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手法复位对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疗效及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BPPV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文拉法辛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焦虑状况、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前庭症状指数(VSI)、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HI评分、V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B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领域评分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HI评分、VSI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联合手法复位可提高BPPV治疗效果,降低DH...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进入我院门诊治疗的BPPV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增加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BPPV的效果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前庭症状,提升其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损伤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伴有眩晕症状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单一用药治疗,研究组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治疗。两组均治疗两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严重程度、症状变化情况[前庭症状指数(VSI)]、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计时平衡试验结果、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神经功能以及眩晕症状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躯体性、情感性与功能性评分低于对照组,VSI评分低于对照组,Berg评分与计时平衡试验结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眩晕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损伤后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缩短眩晕持续时间,改善其血液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眩晕项贴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肝火上炎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收治的肝火上炎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7)和试验组(n=37)。对照组采用单纯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餐后口服,12 mg/次,3次/d, 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试验组采用眩晕项贴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早晚各服1次,疗程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血流动力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指标、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DHI评分和V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DHI评分和VSI评分分别为(10.57±2.31)、(14.62±3.5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谢书华 《系统医学》2023,(24):86-88+93
目的 分析在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中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5月—2023年6月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治疗的62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控制组和研究组,各31例。控制组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在控制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患者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指标、脑血流速度、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前庭症状指数评分低于控制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77%)高于控制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6,P=0.023)。结论在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过程中,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价值发挥显著,临床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性眩晕(PV)患者给予耳后注射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共计106例PV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研究组给予耳后注射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流速度、生活质量、平衡能力、头晕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92.45%)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73.58%)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加快(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快(P<0.05);治疗后两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分升高(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头晕评价表(DHI)评分降低(P<0.05),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DHI评分更低(P<0.05),BBS评分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1%,与对照组的16.98%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PV患者给予耳后注射倍他司汀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能够促进临床疗效提高,改善血流速度,提升生活质量及平衡能力,减少头晕症状,不会加重机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倍他司汀与罂粟碱治疗急性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罂粟碱治疗,观察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眩晕症状评分(DHI)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ESCV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罂粟碱相比,采用倍他司汀治疗急性眩晕症患者能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与葛酮通络胶囊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8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葛酮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全血高切、全血低切、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葛酮通络胶囊治疗,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前庭康复训练(VRT)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PPP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倍他司汀药物口服及VRT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低频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及4周时分别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量表(VSI)及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患者前庭功能改善情况,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1周、2周及4周时2组患者DHI、VSI评分均进行性减少,ABC评分则进行性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4周时其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2周、4周时观察组DHI评分[分别为(50.0±4.3)分、(34.0±3.2)分]、VSI评分[分别为(5.72±1.71)分、(4.62±1.36)分]及HAMA评分[分别为(17.8±1.7)分、(12.2±3.3)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ABC评分[分别为(59.4±6.0)分、(71.3±6.3)分]则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低频rTMS联合VRT训练能显著缓解PPPD患者头晕、不稳感等前庭症状,改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药物组(黛力新治疗),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黛力新治疗),每组24例。治疗前后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前各组HADS、VSI、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3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7、14 d后,联合组HADS、VSI、DHI评分均低于训练组及药物组(均P0.05)。治疗7 d后,药物组HADS评分低于训练组(P0.05);治疗14 d后,训练组DHI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Brandt-Daroff习服训练、黛力新均能减轻BPPV成功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联合治疗较单一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前庭神经炎(VN)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VN患者 2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BPPV分为对照组(不伴BPPV)和观察组(伴发BPPV),分析2组的临床特 征、冷热实验结果;观察VN伴发BPPV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治疗第10、20和30天采用眩晕残 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分析2组疗效。结果:本组236例VN患者中发病1月内伴发BPPV 23例,发生在VN 同侧18例,发生在对侧5例;其中20例为后半规管BPPV,3例为水平半规管BPPV;其中5例经1次手法复位 后体位性眩晕明显缓解,10例经2次手法复位后缓解,8例经3次手法复位后缓解。冷热实验异常率对照组 为65.87%,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6.96%(P<0.05)。2组治疗前和治疗10 d时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 疗20和30 d时观察组DH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N患者中部分会伴发BPPV,伴发BPPV 的VN患者冷热实验结果异常率较高,病情缓解慢,手法复位多需2次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接受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痰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地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眩晕患者应用熄风通络汤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将某院91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应用地芬尼多治疗,观察组46例联合熄风通络汤煎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眩晕障碍程度、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36/4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44/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为(52.26±4.63)分,观察组BBS为(59.69±4.9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WMFT)为(49.36±5.02)分,观察组WMFT为(67.88±6.35)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眩晕障碍程度量表评分(DHI)为(28.16±2.19)分,对照组DHI为(41.39±4.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切全血黏度为(49.99±4.96)mpa·s,观察组低切全血黏度为(45.06±4.71)mpa·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红细胞聚集指数为(4.50±0.40),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为(4.06±0.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切全血黏度为(5.88±0.50)mpa·s,观察组高切全血黏度为(5.39±0.45)mpa·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液黏度为(1.52±0.11)mpa·s,观察组血液黏度为(1.29±0.09)mpa·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熄风通络汤能够有效调节脑卒中后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益气养血通窍汤联合针刺风池穴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科121例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60例(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和观察组61例(益气养血通窍汤联合针刺风池穴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8%(58/61)优于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BPPV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仅予以Epley手法复位,观察组给予Epley手法复位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2周,比较2组复位成功率,复位后不适症状群的发生率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3.75%(60/64)和93.18%(59/64),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与观察组复位后分别有29例和28例出现头昏等复位后不适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位后不适的恢复时间为(4.96±2.06)d,短于对照组的(6.79±2.69)d(P<0.05)。结论:Epley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效,配合药物治疗可缩短复位后不适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50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眩晕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的临床效果突出,可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35-1236
探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60例的疗效。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为手法复位,研究组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对比两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研究组和对照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疗效分别为100%、66.7%,比较有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眩晕障碍评定量表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本文认为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肯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在成功手法复位后,嘱其注意保持头部姿势,避免大幅度或剧烈转动头部,未给予其它药物或特殊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成功手法复位后给予rTMS治疗。在手法复位成功后当天和第1周、第2周及第4周时分别应用头晕评价量表(DHI)、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汉密尔顿焦虑(HAMA)量表、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同时记录、比较2组患者残余头晕持续时间。 结果在治疗4周期间2组患者DHI、HAMA评分、SSR潜伏时及SSR波幅均进行性下降,ABC评分则进行性增加。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第1周时,其DHI、ABC、HAMA评分、SSR潜伏时及SSR波幅较治疗前有改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2周及第4周时,上述指标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DHI、ABC、HAMA评分、SSR潜伏时及SSR波幅在治疗第1周时分别为(30.52±1.43)分、(56.51±7.39)分、(11.38±3.52)分、(1.11±0.47)ms和(1.83±0.33)mV,第2周时分别为(15.46±3.65)分、(78.33±12.10)分、(8.64±3.32)分、(0.73±0.36)ms和(1.41±0.32)mV,第4周时分别为(8.66±2.37)分、(89.52±13.48)分、(4.65±1.68)分、(0.31±0.28)ms和(1.01±0.24)m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结果明显改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残余头晕平均持续时间[(18.45±6.47)d]明显短于对照组水平[(35.36±6.47)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频rTMS干预能显著减轻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缩短残余头晕持续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镇肝熄风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32%,与对照组的9.7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镇肝熄风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效果满意,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刘红兵 《临床医学》2023,(3):123-125
目的 分析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1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眩晕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22例。单一组予以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联合组予以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血流速度[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水平、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眩晕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0.91%,20/22)较单一组(63.64%,14/2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9,P=0.031<0.05)。治疗前,两组BA、LV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BA、LVA血流速度较单一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DHI、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DHI、眩晕症状评分均较单一组低(P<0.05)。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2/22)与联合组(4.55%,1/22)比较,差异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