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7岁,诊断为首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11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误诊86例,占72.26%;其中,躁狂发作误诊14例,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为12例,误诊8例(66.67%);抑郁发作误诊7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为26例,误诊24例(92.31%).混合发作误诊1例,且伴精神病性症状.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最频繁的为关系妄想(27例),其次为幻觉(10例).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首次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对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更大.青少年双相请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形式、内容广泛.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在青少年双相障碍中的诊断作用,对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MECT)合并药物和单纯药物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为2007年1月至12月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共60例,其中抑郁相33例,躁狂相27例。抑郁相MECT合并药物治疗(抑郁合用组)15例,单纯药物治疗(抑郁单用组)18例;  相似文献   

3.
艾司西酞普兰(Escitalopram)是一种异构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国外研究显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安全有效。本研究为小样本开放试验,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1对象全部研究对象为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住院或门诊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ICD-10)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存在ECG乏氏试验、皮肤交感反应、卧立位血压异常,提示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均在二巯基丙磺钠治疗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改善。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报道少见,其病因尚不明确;经二巯基丙磺钠驱铜相关治疗后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精神症状的特点、影响因素及排铜治疗对精神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WD患者80例(脑型60例,肝型20例),正常对照20例,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智能量表(MMSE)、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精神症状评估。脑型WD患者神经症状用改良Young量表进行评估。所有患者进行脑脊液铜、血清铜、尿铜、头部核磁共振检查。二巯基丙磺钠排铜治疗后,进行上述量表评分,复查铜代谢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WD患者SCL-9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精神症状依次是:行为障碍、情感障碍、智能障碍、记忆力下降、思维障碍、感知障碍。改良Young评分与精神量表评分无相关(P〉0.05)。改良Young量表震颤项目评分与SCL-90量表中躯体化、焦虑、敌对项目评分呈正相关(P〈0.05);咽喉肌张力障碍、肢体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项目评分与抑郁项目评分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丘脑病变是出现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脑脊液铜、血清铜、尿铜与精神量表评分无相关性(P〉0.05)。排铜治疗后,40%患者SCL-90量表总分降低,其中躯体化、焦虑、敌对项目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WD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比例高。基底节、丘脑病变可能涉及WD患者异常情绪产生的病理机制。单独排铜治疗对精神症状的治疗效果不佳。精神症状的治疗应以排铜为基础,结合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 收集符合DSM-IV-TR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两组记忆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组理解记忆、延迟理解记忆、视觉再生、延迟视觉再生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54,7.99,18.69,9.93;P<0.05).结论 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对记忆功能的损害比单相抑郁发作对患者的影响更重.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的精神症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精神症状与脑结构异常的关系。方法:收集1980—2001年在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并进行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MRI)检查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70例,对其精神症状及CT或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伴发情感症状和智能障碍者多无基底节区受损,而分裂样症状与基底节区受损有显著相关。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基底节区损害时易伴发分裂样症状。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肝脏角膜等症状,少数有精神症状。本文总结我院近10年诊断的3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合并精神障碍的14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一 一般资料 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男9例,女5例,起病年龄18~32岁,病程1~4年。阳性家族史5例。全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躁狂症状的频率和程度。方法:对52例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采用情感障碍评估量表(ADE)评估患者本次抑郁发作中出现的躁狂症状。结果:52例患者中有36例重性抑郁障碍,16例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至少有1条躁狂症状的患者达86.5%(n=45),至少有3条躁狂症状的患者占32.7%(n=17),而没有任何躁狂症状的患者仅占13.5%(n=7)。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躁狂症状,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对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情感障碍评估量表是一个值得应用的评估情感发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以骨关节症状为首发表现肝豆状核变性9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早期诊断对该病的预后起决定作用.该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多表现为急慢性肝损害,以锥体外系为主的神经精神症状等,而以骨关节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常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生长痛等而延误治疗,现对本院2000-2006年收治以骨关节表现为首发症状的9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喹硫平治疗心境障碍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Ⅳ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DSM—Ⅳ将双相障碍又分为若干个亚型,这在诊断上是一个重要变更,突出表现在分出了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基本区别是前者一般以躁狂发作严重;后者以抑郁发作严重,躁狂发作较轻,且家族史中阳性率高,发作次数多,对治疗反应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双相Ⅰ型发病率为0.5%~2.4%,双相Ⅱ型发病率为0.2%-5.0%。双相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同病率(焦虑障碍,酒依赖,药物依赖)与较高死亡率(特别是在抑郁相或者混合状态)特点。目前有关躁狂症状的治疗已有很大进展;而抑郁症状则被认为治疗困难,传统抗抑郁药物或心境稳定剂疗效均不佳。美国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喹硫平除对躁狂症状(单药或喹硫平+锂盐/双丙戊酸钠)或精神分裂症疗效明确外,还能控制抑郁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喹硫平是目前唯一被FDA批准单药既可用于治疗双相躁狂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2.
1病例 患者男性,47岁。因交替情绪高涨、低落近10年,复发情绪低落半年,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血钾均在正常范围,糖化血红蛋白6.2%(正常4.3%~6.1%)。既往体健,否认糖尿病史。给予奥氮平(商品名:再普乐)5—10mg/d治疗,  相似文献   

13.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科疾患,主要临床特征为情绪的转变: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只能依靠专业精神科医师的精神状况检查,治疗主要针对临床症状,锂盐是主要治疗药物之一[1],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系统心理治疗可以预防或延缓其复发[2],但目前该疾病尚不能治愈[3].  相似文献   

14.
34例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研究从临床角度分析抑郁症患者抑郁与睡眠的关系。方法:对1996年年底前住院,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34例进行睡眠情况调查。结果:首发临床症状为睡眠障碍者21例(61.8%),单相发作14例,双相发作7例。入院时临床症状,单相发作以入睡困难、睡眠减少、睡眠持续障碍为多见;双相发作以入睡困难、睡眠时相延迟为多见。治疗后抑郁程度与睡眠情况改善不呈正比。结论:可见单相发作与双相发作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不同。睡眠障碍多出现在抑郁发作早期,并持续到抑郁症加重之后。持续的睡眠障碍提示有抑郁症复发的征象  相似文献   

15.
脑脊液铜测定在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脊液铜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肝豆状核变性初诊患者40例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脑脊液铜、血清铜、尿铜、血脑屏障指数(AR值)、脑脊液烯醇化酶;正常对照20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接受青霉胺治疗3个月后,再次进行神经症状评分和上述指标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脊液铜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脊液铜(0.072±0.036mg/L)高于肝型患者(0.061±0.026mg/L,P<0.05)。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脊液铜量与神经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282,P<0.05)。使用青霉胺治疗3个月后,神经症状加重的患者脑脊液铜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0.061±0.028mg/L;治疗后:0.090±0.021mg/L,P<0.05)。结论脑脊液铜可作为肝豆状核变性辅助诊断的一种方法,可为脑型患者神经症状的评估提供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精神障碍5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豆状核变性伴发精神障碍5例误诊分析凌仲民肝豆状核变性(w地on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钢代谢障碍疾病。不少病例早期以精神障碍为主,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现将我院1986年一1992年间确诊的5例首发症状为精神障碍的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急性期治疗后的残留症状、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筛查2016 年2—12 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 诊或住院的双相障碍且最近一次是抑郁发作的患者130 例。通过标准化的问卷及访谈过程收集人口学 资料、疾病临床特征。结果 共纳入121 例受试者,其中有残留抑郁症状患者23.1%(28/121)。临床痊 愈与残留抑郁症状两组在性别(χ2=17.90,P< 0.01)、急性期伴有睡眠障碍(χ2=7.37,P=0.01)、近2 年的 发作次数(Z=-2.46,P=0.0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显示男性、急性期伴有睡眠 障碍、近2 年发作次数多,均是急性期治疗后残留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残留抑郁症状组各方面受 损程度较临床痊愈组严重,且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急性期治疗后部分患者 仍然存在残留的抑郁症状,其中男性、急性期伴有睡眠障碍、近2 年发作次数多是其危险因素,残留的 抑郁症状对患者影响严重,应该加强针对性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双相障碍临床症状复杂,常反复交替发作,治疗困难,预后差.本研究对住院双相障碍患者的用药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其用药现况. 1 对象和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6月在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住院治疗,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ICD-10 )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99例被试.对入组患者的...  相似文献   

19.
脑干诱发电位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效果判定中的作用李小真,杨任民,尹世杰32例经临床、铜生化、眼科检查符合诊断标准的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12~40岁(平均20.4岁)。于综合驱铜治疗前和治疗7~10周后,其中31例检测了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和单相抑郁发作患者各3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年龄早;②女性多见;③具有“精力过盛”性人格;④一级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家族史;⑤症状多为非典型抑郁发作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结论:如首次抑郁发作的症状符合以上特点,则可能以后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应使用足量心境稳定剂,谨慎使用抗抑郁剂,以免转为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