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A诊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附9例报告)曹茜,吴晶,刘连祥,吴杰,吴育锦MRA(磁共振血管成像)已广泛地应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中,因其为无创伤性检查,易被患者接受,尤其是头、颈部血管成像,应用MRA技术能显示脑内及颈部血管结构,并可动、静脉分...  相似文献   

2.
108例颈内动脉闭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25%的卒中患者是由于颈动脉闭塞性疾病引起。近年来,由于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对颈内动脉闭塞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影象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对40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症状性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做初步分析。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3年8月~2004年12月共有40例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造影表现为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男26例,女14例。年龄17~75岁,平均48.6岁。1.2方法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经脑血管造影确诊。入选标准:以急性脑梗死或短暂脑缺血发作发病,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急性颈内动脉闭塞,且为引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病因、诊断及血管内治疗。方法对12例经DSA确诊和血管内治疗的外伤性颈 内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结论 早期诊断、 及时溶栓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TCD研究58例ICA严重狭窄和闭塞患者颈动脉及颅内动脉血流改变,并结合脑缺血沙土鼠模型讨论。研究表明ICA闭塞直接影响颅内血流,特别是MCA,眼动脉、Willis环等侧枝循环功能状况在脑梗塞的发生和神经功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以Willis环为主。因此,TCD对及时诊断颈动脉疾病,了解其颅内血流的改变,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动脉损伤后引致假性动脉瘤并不少见,而颈内动脉贯通伤引起两个巨大假性动脉瘤.则较少见。本院曾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脑前动脉闭塞的专题介绍少见。1979~1985年我科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性脑血管病104例,其中大脑前动脉近端闭塞11例报告如下: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5~59例,平均40.5岁。其病因9例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血压28~22.7/17.1~14.7Kpa)。急性起病8例,缓慢进行性起病3例。病程2~61天,住院20~110天,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闭塞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五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例1男,62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上下肢体偏瘫15天入院。每次发作持续约10min,神志清醒,言语流利,BP140/100mmHg。临床诊断右侧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给抗凝、抗血小板及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入院后仍有反复发作,32天共发作14次,发作时表现左中枢性面舌瘫,左上下肢体肌力0级,  相似文献   

9.
AD  Giannoukas  N  Labropoulos  FCT  Smith  GS  Venables  JD  Beard  武婕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5):555-560
目的由于卒中风险随着狭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认为颈内动脉(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卒中风险很高。在现有的随机试验中,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探讨,因此其处理尚存在争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处理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支持进行干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风险或没有益处而反对进行干预。在ICA接近闭塞的有症状患者中进行一项比较外科治疗与最佳内科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似乎非常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大量的患者。尽管如此,基于目前的证据,似乎很难拒绝手术治疗。结论:由于目前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最佳处理方案仍存在着争议,因此需要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证实其在有症状和无症状人群中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卒中风险。基于目前的证据,大多数医疗中心选择手术治疗,但它相对干内科治疗的特粱尚右待证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远端滤网保护伞在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术中应用远端滤网保护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共纳入23例患者,末次事件至治疗的中位时间为30 d(范围为8~510 d).结果 23例中,22例成功应用保护伞,1例因颈内动脉迂曲不能到达远端,技术成功率为96%.18例术后血流达到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2 b~3级,其中13例(57%)达到完全再通(TICI 3级),再通成功率为78%.2例回收的保护伞中可观察到粥样斑块碎屑.9例(39%)术后磁共振弥散成像显示多发点状梗死灶,1例发生颅内出血(出院时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行头颅CT灌注成像的21例,均显示血流动力学较术前改善(P<0.01或P<0.05).围手术期无一例发生症状性卒中及死亡.影像学随访(19.7±9.3)个月,临床随访(21.0±8.4)个月,1例术后4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经过再次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症状性卒中或死亡发生.结论 术中使用远端保护伞辅助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是安全可行的,但其疗效尚需要长期随访和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病因、诊断及血管内治疗。方法对12例经DSA确诊和血管内治疗的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溶栓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闭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颈内动脉夹层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临床发病率相对低,加上目前国内对该病认识不充分,容易误诊和漏诊.现报道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闭塞后再通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以为这类疾病的正确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0例,均以导引导管越过闭塞的夹层先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逆行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性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5例,首先使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人治疗近端闭塞,再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顺行治疗)。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血管有效再通(TICI分级2b-3级)24例(96%)。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卒中复发。术后90d预后良好(mRS≤2分)15例(60%)。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安全、有效,对夹层所致的串联闭塞采取逆行治疗、对粥样斑块所致的串联闭塞采用顺行治疗为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颈内动脉闭塞症的CT类Becker模糊效应11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头痛、头闷、视物模糊1月入院,视物模糊以右眼为主,有时有复视,眼球憋胀。既往无发热及外伤病史。体检: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眼视野正常;视力:右0.5,左0.4,认知功能正常,四肢活动好,肌力5级,左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头颅CT:右侧蝶骨棘内1/3处可见椭圆形略高密度影,大小28cm×36cm,CT值32~48Hu,边缘工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用微导丝携带微导管通过病变,然后给予小球囊对病变部位进行全段扩张(必要时)建立前向血流,再给予肝素泵入1周,开通后行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最后行病变部位支架成形术。随访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2例出现开通后症状加重;支架术后1例出现高灌注损伤,1例出现再扩张后出血。结论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介入开通是一项有意义的治疗手段,但须严格筛选,谨慎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后产生对侧新生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国内献中首次报道1例床突旁动脉瘤(AN)病人在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后5年出现对侧后交通AN并破裂。方法 行急诊手术夹闭该新生动脉瘤。结果 病人仍死于严重的颅内高压。回顾献共发现29例35个因颈动脉闭塞术后出现的新生AN,主要位于前、后交通动脉。结论 颈动脉闭塞后对侧血流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导致AN的原因,对大型AN应尽量采用保留载瘤动脉的方法;如闭塞载瘤动脉,应进行长期的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方法对52例连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利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DSA)评估颅内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DSA发现52例患者18例出现颈内动脉闭塞,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28例,6例双侧重度狭窄.52例患者中出现前交通动脉代偿18例,后交通动脉代偿8例,前后交通动脉同时代偿12例,14例患者未出现Willis环血管的代偿.无Willis环代偿组与Willis环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35.75和23.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代偿组与后交通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12.42和15.9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代偿.NIHSS评分与血管代偿及阻塞位置显著有关.DSA对侧支循环的判定在治疗干预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表现为单眼失明的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特点。方法选取2011~2015年收入我院的5例以单眼失眀为表现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均先就诊于眼科,经眼底荧光造影证实为动脉闭塞;经DSA证实为单侧颈内动闭塞、眼动脉闭塞。经动脉溶栓治疗,2例恢复,1例经球后注射后较前恢复,1例仅有光感,1例未恢复。结论当无诱因突然发生单眼失明时应警惕颈内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20.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5岁,因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失语15d入院。患者为左利手,既往无特殊病史。非发作期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头颅MRI:双侧脑室旁、放射冠区、半卵园中心、额顶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右侧额顶枕有软化灶,脑萎缩。颈部血管超声示,左侧椎动脉内径2.9 mm,最大血流速度71.5 cm/s;右侧椎动脉内径2.7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