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红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成丹红组32例,常规组30例。丹红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天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共3周,常规组仅予普通治疗。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组。使用高分辨B超检测3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比较各组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的水平及丹红组与常规组治疗结束前1周心绞痛发作的频率。结果:ACS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FMD)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减弱,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NO低于正常人(P〈0.05);治疗后2组FMD功能明显增强,NO增加,ET-1含量显著减少(P〈0.05),丹红组以上改善优于常规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红组疗程结束前1周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常规组低(P〈0.01),次数减少与FMD功能增强、NO增加及ET-1含量减少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丹红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谷东阳 《现代保健》2009,(22):88-89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2例AC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30rain,后持续泵入36h。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用药后24h及1周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降低ACS住院期间MACE,改善左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防治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CVS)。方法:将创伤性SAH患者86例分为2组:丹红组46例于伤后12h内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各治疗2周。结果:丹红组CVS发生率(13.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CVS发生率(32.5%)(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防治创伤性SAH所致CVS。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其血浆中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评价血浆BNP水平与UAP和NSTEMI的关系,观察心肌缺血改善后血浆BNP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住院ACS患者154例。其中NSTEMI组29例,UAP组125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12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其血浆BNP水平,对154例ACS患者行择期PCI术后的BNP水平进行分析。结果NSTEMI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NSTEMI组高于UAP组(P〈0.05);UA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154例ACS患者在PCI术后12-24h内BN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降至正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时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NSTEMI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UAP患者,UA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心肌缺血是BNP释放的重要刺激因素,BNP水平增高可以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浆BNP含量明显降低,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对临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苯拉普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4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苯拉普利治疗组(常规治疗+苯拉普利),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清MMP-9和CRP水平。同时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结果(1)治疗前,2组ACS患者的血清MMP-9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2组ACS患者之间的MMP-9和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10d后,常规治疗组和苯拉普利治疗组的血清MMP-9和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分别〈0.05和0.01),而以苯拉普利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3)ACS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MMP-9与CRP水平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ACS患者血清MMP-9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苯那普利短期治疗可能通过不同机制降低ACS患者血清MMP-9和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分为2组,分别予丹红注射液和鲁南欣康注射液治疗2周,观察2组疗效及一氧化氮(NO)、血清内皮素(ET)水平变化。结果:(1)丹红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77.4%,鲁南欣康组总有效率为74.2%,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丹红组血清NO含量明显增加,ET水平降低,较鲁南欣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缓解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改善其内皮功能;丹红注射液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增加NO,抑制ET而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70例UA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14d。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CRP水平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和血浆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上述指标改善,且实验组改善尤为明显,与临床疗效相对应(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使用丹红注射液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UA患者血液流变学和CRP水平,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抵抗素(Resistin)水平的关系。方法研究共入选400例,包括对照组90例,冠心病(CHD)组310例,其中ACS亚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93例;对各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外周血浆Resistin浓度检测,分析各组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浆Resistin水平之间的关系;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类型并行亚组分析。结果.CHD组Resistin水平[(889.1±248.2)pg/m1]明显高于对照组[(261.64±111.9)pg/m1](P〈0.05);CHD组内,ACS亚组Resistin水平[(1260.04±368.0)pg/m1]明显高于SAP亚组[(518.34±128.4)pg/m1](P〈0.05),软斑块亚组血清抵抗素水平[(1097.834±259.69)pg/m1]、纤维斑块亚组[(981.464±107.73)pc,/m1]较钙化斑块亚组[(487.924±98.52)pg/m1]血浆Resisti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浆Resistin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HD患者(尤其是ACS患者)血浆Resistin水平明显增高,并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提示血浆Resistin可能促进易损斑块的形成。血浆Resistin水平结合64层螺旋cT检测可初步判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杨春 《中国保健》2010,(11):46-47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治疗组(治疗组)60例。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变,观察临床疗效,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两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血浆TNF-α及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且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浆中TNF-α及IL-6有关。  相似文献   

10.
谭威明 《现代保健》2011,(30):11-1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诊治的72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标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1个月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48h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3.3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ST段压低程度及T波倒置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h后观察组上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后出血发生率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是一种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选择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Acs合并糖尿病组)患者,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单纯ACS组)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研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冠脉Gensini评分与P选择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合并糖尿病组、单纯ACS组P选择素水平、冠脉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S合并糖尿病P选择素水平、冠脉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单纯ACS组(P〈0.01)。与冠状动脉1支病变和2支病变组比较,3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患者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患者400例,冠心病组310例,其中ACS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visfatin、LDL、BMI、血糖水平[(128.18-1-13.86)ng/ml,(3.63±1.48)mmol/L,(26.184-1.82)ks/ITI。,(7.25±2.0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964-10.27)ng/ml,(2.64±0.53)mmol/L,(23.51±0.89)kg/m。,(5.11±1.53)mmol/L,P〈0.05],ACS组visfatin水平[(145.57±19.95)ng/m1]明显高于SAP组[(110.79±7.78)ns/m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复杂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visfatin浓度逐渐升高(P〈0.05);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55,P〈0.05),LDL—C、GLu、visfatin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64,0.279,0.53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增高,其影响脂质代谢,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结合64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钴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静脉注射。1次/d,连续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Hcy、NIHSS和BI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血浆Hcy水平、NIHSS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14、21天血浆Hcy水平和NIHSS评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评分改善亦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及对照组25例。对上述三组患者进行血清MMP-2、MMP-9测定。结果ACS组入院时血清MMP-2、MMP-9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ACS组病情稳定后血清MMP-2、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1)。SAP组血清MMP-2、MMP-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MMP-2、MMP-9水平增高对ACS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绳建敏  路晶  吴岩 《职业与健康》2008,24(16):1720-1721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相关性,血尿酸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测定SUA、OX-LDL水平,进行对照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ACS组SUA、OX-LD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4.105和2.660,P〈0.01和〈0.05),ACS组SUA与OX-LDL呈正相关(r=0.645,P〈0.01)。结论高尿酸可促进LDL氧化及炎症反应,血尿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在基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并与丹参注射液组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优于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17.
郝金红 《现代保健》2009,(12):29-2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白细胞不平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ACS患者Fib及WBC水平变化的临床资料。结果ACS患者WBC浓度和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WBC及Fib浓度测定可作为临床诊断ACS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NT—proBNP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入院抽血检测血脂和NT—proBNP,观察组除给予一般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治疗。8周后重新检测血脂和NT-proBNP,8周治疗中随访所有患者冠脉事件情况(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结果8周后观察组TC、LDL、NT—proBNP较观察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内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能显著降低患者血脂,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基线血清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比较ST段抬高组与非ST段抬高组的正常Ccr与异常Ccr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cr降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01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及非ST段抬高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Ccr正常亚组(Ccr≥70ml/min)与Ccr异常亚组(Ccr〈70ml/min)的临床基本特征、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心肌再灌注治疗情况;并对非ST段抬高ACS按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危险分层的Ccr正、异常亚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情况。结果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ACS组的Ccr异常者分别占55.3%、63.4%,两组的Ccr异常者平均年龄分别为(70.9±8.5)岁及(69.1±11.8)岁,均较Ccr正常组年龄明显增高(P〈0.01);Ccr异常组的住院期间复合性心脏事件的发病率较Ccr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Ccr正常组的早期/择期血运重建率较Ccr异常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危组的非ST段抬高型ACS中Ccr异常者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5、P〈0.01);不同危险分层组患者的早期心肌再灌注治疗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结论Ccr是评估ACS患者早期肾功能不全及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临床应结合Ccr进行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合理选择血运重建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4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汀治疗组10mg,/d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l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白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周后血清白介素-6及高敏C-反应蛋白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治疗可能获益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