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分别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MIMIC-Ⅲ数据库中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相关住院记录,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和多巴胺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乳酸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病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情况.结果:共纳入59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其中去甲肾上腺素组298...  相似文献   

2.
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休克患者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在治疗休克患者时,哪种效果更好。方法 100例休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多巴胺组(A组)或去甲肾上腺素组(B组),分别接受上述药物治疗。其他抗休克治疗同时应用。观察指标为第28天患者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第28天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发生心律失常的比率比B组多(P<0.005)。结论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在治疗休克患者时,病死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多巴胺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更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27):3794-3796
目的:比较去甲肾上腺素(NE)与多巴胺(DE)治疗感染性休克(S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6例SS患者随机均分为NE组和DE组。DE组患者给予DE初始剂量每分钟1μg/kg,中央静脉持续泵入48 h,后每隔2 min增加1μg,至动脉压(MAP)70~80 mm Hg;NE组患者给予NE初始剂量每分钟0.05μg/kg,中央静脉持续泵入48 h,后每隔2 min增加0.05μg,至MAP 70~80mm Hg;与此同时,两组患者均给予给予抗菌药物、吸氧、营养支持等治疗并进行心电监测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24、48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心排出量指数(COI)、MA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组织氧代谢指标[乳酸清除率(LCR)、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 O2)],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NE组患者各时间点HR、COI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及DE组,SVRI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及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LCR和SVO2(除治疗后4 h外)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NE组高于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组患者不良反发生率显著低于D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治疗SS较DE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组织氧代谢指标水平,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田学永 《海峡药学》2016,(10):193-194
目的:对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分别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进行试验对比,确定哪种药物更适合临床应用。方法选取两年内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人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甲、乙两组,各39例。甲组患者给予多巴胺治疗,乙组患者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乙组患者中心静脉压( 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Scvo2)及平均动脉压( MAP)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于甲组;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远远低于甲组的23.08%。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选用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治疗,疗效更加显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张敏 《北方药学》2020,(3):130-131
目的:探究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多巴胺治疗,研究组进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血清PCT水平和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肾功能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比多巴胺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感染性休克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多巴胺治疗,观察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组织氧代谢以及微循环灌注改善情况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治疗药物中,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均有显著疗效,其中去甲肾上腺素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组织氧代谢以及微循环灌注情况,可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分析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47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巴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治疗组患者28天病死率(20.00%)及心律失常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0.50%、27.2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对心源性休克疾病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去甲上腺素联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注去甲肾上腺素加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调整药物剂量,使平均动脉压升高到90.0mmHg,观察药物使用前及用药后,12、48、72小时的血流动力学,IL-6,TNF-α血乳酸浓度及临床症状。结果多巴胺组与多巴酚丁胺联用去甲肾上腺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与用药前比较,两组在用药前后,血压、心脏指数明显升高,多巴胺组用药24小时后动脉乳酸浓度,与用药前无明显改变,但动脉pH值基础水平为(7.40±0.05) ,多巴胺应用24小时后显著降低至(7.26±0.06)(P<0.05)。应用去甲肾上腺加多巴酚丁胺后,24小时动脉乳酸浓度分别为(2.3±1.1)mmo1/L和(2.1±1.1)mmo1/L,均显著低于基础水平(4.0±1.8)mmo1/L(P<0.05) ,IL-6、TNF-α值及临床症状两组间有明显差(P<0.05)。结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多巴酚丁胺均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全身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在改善内脏器官血流灌注上,去甲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明显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9.
周莹 《黑龙江医药》2014,27(5):1100-1101
目的:对比观察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1例,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多巴胺组(DA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和有效液体积极复苏治疗后,DA组给予多巴胺治疗,NE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对比观察两组6h内复苏成功率和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乳酸水平变化。结果:DA组6h复苏17例,复苏率为56.67%;NE组6h复苏25例,复苏率为80.65%;两组复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乳酸水平均有显著下降趋势(P〈0.05),T1、T2时间点,NE组患者乳酸水平显著低于DA组(P〈0.05)。结论:与多巴胺相比,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更能提高6h复苏成功率,降低乳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方法4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经过充分的容量复苏后,随机选用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OPA)作为血管活性药物,比较NE组和DOPA组6h、12h、24h、48h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指数(CI)、心率(HR)以及7d、28d病死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DOPA组相比,NE组各时间点的MPAP、CI及7d、28d病死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但其SVRI显著高于DOPA组。同时,NE组心律失常事件少见,心率也低于DOPA组(P〈0.05)。结论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可增加全身脏器灌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两药治疗脓毒性休克疗效大体相同,但多巴胺应用后心率加快,心律失常事件较去甲肾上腺素组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对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多巴胺组(DA组,n=17)及去甲肾上腺素组(NE组,n=17),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平均动脉压(MAP)稳定至65~75 mm Hg并维持1h,然后继续加量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使MAP稳定至75~85 mm Hg.应用旁流暗视野技术(Sidestream dark field,SDF)于入组时及MAP在不同水平时测定患者的舌下微血管(≤25 μm)的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测定血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观察新发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8 d死亡率.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PVD、PPV、M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28 d死亡率、新发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P在65~75 mm Hg较入组时,PVD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PPV、MFI、Lac、Sc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5~75 mm Hg比较,MAP在75~85 mm Hg时Lac、ScvO2、PVD、PPV、M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均可增加脓毒性休克患者的MAP,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脓毒性休克微循环障碍,且与剂量增加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麻醉处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麻醉处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5例,其中化脓性胆管炎10例,肠梗阻10例,胃穿孔5例,为这些患者提供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静脉麻醉法,主要以依托咪酯或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等全身麻醉。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动脉血氧分压,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行血气分析、严重低血压行有创血压监测。手术过程中,按照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与血压进行输液;为了增加血容量使用平衡盐溶液,输入适当的胶体液。帮助患者及时纠正体内酸碱度和电解质平衡。按照患者的休克程度为其提供血管活性药物与强心药物,以便帮助患者维持血压与循环灌注。结果 本次研究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都顺利完成手术。对比麻醉处理前后25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完成后,有17例清醒后拔管;8例送入监护病房,其中有1例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1例出现急性肺水肿。结论 使用麻醉处理感染性休克患者时,重点是麻醉方法与麻醉药物的选用,手术管理、防止患者脏器受损、维持患者各脏器功能与内环境稳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C、D 4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手段,B、C、D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不同浓度的长托宁,观察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80例患者成功抢救69例,死亡11例,抢救成功率为86.25%。其中A、B、D组抢救成功17例,病死3例。C组抢救成功18例,病死2例。四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5%、85%、90%和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低剂量(2mg)长托宁后,患者的心率、MAP、肠鸣音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SpO2、血乳酸、末梢转暖时间、末梢转暖持续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组末梢转暖时间、末梢转暖持续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抢救脓毒性休克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在小儿脓毒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脓毒性休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给药24h后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率,统计两组患儿复苏时间和复苏时胃黏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24h后MAP、CVP、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时间和复苏时P(g-a)CO2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用药(P<0.05)。结论: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脓毒性休克可改善患儿血液灌注,缩短复苏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但可引起患儿心率加快,临床用药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的变化趋势与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脓毒症休克患者146例,入院后1、3、5、7 d晨间空腹取静脉血,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PCT,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检测患者治疗0、24、48、72 h血清PCT值,并将结果与前一次结果比较计算出PCT下降百分比,用ΔPCT表示,评估PCT的变化趋势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性。记录患者28 d死亡率,并将其记为死亡组,生存患者记为生存组,比较两组入院后1、3、5、7 d的PCT、CRP及WBC水平,评估PCT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T的变化趋势与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相关性。随入住ICU时间的延长,生存组PCT、CRP呈下降趋势,死亡组PCT、CRP呈上升趋势,入院3 d起,两组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 d后两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后1、3、5、7 d的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脓毒性休克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连续监测PCT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PCT水平的持续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血清PCT可作为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垂体后叶素在脓毒性休克治疗中对血流动力学、乳酸清除率及肾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积极控制感染病灶、给予氧气吸入等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 h、24 h、48 h时的MAP、CVP、乳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Ccr)、滤过水排泄分数(FEH2O)、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每小时尿量(UV)。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AP、CVP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6 h、24 h、48 h时,观察组MAP、CVP及乳酸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肾灌注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6 h、24 h、48 h时,观察组UV、Ccr、FEH2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EN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采用儿茶酚胺类缩血管药物抗休克治疗的同时,加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可更好地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肾血流灌注,提高乳酸清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的效果,且观察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组感染性休克患者8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基础上结合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两组均以7d为疗程.对比分析两组疗效,治疗前与治疗7d后血乳酸、降钙素原(PCT)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试验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73%比46.34%,P<0.05).两组治疗后血乳酸浓度和PCT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乳酸浓度和PC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效果明显,且能够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硝酸甘油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硝酸甘油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至2015年在本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并接受硝酸甘油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乳酸清除率为因变量,以基线各参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乳酸清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初始血乳酸(OR=1.68,95%CI:1.25-5.93,P<0.0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OR=2.85,95%CI:1.67-8.42,P<0.05)、动脉与脉搏氧饱和度差值(OR=4.65,95%CI:2.32-11.67,P<0.05).结论 基线乳酸水平较高、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异常升高、动脉与脉搏氧饱和度差值增大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硝酸甘油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