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伴有休克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颈静脉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采用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股动脉放血造成休克模型。随机分为7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单纯重型颅脑损伤组(SBI)及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组(SBIS)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单纯颅脑损伤组及损伤加休克组均在伤后6h,S-100表达达到高峰,其余各时间点损伤加休克组均比单纯颅脑损伤组表达高,而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能引起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继发性损伤,积极纠正休克对减轻脑伤后继发性病理损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度侧位液压撞击脑损伤SD大鼠在高压氧治疗前后损伤灶局部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变化,以探讨高压氧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液压撞击仪建立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用ELISA方法检测脑组织匀浆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高压氧治疗后脑组织匀浆中IL-1β和TNF—α含量低于相应时间点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能通过抑制IL-1β和TNF—α等炎症介质的表达,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宋立新  梁林  战丽  张永亮 《武警医学》2006,17(4):252-255,F0003
 目的通过复制Marmarou大鼠机械性脑损伤模型,研究脑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及其受体IL-1RI在大脑皮质和海马中表达的时序性特点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及损伤后1h组、2 h组、4 h组、8 h组、12 h组、24h组、2 d组、3 d组、5 d组.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中IL-1β、IL-1RI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脑皮质、海马部位均表达少量IL-1β及IL-1RI.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皮质和海马中IL-1β的表达在损伤后30 min~12 h组显著升高(P<0.01),并在2 h达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损伤后24 h降至正常水平,而皮质和海马中IL-1RI的表达在损伤后1~12 h组显著升高(P<0.01),并在4 h达高峰,然后逐渐降低,损伤后72 h降至正常水平.结论IL-1β及IL-1RI的表达在闭合性脑损伤早期即显著升高,后期逐渐恢复正常,两者在损伤后表达的时序性变化特点基本一致,共同参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血清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对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46例sTBI患者随机分成常温治疗(normothermia-treated,NT)组和亚低温治疗(mild hypothermia-treated,HT)组,分别予以常温治疗和亚低温治疗。两组均于伤后6, 24 h、3,8 d等各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分析各时间点两组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与GCS的相关性。结果(1)伤后各时间点两组sTBI患者血清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间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在伤后6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亚低温治疗后各时间点HT组IL-1β和S -100β蛋白含量低于NT组(P<0.01)。(3)NT组于伤后各时间点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均与GCS呈负相关;HT组IL-1β和S-100β蛋白含量于伤后24 h、3 d与GCS无相关性,6 h、8 d与GCS呈负相关;与NT组比较,出院时HT组预后较好。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sTBI患者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改善预后,具有脑保护作用。其脑保护机制可能与亚低温能减轻血清IL-1β和S-100β蛋白介导的损伤性脑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在舱室内大鼠颅脑爆炸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其在舱室颅脑爆炸伤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8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单纯致伤组(n=40)和致伤+GSNO治疗组(n=40);采用二硝基重氮酚(DDNP)纸质点爆源在模拟装甲舱室爆炸,建立颅脑爆炸伤模型。伤后1、6、12、24、48小时取标本。测定脑组织中肿瘤坏子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浓度;丙二醛(MDA)浓度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致伤组伤后1小时脑组织TNFα-、IL-1β、MDA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伤后12小时升高达峰值(P0.01),伤后48小时脑组织TNF-α、IL-1β浓度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致伤组伤后1小时脑组织SOD活性即显著降低(P0.01),致伤后12小时降低至最低值(P0.01),伤后48小时仍低于正常值。致伤组脑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脑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明显;给予GSNO治疗后各时间点脑组织TNF-α、IL-1β、MDA浓度均较致伤组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高(P0.01或P0.05)。治疗组脑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等表现均较单纯致伤组轻。结论舱室颅脑爆炸伤后可导致大鼠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而早期给予GSNO可明显减轻脑组织炎性损伤和氧化损伤,减轻脑水肿及神经元变性、坏死,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普奈洛尔)对大鼠脑创伤后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36只)、治疗组(36只)。采用改良的Feeney法致大鼠右顶叶脑创伤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普奈洛尔腹腔注射(40mg/kg)。每组于致伤后6、24、72小时3个时相点,取右顶叶损伤区脑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其中IL-1β和IL-1R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伤后6小时即可见变性坏死神经元,且IL-1β有大量表达,24小时达高峰;IL-1Ra有极少表达并逐渐升高。治疗组:变性坏死神经元明显减少,IL-1β表达降低;而IL-1Ra6小时即有明显表达并持续至72小时;且IL-1β/IL-1Ra比值较对照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能明显降低大鼠脑损伤区IL-1β表达、提高IL-1Ra表达,可能对减轻大鼠脑创伤后炎性损伤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肺损伤大鼠TNF-α、IL-1β、IL-1ra mRNA的表达及药物干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mRNA的动态表达及白介素-10(IL-10)、地塞米松(Dex)对TNF-α、IL-1β、IL-1ra的干预作用。方法气道内滴注内毒素(LPS)10mg/k建立大鼠ALI模型。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LPS加IL-10组、LPS加Dex组,每组18只(2、6、24h各6只)。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TNF-α、IL-1β及IL-1ra mRNA的表达水平,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损伤组肺组织TN-α mRNA表达2h达高峰,随后迅速下降;IL-βmRNA表达2h显著升高,6h达高峰,随后迅速下降;IL-1ra mRNA表达6h开始升高,且为峰值,24h仍高于对照组。IL-10及Dex可明显抑制肺组织TNF-α及IL-1βmRNA的表达,但对IL-1ra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肺组织病理检查见IL-10组、Dex组的肺损伤较损伤组明显减轻。结论急性肺损伤时,TNF-α及IL-1βmRNA表达明显早于IL-1ra mRNA,提示ALI早期存在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失衡。IL-10、Dex可明显抑制TNF-α及IL-1βmRNA的表达,但不影响IL-1ra mRNA的表达,这有利于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平衡的重建,减轻大鼠ALI。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对颅脑创伤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和IL-10的影响,评价其临床保护作用。方法:3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于规定时间皮下注射r-huEPO,对照组不予r-huEPO处理,其他治疗两组相同。两组均在伤后第1、4、7、10、14天静脉采血,利用ELISA法测定S-100β蛋白和IL-10含量,并与患者临床征象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颅内压及脑水肿较对照组减轻,且GCS评分升高;血清S-100β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IL-10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r-huEPO进行红细胞动员,可通过各种机制抑制颅脑创伤后继发的病理损害及其过度炎症反应,对颅脑创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脾脏切除对实验性脑损伤大鼠死亡率、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以及致伤区脑组织IL-1βmRNA含量的影响,为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探讨新思路。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颅脑创伤假手术+脾切除假手术组(A组),颅脑创伤+脾切除假手术组(B组)和颅脑创伤+脾切除组(C组)。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法对大鼠右顶叶致伤,观察各组大鼠致伤后7天内死亡率(nA=23,nB=65,nC=65);ELISA法测定致伤后6、12、24小时、2天及3天时大鼠血液中IL-1β的浓度(各时相点nA=nB=nC=6);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致伤后6、12、24小时、2天及3天时致伤区域脑组织IL-1βmRNA的含量(各时相点nA=nB=nC=3)。结果致伤后7天内大鼠A、B、C组死亡率分别为0%,38.46%及16.92%,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ELISA检测发现致伤后2天及3天时B组IL-1β显著增高,A、B及C组分别为:184.3±31.6、355.3±58.1(P<0.01)及140.4±29.5,109.4±16.7、1205.6±128.8(P<0.01)及16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颅脑损伤后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中的作用,并探讨EGF与TGF-β1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法建立动物模型,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清中EGF与TGF-β1的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胃黏膜上TGF-β1表达变化,以细胞浆中出现黄褐色颗粒为阳性结果。结果 颅脑损伤后,大鼠血清EGF与TGF-β1水平下降,损伤后24小时降到最低点(P〈0.001);损伤后3天时水平升高,5天时达到正常水平,且血清中EGF与TGF-β1水平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胃黏膜TGF-β1表达在损伤后24小时明显减少(P〈0.01),损伤后3天表达增高(P〈0.01)。结论 颅脑损伤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可能与失去内源性EGF和TGF-β1的协同保护作用有关,通过检测EGF与TGF-β1的水平可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探讨内毒素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因、中、重型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30例,动态观察伤后6小时-7天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颅脑损伤后早期血浆内毒素即有显著升高,伤情越重其水平越高,同时TNF水平也相继升高,较内毒素水平出现稍晚,并与内毒素水平密切相关。结论 严重颅脑损伤后可能出现明显的内毒素血症及炎性细胞因子反应,内毒素可能是引起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脑内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颅脑损伤后脑内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的时间过程,并探讨与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进的Feeney法复制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致伤组和致伤组,致伤组于伤后7个不同时相点断头、取脑,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和HE染色。结果 致伤组大鼠脑组织MPO活性表达从伤后3小时开始出现,伤后12~48小时达到高峰,但伤后72小时开始下降,伤后7天降至假致伤组水平。随着中性粒细胞的出现、聚集及浸润,此现象逐渐明显,损伤灶脑组织病理改变加重。结论 颅脑损伤后脑内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浸润是颅脑损伤后脑内炎症反应的主要表现,其在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IL-4对IL-1β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增殖过程中前列腺素B(PGB)的释放及环氧化酶2(COX-2)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IL-4抗肾小球硬化的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MC),MTT法检测IL-1β促系膜细胞增殖的时效和量效关系,设立空白对照组、IL-1β组、IL-4 IL-1β组、NS-398组、NS-398 IL-1β组、吲哚美辛组、吲哚美辛 IL-1β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MC培养上清中PGB的含量,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OX-1和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IL-1β在12、24、48h,浓度为0.1~100ng/ml时均有促MC增殖的作用,其中以孵育24h、浓度为2ng/ml时作用最强。IL-4、NS-398、吲哚美辛均能抑制IL-1β诱导MC产生PGB,IL-4的抑制作用(抑制率84.9%)强于NS-398(抑制率56.5%),吲哚美辛(抑制率41.2%)的抑制作用最弱。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IL-4和NS-398均能明显抑制COX-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吲哚美辛能抑制COX-1和COX-2 mRNA及蛋白表达,但对COX-2的抑制作用较弱。结论 IL-4能显著抑制IL-1β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下调COX-2的表达,减少PGB的产生,从而发挥抗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原环境下大鼠液压脑损伤后微循环的改变及vWF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100只,以侧位液压冲击法建立平原和高原环境下大鼠脑损伤模型,应用光镜、墨汁灌注、ELISA方法,观察大鼠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微血管变化及vWF表达。结果:高原组外伤后脑水肿较平原组出现时间早,且同一时相有差异,高原组毛细血管损伤更严重。血清中vWF含量均明显增加,24h达顶峰。结论:高原环境下可加重颅脑损伤后微循环的破坏,引起早期脑缺氧、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大鼠脑创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对颅脑损伤大鼠用Res(50mg/kg,ip)治疗,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受损脑组织治疗前后TUNEL阳性细胞数、Bcl-2及Bax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组大鼠脑组织TUNEL及Bax表达阳性细胞数低于创伤组及对照组(P〈0.05),Bcl-2表达伤后持续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和创伤组(P〈0.05),创伤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抗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促凋亡因素,促进抑凋亡因素表达来减少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共23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33~35℃,持续5d;对照组20例(GCS3~8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清TNF-α、IL-1β、IL-6、IL-8在伤后第1,2,3,4天的动态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IL-8浓度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亚低温通过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减少了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轴索损伤后血清IL-1β的表达规律,以及环孢素A(CsA)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CsA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5只、单纯视神经牵拉伤组(B组)35只、CsA处理组(C组)35只,B、C组又分为牵拉伤后或CsA治疗后1,3,6,12 h、1,3,7 d共7个观察时相点,不同时相点各5只大鼠.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和轴索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平衡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结果 (1)B组大鼠右侧视神经牵拉伤后3 d,RGCs明显稀疏;伤后7 d,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分布稀疏.C组相应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2)B组大鼠伤后3,6,12 h、1 d血清中IL-1β浓度明显高于A组,6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3 d后降至A组水平.C组大鼠血清IL-1β浓度变化规律与B组相似,3,6,12 h、l d血清中IL-1β浓度明显低于B组,但6,12 h、1 d仍高于A组.结论 IL-1β长时间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轴索损伤后的继发性病理变化;CsA可能通过减轻轴索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对轴索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gSO4对电离辐射诱发的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熟的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MgSO4实验用药组,用6MeV电子线对实验大鼠行20Gv全脑单次垂直照射,吸收剂量率为200cGy/min;实验用药组大鼠于照射前1d、照射后即刻、照后连续3d分别给予10%的MgSO4腹腔注射,分别于照射后1、7、14和30d处死大鼠,取其脑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S-100蛋白的相对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上述时间点,脑内海马区S-100和NSE表达有时间规律,照射后1周S-100蛋白的表达和照射后24hNSE的表达组间存在一定差别。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NSE表达显著下降(P〈0.05),S-100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在照射后7d,MgSO4可明显抑制S-100的表达(P〈0.05),诱导NSE的表达(P〈0.05)。结论 脑组织中S-100和NSE表达水平的变化是辐射诱导的急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MgSO4可降低S-100的表达水平并升高NSE在神经元中的含量,早期使用对急性放射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体酮对脑外伤后脑组织内炎症反应信号转导因子核因子-κB(NF-κB)、炎症细胞因子子如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创伤性脑外伤(TBI)继发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Freeney法造成大鼠脑挫裂伤模型,在伤后1、3、5、7天不同时相点用ELISA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组大鼠脑组织中NF-κB、TNF-α、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伤后注射黄体酮治疗组脑组织NF—κB、TNF—α、IL-1β3种炎性因子水平均比脑创伤组低(P〈0.05)。结论注射黄体酮能降低脑外伤后炎性信号因子表达,减轻脑外伤后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对脑组织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异甘草素对创伤『生脑损伤大鼠病理变化和血清白介素-1α(IL-1α)、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其在创伤性脑损伤(q33I)后促进脑损伤灶康复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改良Feeney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异甘草素治疗组,共治疗5d,经平衡木行走试验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后处死,采用蛋白芯片法检测血清中的细胞因子,HE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灶的变化。结果与脑外伤组相比异甘草素治疗组IL-1α、IL-6、IL-10的血清含量明显增高,IL-1β和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损伤灶病理学变化明显改善。结论异甘草素可以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损伤灶康复,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