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初步观察化疗后PEG—rhG—CSF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性剂量递增试验。所有受试者采用1d化疗方案,于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h给予PEG—rhG—CSF。PEG-rhG—CSF的初始剂量为30ug/kg,递增剂量依次为60、100、150、200ug/kg,每一剂量组3例受试患者。结果:入组1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与PEG—rhG—CSF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4例(4/15),肌肉酸痛1例(1/15),均为1度,无需特殊处理。无PEG—rhG—CSF的剂量限制性毒性。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均有较为明确的效果,维持时间较长,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PEG-rhG—CSF显示良好的耐受性,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注射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预防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安全性,观察其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CD3+4细胞的效果,探讨量效关系,并通过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了解该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规律,为制定II期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作为开放性试验,受试者均为初治的恶性肿瘤患者,连续接受两个周期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化疗药物给药结束48 h给予PEG-rhG-CSF;其初始剂量为30μg.kg-1,递增剂量依次为60,100,150和200μg.kg-1。结果:共入组34例患者,30例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与PEG-rhG-CSF相关的不良反应仅观察到I~II度躯干及四肢的肌肉关节痛(8/30)。较之对照周期,应用PEG-rhG-CSF周期,化疗期间IV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且ANC随研究时间呈双峰改变,外周血ANC最低值前移,并明显提高;其最低值及第二峰的峰值变化,呈一定程度的量效关系。结论:本项研究中PEG-rhG-CSF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未见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剂量,也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鉴于其疗效已满足临床需要,推荐PEG-rhG-CSF II期临床试验研究的用药剂量为60和100μg.kg-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环磷酰胺(CTX)化疗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80只SD大鼠经CTX化疗后分别一次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GW003(250、500和1500μg/kg),每日一次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药后第10天处死大鼠取胸骨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SD大鼠腹腔注射CTX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数均显著下降。GW003治疗可明显升高化疗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最低值并缩短其减少的持续时间。GW003对CTX化疗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无明显影响。结论 GW003对CTX化疗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概述rhG-CSF的临床应用状况.该药可刺激骨髓细胞增加ANC、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数量,增强ANC的吞噬作用,用于改善肿瘤、白血病患者放化疗后的ANC减少以及因粒细胞缺乏所合并的感染、骨髓移植后的造血恢复、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疗效确切.但有些肿瘤细胞能合成G-CSF,G-CSF也能促进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临床可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恰当的用药时机、疗程、剂量,并进行药效监控,以达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融合蛋白(GW003)对造血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 7只健康成年恒河猴单次皮下注射GW003 150μg/kg,分别于给药前后不同时间检测外周血细胞数和进行造血细胞集落培养。结果 GW003对健康成年恒河猴造血祖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未成熟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均有明显的动员作用,给药后18 h呈现高峰。注射GW003后10 h,外周血粒-巨噬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混合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巨核系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数分别增至药前的1.8、1.9、1.4倍,红系爆式形成单位(BFU-E)和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数则增至1.7和1.5倍。结论 GW003对正常猴外周血干/祖细胞(PBS/PC)有明显动员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高效的造血细胞动员剂。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老年供者(≥60岁)中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8例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的老年组患者和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PBSCT)的中青年组供者,检测比较两组动员前后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抗凝血酶(AT)的变化。结果 两组供者G—CSF动员后D—D、vWF:Ag明显升高(P〈0.01),AT明显下降(P〈0.01),老年组FIB及TAT亦升高(P〈0.05,P〈0.01),中青年组FIB升高(P〈0.05)。老年组中D-D、TAT升高幅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栓事件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G—CSF动员可活化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抑制抗凝系统,促使血栓事件的发生,对老年人作用更为显著。在老年人动员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凝血象变化,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抗凝剂防止血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急性肾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名54岁男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200μg,1次/d。用药后第2天患者出现尿色变深,第4天出现眼睑水肿,肉眼血尿、少尿等症状。BUN由4.8mmol/L升至7.9mmol/L(最高13.9mmol/L),Cr由113μmol/L升至154μmol/L(最高308μmol/L)。停用rhG-CSF,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呋塞米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9.
10.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神经系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敬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1):96-98
本文综述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高级结构、来源、生物学作用、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毒副作用等,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本文着重从骨髓发育异常综合症,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恶性肿瘤放疗和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和白血病等方面介绍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近些年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的标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生物学活性国际标准品对所制备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以及惠尔血 针剂 75进行标定。方法用NFS 6 0细胞采用MTT法进行rhG CSF生物学活性的测定 ,(4 ,4)法计算测定结果。结果制备rhG CSF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 3批 ,两批为冻干剂 ,与G CSF生物学活性国际标准品配方一致 ,一批为水剂 ,与惠尔血 针剂 75配方一致 ;用G CSF生物学活性国际标准品对其标定 ,结果依次为 3.0 6 2× 10 6、4.2 76× 10 6IU/支及 1.6 35× 10 7IU/ml,样品为1.880× 10 7IU/ml。标定结果的FL %分别为 5 .5 2 9%、4.2 91%、4.2 44 %及 5 .175 %。结论所标定的rhG CSF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可用于rhG CSF生物学活性测定。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凝胶排阻HPLC、SDS-PAGE非还原电泳、生物学活性、蛋白含量等检测方法对两种保护缓冲体系中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稳定性进行研究。在40℃(加速试验)、25℃(室温留样)、2~8℃(贮藏温度)、冻溶一次条件下检测了两种保护缓冲体系中rhG-CSF稳定性。结果rhG-CSF原液于2~8℃保存下,外观、含量、纯度及生物学活性较为稳定,有效期可暂定为三个月,40℃、25℃存放产品不稳定;rhG-CSF保存原液于2~8℃保存下,外观、含量、纯度及生物学活性相当稳定,有效期可暂定为十八个月,40℃存放产品不稳定。RhG-CSF原液及rhG-CSF保存原液均不可冻融。保存原液中的甘露醇(5%)、吐温-80(0.004%)对rhG-CSF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刘魁凤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2)
目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因化学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3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GM-CSF组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2a)与G-CSF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a)。因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分别应用GM-CSF150μg/d与G-CSF100μg/d,sc,qd×(2~6)d。结果:2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用药前比较均上升(P<0.01),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均少而轻。结论:GM-CSF与G-CSF治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