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模态融合技术在提高延髓胶质瘤的切除程度及保护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延髓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多模态融合技术将其分为传统组(即采用传统影像学技术和显微外科手术,共23例)和多模态组[即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1C-MET-PET/CT)、术中导航、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显微外科手术,共23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肿瘤生长方式、术前肿瘤体积、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术后病理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模态组的肿瘤平均切除程度明显高于传统组[分别为(86.7±26.7)%、(61.8±32.9)%,P=0.007];多模态组术后1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显著低于传统组(分别为34.8%、69.6%,P=0.018);术后1周呼吸机使用率和胃管保留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的随访时间为0.6 ~37.0个月,平均(12.9±11.4)个月.术后3个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和胃管保留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个月呼吸机使用率,传统组与多模态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8%、5.0%,P=0.027).结论 多模态融合技术可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下提高延髓胶质瘤的切除程度;还可降低术后近期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留率,促进患者术后远期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51例胶质瘤的病人进行~(99m)Tc-HMPAO SPECT和MRI检查.按WHO分类,其中包括21例低级别胶质瘤和30例高级别胶质瘤.使用肿瘤感兴趣区与小脑比值(TCI)半定量~(99m)Tc-HM-PAO的摄取.高、中、低摄取指数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中的分布显示了明显的差别(P<0.01),与低级别胶质瘤相比,高级别胶质瘤的血流异常更明显.肿瘤坏死和水肿对~(99m)Tc-HMPAO吸收显示了有意义的影响,是导致局部血流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影像对胶质瘤患者诊断和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胶质瘤患者行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和DTI成像,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分别测量肿瘤瘤体部分和瘤周水肿带的rFA、rADC值,比较不同级别肿瘤间、同级别肿瘤内的差异,并分析rFA、rADC值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通过DDT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 2组肿瘤瘤体部分和瘤周水肿带的r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肿瘤瘤体部分和瘤周水肿带的r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级别胶质瘤的rADC值高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同部位的rADC值;对2组的组内rADC、rFA值比较,肿瘤瘤体部分和瘤周水肿部分的rADC、r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瘤周水肿部分的rADC、rFA值高于肿瘤瘤体部分的rADC、rFA值。rADC值与病理分级相关,相关系数为-0.722。结论 rADC值的测定有助于对胶质瘤的诊断和分级,多模态MRI影像对胶质瘤患者诊断和分级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体化18F-FDG PET/MRI多模态成像评估成人弥漫性脑胶质瘤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行颅脑18F-FDG PET/MRI多模态显像检查的29例成人弥漫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并分为低级别组(WHO分级Ⅱ级, 13例)及高级别组(WHO分级Ⅲ、Ⅳ级, 16例)。2组患者均行T1WI、T2WI、DWI、ASL、MRS序列及PET扫描。比较2组患者常规MRI序列(T1WI和T2WI)图像征象差异, 以及PET/MRI功能序列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表观扩散系数(ADC)、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Cho/NAA)、NAA/肌酸(Cr)、Cho/Cr、相对脑血流量(rCBF)]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各参数诊断高、低级别成人弥漫性脑胶质瘤的效能, 以及不同参数联用时对高、低级别成人弥漫性脑胶质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2组患者T1WI信号、T2WI信号、邻近脑实质水肿比例、跨越中线长入对侧比例、出现占位效应比例、囊变或坏死比例以及生长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磁共振波谱(1H -MRS)在诊断脑胶质瘤及评价其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8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DWI及MRS检查,通过测定脑肿瘤实质部分、对照正常侧的ADC值及比值(rADC)、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水平及其比值,结合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1H -磁共振波谱(1H -MRS)在诊断脑胶质瘤及其分级中的作用.结果 (1)高级别组患者ADC值与rADC值均显著低于低级别组,相关分析发现ADC值与rADC值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2)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患者NAA/Cho、NAA/Cr显著降低,Cho/Cr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NAA/Cho、NAA/Cr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Cho/Cr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通过检测rADC值、NAA/Cho、NAA/Cr、Cho/Cr的变化,可以评价低级别及高级别的脑胶质瘤,为术前分级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1C—MetPET与MRI融合技术也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胶质瘤在^11C-MetPET与MRI中不同影像显示结果,探讨^11C—MetPET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前于神经导航工作站对2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1C—MetPET与MRI影像融合,勾画肿瘤边界、计算肿瘤体积并进行分类。结果据影像学分类,25例胶质瘤患者中1例Ⅱ级、6例Ⅲ级和8例Ⅳ级MRI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PET内(I类);2例Ⅲ级PET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MRI内(Ⅱ类);6例Ⅱ级和2例Ⅲ级MRI与PET显示的病灶轮廓无从属关系(Ⅲ类)。结论PET在揭示胶质瘤增殖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MRI与PET所显示的肿瘤轮廓关系,可用于术前初步预测肿瘤病理分级,有助于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像在脑胶质瘤术前评估和PET神经导航脑胶质瘤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50例胶质瘤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11C-蛋氨酸(11C-MET)PET检查,结果 行视觉和半定量分析,并与病理分级和Ki67标记指数(Ki67LI)进行统计分析.10例胶质瘤在PET导航下行开颅手术.结果 视觉分级:29例高级别胶质瘤中有27例18F-FDG高代谢,21例低级别胶质瘤中19例中、低代谢;除3例低级别胶质瘤表现为11C-MET低代谢外,其余均为高代谢.半定量分析:18F-FDG,除Ⅰ级与Ⅱ级之问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C-MET,只有Ⅱ级与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18F-FDG与11C-MET摄取均与Ki67 LI相关,11C-MET的相关性强于18F-FDG.PET显示脑胶质瘤的位置和边界清晰,并能揭示肿瘤增殖的不均一性,为神经导航提供了准确的肿瘤信息.结论 PET在揭示胶质瘤增值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有特殊优势;PET神经导航对提高部分肿瘤全切除率和揭示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胶质瘤病例资料,低级别组(WHOⅠ~Ⅱ级,21例)和高级别组(WHOⅢ~Ⅳ级,11例),均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F、CBV及r CBF、r CBV。结果与低级别组比较,高级别组胶质瘤病灶区CBF、CBV及r CBF、r CBV均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同时减少对脑功能的损伤为目的。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术中CT、MRI、多模态神经导航等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到胶质瘤的手术当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胶质瘤的精准治疗提供极大的帮助。本文对多模态神经导航在胶质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经鼻蝶手术入路中对蝶窦形态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例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病人,术前行鞍区CT、增强MRI检查,使用Stealth VZ工作站对CT图像进行优化,并采用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对病人的MRI和处理后的CT图像进行融合,分析融合技术对蝶窦形态成像的影响。结果与单一MRI或CT导航相比,多模态神经导航融合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病变与颅内结构,包括骨性结构以及蝶窦软骨、黏膜和气房分割。结论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经鼻蝶手术入路中可以显示蝶窦的分割及形态,确定蝶窦与周边结构的精细解剖关系,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B超实时引导在低级别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2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行B超实时引导下肿瘤切除术(观察组),36例行常规术前定位下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肿瘤定位准确率、手术全切除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肿瘤定位准确率、手术全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的ADL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分别为(84.7±8.8)分和(66.4±7.6)分,P <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KPS评分[分别为(81.1±7.8)分和(71.4±9.9)分]均较治疗前[分别为(58.1±8.2)分和(56.9±9.2)分]改善(均P<0.001),且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 B超实时引导应用于低级别胶质瘤切除术中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ROC曲线对高频超声和肌电图检查在上肢神经卡压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97例上肢神经卡压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过高频超声和肌电图检查并经手术确诊,同时另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采用高频超声检查肘管尺神经、腕管正中神经入口前后径、左右径及横截面积(CSA),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高频超声对上肢神经卡压征的诊断价值,采用四线格分析肌电图及联合检查对上肢神经卡压征的诊断价值。结果 肘管综合征患者尺神经入口处前后径、左右径及CS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卡压处神经变细变弯,出现肿胀,神经纤维束回声消失,CSA诊断肘管综合征的AUC为0.851,最佳截点为9.25 mm2,灵敏度为90.1%,特异度为83.3%; 肌电图检查诊断肘管综合征的灵敏度为88.88%,特异度为80.00%,准确度为87.27%。腕管综合征患者卡压处神经炎性肿胀,内部回声不均匀,正中神经卡压处弯曲,周围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正中神经入口处前后径、左右径及CS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SA诊断腕管综合征的AUC为0.885,最佳截点为10.24 mm2,灵敏度为90.80%,特异度为80.00%; 肌电图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的灵敏度为89.58%,特异度为78.57%,准确度为87.09%。联合检测诊断肘管综合征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90.00%,准确度为92.73%; 诊断腕管综合征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85.71%,准确度为91.94%。结论 高频超声联合肌电图检查对上肢神经卡压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胶质神经元肿瘤相关癫痫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中心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致痫灶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胶质神经元肿瘤的患者,共39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Engel分级Ⅰ级为预后良好,Ⅱ~Ⅳ级为预后不良)。结果39例患者中,28例为节细胞胶质瘤,11例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癫痫起病的平均年龄为(21.5±13.5)岁,儿童和青年(≤35岁)患者占84.6%(33例);癫痫病程的中位数为2.0年;31例为药物难治性癫痫;27例肿瘤位于颞叶,9例位于额叶。39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9±0.8)年,其中Engel分级Ⅰ级者28例(71.8%),Ⅱ级者8例(20.5%),Ⅲ级者2例(5.1%),Ⅳ级者1例(2.6%);未见肿瘤复发。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术中行皮质脑电图监测者的比例高(21/28对比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而性别、癫痫发病年龄、癫痫病程、手术年龄、癫痫发作类型、是否为药物难治性癫痫、肿瘤部位以及是否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胶质神经元肿瘤相关癫痫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多位于颞叶,药物疗效差,外科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术中行皮质脑电图监测可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有助于术后癫痫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8例行长时程亚低温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其中24例行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34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出院后对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58例高分级aSAH患者长时程亚低温治疗的时程为5~14 d,平均(7.0±4.4)d.治疗期间,37例(63.8%)患者出现心律失常,50例(86.2%)出现低血压,8例(13.8%)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4例(93.1%)出现胃肠动力障碍,8例(13.8%)出现应激性溃疡;30例(51.7%)出现肺炎,4例(6.9%)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8例(48.3%)出现脑血管痉挛;21例(36.2%)出现寒战;17例(29.3%)出现凝血功能障碍;15例(25.9%)出现应激性高血糖,13例(22.4%)出现低白蛋白血症;6例(10.3%)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10例(17.2%)出现迟发性脑缺血.8例(13.8%)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后Hunt-Hess高分级(Ⅳ、Ⅴ级)及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在长时程亚低温治疗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 <0.05).4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3±1.9)个月.其中56.5%(26/46)的患者预后良好,43.5%(20/46)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的患者中,6例死亡,14例中、重度残疾.结论 长时程亚低温疗法能改善高分级aSA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立体脑电图电极皮质电刺激的方法探讨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双侧岛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4例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于双侧岛叶植入立体脑电图电极进行皮质电刺激,通过视觉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确定每个触点有无诱发电位响应。采用刺激一侧的对侧岛叶的电极记录诱发电位响应,明确刺激响应率及解剖分布情况。结果4例患者共植入28根SEEG电极(98个触点),其中植入左侧岛叶12根电极(47个触点)。4例患者的双侧岛叶之间有皮质-皮质诱发电位(CCEP)响应。刺激一侧岛叶时,对侧岛叶CCEP的响应率为39.8%,峰潜伏期为15.5~196.0ms。此外,在双侧岛叶等位脑回间存在双向CCEP联系。结论岛叶或岛叶相关的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双侧岛叶之间存在双向功能连接,特别是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患者,其双侧岛叶之间的连接更为广泛。但这一结果尚需更多病例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ICA远端动脉瘤患者,共42例,其中38例为破裂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Ⅲ级;窄颈囊状动脉瘤28例,宽颈囊状动脉瘤6例,梭形动脉瘤8例。3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5例采用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 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治疗。3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患者中,31例(83.8%)为致密栓塞,6例(16.2%)为部分栓塞。1例术后2 d再次出血后死亡;3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6个月均恢复正常。1例采用Onyx胶闭塞远端主干者出现无症状局部性延髓梗死。28例行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15个月(中位时间8.2个月),3例(7.1%)患者动脉瘤复发。 结论血管内治疗PICA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6月至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均采用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前5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及MRI检查,将原始影像学数据导入医用手术设计软件Mimics 17.0中进行重建,利用3D打印机建立3D打印模型,利用该模型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以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重建的二维图像和3D打印模型均能准确显示肿瘤与其周围血管、神经、椎体之间的解剖关系,可为肿瘤的Toyama分型提供更直观的依据.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2例.无一例出现椎动脉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术后未出现肌力下降、脑脊液漏、切口感染以及颈椎反曲畸形等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型可全面、直观、精准地显示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与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颅内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CISS不同亚型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78例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ISS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42例; 穿支动脉疾病(PAD)-BAD 19例; PAD-脂质玻璃样变(LD)1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饮酒史、吸烟史及Hcy、尿酸、CRP、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各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PAD-BAD组与LAA-BAD组比较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 PAD-LD组发病年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LAA-BAD组,脑卒中进展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hsCRP水平低于LAA-BAD组(P<0.05); PAD-BAD组发病年龄、HCY水平低于PAD-LD组,LDL、总胆固醇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脑卒中进展发生率高于PAD-LD组(P<0.05)。结论 颅内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3组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其中LAA-BAD是最常见类型,与其他两型比较,PAD-LD组发病年龄大,神经功能缺损及脑卒中进展少,HCY及胆固醇水平高,LDL-C水平低,但未发现其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老年初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等。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55岁初发癫痫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数据。结果(1)颞叶癫痫(n=23,31.1%)最常见。病因脑梗死(n=17,23.0%)、腔隙性脑梗死(n=16,21.6%)多见。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61.6%(n=45)可监测到癫痫样放电,其中59.2%位于颞叶。53.1%患者影像学资料提示存在结构性损害,40.6%仅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2)中年组(55岁≤年龄<65岁)和老年组(年龄≥65岁)在病因海马硬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0.028),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老年(≥55岁)初发癫痫临床发作和脑电图均以颞叶为主。病因以脑血管病最多见,头颅影像学无明显特征性改变,中年和老年癫痫各方面表现基本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