蛋白S-血栓调节蛋白系统可受细胞因子调节而被抑制,从而影响抗凝功能。根据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可以预测:特异地干扰细胞因子的产生及细胞因子对凝血系统的作用来阻断凝血失衡,可能会有效地治疗败血症引起的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10.
呼出气一氧化氮被认为是气道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表征小气道炎症的肺泡呼出气一氧化氮(alveolar exhaled nitric oxide,CaNO)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中。CaNO不仅可以应用于儿童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的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动态监测,还可以应用于间质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肺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例由血培养证实的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颅脑影像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以加强对李斯特菌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脑损伤严重程度、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3例李斯特菌败血症均为早发型,系宫内感染所致.生后即有反应差、呼吸窘迫、肤色苍白、皮肤出血点、肝脏增大、四肢肌张力低下等败血症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示白细胞(4.2 ~32.8)×109/L、血小板(72~136)×109/L、C反应蛋白16~52 mg/L.均合并肺部广泛炎症,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经血培养明确为产单核李斯特菌,药敏结果均显示多重耐药.1例选择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例选择美罗培南.呼吸机治疗3~5d,撤机后行颅脑超声及脑脊液检查,提示白质区回声增强,1例可见侧脑室扩大及前角旁点状出血.生后2周复查颅脑彩超1例未见明显病变;2例白质回声增强,其中1例侧脑室扩大.2例超声异常者进一步颅脑MRI检查,例1示右侧侧脑室后角旁脑实质内及左侧放射冠区异常信号影,表现为灰白质界限模糊、皮层变薄;例2示侧脑室扩大,双侧放射冠区及枕叶异常信号影.脑脊液检查1例常规、生化均正常;2例白细胞数分别为68 × 106/L、110×106/L,蛋白1.2、1.5 g/L,糖1.62、2.2mmol/L.2例治愈,1例好转出院.结论 早发型李斯特菌败血症发病迅猛,病情凶险,导致多脏器损害,脑损伤发生率高,应及早诊断,针对性选择敏感抗菌素,积极治疗并发症,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alitis,NEC)是常见的外科急重症,属严重的获得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见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NEC可引起严重多器官、多系统炎症反应,病死率高达20%-50%,且绝大多数在发病7d内死亡。生存者常伴有肠狭窄(15%-30%)、短肠综合征及胆汁淤积性肝病(50%-60%)等。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现从NEC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手术时机的选择NEC常并发腹膜炎、败血症、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儿可并发短肠综合征、肠狭窄、胆汁淤积性肝病等,这些都是导致患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并发症。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及时手术干预,才能有效避免这一系列并发症,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新生几尤其是早产儿,免疫功能不成熟,败血症的发病率很高,目前败血症仍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远期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较多,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但进展迅速,数小时内即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但阳性率低,需要时间较长,目前,败血症实验室诊断指标主要包括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菌DNA检测等.该文比较和分析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指标的研究现状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近年来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本院确诊的40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黄疸等表现多见,75.7%的病例C反应蛋白异常.40例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中有12例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低,对亚胺培南未发现耐药,对常用的头孢菌素耐药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同时大肠埃希菌所致的晚发型败血症较早发型者耐药率高.结论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表现非特异性,C反应蛋白检查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此类败血症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上升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思路及实验室方法。方法 对2002年11月~2006年5月56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了解血培养及外周血D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本组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5.4%,其中早发型败血症32.2%,临床症状重,常有中毒症状及并发症。(2)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3)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77.6%为葡萄球菌,其他依次为肠球菌、大肠杆菌。(4)血培养及外周血CRP检测可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5)新生儿败血症20.7%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其他还有骨髓炎、眼内炎等。结论 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危重症.并发症较多;血培养及外周血CRP可协助早期诊断,利于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IL-8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共140例(败血症组49例,局部感染组91例)为研究对象,非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6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清中IL-6和IL-8水平的差异,分析各指标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结果治疗前败血症组IL-6、IL-8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IL-6和IL-8在局部感染组中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败血症组IL-6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对照组,局部感染组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8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ROC曲线分析显示:当IL-6取32 pg/m L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7.8%、79.6%、81.6%;当IL-8取54 pg/m L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7.6%、63.8%、67.2%;IL-6+IL-8联合诊断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1.4%、86.2%、82.6%。结论 IL-6、IL-8参与炎症反应,且两者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IL-6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高于IL-8,且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与机制。方法 选取6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败血症组,66例局部感染新生儿为局部感染组,70例健康新生儿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三组新生儿血清中IL-6、IL-8、IL-17、IL-23、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含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及TLR4、NF-κB蛋白的表达。将健康新生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HMGB1处理组、HMGB1+TAK-242(TLR4抑制剂)组、HMGB1+PDTC(NF-κB抑制剂)组,检测各组TLR4、NF-κB、IL-8 mRNA及TLR4、NF-κB蛋白的表达。将健康新生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处理组、LPS+甘草甜素(HMGB1抑制剂)组,检测HMGB1、TLR4、NF-κB、IL-8 mRNA及TLR4、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败血症组患儿血清中IL-6、IL-8、IL-17、IL-23、CRP、PCT含量均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败血症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MGB1、TLR4、NF-κBmRNA及TLR4、NF-κ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 < 0.05)。HMGB1可以显著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高表达TLR4、NF-κB mRNA及其蛋白(P < 0.05);使用TAK-242可抑制TLR4、NF-κBm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并进而抑制IL-8 mRNA的表达(P < 0.05);使用PDTC可抑制NF-κB m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并进而抑制IL-8 mRNA的表达(P < 0.05)。LPS可显著诱导HMGB1 mRNA,以及TLR4、NF-κBm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进而刺激IL-8 mRNA的表达(P < 0.05);使用甘草甜素可抑制HMGB1 mRNA的高表达,抑制TLR4、NF-κB m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进而降低IL-8 mRNA的高表达(P < 0.05)。结论 HMGB1可能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导IL-8等炎症因子的高分泌在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HMGB1阻断剂甘草甜素可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在小儿川崎病(KD)和败血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4-01-01-2006-12-31郑州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小儿川崎病(KD)40例和败血症40例血浆sVCAM-1含量及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以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后KD组的血浆sVCAM-1含量无显著变化[(25.25±4.15)μg/L vs(24.98±4.89)μg/L,P=0.444],而败血症患儿治疗前后变化显著[(20.64±3.13)μg/L vs(11.01±3.11)μg/L,P<0.01].治疗前后KD和败血症患儿的血浆sVCAM-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33±1.6.5)μg/L],且KD组也均显著高于败血症组(P均<0.01).结论 sVCAM-1参与了KD和败血症发病的炎症反应过程,且对KD与败血症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肺炎链球菌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除了引起肺炎外,还可导致脓胸、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部分严重感染患儿可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产生不良后果。严重感染后机体异常强烈的免疫反应可能激活淋巴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产生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不良。现报告1例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噬血现象的病例,以  相似文献   

20.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炎症反应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类风湿关节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败血症从病理生理本质上是不同免疫通道所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各异,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患儿,以血液净化(BP)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针对此类疾病有效的临床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