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EB病毒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关系,采用PCR、原位杂交、LSAB(labelingstreptavidivinbiotin)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2例NHL和33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EBVBNLF1基因片段及其表达产物潜伏膜蛋白(LMP1)。NHL中EBVBNLF1PCR扩增阳性率为53%,明显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27%(P<0.05),其中5例T细胞淋巴瘤全部阳性。17例PCR阳性的NHL中5例原位杂交阳性。LMP1检测仅2例阳性。结果表明本组病例半数以上NHL中有EBV感染,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B细胞-非何杰金淋巴瘤(B-NHL)的单克隆性IgCDR-Ⅲ基因重排,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为100 ̄120bp的特异性DNA区带。检测石蜡病理切片标本中非何杰金淋巴瘤(NHL)17/23例、反应性增生2/5例发现单克隆性IgCDR-Ⅲ基因重排;反应性增生3/5例及淋巴结转移癌4例未见单克隆性IgCDR-Ⅲ基因重排。  相似文献   

3.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B细胞-非何杰金淋马巴瘤(B-NHL)的单克隆性IgCDR-Ⅲ基因重排,PCR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为100~120bp的特异性DNA区带。检测石蜡病理切片标本中非何杰金淋巴瘤(NHL)17/23例、反应性增生2/5例发现单克隆性IgCDR-Ⅲ基因重排;反应性增生3/5例及淋巴结转移癌4例未见单克隆性IgDR-Ⅲ基因重排。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淋巴结外 T 细胞性淋巴瘤( T- cell Lym phom a, T C L)中 Epstein- Barr 病毒( E B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同 C D56 表达关系。方法:对15 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33 例淋巴结外 T 细胞性淋巴瘤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 E B E Rs 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面抗原 C D56 的表达。结果:淋巴结外 T细胞性淋巴瘤中 E B E Rs和 C D56 表达率分别为 63.6% (21/33)和24.2% (8/33),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 E B E Rs 和 C D56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0% (0/15)和26.7% (4/15)。 E B E Rs 和 C D56 表达无相关性( P> 0.05)。结论:表明 E B病毒高度感染淋巴结外 T细胞性淋巴瘤,可能是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 E B病毒感染同 C D56 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5.
4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ABC和PCR-SSCP法在48例NHL中研究P53基因外显子5-8中发生突变的类型、频率与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以及它们与病理分型、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突变型P53蛋白在NHLK 的阳性率为41.7%,其中在弥漫型大细胞性淋巴瘤(DLCL)为75%,在非DLCL为35%,两者差异显著(P<0.05);在P53蛋白表达阳性的NHLK PCR-SSCP阳性主要见于DLCL,检出率为15%,在  相似文献   

6.
4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p53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BC和PCR-SSCP法在48例NHL中研究p53基因外显子5~8中发生突变的类型、频率与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以及它们与病理分型、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突变型p53蛋白在NHL中的阳性率为41.7%,其中在弥漫型大细胞性淋巴瘤(DLCL)为75%,在非DLCL为35%,两者差异显著(P<0.05);在p53蛋白表达阳性的NHL中PCRSSCP阳性主要见于DLCL,检出率为15%,在非DLCL中PCR-SSCP均为阴性(P<0.05)。表明国人NHL,尤其在恶性程度很高的DLCL中存在p53基因突变,各型NHL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变型p53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7.
EBER1/2及LMP—1在不同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EBER1/2及LMP-1在不同类型NH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LMP-1免疫组化与EBER1/2原位杂交检测54例TCL,63例BCL及26例NK/T淋巴瘤。结果 EBER1/2阳性率在BCL、TCL、NK/T淋巴瘤中分别是9.5%、37.0%、46.2%,BCL组和NK/T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阳性病例大多数位于上呼吸道。LMP-1阳性率在EBER1/2阳性的B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国人乳腺癌中EB病毒DNA(EBV-DNA)的检出率及EB病毒(EBV)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1)在102例乳腺癌中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EBV内部重复序列BamHIW区域,并以34例乳腺纤维腺瘤,3例管内乳头状瘤和10例乳腺导管上皮增生作为对照组;(2)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其中73例乳腺癌中的EBV潜在膜蛋白(LMP)和EBV核抗原2(EBNA2)。结果(1)PCR检测显示29例(28.4%)乳腺癌有EBV-DNA,而对照组中仅2例(4.3%)纤维腺瘤有EBV-DNA,两组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01);(2)免疫组化技术显示LMP和EBNA2阳性率分别为13.7%和17.8%,且阳性物质定位于肿瘤细胞,而非肿瘤中浸润的淋巴细胞。结论EBV感染与乳腺癌的发病可能有一定关系,明确EBV感染在乳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将淋巴结病理组织提取DNA后,用Tg-DNAPCR药盒体外扩增弓形虫DNA。结果显示,120例淋巴结病理标本中,7例可检出210bp的扩增产物,其中3例HD(3/32),2例NHL(2/41),2例CL(2/47)。取PCR扩增产物进行Southern-blot杂交试验(PCR-SBH),发现除原有7例阳性外,CL患者中另1例阳性;总检出率为6.67%(8/120)。HD,NHL及CL的阳性率分别为9.38%,4.88%和6.3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恶性淋巴瘤(ML)的骨髓浸润(IBM)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克隆性IgH和TCRγ基因重排分别作为B和T细胞淋巴瘤克隆基因标志,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检测ML患者IBM。结果:(1)34份ML患者骨髓标本IBM检出率为70.6%(24/34),明显高于形态学检测方法(38.6%,P<0.05)。(2)19例形态学检测正常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标本,IBM阳性率57.9%(11/19),其中8例B-NHL(8/14)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5例同时还检测到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2例T-NHL(2/3)检测到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无克隆性IgH基因重排;2例免疫分型不明确NHL患老中1例(1/2)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无克隆性TCR,基因重排。2例霍奇金病(HD)和10例非淋巴系肿瘤骨髓IBM均阴性。(3)Ⅲ,Ⅳ期NHL患者IBM检出率显著高于II期(p<0.01),初诊未治及复发患者也显著高于部分或完全缓解患者(P<0.01)。(4)IBM阳性组NHL2年死亡率54.5%(6/11),明显高于IBM阴性(p<0.05)。结论:PCR方法检测IBM有助于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CD44变异体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9例B淋巴细胞性NHL,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D44V6表达情况。结果:B细胞性NHLCD44V6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CD44V6阳性表达与病理分期、恶性度有一定关系。结论:CD44V6与B细胞性NHL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按国际工作分类分低、中、高度恶性(LG、MG、HG)3组。对NHL和14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RLH)作核分裂计数(MF),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计数,并用MBC法检测部分病例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_67抗原。MF、AgNORs、PCNA及Ki_67检测结果有较好相关性(r值0.612,P<0.01),均和NHL恶性度呈正相关,LG、MG、HG及RLH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LG和RLH组P>0.05),表明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有助于了解NHL恶性度,但不能区分LG和RLH。MG中弥漫小裂细胞型(DSC)细胞增殖活性低于同组其它类型(P<0.05),但与LG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后相对较好,拟属LG。MF、AgNORs和PCNA值越高,生存期越短,表明细胞增殖活性有助于预测NHL预后。MF和AgNORs经济易行;Ki67全面反映增殖细胞的数量,仅用于冰冻切片;PCNA可用于石蜡切片,便于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是否存在EB病毒。方法 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技术检测50 例患者的颈部淋巴结穿刺液;②采用PCR法检测15 例石蜡包埋鼻咽癌(NPC) 组织;③对12例EB病毒VCAIgA 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进行EB 病毒基因检测。结果 ①30 例NPC 患者中,27 例EBVDNA 阳性( 阳性率90 % ) ;7 例头颈部其他肿瘤患者中1 例阳性(14-3 % ) ;8 例其他部位肿瘤患者中1 例阳性(12-5 % ) ;5 例鼻咽部炎症患者EBVDNA 检测均为阴性。经χ2 检验,NPC 组与其他肿瘤及鼻咽部炎症组相比,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005) 。②15 例石蜡包埋NPC 组织,EBV基因阳性者有12 例( 阳性率80 % ) ;1 例鼻咽部慢性粘膜炎石蜡包埋组织末检测到EBVDNA。③3 例临床诊断为NPC 的血清中均检测到EBVDNA(25 % ) 。结论 对于隐性鼻咽癌和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确认是否为鼻咽癌,EB 病毒基因检测是有价值的,PCR 技术可以为NPC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EB病毒感染与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转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EBERS。结果;21例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EBERS5例阳性,其中结内淋巴瘤3例,肺和胃肠淋巴瘤各1例。阳性细胞约占肿瘤细胞的10%-70%。5例EBERs阳性病例中仅1例表达LMP-1,为结内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来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石蜡包埋组织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方法:以IgH的第三互补决定簇区(IgH-CDR3)为标志,用消化煮沸法和酚-氯仿法提取36例B-NHL及10例扁桃体炎的石蜡包埋组织的基因组DNA,比较两进行一步及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n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检测克隆性IgH重排的结果。结果:B-NHL组,34例经酚-氯仿法提取DNA,其一步及SnPCR检测克隆性IgH-CDR3重排的阳性率分别为26.5%和76.5%(P〈0.05);27例经消化煮沸法提取DNA,其一步及SnPCR的阳性率分别为7.4%和66.7%(P〈0.05);25例同时用上述2种方法提取DNA,SnPCR的阳性率分别为76%和68%(P〉0.05)。对  相似文献   

16.
用长片段高保真度PCR扩增系统(expandTMhighfidelityPCRsystem)从鼻咽癌(NPC)体外传代细胞株SUNE中扩增出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LMP1)全基因,经凝胶电泳分析和DNA斑点杂交进行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3.43kb,相当于B95-8细胞EBV基因序列位置为170033~166608nt,包括LMP1基因的上游启动子/增强子序列、LMP1编码序列的3个外显子、两个内含子及下游polyA信号序列。LMP1全基因的扩增对于深入研究LMP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LMP1在N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燕玲  张国成  许东亮 《医学争鸣》1999,20(10):883-885
目的;探讨人细小病毒B19(HPVB19)与增生性淋巴组织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慢性淋巴结炎伴反应性增生42例,恶性淋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慢性淋巴结炎伴反应性增42例,恶性淋巴瘤29例,结核性淋巴结炎15例,采用巢式PCR技术扩增86例石包埋活检淋巴结组织B19-DNA。结果:检出B19DNA18例,阳性率为20.9%,其中慢性淋为检出15例,阳性率35.7%;恶性淋巴瘤检出3例,阳民生率为10.3  相似文献   

18.
用EB病毒单克隆抗体通过三步放大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方法检测5例淋巴增生性病变。包括T细胞淋巴瘤。X连锁淋巴增生性疾病(XLP)患者的淋巴结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例标本对EB病毒单克隆抗体EBNA、EBNA2及EA表现较强阳性反应,对VCA及EA-R呈不同程度阳性反应。用EB病毒抗原单克隆抗体检测标本中EB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表现是研究EB病毒相关疾病的特异性高、敏感、而且简便、迅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PC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浸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恶性淋巴瘤(ML)的骨髓浸润(IBM)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克隆性IgH和TCTR.基因重排分别作为B和T细胞淋巴瘤克隆基因标志,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检测ML患者IBM。结果;(1)34份ML患垧骨髓标本IBM出率为70.6%(24/34),明显高于形态学检测方法(38.6%,P〈0.05)。(2)19例形态学检测正常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标本,IBM阳  相似文献   

20.
应用标记R-S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5种单克隆抗体LeuM_1、BerH_2、LCA、L_(26)和UCHL_1对43例何杰金病(HD)的石蜡标本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T、B细胞淋巴瘤各15例作对照研究。结果:非淋巴细胞为主型何杰金病(nonLPHD)的R-S细胞对LeuM_1的阳性率为64.3%,对LCA、L_(26)和UCHL_1呈阴性反应;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LeuM_1仅偶在T细胞淋巴瘤中呈阳性(6.7%),LCA、L_(26)和UCHL_1标记NHL、B-NHL和T-NHL阳性率分别是83.3%、73.3%和66.7%。因此,在石蜡切片上联合应用LeuM1、LCA、L_(26)和UCHL_1对鉴别HD与NHL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淋巴细胞为主型何杰金病(LPHD)的R-S细胞对LCA和L_(26)的阳性率为53.3%和60%,nonLPHD中R-S细胞对BerH_2的阳性率为21.4%。提示LPHD的R-S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nonLPHD的R-S细胞可能与活化的淋巴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