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调查手术室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IPH)预防管理现状,为构建手术室IPH预防管理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42家医院手术室护理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自行设计的《上海地区手术室IPH预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2家(52.38%)医院未建立手术室患者体温管理质量标准,15家(35.71%)医院未制订针对手术室各类护理人员的预防患者IPH培训计划,18家(42.86%)医院未使用相同的体温测量方式全程监测患者围术期体温,36家(85.71%)医院手术室护士未在术前采用IPH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20家(47.26%)医院手术室患者体温数据无法实现保存与追溯。结论 IPH的风险评估、主动保温的规范性、体温测量的方式、手术室体温管理相关制度以及预防IPH培训等亟须手术室管理者关注与着重加强。需要以循证为依据构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统一的适用于上海手术室IPH预防管理的标准,为护理管理者进行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东省85所医院手术室围手术期低体温管理的现状。以期为手术室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9年2月对广东省护理学会手术室专业委员会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及围手术期低体温管理现状2个部分。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84%。有23所(27.06%)医院实施了预保温;仅有6所(7.06%)医院使用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表;21所(48.84%)三级医院、9所(25.71%)二级医院建立了低体温应急流程,不同等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359,P=0.037);有25所(58.14%)三级医院、1所(2.86%)二级医院术前和术中采用同样方式测量体温,不同等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106,P<0.001);有34所(40.00%)医院要求术后进行患者体温交接;有20所(23.53%)医院关注患者术后转运环境中的温度调节。结论 广东省85所医院围手术期体温管理不完善。实施预保温,进行低体温风险评估并建立应急流程,采用同样方式测量术前术中体温,术后交接体温,调节术后转运环境温度5个方面执行率不高。需要加强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知识培训并促进实践。  相似文献   

3.
韩通  王英丽  徐梅 《护理学报》2018,25(19):48-50
目的 了解手术室对患者实施主动体温保护现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181家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手术室主动体温保护现状调查问卷,对抽取的手术室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 181家医院手术室中,172家(95.0%)在围术期采取主动保温措施。其中,151家(87.8%)采用温水冲洗进行主动保温,加温毯、暖风机、液体加温的使用率分别为37.8%、54.7%、44.2%。对于年龄<3岁、年龄>60岁、预计手术时间>4 h、预计出血>400 mL、基础体温低的患者,88家以上医院手术室选择使用暖风机,54家(31.4%)仅对体质量指数(BMI)<18.5的患者使用暖风机;76家(44.2%)选择使用液体加温装置对具有低体温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主动体温保护。另外,92家(53.5%)医院手术室对患者进行围术期体温监测。结论 多数手术室主动保温状况意识较好,但缺少主动保温指南规范;手术室对低体温危险因素普遍重视,但缺乏标准化评估;围手术期的体温监测现状并不理想。巡回护士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保温策略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围术期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指导作用。[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包括室温调节、减少体表及体腔热量的散失、应用各种加温设备、预防呼吸道散热、加强术中体温监测、适时与病人沟通、给予人文关怀、制作围术期体温管理指导手册。[结果]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后未发生术中低体温。[结论]基于循证护理,针对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原因进行分析,运用综合保暖措施干预术中低体温,可以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护士防范意识和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手术室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2022年2月,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参考相关文献拟定手术室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手术室护理管理、院内感染、麻醉领域的23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采用优序图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和95.7%,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6和0.934,各项指标变异系数(CV)均<0.25,Kendall’s W值分别为0.419和0.359(均P<0.001),最终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53项三级指标的手术室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基于Delphi法构建手术室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为手术室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有利于临床开展科学、规范、统一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对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认知情况,以探讨围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全院手术室护士共4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护士虽然知晓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知识,但体温监测与实际实施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加强手术室护士对围术期低体温的认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医疗护理现状的临床标准指导护士进行临床围术期低体温的主动护理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适用于手术室围术期低体温预防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结合手术室护理的精细化管理需求,通过文献检索,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指导,邀请22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采用优序图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2 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和95.7%,各项指标变异系数(CV)<0.25,满分率>20%,Kendall"s W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专家参与积极性高、意见集中、协调程度较好,最终形成手术室围术期低体温预防护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53项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通过科学、循证的方法构建的手术室围术期低体温预防评价指标科学性较好,为护理管理者进行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使手术室护理管理更具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围手术期全麻患者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生协会麻醉评估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测定麻醉开始时、麻醉后30min(60min、90min、120min、手术结束时的肛温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干预组患者术中体温未降低,对照组体温下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使术后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增多,术中监测体温,实施患者保温措施,维持术中体温的恒定,能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有:低温环境、躯体暴露、静脉滴注大量低温液体、麻醉药物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以及躯体因素,一旦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机体有一定的危害,针对这些原因手术室护士做好积极有效的保温对策,如:心理疏导、加强手术患者运送途中的保暖、加强麻醉患者的管理、输血和输液加温、室温的控制、体温检测以及保暖工具的应用,确保病人围手术期温暖、舒适,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预防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遵循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前期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逐条审查并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制订行动策略。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及管理的认知水平、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室护士对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手术室护士对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预防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10~100(40.03±13.55)分和65~100(85.12±9.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分别为47.83%和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佳证据应用前,手术室护士对审查指标17的执行率为98.55%、审查指标16的执行率为76.81%,其余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在50%以下;最佳证据应用后,审查指标1~9、11~15、18的执行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的集束化预防低体温策略在成人择期手术患者中应用后,可规范护士行为,提高护士执行依从性,并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手术室护士对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认知情况,探讨围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对全院手术室4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认为正常体温为36~37℃16名,认为围术期低体温时热量散失为多种途径,认为有13种原因导致低体温,防止低体温发生有6种技巧等。结论:手术室护士全面掌握围术期低体温范围、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措施等知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遴选并获取国内外预防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Up To Date、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数据库、围手术注册护士协会指南库、护理及相关健康领域文献积累索引数据库、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会网站、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指南库、中国指南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内关于预防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所有证据,包括指南、系统评价、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08月29日。由2名研究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结合专业人士的判断,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 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6篇、最佳实践信息册1篇、证据总结1篇。最佳证据包括术前评估、体温监测技术、术前干预措施、术中干预措施、术后干预措施和质量管理,共30条。 结论 手术室护士应定期接受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相关知识培训,并使用科学的工具进行风险评估。证据应用人员需结合医院特点和临床环境,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佳证据,以降低手术患者非计划性低体温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手术室相关原因有:年龄、压力、肥胖与消瘦、麻醉、低体温、手术时间、潮湿和体位的摆放。针对这些原因手术室护士做好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如:压疮的评估、做好术前准备、保暖、受力面使用医疗用品、合理摆放体位以及重视术中观察和术后护理,确保病人围手术期安全、舒适,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采取保暖策略对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患者体温变化及寒战的影响。方法:选择采用氩氦刀冷冻治疗的肝癌患者6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手术期遵循氩氦刀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电暖炉、暖无菌生理盐水袋、可调节温度的恒温电热毯、输液加温器等保暖策略,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测量记录两组患者鼓膜温度,并观察记录寒战、冷休克出现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早期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热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低体温、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围手术期采取的保暖策略能预防早期体温明显下降,可以有效减少低体温、寒战的发生率及减轻患者的寒冷不适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防婴儿术中低体温的护理体会.方法:将2012年2月~ 2013年5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3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低体温发生原因实施针对性护理,如预热输入液体和血液,采用保温气囊,多层手术巾覆盖暴露皮肤等.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手术,麻醉拔管时间(31.8 ±4.l)min,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3±0.14)℃,没有发生低体温.结论:基于原因分析展开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婴儿术中低体温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锦娟 《护理研究》2009,23(2):422-422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文服务已成为医院无形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关怀理念已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以人为本的服务,是现代手术室护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术中保暖已经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由于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的较低,加之麻醉的影响和术中暴露切口、消毒、补液、输血及冲洗都可能造成体温下降,所以很多病人都会在术中或术后出现低体温。低体温除了使病人寒战外,还可能影响免疫、凝血、心功能等。因此,围术期的保温非常重要。手术室虽然有取暖设施,但病人往往感到保暖不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现状、临床的实际需求以及护理人员对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因素的认知。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应用现状、临床实际需求三部分,采取问卷星形式对天津市二、三级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临床应用最多的评估工具分别为Waterlow量表(37.5%)、Braden量表(25%)、Norton量表(22.5%),满意率为78.8%,存在实用性不强、评估不便捷、连续性欠缺等问题;护理人员需求显示评估工具应具有专科性(98.01%);能够包括患者因素(94.42%)、手术因素(96.81%);能够进行术前(95.92%)、术中(91.02%)、术后(89.80%)围术期的动态评估;危险因素的认知调查结果:“手术时长、手术体位、术中施加外力、低温麻醉、术中体温变化”的重要性判断最高,“术中血压变化、术中体温变化”的可操作性最低。结论: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临床选择呈现多样性,但普遍存在不足之处,这与手术相关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相关,因此,术中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形成更应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向手术专科性、结构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低体温专项护理老年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4月—2020年3月医院就诊的76例老年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低体温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预防低体温专项护理专案管理措施,比较两组围术期各阶段体温情况及术后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3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30min内各阶段体温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预防低体温专项护理专案护理,改善围术期各阶段体温情况、减少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正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在围术期特别容易出现低体温,引发低血压、苏醒时间延长、寒战等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1])。术中保温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患儿的围术期护理质量、减少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等十分重要,已成为手术室护理关注的热点问题~([2])。目前婴幼儿头颅畸形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颅面重建术手术时间长,术中体温管理尤为重要。充气式加温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但目前的报道在小儿术  相似文献   

20.
围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指在手术中体温低于36℃。有资料显示,50%~70%的病人在术后体温降低1.0℃~1.5℃。围术期低体温主要是由于麻醉抑制了人体自身正常的温度调节功能;手术中胸腹腔暴露于低的室温中(手术室温度常规19℃~22℃);手术中大量失血和输液(室温液体)从人体带走热能;术中胸腔、腹腔大量液体的灌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