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浆神经肽Y(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NPY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NP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浆NPY水平呈现增高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NPY水平与轻、中度狭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NPY明显升高(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血浆NP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关系(r=0.163、0.245、0.179,P〈0.05)。结论 NPY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且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琪  车琳  陈晓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3):187-18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特点。结果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7例(23.8%)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55例患者中,有25例(45.4%)发展为进展性卒中;重度颈动脉狭窄48例中,有24例(50.0%)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病理表现为溃疡斑的43例中,有23例(53.4%)发展为进展性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9%发生进展性卒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及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在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1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组患者在发病1周内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按年龄和性别匹配1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所有对照组患者经CT或MRI排除缺血性卒中,并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超声评价包括斑块的大小、部位、回声、质地及其表面是否规则;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价包括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及斑块评价。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IMT分别为(0.946±0.185) mm和(0.863±0.1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动脉斑块参数中,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参数有斑块回声、斑块质地以及表面是否规则,而与斑块大小、斑块部位无相关性;病例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评分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和2,对照组分别为1和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参数中,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相关的指标是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而与斑块数量无相关性。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和4,对照组分别为2和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T、颈动脉斑块数量、颈动脉斑块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对诊断缺血性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9、0.677、0.704和0.805(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准确性最高。结论: 颈动脉斑块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客观指标,且后者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88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根据颈总IMT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总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hs 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 颈总IMT、hs-CRP、LDL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血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ABCD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TIA合并高血压患者、33例TIA不合并高血压患者和32例非脑血管病非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均测量血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TIA组患者均行ABCD评分。结果TI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合并高血压组增加最为明显,TIA合并高血压组ABCD评分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结论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加速TIA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并进一步增加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以及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13 0例脑梗死组和 90例非脑梗死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情况。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多灶性脑梗死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高于单灶性脑梗死 ;复发性脑梗死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高于首发性脑梗死 ;有一过性缺血 (TIA)发作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无 TIA发作患者 ,以上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引起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AS) ,并确定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患者 ,对照组为 82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检测IMT增厚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 58.41% ,TIA组 56.0 9% ,对照组为 2 9.2 6%。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 15.84% ,TIA组为 14 .63 % ,对照组为 3 .65%。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由Loge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血浆内皮素(ET)、高血压及吸烟。结论 颈动脉B超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入院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塞患者90人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人为患病组)和同期门诊常规查体者30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5.6%)与对照组(4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6.7%)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28.1%)与对照组(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I患者与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与对照组斑块的好发部位均为颈总动脉分叉处(39.3%和35.0%),以硬斑(49.2%和65.5%)为主,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3%和2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病因之一.②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颅外颈动脉狭窄率较以往有增加.③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本地人群斑块可能以稳定性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能是脑栓子的一个重要来源以及其它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而且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有力的致病因素。为防止脑血管疾病的进展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诊断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然而 ,在我国对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少见报道 ,卫华报道[1] 脑血管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本文就近年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慢性疾病 ,其病变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122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30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程度.结果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95.9%)、硬化和狭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病理分型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作为进展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外科技术要点。方法 在颈丛麻醉下 ,对 4 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其中有 2例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分流后 ,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2 7min± 7min ,术后 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欠佳 ,11例出现高血压 ,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 ,后均康复出院。 2 6例术前有症状患者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均稳定。结论 颈丛麻醉可以了解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对于阻断颈总动脉脑缺血者 ,采用自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建立分流 ,可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术中操作、完整去除颈动脉内膜残片及碎屑、充分排气和术后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颈部动脉超声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来该院就诊并确诊为TIA的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该院就诊的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二组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具体对照指标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粥样斑块检出情况等。结果超声对于观察组颈动脉病变检出阳性率(88.2%)大于对照组(22.4%),颈动脉扭曲情况(19例)高于对照组(2例),椎动脉流速低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的方法,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以及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一侧肢体无力E30例(59%)]最为常见,其余依次为肢体无力合并感觉症状[14例(27%)]、失语[4例(8%)]、感觉障碍[3例(6%)]。平均发作持续时间为23min;平均ABCD2评分为4.1分,4例患者在发作后1周内形成缺血性脑卒中。33例(65%)有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18例(35%),颅外动脉狭窄10例(20oA),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均有狭窄5例(10%)。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患者分别为7例(14%)、11例(22%)、15例(29%)。结论颈内动脉系统频发TIA以一侧肢体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为65%,且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4.
张兆  张千 《微创医学》2014,(4):414-416
目的研究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 imaging,PWI)联合脑血管造影评估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行PWI检查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随访观察90 d脑梗死发生率,分析TIA患者的PWI表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PWI灌注异常的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加(P0.01);颈动脉狭窄50%TIA者较颈动脉狭窄50%TIA患者90 d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灌注异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与PWI灌注正常合并颈动脉狭窄50%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在评价脑循环的血流动力变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DSA可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做出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5.
颈部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68-69,9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改变,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块、狭窄率、血管走行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所探查到的大部分观测项目在两组问有明显差异。两组间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存在明显差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椎动脉出现盗血现象7例。结论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TIA45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TIA表现,并经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全组手术无死亡。除2例术后一周内各有一次TIA,2例对侧肢体肌力减退(分别在2天和5天后恢复),1例轻度声嘶外,余均顺利恢复。作者讨论了颈动脉内膜切除在TIA防治中的作用,TIA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指征和手术时机,以及麻醉、术中监护、高位颈动脉狭窄、术后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观察颈总动脉及其分又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本组3670例就诊患者中,颈动脉无病变者1874例(51.1%),有粥样硬化者1796例(48.9%)。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仅表现内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斑块者692例(38.5%),形成颈动脉轻度狭窄者381例(21.2%),中度狭窄者423例(23.6%),重度狭窄者266例(14.8%),闭塞者34例(1.9%)。本组经CT、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612例,其中有456例CDFI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74.5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685例,CDFI检测有577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占84%。【结论】CDFI可作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法,能提供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等医学信息,提示脑血管病的高危状态,对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塞患者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邵振兴  孙金凤 《海南医学》2012,23(4):102-103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与颈动脉正常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