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方证对应”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发端于张仲景《伤寒论》。目前随着证候实质研究、方剂实质研究的进展,“方证对应”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中医学界的重视。由此其方法学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数据挖掘和循证医学思雏的方法为“方证对应”研究带来了曙光。文章分析评价了这两种方法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证候要素及其应证组合是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重要环节,方证对应理论实践在此体系构建中起重要作用。以证候要素作为方证对应中证的基本内涵,保持有效经典方配伍,并深入细化方剂主治,重视证候动态演变,提高方证对应契合度是方证对应取得临床疗效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辨证体系的基础。在临床科研设计中需借鉴循证医学思维,重视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对辨证体系构建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现代医学领域的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运用越来越广。"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而"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方证相对"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之魂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对“方证相对”命题的文献学溯源性探讨,结合对中医病证体系及方证组织构架的分析,认为中医所讲的“方证相对”是主要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与其主治病证所内寓的基本病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或相关性。“方证相对”中的“方证”,是指某方与某一特定病证间所存在的直接对应的主治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筑在该方内涵的“理”与“法”之上。“方证相对”不仅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之“魂”,也是临床医生熟练运用各种辨证技术方法处理疾病过程的最基本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名医经验传承探索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阶  熊兴江 《中医杂志》2011,52(7):545-549
鉴于《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研究启示及中医学传承史上的两大脉络,认为应将名医经验传承工作置于中医学传承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从辨证论治和方证对应这两大体系上升华对传承的认识。指出方证对应是中医传承的关键。通过老中医口述,整理名老中医医案,领悟其方证、药证运用体会,并结合循证医学进一步整理、挖掘、升华,是名医传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方证对应"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窦志芳  郭蕾  张俊龙  张鑫 《中医杂志》2006,47(8):563-564,570
“方证对应”强调有是证用是方,是用以探讨临床处方用药应用规律的方法之一,起源于《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与实践,渐趋成熟和完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医学、生物学、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新学科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成为重要趋势,分析总结了“方证对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应该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方证对应研究,以期揭示方与证之间的规律,为提高临床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8.
金丽 《中医杂志》2012,53(21):1824-1826,1840
日本汉方医吉益东洞的“方证相对”在近代中医学以《伤寒论》与西医学论争时,有推波助澜之功.循证视野下审视“方证相对”,包括求实态度与归纳统计方法的评估;类似证候“降维升阶”的方法学探询;腹诊“表象”证素采集的昭示.探讨“方证相对”的科学性,意在为中医学现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辨病论治、方病对应”,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模式,其虽源于《内经》,但少有系统论述。现代中医临床面对的多是西医学诊断相对明确、具有特定病理生理变化的疾病,中医如何认识这些特定的病理生理变化,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医“方病对应”关系的历史发展、临床应用及其与“方证对应”的差异进行系统阐述,提出中医临床应“方病对应”和“方证对应”相结合,以病为主轴,总结疾病辨治规律,提高中医方药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中医杂志》2009,50(9)
基于病机用药是辨证论治思维的核心,基于方证用药是一种不完全等同于病机用药的临证思维,是否重视方药使用的客观证据是两者最显著的差别.方证用药思维的淡化具有一定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方证对应和药证对应是基于方证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从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探索证候分类研究的比较参照体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疾病、证候、方剂的基本特征,结合现代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以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途径等方面,探讨建立证候分类研究的比较参照体系.围绕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这一中医证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论述建立以“方剂”治疗效应为比较参照体系的可操作性.坚持突出中医学思维特征与现代科学设计融合的研究思路,以方剂干预治疗效果作为比较参照系统,基于中医以方测证的逆向思维的认"证"方法,不断积累、完善,由此建立具有坚实临床科学基础的证候标准,可能成为当前病证结合、证候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芮  张林 《天津中医药》2018,35(10):746-748
方剂与治法是中医辨证论治中两个重要部分,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完善中医方剂学理论及促进方剂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两者之间"以法统方"、"以方验法"以及"方与法辩证统一"等关系的内涵,探讨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并揭示其对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研究、方剂临床研究与新方剂发展的意义,为方剂与治法关系的研究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祝茜  赵明君 《河南中医》2016,(6):936-939
中医经典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蕴含着中医学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演变以及中医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内在原因。"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经典专著《伤寒论》的始终,它既可以体现在六经证及其兼证、变证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病证相应""异病同治"及六经病治法等方面。因此掌握中医学逻辑思维,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诊疗逻辑思维方法是决定诊治活动趋近于诊治目标的核心因素,利于理解和认识方证间互相关系及方证的病变本质、临床表现。同时,是争取最佳疗效的重要条件,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临床疗效。当前“病证结合”为主的诊疗模式下,传统上以个人经验进行个案前后比较式的疗效判定方法已经不适应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直接用现代医学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也不适用于中医学的诊疗规律。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已成为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针对中医临床的特点,认为针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当分为对中医“法”的疗效评价、对“方”的疗效评价和对“药”的临床疗效评价,并且以对“法”的评价为例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临床研究方案、证候以及来自患者和其家属的报告等当作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着力点,为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模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从SARS、禽流感到新冠肺炎(COVID-19)的肆虐,中医药对烈性传染病的防治逐步得到重视,但存在中医介入过晚、缺乏较全面“四诊”资料、重药轻医等不足之处。鉴于此,为科学决策及防治COVID-19,我们从中医疫病学研究特色及中医药参与研究的得失出发,探讨中医药防大疫的研究思路:建议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采用“以方测证”的研究思路;组织中医外感热病学专家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相互印证;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研究需要医学家、防疫学家、兽医学家、气象学家等多学科通力合作;中医药研究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从发病早期开始全面收集中医“四诊”资料,真正从中医角度探讨其发病、证候、传变规律以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循证中医肿瘤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涛  侯仰韶 《中医杂志》2004,45(11):806-80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临床实践由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中医肿瘤诊断难以与现代医学的诊断相衔接,辨证分型难以量化和统一,临床研究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没有迅速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因此,提出应进一步完善临床病证诊断的标准化与疗效评定的规范化,先建立和利用小规模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系统评估技术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并且对名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和严格的再验证.总之,应以循证医学的工作原则来指导和规范恶性肿瘤的中医诊治和科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该研究基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采用距离聚类、距离聚类结合伪清零指令(BIC)准则2种方法模拟医生临床诊疗过程,挖掘某一临床医生治疗特定病证的核心处方。方法:该研究认为中医临床处方可分为治疗主证的核心处方和治疗兼证的随证加减用药部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导出治疗特定疾病病历资料,采用距离聚类、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2种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俊宏教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气阴两虚型103首处方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药味数量与药味使用人群比例两者关系的最优平衡折点,而筛选核心处方。结果:以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形成的核心处方筛选方法,筛选出由石菖蒲、山楂、枸杞子、醋鸡内金、太子参等15味药组成的test4为核心处方,经中医理论分析和王俊宏教授确认符合中医治疗ADHD的理法方药特点。结论:以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方法可有效整理、筛选中医临床核心处方,而且相比于目前核心处方筛选方法,具有符合医生临证处方过程的特点,以期该方法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最初的传统医学形式存在于多种文化中,西方的传统医学经过多重变革、演变成现在的医学体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却一直保存并获得不断发展。自精准医学这一新生的医学概念产生以来,因其研究模糊了疾病的界限和定义,所以可能出现很多类似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而精准医学则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当前诊断冠心痛公认的金标准。为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痛中医辨证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及价值,推进冠心痛的中西医结合病证研究,通过对2000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痛中医辨证研究中应用情况的回顾,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冠心痛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狭窄较重或病变支数较多),中医辨证更加复杂化。既往的检测指标和冠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实际存在差距。冠状动脉造影对探讨冠心病的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规律有重要价值,应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借鉴现代最新的医学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观察研究,病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全国组织开展冠心痛的大样本、多中心、中西医结合辨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问题已成为制约针灸临床发展的关键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针灸临床上辨证论治体系僵化地套用了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体系,以脏腑辨证代替经络辨证,难以体现针灸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虽然针灸与中药的治疗目标相同,但是治疗方法与治疗途径不同,故辨证论治体系不同.针灸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不同于中医内科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